發(fā)布時間:2023-12-25 14:38:3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生物細胞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孕中期羊水;間充質干細胞;臍血
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潛能,是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的理想種子細胞。已有研究顯示羊水[1]和臍血[2]可以分離出MSCs,那么這兩種來源的MSCs有哪些異同呢?為此本研究將對孕中期人的羊水及新生兒的臍血進行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與培養(yǎng),并對其基本生物學特性進行了比較研究,為組織工程選取種子細胞提供基礎性實驗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羊水標本取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465醫(yī)院婦產(chǎn)科,妊娠在15~22周的引產(chǎn)羊水35份;32份臍帶血標本取自正常足月剖腹產(chǎn)或足月正常產(chǎn)乙肝病毒檢測陰性的孕婦。取標本前均征得孕婦本人同意,研究獲得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465醫(y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
1.2主要試劑與儀器
PRMI1640(GIBCOBRL),胎牛血清(GIBCOBRL),馬血清(GIBCOBRL),1.077×103g/LFicoll淋巴細胞分離液(上海試劑二廠),細胞化學染色試劑盒(BASO公司),CO2培養(yǎng)箱(FormaScientific公司),熒光倒置顯微鏡(TE300,Nikon公司)。
1.3孕中期羊水MSCs的分離與培養(yǎng)羊水標本在室溫下1500r/min離心5min,棄上清,加入含10%胎牛血清(FBS)的PRMI1640培養(yǎng)液,制成密度為(1~5)×105個/mL的單細胞懸液,接種到φ60mm塑料培養(yǎng)皿中,置飽和濕度、37℃、5%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第3天首次換液,去除非貼壁細胞,當類成纖維樣細胞鋪滿平皿達80%時,用0.25%的胰酶消化,用PRMI1640培養(yǎng)液制成濃度為4×104個/mL的細胞懸液,接種到新培養(yǎng)皿中,記為第1代(P1)。每3d用含10%FBS的PRMI1640培養(yǎng)液換液1次,細胞生長達到90%融合時按1∶4的比例傳代。
1.4新生兒臍帶血MSCs的分離與培養(yǎng)無菌條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產(chǎn)或足月正常產(chǎn)乙肝病毒檢測陰性孕婦的臍帶血50~80mL,放于含CPDA1復合抗凝劑的采血袋中,所有樣本均在采集后12h內進行分離;將臍血用等量的DHank′s液稀釋制成細胞懸液,細胞懸液沿管壁緩慢加入到相對密度為1.077×103g/LFicoll人淋巴細胞分離液上層,其比例為2∶1,注意液面清晰分層,以1500r/min進行梯度離心20min,然后緩慢吸取中間交界面細胞懸液至另一離心管,獲得含人MSCs的單個核細胞懸液,加入含10%FBS的PRMI1640完全培養(yǎng)基,吹打并計數(shù)。以5×105個/mL的密度接種到φ60mm培養(yǎng)皿中,48h首次換液,以后每3d換液。換液用含10%FBS的PRMI1640完全培養(yǎng)基。在細胞80%左右融合時,用0.25%胰酶室溫消化5min,適量小牛血清終止消化反應,吸管輕輕吹打,轉入離心管中1500r/min離心10min,棄上清,按1∶3比例傳代。
1.5MSCs的生長曲線測定將傳至3、5、8代的MSCs制備成單細胞懸液,調整細胞濃度為5×104/mL,接種于24孔培養(yǎng)板,每孔0.5mL;每天取3孔,消化后進行細胞計數(shù),共8d。以時間(d)為橫坐標,細胞數(shù)為縱坐標,繪制生長曲線。
1.6MSCs的代謝情況檢測傳3代的羊水MSCs按5×104/mL密度接種于φ35mm的培養(yǎng)皿中。2d后分別對培養(yǎng)皿中的細胞進行POX、SB、PAS、αNAE和ALP細胞化學染色,顯微鏡觀察、拍照。同樣,新生兒臍血源性MSCs取第3代以后細胞進行細胞化學染色分析。
2結果
2.1羊水MSCs
從羊水中分離出的細胞,將之接種于PRMI1640培養(yǎng)基中,2~3d部分細胞開始貼壁,4~7d逐漸出現(xiàn)貼壁的MSCs,開始為圓形,逐漸伸出突起,呈成纖維樣、梭形,最初散在分布,后逐漸在局部形成集落生長(圖1)。一周以后MSCs迅速擴增(圖2),約10d后可達80%~90%融合,擴增變緩,即可傳代。傳代后羊水MSCs5~6h即可貼壁,2~4d生長迅速,1周后即可再次傳代。形態(tài)為均一的成纖維樣的MSCs,呈漩渦樣生長,即為羊水源性的MSCs(圖3)。
2.2新生兒臍血MSCs
臍血的單個核細胞懸液接種于φ60mm的塑料培養(yǎng)皿中,原代培養(yǎng)6d后,在倒置顯微鏡下可見單個或少量呈集落生長的貼壁細胞,形態(tài)大多為橢圓形或短梭形,凸出于培養(yǎng)皿表面。粘附于貼壁細胞之上的造血細胞和其他細胞在換液的過程中逐漸被清除,10d后就形成細小纖維狀小集落,20~25d后細胞集落不斷地擴大并形成融合超過80%,細胞形態(tài)大多呈短梭形。傳代培養(yǎng)后的臍血MSCs12h即可貼壁,4~14d生長迅速,10d后即可再次傳代,細胞呈短梭形生長(圖4,25×)。10代左右細胞生長狀態(tài)開始急劇衰退,細胞顆?;瘒乐兀鲋乘俣葒乐胤怕?。
2.3MSCs的生長曲線
人羊水源性MSCs生長曲線呈“S”形,傳代后第1、2天為潛伏適應期,從第3天開始細胞增殖加速并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第6至7天達到高峰,以后進入平臺期。通過對第3、5、8代新生兒臍血源性的MSCs細胞計數(shù),繪制的生長曲線形狀與羊水源性MSCs生長曲線形狀相似,呈S形(圖5);傳代第1至3天為生長停滯期,第4對14天為快速增殖期,后即進入平臺期。隨傳代次數(shù)增加,MSCs的增殖能力有所減弱。第3、5代細胞增殖能力最強,第8代細胞較第3、5代細胞增殖能力減弱較明顯,但亦呈“S”形。
2.4不同源性MSCs的生物化學特征
羊水源性MSCs及臍血源性MSCs具有相同的生物化學特征,染色結果都顯示:POX、SB染色為陰性,αNAE、PAS為強陽性,ALP染色有1%為弱陽性,這與文獻報道的MSCs的染色特點相一致[34]。進一步證明了培養(yǎng)出的成纖維樣細胞為MSCs。圖1.4d羊水貼壁細胞圖2.7d羊水貼壁細胞圖3.10d羊水貼壁細胞圖4.10d臍血貼壁細胞圖5.羊水臍血MSCs生長曲線
3討論
間質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是細胞組織工程的首選種子細胞之一。然而人骨髓中的MSCs含量較少,大約104~105個骨髓單個核細胞中只含有一個MSCs[5],這顯然難以滿足細胞組織工程的實際需要,因此尋找MSCs的來源和如何在體外分離擴增MSCs就顯得較為重要。為了更好的得到MSCs,我們分別對孕婦的羊水和新生兒臍帶血進行了MSCs的分離,并對所得的MSCs生物學特性進行了比較,以期得到更好的MSCs來源。
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我們主要參考了Friedenstein建立的MSC分離方法并做了適當?shù)母倪M,利用MSCs的粘附性來獲得MSCs。本實驗將羊水細胞和臍血單個核細胞接種于含10%胎牛血清PRMI1640培養(yǎng)基中,3d后去除未貼壁細胞,待細胞單層長滿80%后,用胰酶消化傳代,本法可去除一些貼壁的非間質干細胞,經(jīng)過幾次傳代后即可得到相對較純的MSCs。
本研究中采用孕婦的羊水和新生兒臍帶血標本都可以成功地得到MSCs,這與國外報道的相一致[6],可作為未來組織工程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來源[7]。兩者在形態(tài)和生物學特性上都非常類似,但是臍血源性的MSCs形態(tài)呈短梭形。明顯不同的就是人羊水源性MSCs增殖能力明顯要優(yōu)于臍血源性MSCs,這一點可以從生長曲線與傳代能力都得到較好體現(xiàn)。人羊水源性MSCs群體倍增時間較臍血源性MSCs倍增時間短,且人羊水源性MSCs的傳代能力明顯強于臍血源性MSCs。
綜上所述,與臍血源性間充質干細胞增殖能力相比,羊水MSCs的獲得更為可觀,是組織工程種子細胞的又一可靠來源。
【參考文獻】
[1]馮建勛,臘曉林,馬艷,等.兩步法分離和培養(yǎng)人羊水來源胚胎間充質干細胞及其向神經(jīng)元樣細胞誘導分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9,21(12):729733.
[2]田少奇,王麗,孫康,等.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及其多向分化潛能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9,24(2):108111.
[3]ZiporiD.Mesenchymalstemcells:harnessingcellplasticitytotissueandorganrepair[J].BloodCellsMolDis,2004,33(3):211215.
[4]李現(xiàn)鐸,耿紅全,朱哲,等.羊水作為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小兒科雜志,2006,27(9):449452.
[5]PittengerMF,MackayAM,BeckSC,etal.Multilineagepotentialofadult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J].Science,1999,284(5411):143147.
【關鍵詞】 骨肉瘤
Establishment of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subline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 of metastasis and studies on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AIM: To get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subclone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 of metastasis. METHODS: We got different monocell clones by the limited dilution method from the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line SOSP9607. After preliminary screening by in vitro invasion assay, we selected two cell lines as high metastasis potential cell subclones and three cell subclones as low metastasis potential cell subclones. We inoculated these subclones into nude mice for three circles and obtained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 subclones. We then inspected their different biological properties by tests of cell growth curve assay, chromosome number, soft agar cloning technique, flow cytometry and auto metastasis in nude mice. RESULTS: We got the two subclones with the different metastasis potential: low potential subclone H9 and high potential subclone E10. They had the same hypotriploid karyotype with human chromosome morphology. E10 had faster growth speed than H9 and the artificial lung metastasis rate of H9 and E10 in nude mice was 1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S phase cell cycle was respectively 16.8% and 21.0%. CONCLUSION: These two subclones come from the same mother cell line and their difference mainly lies in the different metastatic phenotype.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screening of metastasis correlated gene, the study of the metastatic mechanism and clinical study of osteosarcoma.
【Keywords】 osteosarcoma;neoplasm metastasis;cell subclone;biological specialties
【摘要】 目的:獲得不同轉移潛能的骨肉瘤細胞株. 方法:從我室建立的人成骨肉瘤細胞系SOSP9607中通過有限稀釋法獲得不同的單細胞克隆,經(jīng)過侵襲試驗初篩后獲得5株轉移潛能不同的細胞株,再通過裸鼠體內連續(xù)傳代法篩選出具有不同轉移能力的細胞系.并利用細胞生長曲線測定,軟瓊脂克隆形成試驗,流式細胞儀,裸鼠體內自發(fā)轉移試驗分析了他們的生物學性質. 結果:獲得兩株轉移潛能不同的骨肉瘤細胞株.其中,H9為具有低轉移潛能的骨肉瘤細胞株, E10為具有高轉移潛能的骨肉瘤細胞株,其染色體眾數(shù)分布特征與母系SOSP9607基本相似,保持人類染色體核型;所至皮下移植瘤及肺轉移瘤均符合人成骨肉瘤組織學特征,它們具有差異明顯的體外生長速度,軟瓊脂克隆形成率H9(22±5)明顯高于E10(98±12) ,裸鼠體內試驗性自發(fā)肺轉移率分別為10%和100%,流式細胞儀測定H9和E10的S期細胞分別為16.8%和21.0%. 結論:這兩株細胞株來源于同一親本,他們之間的差異集中在轉移表型上,為今后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篩選出轉移相關基因從而為成骨肉瘤的轉移機制及臨床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 骨肉瘤;腫瘤轉移;細胞株;生物學特性
0引言
腫瘤轉移是一系列步驟組成的,包括侵襲周圍組織,延血管或淋巴管運行、在靶器官上增殖等.自Fidler[1]提出腫瘤轉移異質性概念后,國內外已相繼有一些實驗室建立了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的不同轉移潛能的細胞亞系[2-4].但從人骨肉瘤細胞中分離出具有不同轉移潛能的腫瘤轉移亞群的報道卻不多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骨腫瘤轉移機制的深入研究.為了在分子水平對其進行比較研究,獲得具有相同的遺傳背景不同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株十分重要.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成骨肉瘤細胞系SOSP9607細胞系由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全軍骨腫瘤研究所實驗室建立;RPMI 1640(Gibco, USA),胰蛋白酶(華美生物工程公司);胎牛血清與小牛血清(蘭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細胞培養(yǎng)瓶與細胞培養(yǎng)板(Nunc,USA);基底膜膠(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細胞中心);侵襲小室(Milipore PI8P01250,USA);流式細胞儀(第四軍醫(yī)大學免疫教研室提供);BALB/cnu/nu裸小鼠(上海思萊克動物試驗有限公司);瓊脂(Spain 蘭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
1.2方法
1.2.1SOSP9607的克隆化分離培養(yǎng)SOSP9607骨肉瘤細胞至對數(shù)生長期,用2.5 g/L胰酶消化,倒置顯微鏡下記數(shù),梯度稀釋至4.6 mL含230個細胞(每0.1 mL含5個細胞),加入96孔板前36個孔,每孔0.1 mL.還剩1.0 mL,加培養(yǎng)基至5 mL(每0.1 mL含1個細胞)再加入相鄰的36孔,每孔0.1 mL.剩余1.4 mL,再加培養(yǎng)基至終體積2.8 mL,(每0.1 mL含0.5個細胞)加入剩余的24孔,每孔0.1 mL.放入培養(yǎng)箱中,在37℃,50 mL/L CO2,飽和濕度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5 d,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有單細胞克隆生長,補充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待長滿孔底后消化移至24孔板,6孔板,最后移至培養(yǎng)瓶中培養(yǎng),得到單克隆的細胞株,分別命名為B7,B12,C2,C11,D12,E10,E12,F(xiàn)6,H4和H9.
1.2.2利用體外侵襲試驗進行初篩將細胞培養(yǎng)至對數(shù)生長期后,用2.5 g/L胰酶消化,記數(shù),加入Millipore中,每室2×105個細胞數(shù).放入培養(yǎng)箱中常規(guī)培養(yǎng)7 h,用棉簽擦去侵襲膜上的瘤細胞和基底膜膠,甲醇固定30 min,常規(guī)染色記數(shù)膜背面的細胞數(shù),將其平均分為4個象限,每株細胞3孔,取平均值.
1.2.3原位移植法在裸小鼠體內連續(xù)傳代篩選轉移細胞株
1.2.3.1皮下移植瘤模型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細胞株,消化,記數(shù)5×106/mL,取0.2 mL(含1×106個細胞)注射于3 wk齡裸小鼠股部及頸部皮下,2 wk后開始有腫瘤生長,待長至1.0 cm×1.5 cm后處死,將其剪成直徑0.5 mm大小瘤塊備用.
1.2.3.2裸小鼠原位移植取3~4 wk齡裸小鼠,手術前每只裸鼠腹腔注射枸櫞酸芬太尼(國產(chǎn))和咪達唑侖(國產(chǎn))混合液,每種藥水用無菌藥水稀釋1倍后1∶1混合,每只裸鼠0.2 mL.手術在清潔環(huán)境下進行,將裸鼠固定后,乙醇消毒,沿右脛骨表面剪開皮膚,皮下,剝離部分脛前肌,暴露脛骨平臺,用皮試針頭沿45℃方向撬開一骨片,將準備好的腫瘤碎片植入骨髓腔中,蓋好骨片,用尼龍線全層縫合皮下、皮膚.
1.2.3.3體內連續(xù)傳代5 wk后觀察到腫瘤生長,待10 wk后處死全部裸鼠,如有呼吸困難,惡液質情況立即處死,取肺組織,肉眼觀察及病理切片有肺轉移者,留取肺組織中較大轉移結節(jié)行原代培養(yǎng)并進行組織學觀察,培養(yǎng)的細胞經(jīng)5次傳代后按上述辦法進行第二次肺轉移試驗,共進行3個循環(huán),第3次(肺轉移率已達100%)從裸鼠肺轉移結節(jié)原代培養(yǎng)獲得的細胞為具有高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株,相反的,肉眼觀察及肺組織切片觀察3次均不轉移的細胞株為具有低轉移潛能的細胞.然后連續(xù)擴大培養(yǎng)約30代,分別凍存.
1.2.4細胞生長曲線取兩株相同代數(shù)細胞株培養(yǎng)至對數(shù)增長期,消化計數(shù)后,調整細胞數(shù)為1×105個,接種至25 mL細胞培養(yǎng)瓶,每日任取3瓶細胞消化后計數(shù),取其平均數(shù),連續(xù)7 d后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2.5H9,E10與母系SOSP9607細胞染色體的制備染色體制備參照鄂征[5]所介紹的方法.
1.2.6軟瓊脂克隆形成試驗用三蒸水制備濃度為12 g/L的低熔點瓊脂糖液,高壓滅菌后,放于40℃水浴鍋中防止凝固.按1∶1混合12 g/L瓊脂糖液和2×DMEM(含200 mL/L小牛血清),取3 mL上述液體注入直徑3.5 cm的平皿中,冷卻凝固.消化細胞制成懸液并計數(shù).按1∶1混合0.7 mg/L瓊脂糖液和2×DMEM(含200 mL/L血清),在上述3 mL液體中加入0.2 mL細胞懸液(含600個細胞)充分混勻,注入底層瓊脂已凝固的平皿,冷卻凝固.置37℃孵箱中培養(yǎng)10~14 d,計錄克隆形成數(shù).
1.2.7裸鼠實驗性肺轉移率測定按常規(guī)分別消化培養(yǎng)瓶中的兩株同代克隆細胞株,制成細胞懸液,經(jīng)細胞計數(shù)后按每鼠1×105細胞量在無菌環(huán)境下分別注入兩組裸鼠(每組10只)的尾靜脈.實驗鼠均在接種瘤細胞后1.5 mo后處死,分別取出兩組裸鼠的肺作全面的病理學檢查,計算其轉移率.
1.2.8流式細胞術測定細胞周期分布收集培養(yǎng)瓶中細胞,PBS洗滌,用體積分數(shù)750 mL/L的冷乙醇固定.將細胞數(shù)調整在1×105/mL左右,溴化丙錠染色,上機檢測.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用x±s表示,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不同細胞株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檢驗;H9與E10之間軟瓊脂克隆細胞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體外侵襲試驗10個細胞株在侵襲試驗中穿過侵襲膜的細胞數(shù)(x±s)分別為B7: (78±12.4), H9: (93±15.1), C2: (221±30.5), C11: (218±25.5), D12: (296±20.2), E10: (406±34.5), E12: (428±36.5), H4: (274±16.3), B12: (398±32.2), F6: (223±12.2)經(jīng)方差分析及SNKq檢驗各細胞株可分為三組:B7和H9為低侵襲組,E10,E12,B12為高侵襲組,其余的為中侵襲組(n=12, P
2.2體內連續(xù)傳代觀察
2.2.1皮下移植瘤2 wk左右皮下均形成移植瘤,經(jīng)組織組織學觀察及肉眼觀察證明它們仍是成骨肉瘤細胞而且未見肺轉移(Fig 1).
2.2.2原位移植瘤原位移植后經(jīng)5 wk左右,原位始見有腫瘤生長,10 wk左右處死時,裸鼠活動能力下降.H9連續(xù)3代原位移植均不發(fā)生肺轉移,E10經(jīng)3次肺轉移試驗后,肺轉移率為100%(Fig 2,3).
2.3細胞生長曲線測定兩株細胞生長曲線如Fig 4,可見E10體外生長速度明顯快于H9.
2.4染色體眾數(shù)檢查2個克隆細胞株與母系細胞的染色體眾數(shù)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其中染色體在46~60之間的細胞都近0.8(內復制不計在內).
2.5軟瓊脂克隆形成試驗兩株細胞株的克隆細胞數(shù)分別為H9(22±5),E10(98±12),兩者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6裸鼠實驗性肺轉移率測定分別經(jīng)尾靜脈給兩組裸鼠注射H9和E10細胞株,其自發(fā)的轉移率分別為10%和100%,且E10的形成結節(jié)大而密.
2.7流式細胞術測定細胞周期經(jīng)流式細胞儀進行細胞周期分析發(fā)現(xiàn),E10的S期細胞比例較多(Tab 1).表1H9,E10和母系SOSP9607的細胞周期分布(略)
3討論
根據(jù)腫瘤異質性理論[1],在一個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細胞群中,并不是所有瘤細胞均具有侵襲和轉移能力,僅某些特殊亞群才具有轉移潛能,產(chǎn)生轉移表型.建立具有穩(wěn)定轉移表型的腫瘤亞系,是研究腫瘤轉移,如轉移的過程,轉移機制,轉移性瘤細胞和宿主的相互作用,轉移和瘤細胞的粘連分子,癌基因和其產(chǎn)物的關系,腫瘤轉移的干預治療試驗等一系列試驗研究所需要的最基本材料. 與轉移性細胞亞系的建立途徑不同,轉移性瘤細胞單克隆細胞株的建立是從異質性母細胞系群體中分離出來單個瘤細胞,經(jīng)擴增形成細胞株.由于這些克隆細胞株起源于單個細胞,其異質性有可能減至最低限度,這非常有利于許多比較性試驗,試驗結果的重復性和可靠性也最好.近年的許多試驗都是以來源于同一母系的不同轉移能力的單克隆細胞株完成的,如轉移相關基因nm23就是從不同轉移能力的B16黑色素細胞瘤單克隆細胞株中發(fā)現(xiàn)的[2].
從各項體內外實驗可以看出,E10體外生長速度明顯較快,細胞周期測定S期細胞較多,裸鼠自發(fā)性肺轉移率接近100%,克隆形成率高.表明E10為轉移潛能較高的細胞株.H9為轉移潛能較低的細胞株.為下一步利用mRNA差異基因顯示技術[6] 甚至直接利用蛋白質組技術[7]發(fā)現(xiàn)骨肉瘤轉移相關的基因及腫瘤標志物提供了理想的試驗模型.
從母系中分離出來的單細胞克隆株是否具有穩(wěn)定的表形,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轉移異質性和遺傳不穩(wěn)定性在惡性腫瘤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我們對SOSP9607的幾個克隆株傳代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克隆細胞株在轉入培養(yǎng)瓶中培養(yǎng)約30代以內,至少在形態(tài)和體外生長方面并無明顯差異.不同代數(shù)的克隆細胞株分批接種裸鼠時其成瘤和轉移率也無明顯差異.表明這些克隆細胞株在一定代數(shù)一定培養(yǎng)條件下,其轉移性等生物學性質是比較穩(wěn)定.但為防止克隆細胞變異,應盡量采用克隆后的低代數(shù)進行研究.此外還應適當傳代后在對其生物學性質進行檢測,以了解這些克隆細胞是否發(fā)生變異,或是再進行新一輪的亞克隆分離.
參考文獻
[1] Fidler IJ.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the biology of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J]. Cancer Res,1978;38(9):2651-2660.
[2] Hart IR. The selectiom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vasive variant cells of the B16 melanoma[J]. Am J Pathol,1979;97(3):587-600.
[3] 劉宇欣,鄭杰,方偉崗,等.具有不同轉移潛能的前列腺癌細胞亞系的分離鑒定[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28(5):361-364.
Liu YX, Zheng J, Fang W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subclones with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J]. Chin J Pathol,1999;28(5):361-364.
[4] 朱偉勇,鄭杰,方偉崗,等.具有不同轉移潛能的肺癌細胞亞系的分離鑒定[J].中華病理學雜志, 1995;24(3):136-138.
Zhu WY, Zheng J, Fang W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 subline with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J]. Chin J Pathol, 1995;24(3):136-138.
[5] 鄂征. 組織培養(yǎng)技術[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53-156.
[6] 馬春樹,劉宇欣,鄭杰,等.應用mRNA差異顯示技術克隆腫瘤轉移相關基因TMSG1[J]. 中國科學(C輯),2002;32(3):270-275.
Ma CS, Liu YX, Zheng 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tastasis related gene TMSG1 by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J]. Chin Sci (Series C),2002;32(3):270-275.
1.(2013·海淀模擬)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發(fā)現(xiàn),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細胞的活動特征,且這些細胞可以轉變?yōu)樾募〖毎蜕窠?jīng)細胞。下列與此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研究說明細胞分化是可以逆轉的
B.人體表皮細胞的基因發(fā)生了突變
C.誘導后的細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D.該研究可為治療心血管絕癥提供幫助
答案 B
解析 表皮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經(jīng)誘導后具有了胚胎干細胞的活動特征,胚胎干細胞的分化程度較低,這說明細胞分化可以逆轉;在該過程中,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并未發(fā)生改變;誘導形成的胚胎干細胞能夠分裂分化為心肌細胞和神經(jīng)細胞,因此該研究可為治療心血管疾病提供幫助。
2.脊椎動物胚胎發(fā)育中產(chǎn)生了過量的運動神經(jīng)元,它們競爭肌細胞所分泌的神經(jīng)生長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夠量神經(jīng)生長因子的神經(jīng)元才能生存,并與靶細胞建立連接,其他的則發(fā)生凋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脊椎動物細胞凋亡僅發(fā)生在胚胎發(fā)育時期
B.一個存活的神經(jīng)元只與一個靶細胞建立連接
C.神經(jīng)元凋亡是不受環(huán)境影響的細胞自動死亡
D.神經(jīng)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編程性死亡
答案 D
解析 細胞凋亡不僅發(fā)生在胚胎期,也發(fā)生在生物體其他的生命過程中;一個神經(jīng)元通過它的軸突末梢可以與一個或多個神經(jīng)元建立突觸聯(lián)系;從題中信息可知,神經(jīng)元的凋亡與神經(jīng)生長因子有關,說明神經(jīng)元凋亡受環(huán)境影響;神經(jīng)元凋亡是受基因所控制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是基因控制的編程性死亡。
3.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為惡性腫瘤,其發(fā)病與RB基因有關。RB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稱為RB蛋白,分布于核內,能抑制細胞增殖。正常人體細胞中含有一對RB基因,當兩個RB基因同時突變產(chǎn)生突變蛋白時,會發(fā)生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上述RB基因發(fā)生的突變屬于顯性突變
B.RB基因為抑癌基因,能抑制細胞癌變
C.突變蛋白的產(chǎn)生體現(xiàn)了細胞分化的實質
D.突變蛋白可以延長細胞周期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當兩個RB基因同時突變產(chǎn)生突變蛋白時,會發(fā)生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可知,RB基因發(fā)生的突變屬于隱性突變;因為RB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能抑制細胞增殖,所以RB基因為抑癌基因;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而RB基因突變過程中遺傳信息發(fā)生了改變;RB蛋白能抑制細胞增殖,可以延長細胞周期,而突變蛋白形成后產(chǎn)生癌細胞,其細胞周期變短。
4.下列關于細胞衰老、凋亡與壞死的敘述,正確的是()
A.衰老細胞的體積和細胞核體積都縮小
B.青蛙發(fā)育過程中尾的消失屬于細胞壞死現(xiàn)象
C.細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病原體感染
D.細胞衰老與凋亡是細胞正常的生理過程
答案 D
解析 衰老細胞的體積縮小,細胞核體積增大;青蛙發(fā)育過程中尾的消失屬于細胞凋亡現(xiàn)象;細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編程性死亡過程。
5.下列有關細胞分化、衰老及凋亡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細胞分化能使細胞中細胞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發(fā)生改變
B.衰老細胞會出現(xiàn)線粒體減少、酶活性降低及細胞核變大等現(xiàn)象
C.細胞分化發(fā)生在胚胎期,細胞衰老與凋亡發(fā)生在老年期
D.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 C
解析 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chǎn)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使細胞中細胞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發(fā)生改變。細胞的衰老與凋亡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生長發(fā)育的各個時期。
6.為探究物質P抑制癌細胞增殖的效應,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濃度的物質P處理人的離體肝癌細胞,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隨著物質P濃度的增加,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越明顯,但與處理時間無關
B.隨著物質P處理時間的延長,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越明顯,但與濃度無關
C.物質P對腫瘤細胞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控細胞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有關
D.通過本實驗可以得出結論,物質P抑制癌細胞增殖的最適濃度為1.00 g/L
答案 C
解析 分析圖中曲線可知,物質P的濃度和處理時間影響抑制率,A、B錯誤;從實驗的結果看,該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細胞增殖,其作用機理很可能是調控了癌細胞內凋亡基因的表達,使癌細胞進入編程性死亡的程序,C正確;本實驗只是設置了物質P的部分濃度,雖然在1.00 g/L時抑制效果較另兩組好,但不能確定該濃度為最適濃度,D錯誤。
7.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在細胞核重編程研究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英國和日本的兩位生物學家。所謂“細胞核重編程”即將人類成熟的體細胞重新誘導回干細胞狀態(tài),它們就有再分化形成多種類型的細胞的可能,可應用于臨床醫(yī)學。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核重編程與細胞內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密切相關
B.該項研究為臨床上解決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帶來希望
C.“動物細胞的分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將可能被改寫
D.他們的實驗驗證了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題意,細胞核重編程是指將人類成熟的體細胞重新誘導回干細胞狀態(tài),該過程與細胞內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密切關系,A正確;臨床醫(yī)學上利用該研究可以解決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問題,B正確;利用細胞核重編程技術可以使已經(jīng)分化了的動物細胞重新回到干細胞狀態(tài),C正確;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類型的細胞,體現(xiàn)了干細胞發(fā)育的全能性,D錯誤。
8.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也存在一種被稱為“ISL1”的心臟祖細胞,它可以分化為心肌、血管等特定類型的細胞。下列有關心臟祖細胞的說法,錯誤的是()
A.心臟祖細胞分化程度比心肌細胞的低
B.心臟祖細胞的分化性能比胚胎干細胞的低
C.心臟祖細胞與心肌細胞的核遺傳信息相同
D.心臟祖細胞與造血干細胞形態(tài)結構不同的直接原因是mRNA不同
答案 D
解析 心肌細胞是由心臟祖細胞分化而來的,可見心臟祖細胞的分化程度比心肌細胞的低,A項正確。胚胎干細胞具有發(fā)育的全能性,故心臟祖細胞的分化性能比胚胎干細胞的低,B項正確。同一個體的不同體細胞都是由同一個細胞(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故含有相同的遺傳信息,C項正確。心臟祖細胞與造血干細胞形態(tài)結構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不同,根本原因才是mRNA不同,D項錯誤。
9.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體
B.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細胞癌變不受基因控制
C.白化病患者由于細胞衰老,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而頭發(fā)變白
D.將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yǎng)成植株的過程體現(xiàn)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答案 D
解析 單倍體生物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體,如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單倍體;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細胞癌變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造成的,也受基因控制;白化病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頭發(fā)變白是由于其體內缺少酪氨酸酶,最終轉化成的黑色素少;將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育成完整植株的過程體現(xiàn)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10.如圖為人體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過程的示意圖,圖中①~⑥為各個時期的細胞,a~c表示細胞所進行的生理過程。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與①相比,②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能力增強
B.⑤與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質的種類也相同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則其細胞內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RNA蛋白質
D.細胞衰老與死亡就會引起個體衰老與死亡
答案 C
解析?、诒娶俚捏w積大,細胞體積越大,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越小,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能力越弱;⑤和⑥細胞是由同一細胞經(jīng)有絲分裂形成的,它們所含有的遺傳物質相同,因此基因型相同,但由于這兩種細胞是細胞分化形成的,它們基因表達的情況有差異,因此,蛋白質種類有差異;若⑤⑥細胞失去分裂能力,則細胞中沒有DNA復制過程,但有基因的表達過程,遺傳信息流動的方向為DNARNA蛋白質;多細胞生物中細胞的衰老與死亡和個體的衰老與死亡不一定是同步的。
11.下列關于細胞生命活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不同細胞中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基因一般不同
B.細胞普遍衰老與個體衰老存在因果關系
C.通過細胞凋亡可完成細胞的自然更新
D.霉變的食品易導致基因突變而產(chǎn)生原癌基因
答案 D
解析 細胞分化與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關,因此不同的細胞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基因一般不同;細胞的普遍衰老引起個體的衰老;通過細胞凋亡可完成細胞的自然更新;原癌基因是細胞中原本就含有的,不是由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
12.正常干細胞和腫瘤干細胞都具有增殖、轉移的能力,但二者在細胞增殖、分化潛能和細胞遷移等行為上又存在明顯的差異。下列相關敘述中,合理的是()
A.正常干細胞的增殖過程受基因調控,腫瘤干細胞的增殖過程不受基因調控
B.正常干細胞只能遷移到特定組織,而腫瘤干細胞可遷移到很多部位
C.二者都失去了正常分化的能力
D.二者的遺傳信息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答案 B
解析 正常干細胞和腫瘤干細胞的增殖都受基因調控,A項錯誤;正常干細胞只能遷移到特定組織并分化為特定的細胞,而腫瘤干細胞不受限制,易擴散轉移,B項正確;正常干細胞具有分化能力,腫瘤干細胞則不能完成正常的分化,C項錯誤;腫瘤干細胞的遺傳信息發(fā)生了改變,D項錯誤。
13.變形蟲和草履蟲均為單細胞真核生物,二者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存在較大差異(設為甲組);同一高等植物上的葉肉細胞和根毛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也存在較大差異(設為乙組)。下列關于兩組不同細胞間存在較大差異的根本原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兩組均是因為遺傳物質不同
B.兩組均是因為處于表達狀態(tài)的基因不同
C.甲組是因為遺傳物質不同,乙組是因為處于表達狀態(tài)的基因不同
D.甲組是因為處于表達狀態(tài)的基因不同,乙組是因為遺傳物質不同
答案 C
解析 變形蟲和草履蟲屬于兩種生物,二者的遺傳物質不同;同一植株上的葉肉細胞和根毛細胞是由一個受精卵經(jīng)有絲分裂、分化得到的,二者的遺傳物質相同,但處于表達狀態(tài)的基因存在差異。
14.細胞的生命歷程與人的生命歷程相似,都可分為生長、發(fā)育、衰老和死亡等階段,下列關于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衰老的過程與基因無關
B.只要不接觸致癌因子,就不會發(fā)生細胞癌變
C.經(jīng)過分化的細胞一定不具有細胞分裂能力
D.效應T細胞使靶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凋亡
答案 D
解析 細胞分裂、細胞分化、細胞衰老、細胞凋亡和細胞癌變都受基因調控,A項錯誤;細胞癌變的內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外因是致癌因子誘導,不接觸致癌因子的細胞也可能會發(fā)生癌變,B項錯誤;經(jīng)過分化的細胞不一定就不具有分裂能力,如B細胞是經(jīng)過分化的細胞,但它還能增殖、分化,C項錯誤;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D項正確。
15.脊椎動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發(fā)育過程中,約有50%的細胞凋亡。發(fā)育中神經(jīng)細胞數(shù)量的調節(jié)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發(fā)育過程中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細胞一般是過量的
B.神經(jīng)細胞能夠存活下來可能與獲得足夠的生長因子有關
C.細胞凋亡能夠調節(jié)細胞的數(shù)量
D.神經(jīng)細胞的死亡與生長因子的數(shù)量有關,與基因表達無關
答案 D
解析 由題意可知,正常存活下來的神經(jīng)細胞只有一半,因此發(fā)育過程中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細胞一般是過量的。細胞凋亡是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因此與基因的表達有關。
16.某科研小組開展了人白細胞介素18(IL18)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實驗原理: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對核輻射損傷很敏感,主要表現(xiàn)在核輻射會誘導免疫細胞凋亡。
實驗步驟:
①選取若干實驗小鼠,隨機均分成甲、乙、丙三組;
②甲組無輻射損傷;乙組輻射損傷(60Co照射,下同);丙組先輻射損傷,1天后注射IL18。
③14天后分別取各組小鼠脾細胞進行體外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了0 h、12 h、24 h、48 h后,檢測并計算細胞凋亡相對值。
(1)脾屬于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____________,IL18是一種淋巴因子,由________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與____________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
(2)細胞凋亡是由遺傳機制決定的________________死亡,與細胞凋亡直接相關的細胞器是________。
(3)設置甲、乙兩組的目的是探究有無核輻射對細胞凋亡的影響。設置乙、丙兩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設計實驗結果記錄表。
(
4)科研小組還設置了丁組實驗,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進行輻射損傷,14天后的實驗操作同前三組,與丙組相比,設置丁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免疫器官 T 抗體(或溶菌酶) (2)編程性(程序性) 溶酶體 (3)探究有無注射IL18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表格如下:
組別 細胞凋亡相對值0 h 12 h 24 h 48 h 甲 乙 丙 (4)探究核輻射前、后注射IL18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解析 (1)免疫系統(tǒng)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的,脾屬于免疫器官,而白細胞介素是由T細胞分泌的一種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和抗體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與其直接有關的細胞器是溶酶體。(3)根據(jù)實驗所遵循的單一變量原則,可以看出乙丙組對照,自變量是有無注射IL18,從而探究有無注射IL18對細胞凋亡的影響。(4)設計丁組實驗和丙組形成對照,進一步探究核輻射前、后注射IL18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17.如圖表示造血干細胞的發(fā)育途徑,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造血干細胞A進行自我更新的過程需要進行________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2)與細胞C凋亡有關的細胞器主要是________,細胞D和細胞E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免疫的三道防線中,細胞E參與________________防線。在細胞D參與的免疫過程中,細胞D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來,細胞E在此免疫過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頭孢類抗生素;耐藥性;合理用藥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容易引發(fā)耐藥性升高,耐藥性(drug resistance)又稱抗藥性,指微生物、寄生蟲以及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chǎn)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因此臨床應該嚴格監(jiān)控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1]。我們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門急診處方200張,統(tǒng)計其中應用抗生素藥物和頭孢類抗生素藥物的處方,對頭孢類抗生素使用特點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門急診處方200張,統(tǒng)計其中應用抗生素藥物和頭孢類抗生素藥物的處方,對頭孢類抗生素使用特點進行分析。
1.2 方法根據(jù)這些處方上的信息對我院門急診抗生素使用比例和合理用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將統(tǒng)計結果和文獻資料的信息進行對比。收集信息主要通過走訪調查,調查對象主要包括醫(yī)生、護士、藥房工作人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工具對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分析。
2結果
2.1 200例處方單基本信息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200張?zhí)幏街校?7張為抗生素處方占48.50%,89張為頭孢類抗生素占44.50%。89張頭孢類抗生素處方中,30張為口服類抗生素占33.71%,59張為注射類抗生素占66.29%。89張頭孢類抗生素處方中,單用抗生素為78張占87.64%,二聯(lián)抗生素為8張占8.99%,3張為三聯(lián)抗生素占3.37%。89張頭孢類抗生素處方中,一代頭孢10張占11.24%,二代頭孢19張占21.35%,三代頭孢57張占64.04%,四代頭孢3張占3.37%。
2.2 抗生素使用頻率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89張頭孢類抗生素處方單中使用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頭孢曲松注射劑>頭孢克洛分散片>頭孢他啶注射劑>頭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劑>頭孢呋辛酯膠囊>頭孢克肟顆粒>頭孢克肟片>頭孢噻肟注射劑>頭孢孟多酯>頭孢唑啉注射劑,見表1。
2.3 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治療的疾病類型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89張頭孢類抗生素治療的疾病由高到低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癥>腹瀉病>其他,見表2。
3討論
頭孢類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頭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屬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的7-氨基頭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們具有相似的殺菌機制。頭孢類抗生素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并在繁殖期殺菌。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強,而對人幾乎沒有毒性,具有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耐青霉素酶、過敏反應較青霉素類少見等優(yōu)點。所以是一類高效、低毒、臨床廣泛應用的重要抗生素[2]。
根據(jù)其抗菌特點,一般將頭孢類抗生素分為四類:一代,較早開發(fā),抗菌活性較強,抗菌譜較窄,抗革蘭氏陽性菌作用優(yōu)于革蘭氏陰性菌[3];二代,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對革蘭氏陽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們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產(chǎn)生的β-內酰胺酶較第一代穩(wěn)定,抗菌譜也較第一代廣,所以顯著地擴大和提高了對革蘭氏陰性桿菌作用;三代,對多種β-內酰胺酶穩(wěn)定,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顯著的抗菌活性。與第一、二代相比,其抗菌譜更廣,抗菌活性更強。特別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四代,抗菌譜極廣,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都有很強的抗菌作用。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三代頭孢抗生素的使用次數(shù)最多,其中以頭孢曲松注射劑使用頻率最高。由此可見,我院門急診普遍用藥起點較高,對一代、二代抗生素使用頻率較少。
綜上所述,頭孢類抗生素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如果使用不當或濫用容易引發(fā)耐藥性升高,因此臨床應該及時監(jiān)控其使用情況,對其使用進行合理指導。
參考文獻:
[1]朱三華.抗生素藥物引起惡心嘔吐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12(11):73-74.
>> 淺談高中生物的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學策略 探究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課堂教學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思維導圖教學策略研究 淺析高中生物中分子與細胞模塊的教學 高中生物中“分子與細胞”的教學方法初探 對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模塊的教學思考 新課標下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模塊的教學感悟 關于高中生物中分子與細胞模塊的教學探討 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策略的研究 例談高中生物高效復習的教學策略研究 基于效能提升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課教學策略的研究 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 新課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的研究 基于研究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探索與研究 高中生物生物教學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高中生物《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學策略研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wǎng)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照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對教學方式進行完善、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已成為高中生物教學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本文對高中生物《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 《組成細胞的分子》 教學策略
《組成細胞的分子》是人教版高中六冊課本中必修第一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的課程內容,這一章節(jié)在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中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該章是學習第一冊教材其它章節(jié)、其它必修模塊以及選修模塊的知識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繪圖、實驗等技能的基礎。所以研究如何上好這一章的內容對整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課時安排策略
《組成細胞的分子》這一章的內容主要分為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細胞中的無機物這五個小節(jié)。建議教師每一節(jié)課對應一課時來進行講解,再加上其中兩節(jié)有實驗課,每節(jié)實驗課一課時,則這章的內容至少要七課時來完成教學計劃。為了循序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規(guī)律,建議把第一節(jié)《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和最后一節(jié)《細胞中的無機物》放在一起學習[1]。這樣的課時劃分,有利于讓學生有針對性的掌握本章每一節(jié)的具體內容,并且能夠突出本章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能夠讓教師有側重點地去教學,讓學生能夠有側重點的學習和記憶教材內容,從而能夠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有效率。
二、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主動去觀察、去探究、去學習。生物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教師可以通過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去學習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真正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2]?!督M成細胞的分子》這一章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尤為緊密,教師可以根據(jù)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既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大頭嬰兒”的示例作為導入來引起學生對《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舉含蛋白質食品的例子等,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在學習第3節(ji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比較感興趣的DNA技術在案件偵破中的應用作為導入,并讓學生自主地圍繞DNA討論幾個問題,把學生從思維熱身中引入核酸內容的學習中?!都毎械奶穷惡椭|》這一節(jié)內容更是與學生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一提到吃,學生肯定很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吃”來引入教學內容,可以通過“運動會時,可以為運動員們準備哪些能夠快速補充能量的食物”來讓學生認識到糖能為人提供能量,從而過渡到糖類的學習中。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不斷完善教學方式
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教學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已逐漸顯露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框架下走出來,不斷研究并采用國內外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生物課堂教學方式。例如小組合作模式,生物教學內容中的實驗部分是最適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內容。例如“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的實驗,這個實驗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關鍵,是本章兩個重要實驗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實驗技能、興趣愛好等情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合理分配劃分小組,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并討論。這樣既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學習知識,又能夠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生物學習水平。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
生物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復雜的生命現(xiàn)象或者生化反應,代謝途徑等等,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去描述,學生接受起來就有所困難[3]。但是多媒體技術能夠把聲音、文字、視頻等進行有機結合,既形象生動、又直觀,讓學生能夠在視聽享受中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在頭腦中構建相應的理論模型和知識結構,這樣學生也容易掌握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例如在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層次,通過多媒體來展示幾種氨基酸的結構,讓學生自己推導氨基酸的結構簡式,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既能夠讓學生印象深刻,又能夠構建活潑開放的課堂氛圍。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正在被廣大教師理解并且運用,已經(jīng)在慢慢影響課堂教學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新理念、新教學模式、新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的落實方面還存在著不足。本文上述提到的《組成細胞的分子》這一章的教學策略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分析并不斷完善,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自身學科特點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胡冬英.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組成細胞的分子》的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25(12):21-22
關鍵詞:保險市場;服務體系;外部環(huán)境
從保險業(yè)的發(fā)展整體趨勢來看,在保險產(chǎn)品與費率同質性逐步加強的情況下,保險服務將成為保險市場新的競爭焦點。保險公司必須從展業(yè)、投保、承保、理賠、防災防損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從而得到客戶的信任和依賴,最終創(chuàng)造企業(yè)價值,這正是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的真正目標與歸宿之所在。農村保險是農村金融對“三農”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保險服務體系的構建對于促進農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保險公司自身成長都顯得尤為重要。
一、安徽省農村保險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
(一)農村保險市場發(fā)展加快
安徽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村人口大省,總人口651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147萬人,占比78.99%,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全省共實現(xiàn)政策性農業(yè)保險保費收入3.06億元,農村人身險保費收入68.39億元,同比增長48.18%,進一步提高了農村人群的保障水平。
(二)農村保險服務網(wǎng)點初步形成規(guī)模
目前安徽省共有1800多家縣、鄉(xiāng)級保險機構。以中國人壽巢湖分公司為例,目前已經(jīng)在全市120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50多個農村營銷服務部,組建了以農村營銷服務部發(fā)展為依托,以駐村業(yè)務員服務為主體,以地方政府、鄉(xiāng)鎮(zhèn)密切合作,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基本完備的中國人壽農村市場終端服務體系。
(三)政策性農村保險發(fā)展較快
1、政策性農業(yè)保險成果顯著。安徽省第一產(chǎn)業(yè)占GDP的比重近幾年一直為近20%,作為農業(yè)大省必須重視農業(yè)保險。2009年中央財政補貼的9個品種安徽已經(jīng)開展8種,并且實現(xiàn)了全省地域全覆蓋,在已實現(xiàn)保費中,能繁母豬保險1805.62萬元,小麥保險12387萬元,水稻保險14789萬元,油菜保險2190萬元。2009年上半年已實現(xiàn)農業(yè)保險保費收入3.39億元,同比增長了10.7倍,農業(yè)保險賠款已達9484萬元。
2、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服務水平提高。安徽省合作醫(yī)療參合率不斷上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適應農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2008年,安徽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以縣為單位實現(xiàn)全覆蓋,參合標準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新型合作醫(yī)療參合率達到90.1%,全省每萬人口專業(yè)衛(wèi)生技術人員數(shù)達到30.7人,住院實際補償率也明顯提高(見圖1)。
(四)傳統(tǒng)養(yǎng)老保險出現(xiàn)缺陷,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亟待普及
安徽是全國12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省份之一,農村養(yǎng)老形勢十分嚴峻。現(xiàn)在采用村民年度繳納的保險費總額與村民年現(xiàn)金純收入的比來考察在沒有其他補助情況下的農民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能力。
農村居民一般能接受保費是年收入的5%-10%。從表1中可以看出無論在哪種利率水平下,40歲以后開始投保時保費占純收入比基本都已接近或者超過10%,這對大多數(shù)農村居民是難以承受的。較高的參保費用成了制約農村養(yǎng)老保險發(fā)展的瓶頸。目前的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主要依據(jù)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方并進的籌資渠道。安徽省100多個縣區(qū)僅有12個被列入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政策試點,這意味著新農保試點明顯存在面過窄、實現(xiàn)全覆蓋時間過長的問題。
二、制約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因素
(一)農村居民保險意識淡薄
受小農經(jīng)濟的影響,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對居民的意識形態(tài)、消費習慣影響依然很大,形成了養(yǎng)兒防老、自擔風險的習慣,農民較少考慮購買養(yǎng)老保險。農民保險意識是決定保險有效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保險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響保險服務體系的構建。
(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響保險市場擴大
安徽是全國自然災害最頻繁的省份之一,農業(yè)災害以旱災和洪澇災害為主。2008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595.17欠公頃,絕收19498公頃。其中:旱災受災面積795.84千公頃,絕收面積達78.79千公頃;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458.97千公頃,絕收面積46.14千公頃。頻發(fā)的自然災害造成了農民收入水平低的局面。另外,長期以來安徽省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已經(jīng)占據(jù)了人均純收入的大部分(見表2),收入水平低是造成農村保險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
(三)保險產(chǎn)品單一,不能滿足農村發(fā)展需要
目前實施的保險險種還比較單一,保險公司普遍沒有針對廣大農村的具體實際情況開展符合農村情況并為農民普遍接受的農村保險品種,而是簡單地把按照城鎮(zhèn)居民消費水平制度的保險品種直接投放到農村市場。由于險種不合時宜,導致廣大農民對購買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四)保險公司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農村保險營銷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隊伍穩(wěn)定性差,宣傳服務工作不足,直接影響到群眾對保險行業(yè)的信任度。同時農村保險宣傳、保險咨詢、代收保費總是在固定地點進行,其他保險服務的提供少之又少。在農村業(yè)務量大面廣極度分散且以小額賠付居多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從報案處理到查勘理賠再到支付保費,服務難以及時到位,使農村保戶在出險后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從而對保險失去信心。
三、構建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對策和建議
(一)擴大農村保險宣傳工作
保險機構可以通過保險移動宣傳畫欄、農村保險知識宣講團、編發(fā)農村保險產(chǎn)品手冊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走進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深入開展農村保險知識普及和宣傳工作。各級地方政府要動員農村基層干部投保期限短、保費低的保險險種,使他們及時得到經(jīng)濟補償?shù)膶嵒?,并通過他們以自己親身經(jīng)歷進行保險宣傳教育。
(二)加強農村保險產(chǎn)品創(chuàng)新
保險公司要堅持長期經(jīng)營、差異化經(jīng)營的原則,提供具有農村特色的產(chǎn)品,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形成完善的農村保險產(chǎn)品體系。在推廣農民有支付能力的農村小額保險產(chǎn)品廣覆蓋險種的同時,適當開發(fā)一些中高檔險種,滿足不同收入層次農民的保障需要;針對農民所關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的保險險種方案來增加農民對保險的興趣;針對農民經(jīng)濟收入不穩(wěn)定的特性,可以推出繳費方式更加靈活的保險產(chǎn)品。
(三)拓展農村保險營銷渠道
1、培養(yǎng)營銷隊伍。大力發(fā)展駐村營銷員,提升他們在當?shù)厝罕姷牧己眯蜗螅⑶以诩钫呱辖o予適當?shù)膬A斜,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2、延伸保險分支機構。在市場有需求、發(fā)展有潛力、管控能到位的情況下,鼓勵保險公司向農村地區(qū)延伸分支機構。
3、發(fā)揮農村社會網(wǎng)絡優(yōu)勢。通過農村郵政、信用社、電力等系統(tǒng)的網(wǎng)點優(yōu)勢,對與各自業(yè)務相關的財產(chǎn)保險、人身意外險等產(chǎn)品進行銷售。
4、發(fā)展農村保險中介機構。鼓勵保險中介機構積極參與農村保險市場的分工協(xié)作,積極向農村地區(qū)延伸服務網(wǎng)點,逐步確立經(jīng)營特色和品牌價值。
(四)加強售后服務,贏得農村居民信任
1、理賠環(huán)節(jié)??蛻舫鲭U后,按合同要求及時理賠是保險公司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措施??梢酝ㄟ^召開理賠現(xiàn)場會改變保險商品使用價值不直觀的特點。2009年郎溪縣遭受罕見的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襲擊后,保險經(jīng)辦機構對投保午季農作物受災情況立即進行了現(xiàn)場查勘定損,農戶先后領到理賠資金共計278.8萬元。
2、防災防損環(huán)節(jié)。保險防災防損是保險經(jīng)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保險公司擁有眾多防災防損專家和豐富的防災防損工作經(jīng)驗,可以向農村居民提供各種防災防損服務。
3、提供富有特色的咨詢服務。針對農村地區(qū)醫(yī)療條件較差的情況,定期對投保農民進行必要的身體健康檢查,傳授各種簡易的自救、自檢常識;經(jīng)常深入農村,聽取最基層的意見和保險需求;在每個機構網(wǎng)點設立免費咨詢和投訴服務臺,為農民提供貼心的保險服務。
(五)加強保險公司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保險公司要轉變觀念,加強內部管理。保險員工注意儀表端莊,態(tài)度友好,針對農村保險服務的特殊性選擇適宜的交談方式,做到條款解釋通俗化,讓農民真正感受到優(yōu)質的服務。保險公司要結合農村保險具體特征,平衡展業(yè)、承保、理賠各個步驟的服務能力,使保險經(jīng)營規(guī)范有序,并且在實踐中注意總結和探索。
(六)支持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經(jīng)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人們規(guī)避風險的偏好與其自身經(jīng)濟實力有關。一般而言,經(jīng)濟越困難的群體,越不愿意購買保險;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對保險的需求才會增加。保險公司應力所能及地支持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保險資金投資農村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從而提高農村地區(qū)保險需求,同時提高保險公司的社會信譽。
(七)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改善外部環(huán)境
1、加大補貼。首先,加大對農民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農機、農具以及農業(yè)基礎設施等方面保險的補貼、優(yōu)惠政策。其次,政府可通過立法來明確規(guī)定對農村保險的稅賦減免。
2、加強保險人才的培養(yǎng)??梢砸愿叩仍盒橐劳校訌娹r業(yè)保險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前,安徽省有六所高校開辦了保險學專業(yè),可以考慮以這些高校為依托,開展農村保險各項課題研究,為安徽省發(fā)展農村保險事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后備人才。
3、建立農村保險發(fā)展激勵制度。各級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可以將農村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納入到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政績考核體系中去,真正認識到農村保險的發(fā)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文虎.中國保險市場轉型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2、張洪濤.發(fā)展保險事業(yè) 構建和諧社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劉子操,宗可正.保險服務論[M].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9.
4、高柱,高岷.推進寧波農村現(xiàn)代保險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三江論壇,2009(2).
5、于永軍,郭忠.農村保險營銷新渠道[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
6、儲葉青.安徽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經(jīng)濟支持能力研究[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11).
7、李霄震.農村保險存在的弊端及建議[J].浙江金融,2007(12).
關鍵詞:曝氣生物濾池;BIOSTYR Biofor BIOSMEDI
1 曝氣生物濾池工藝發(fā)展和特點
曝氣生物濾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與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有機負荷高、占地面積小、投資少(節(jié)約30%)、不會產(chǎn)生污泥膨脹、氧傳輸效率高、出水水質好等優(yōu)點,但它對進水SS要求較嚴(SS≤100 mg/L),因此對進水需要進行預處理。同時,它的反沖洗水量、水頭損失都較大。
我國一部分工業(yè)廢水的處理采用了此項技術。國內許多科研設計單位對曝氣生物濾池也進行了試驗研究。隨著曝氣生物濾池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推廣和普及,很多學者在其結構形式、功能、啟動和濾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2 國內外發(fā)展情況
2.1 BIOSTYR?工藝
BIOSTYR?工藝是一種上向流生物濾池,是一種運行可靠、自動化程度高、出水水質好、抗沖擊能力強和節(jié)約能耗的新一代污水處理革新工藝。BIOSTYR? 工藝是成熟/高效的一種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其參與生物處理的生物附著在顆粒狀濾料上。污水通過濾料,其中含有的污染物被濾料表層上的生物膜降解轉化,同時,溶解狀態(tài)的有機物和特定物質也被去除,所產(chǎn)生的污泥保留在過濾層中,而只讓凈化的水通過,這樣可在一個密閉反應器中達到完全的生物處理而不需在下游設置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
2.2 Biofor?工藝
Biofor?(生物過濾氧化反應池)是得利滿水務繼滴濾池、Biodrof干式過濾系統(tǒng)之后的專為污水處理廠設計的第三代生物膜反應池。與其它類型的生物過濾工藝相比, Biofor? 主要具有下列特性:向上流生物過濾,使用特制的過濾及生物膜支持煤介:Biolite生物濾料 ,高性能曝氣,流體完全均勻的分布,有效的沖洗。
2.3 BIOSMEDI工藝
BIOSMEDI生物濾池以輕質顆粒濾料為過濾介質,濾料比重較小,一般約在0.1左右,粒徑的大小為4~5mm左右,這種濾料具有來源廣泛、濾料比表面積大、表面適宜微生物生長、價格便宜、化學穩(wěn)定性好等一系列優(yōu)點。
濾池反沖洗采用脈沖沖洗的方法,反沖洗時在濾層下部形成一段氣墊層,當氣墊層達到一定高度后,此時瞬時把氣墊層中的空氣通過閥門或虹吸的方法迅速排空,此時濾層中從上到下沖洗的水流量瞬時突然加大,導致濾料層突然向下膨脹,脈沖幾次后,可以把附著在濾料上的懸浮物質脫落,再打開排泥閥,利用生物濾池的出水進行水漂洗,可有效地達到清潔濾料的目的。
3 應用范圍
曝氣生物濾池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其在水深度處理、微污染源水處理、難降解有機物處理、低溫污水的硝化、低溫微污染水處理中都有很好的、甚至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低溫污水中,西寧第二污水處理廠由于冬季最低水溫約6℃,為了解決硝化問題,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中就推薦了曝氣生物濾池+A2/O處理工藝。
在中水回用中,大連馬欄河污水處理廠工程,采用的是法國得利滿A3D+Biofor工藝技術, 出水水質達到三級標準,日處理污水12萬噸,其中4萬噸出水可回用于城市綠化,建筑施工,工業(yè)等。
在國內,豬場糞便污水處理工程,印染廢水處理工程,腸衣加工廢水處理工程,淀粉廢水處理工程等中都有應用。
4 問題與前景
作為一種嶄新的水處理工藝——曝氣生物濾池正處在推廣之中。根據(jù)目前的研究和應用情況,今后仍有好多問題有待研究:生物膜的特點及其快速啟動的方式;生物氧化功能和過濾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反沖洗過程中生物膜的脫落規(guī)律等。
曝氣生物濾池中核心介質――濾料的研究也會促進該工藝在中國的應用的范圍,BIOSTYR?、Biofor?兩種工藝功能比較強大,但在中國大范圍的應用仍存在問題,如專利問題,再有它們從投資上都比較大,這也阻礙了這兩種工藝在中國的大范圍的應用,所以特種濾料的的研究與生產(chǎn)的國產(chǎn)化將是曝氣生物濾池在國內大范圍的應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鄒偉國,孫群,王國華,等.新型BIOSMEDI濾池的開發(fā)研究,中國給水排水,2001,17(1): 1-4.
[2] 鄭俊,吳浩汀,程寒飛,曝氣生物濾池污水處理新技術及工程實例,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R97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a)-103-02
藥物不良反應目前已成為臨床治療用藥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探討其特點和規(guī)律,本文對我院收集的63例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本院自發(fā)呈報2000~2006年的不良反應(ADR)病例資料512例,其中抗生素所致63例,分別對患者的基本概況、致不良反應的藥物、合并用藥情況、給藥途徑、系統(tǒng)分類和臨床表現(xiàn)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性別與年齡
男性38例,女性25例,其中1~18歲5例,19~60歲的35例,61~90歲的23例。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1歲。從年齡段看,18~29歲占6.35%,30~39歲占15.87%,40~49歲占14.29%,50~59歲占19.05%,60歲以上的占36.5%,18歲以下的占7.93%。各年齡組病例數(shù)及構成見表1。
2.2 給藥途徑與不良反應發(fā)生頻率關系
給藥途徑與不良反應發(fā)生頻率的關系見表2??梢钥闯?,靜脈用藥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比例高。
2.3 藥物種類和例次
引起不良反應的抗菌類藥品種類分布見表3。從中得出頭孢菌素和青霉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其次為喹諾酮類。
2.4 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
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見表4。以皮膚及附件損害多見,表現(xiàn)為各種皮疹、藥疹、瘙癢;其次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頭昏、乏力、頭痛;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重者可發(fā)生過敏性休克。
3 分析
3.1 藥物不良反應和個體因素有關
從表1可以看出,藥物不良反應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組人群,其中大于60歲的共23例,占36.5%,老年患者比年輕患者(
3.2 藥物不良反應與給藥途徑有關系
在不同給藥途徑中,以輸液滴注致藥物不良反應最多,占82.54%。靜脈給藥,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同時注射液的pH、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許多因素都可誘發(fā)不良反應。在藥物的使用方法上,現(xiàn)國際上提倡口服給藥,限制注射給藥。目前,WHO已將注射劑人均用藥次數(shù)作為評定合理用藥的重要標準之一[2]。
3.3 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藥品類別
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很多。在我院,以頭孢菌素、青霉素引起不良反應最多。我院頭孢菌素引起不良反應19 例,青霉素16例,喹諾酮類15 例,均與臨床使用率高有關系,頭孢菌素起效快,病人滿意度高,用量大;喹諾酮類因其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不需要做皮試而廣泛使用。
3.4 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
不良反應以皮膚及附件損害多見,表現(xiàn)為各種皮疹、藥疹、瘙癢,與國內文獻報道相符[3];其次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頭痛;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重者可為過敏性休克,輕重不一。皮膚及附件系統(tǒng)損害占首位,這與此類反應容易觀察有密切關系。而抗生素對其他系統(tǒng)的損害,如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損害的發(fā)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且需要實驗室數(shù)據(jù)支持,易漏報。
3.5 重視抗感染藥物的合理應用
對頭孢菌素的使用,《中國藥典》和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說明書中均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的規(guī)定,但使用說書提出對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過敏禁用警示,所以使用前均做皮試,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喹諾酮類使用率高,其典型的毒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皮膚過敏是其光毒性所致。
3.6 注意抗感染藥物的特殊性
為減少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應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適應證,在使用前最好做藥敏實驗,以判斷何種致病菌感染,對哪些抗生素敏感,做到有的放矢。注意既往病史,有1例癲癇病人,1年未用抗癲癇藥,應用左氧氟沙星后致癲癇復發(fā)。在臨床上使用青霉素需做皮試,而阿莫西林膠囊不需要,造成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增多,需仔細詢問病史,明確是否為過敏體質。另有2例不良反應者是當天應用了抗生素,1例使用了頭孢哌酮鈉,1例使用了頭孢唑林,飲酒后15 min左右,開始出現(xiàn)戒酒硫樣反應,表現(xiàn)為面部發(fā)熱、眼結膜充血、搏動性頭痛、頭暈,胸悶、胸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許多抗菌藥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用藥后若飲酒,同樣會導致雙硫侖樣反應。這些藥物包括:①頭孢菌素類藥物中的頭孢哌酮、頭孢美唑、頭孢米諾、拉氧頭孢、頭孢甲肟、頭孢孟多、頭孢曲松、頭孢氨芐(先鋒Ⅳ號)、頭孢唑林(先鋒Ⅴ號)、頭孢拉定(先鋒Ⅵ號)、頭孢克洛等,其中以頭孢哌酮致雙硫侖樣反應的報告最多、最敏感;②硝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滅滴靈)、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③其他抗菌藥如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霉素、酮康唑、灰黃霉素等。其不良反應程度依次是頭孢哌酮>拉氧頭孢>頭孢美唑[4]。因此有研究者建議在使用上述抗菌藥物期間及停藥后20 d內,均應避免飲酒或進食含乙醇的制品。
[參考文獻]
[1]高東宸,張麗雅.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指南[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5.170-171.
[2]王玉榮,劉靜,黃祥.10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1):50-52.
[3]張平,張江蘭,馮愛平,等.109例藥疹住院病例分析[J].中國藥房,1998,9(1):38-39.
[4]陳世銘.藥物不良相互作用的臨床意義與處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8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