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26 09:25: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西文化差異體現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功能;教學效果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語言傳承著文化,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所以語言和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標志。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fā)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涵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漢語和英語之間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導致相互間語言學習的障礙,那就是文化的差異產生的語言內涵的差異。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差異呢?
一、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國情不同導致文化也不同,英語教學的最終結果是英語的運用。語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對文化的傳承也是第一位的。語言運用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所以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忽略了各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阻力。簡單地說,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讓語言的運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說什么話。
二、教學中文化差異的協(xié)調
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候是有文化差異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并且在實際中大力運用。比如我們國家向別人道歉時的語言表達和英語國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樣的,comrade是我們常用的稱呼,而西方人則稱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差異,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發(fā)生誤會,影響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語中,教師一詞只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在我們漢文化中,尊師是傳統(tǒng),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稱謂,是尊稱。這些文化的差異都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協(xié)調,使學生順利適應這種差異帶來的不便。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高效。
1地理因素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地理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西方文化受到海島范圍的影響,在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將個人的奮斗置于一切精神之上,這種個人主義的思想也深入到每一個人心中。所以,西方文化認為人是主宰一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很大,所以一直提倡挑戰(zhàn)自然和戰(zhàn)勝自然。由于這種獨特的地理因素,西方人對于人的平等獨立也有著較強的追求,這也是西方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極具民族特性的地方。相比之下,中國早期處于農業(yè)社會,而且擁有較肥沃的土地資源,人們對于土地有著強烈的依賴,土地的多少也成為衡量國家勢利強弱的標志,歷史上的戰(zhàn)爭也多是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而展開,所以愈發(fā)使人們依賴于土地,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這種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也是在歷史發(fā)展時期中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所以在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處理上也會受此觀念的影響,等級制度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一直維系著中國社會的秩序,使其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2宗教因素在中西文化差異中,宗教因素是差異較大的因素?;浇淘谖鞣阶诮涛幕杏兄^深遠的影響,從中世紀以來,基督教文化中的倫理精神被歐洲人確立為了天命觀,他們認為,人的存在有罪,人類的解脫是不可能實現的,人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上帝,對于人們來說,真正的幸福生活并不是今天的欲望的滿足,而是來世的永生。西方的宗教理念與東方人形成了很大的差異,西方宗教中的罪惡感與東方人中的恥辱感所形成的原因所在。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對于隱私的觀念較弱,這主要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較嚴格,所以需要能過隱私才能分出等級高低。
在中國,佛教是影響最廣泛的宗教,由于佛教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所以也形成了中國的主要文化組成。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空是指一切物質世界中不真實的東西,而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此外,佛教中也講求眾生要經歷生死輪回,世間的一切禍福皆是報應,只有真正放棄世間的欲求,才能使自己超生輪回。這種傳統(tǒng)的宗教思想對中國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在中國古代的發(fā)展歷史上,很多文化都體現了佛教中的這些特點,這也是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現。
二、中西文化語言中的詞語差異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二者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而語言又來源于詞語的組成,詞語組成了語言,形成了文化,所以,在文化語言中,詞語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差異。詞語是對于世界萬物的一種概括,不同的語言都有自己的運用和習慣,根據不同的方式對主客觀世界進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詞語。也正因為如此,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在不同文化下語言中的詞語產生了不同。在中西文化語言中的詞語也主要體現在稱謂語言等方面。
1稱謂語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不同,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對于人倫、名份較注重,而西方國家則更注重以人為主的價值觀念。中國文化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在稱謂上也盡顯等級差別,比如對于妻子的稱呼,就包括了夫人、老婆、愛人等多種稱呼,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人物身份會使用不同的稱呼。尤其在古代社會,這種稱謂則更加嚴格,古代人會根據丈夫的社會地位而選擇不同的稱謂來稱呼他的妻子,這也體現了中國嚴格的等級制度。此外,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也使中國人經常會以某人的職務或者官銜來稱呼他人,這不僅能夠體現出他人的地位和身份,也體現出了此人的尊敬和禮貌。比如:李經理、王老師等等。而這種稱謂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這與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不盡相同,而且與其語言習慣也不相符。
2禁忌詞語在中國漢語中,有許多的詞語雖然與本身的內容意思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由于漢語的發(fā)音習慣,會有同音不同義的詞語,而由此造成了禁忌詞語的出現。比如,送人禮物非常忌諱送鐘,因為鐘與終同音,送人鐘會使人想到分別,而使接受者感到不吉利,由此心里產生不痛快。在西方語言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禁忌,同樣是送鐘,體現出的卻是一種對對方的關愛。
3宗教詞語中西方不同,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詞語也在運用和意思表達中也有較大差異。中國信仰佛教、道教,所以有許多比如觀世音、菩薩等詞語正是來源于宗教。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比如圣經、洗禮等詞匯所表達的正是西方宗教中的詞匯。此外,即使是中西方的宗教詞語中有相同的詞匯,但所代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所以,對于這樣的詞語不能混淆。
三、中西文化語言的風格體現
中西文化語言除了受到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念的影響,也會受到不同民族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由此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西方哲學大多都是自然與邏輯相結合的思想模式,而且對于思維方式中的分析方式更加注重。語言中也多以主謂語作為核心內容。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更加強調整體的統(tǒng)一,重和諧,所以在詞匯中多以動詞為核心詞語,通過時間的順序歸納總結。中西方詞匯的不同,也使中西文化中的語言風格各具特色。比如在西方的語言中,所體現出的是更強的邏輯思維性,詞匯也更加直觀簡潔,而在漢語中,更突出一種由表及理,以物抒情的表達特點。在語言的表達風格上,也慣于追求結構勻稱,讀來朗朗上口,這種表達方式含蓄,更寄托了深深的情感,使人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共鳴,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蘊含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讀來使人振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北磉_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其中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這種情感是難以直接訴說,只有在詩句的頌讀中才能夠感悟。
四、結語
關鍵詞:文化差異 電影片名 翻譯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視覺、聽覺于一身,融文學、戲劇、攝影為一體,它是藝術創(chuàng)作與商業(yè)運轉的有機結合”。電影可以展現各國的文化與生活,像一座架起世界文化的橋梁。在全球化語境的今天,對電影的欣賞也日益成為一種傳播范圍廣泛、滲透能力超強的跨文化交流現象。因此,對電影片名的翻譯可說是一項繁冗而艱難的工作。我們需要通過研究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使電影片名的翻譯“做到突顯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讓電影譯名在譯入語國家觀眾中產生與原片名在源語國家觀眾中大致相同的效果?!?/p>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文化(culture)是指生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環(huán)境的體現,是其認識自身與其他生物的體現,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在文化的生產和理解過程當中,人們往往會通過自己的文化來審視他國的文化,并且運用自己文化的特點來解釋其他文化。放到電影欣賞的背景下來看,觀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觀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必定會參與到電影的意義建構當中去。
(一)思維方式方面
西方人注重思辨,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從古希臘時代至今,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一直都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與之相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基于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二)價值取向方面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應高于社會整體。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與此相對,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忍”、“讓”,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占首位,認為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fā)展,個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三)倫理道德方面
西方人注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張揚榮譽;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家庭觀念比較淡漠。與此相對,中國文化主張個人在取得成就時不宜炫耀,反對“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人際關系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要求人們不偏不倚,凡事要權衡左右。對待家庭,親情關系最重要,家庭成員要互相依賴,互相幫助。
(四)行為規(guī)范方面
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國人重義、重情。由于西方社會強調以個人權利為基準,以追求私利為目標,法律就成為解決一切矛盾的基準。與此相對,中國人由于受到傳統(tǒng)義利思想的影響,重義輕利、重情輕法,自古以來主要靠道義約束人們的行為和維系社會,因此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成體系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就表現出各自獨樹一幟的風格。從中西方的電影便可探究到雙方在文化內涵、民族習俗、等方面的差異。
(一)英文電影漢譯時的文化體現
雖然隨著時代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偏好英文原聲電影,不過在新片宣傳造勢期,影片的中文譯名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梢哉f,能否把觀眾吸引進電影院以增加票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漢譯后的名字。
首先,中國的電影片名多采用成語或四字短語。四字詞組是人們長期社會文化生活的積累,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兼具短小精悍卻意味深長的鮮明特點,言簡意賅卻朗朗上口的修辭效果。因而將一些英文電影片名譯為四字詞組不僅能體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更容易得到中國觀眾的認同。以一些經典的英文電影片名為例,Bathing Beauty譯為《出水芙蓉》,The Italian Job譯為《偷天換日》,Catch me if you can譯為《逍遙法外》, The Age of Innocence譯為《純真年代》等。從最近上映的新片也可以稍窺一二,如Escape Plan譯為《金蟬脫殼》,China Heavyweight譯為《千錘百煉》,The Last Stand譯為《背水一戰(zhàn)》等。這些譯名簡潔流暢、雅俗共賞,利于其在中國的宣傳。
另外,中國的電影片名較富有詩意。那么,西方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后其片名的翻譯也應該考慮它的藝術性和象征性。以Lolita這部電影為例,它有兩個譯名,一是直接音譯過來的《洛麗塔》,二是意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里譯名二中包含了一個中國的典故,詩人坡取笑8O歲的老友納了18歲小妾的詩句,老友年老發(fā)白喻為“梨花”,18歲的新娘正當紅顏喻為“海棠”,意在諷刺老友老牛吃嫩草的行為。而影片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愛上l2歲養(yǎng)女的故事,譯名二的意境恰恰符合Lolita影片的內容,同時又采用了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詩句。兩相比較,觀眾能夠從后一譯名中對影片內容窺見一斑。
(二)中文電影英譯時的文化體現
從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Hong Gao Liang)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以來,中文電影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其中不乏獲得巨大成功的佼佼者,這就使得中華民族精美的傳統(tǒng)文化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觀眾所賞識。但是,目前國內外電影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一部電影想要走出國門,在國外贏得票房,其宣傳包裝十分重要,電影片名的翻譯就是重要一環(huán),它對影片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首先,以西方文化為依托給出譯名。例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大話西游》系列。其一《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英譯為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這個譯名可以稱得上是絕對的入鄉(xiāng)隨俗。Odyssey是古希臘著名史詩,相傳為希臘盲詩人荷馬作著,講述的是希臘神話故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而中國的《西游記》本身也是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在電影中更是改編突出了一段愛情,所以翻譯為Odyssey并非沒有道理。但pandora’s box是代表災難之源,電影里面的月光寶盒是否也是同一意思就很難定論了。其二《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英譯為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筆者個人認為影片中的紫霞本只是佛祖的一根燈芯,卻修煉成了一位絕色美女,最后還擁有了愛情,這和灰姑娘的故事基調還是比較類似的。
另外,借鑒西方人熟悉的表達給出譯名。例如《水滸傳》英譯為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這個翻譯非常有陽剛味,就如當年的First Blood《第一滴血》的感覺。再如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英譯為Dream Factory,不僅西方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和影片內容也切實相關,它確實是實現了多少大款們奇怪希望的公司啊。
三、結語
英國著名的翻譯大師泰特勒曾指出:“好的翻譯是把原作的優(yōu)點完全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使得譯文語言所屬國家的人們能夠清醒地領悟,強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語言的人們所領悟、所感受的一樣?!彪娪白鳛榫哂猩虡I(yè)性質的一門藝術體裁,其片名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長期的研究實踐發(fā)現,翻譯電影片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只有真正理解影片所蘊含的文化,才能將電影的精華濃縮到短短的片名之中。總之,一個好的譯名就像一件藝術品,不僅使影片充滿神秘性與吸引力,而且能對影片起到很好的導視和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
[1] 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New York:Pinter,1990.
[2] Nida,E.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韓曉玲,張弘.電影欣賞與英語學習[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法
中國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為中心,在實踐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對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這一英語教學的大環(huán)境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因
英語教學之所以要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因為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稱謂、問候、介紹、詢問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就不會充分理解該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2.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倫理道德的差異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習慣透明生活,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常受到周圍無數有形無形的制約,不太在意隱私權。相比之下,西方社會在價值觀念上十分重視個人的權利與自由,重視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民族習慣是指一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并世代相習的生活方式。民族習慣生動地體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等方面的傳統(tǒng)特點,是構成民族文化歷史的主體。民族習慣一旦產生,會對該民族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極大的約束作用。
可見,中西文化的差異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語教學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在實際交往中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造成交際失誤,影響交際質量。
二、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個領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那么在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學中伴以文化的導入,會使英語學習多姿多彩,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缥幕浑H是發(fā)生在兩個不同文化負擔者之間的,所以雙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異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實踐中,通過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師可以根據教科書上的內容講解與其相對應的背景知識,把文化知識的介紹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也可以用比較法,在重視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把握和運用所學的語言比較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分析“同”,增強語言習得中的“正遷移”,指出“異”,防止“負遷移”,使學生充分了解母語和目標語文化的異同,在交際實踐中盡可能地避免“負遷移”。教師還可利用輔助教學設備,如錄像、電影等,使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表演話劇、英語角、外教課等,盡量給學生提供能運用語言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文化知識。
此外,因為單詞是英語語言的“細胞”,所以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從單詞、短語入手。單詞、短語的含義常因說話人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方言、說話目的等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在遣詞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況:
1.語域。語域指在具體條件下習慣應用的語言形式。如,在與人打招呼時,何時用“How are you?”何時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錯。
2.搭配。英語中有些單詞搭配力強,應熟練掌握、正確理解和運用。如學到“man”就可以擴大學習policeman,postman及詞組play the man 等。
3.同義詞和反義詞。英語單詞的意義往往可以運用同義詞和反義詞來表達。要想盡可能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就應該重視同義詞和反義詞的運用。例如,在談到“不同的”這個概念時,如果一時忘了“different”這個詞,還可用“not the same”來表達,同樣可以達到交際目的。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跨文化交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進行交流,語言是基礎,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更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我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間的差異,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提高社會文化能力。中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跨語言交際能力為基本出發(fā)點,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文化的導入,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張公謹,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戈玲玲.教學語用學[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 《刮痧》;面子觀;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了來自中國的許大同在美國居住8年,事業(yè)有成,家庭幸福。獲得了電腦游戲制作大獎后,他激動地說:“我愛美國,這就是我的美國夢。”但隨后發(fā)生的事情卻打碎了他的美國夢。他的父親不懂英文,給丹尼斯刮痧治病,身上的刮痕卻被當成丹尼斯受虐待的證據。這部影片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和昆蘭的兒子保羅因為玩電腦游戲打架,許大同不問緣由就讓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不肯。當著昆蘭的面,許大同打了丹尼斯一巴掌。這是中國人很自然、很正常的一種反應。當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沖突時,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中國的父母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讓步,給對方道歉,或先責罰自己的孩子。在聽證會上,昆蘭證實許大同確實打過丹尼斯,他說:“我講了事實,你不該打孩子。”許大同簡直就要被氣死了:“事實!我為什么打我自己的兒子?還不是為了給你個面子,尊重你嗎?”他想當然地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對面子的理解運用到美國人昆蘭身上,忽略了彼此之間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以至于讓昆蘭都感到迷惑甚至憤怒:“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你打孩子是為了對我尊重?”這就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本文將從此入手來分析中西方的面子觀。
一、面子理論
“面子”是在各種交流情景下都非常突出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社交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面子”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很大差異。中西方對面子都有大量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
Goffman在20世紀50年代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面子”( face)的概念。在他看來,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positive social value),是一種公眾形象(public image)。是否有面子依賴于社會對個人的評價,人們實施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言語行為就能維護這種公眾形象,確保面子。否則,就不值得擁有面子,社會就可以收回。[1]
Brown & Levinson對Goffman的面子理論進行了拓展和系統(tǒng)研究,與Goffman 強調“公眾形象”不同,Brown & Levinson強調面子中的“個人”含義。他們認為面子是一種在公眾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個人的愿望和目的。并進一步把面子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成就等得到別人的認可、喜愛和贊同;消極面子是指希望自身的行為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涉和妨礙,不希望被強加。[2]面子是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的基本需求,既有積極面子的需求,也有消極面子的需求。
(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
“面子”這一概念起源于中國。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1944)首先提出中國人的面子包括“臉”和“面”,這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 “面子” 被看做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具有社會性,是通過一個人的成功與顯耀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澳槨?是群體社會對有著良好道德名聲的個人的尊重,代表了中國社會對人的行為的另一類標準。相比較而言,“臉”則是一種更具有道德性的東西。 “臉”和“面子”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個人都力爭保護自己的臉,也就是他的道德尊嚴,同時試圖提升自己的面子,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聲譽。[3]
顧曰國對中國人面子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了符合中國人面子觀點的五條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百H己尊人”就是要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別人,顯示對對方的尊敬。提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自貶,要謙虛;指稱聽話人或與聽話人有關聯(lián)的事物要抬高,要尊敬,其實就是維護聽話人的積極面子。 “求同”就是盡量減少分歧,力求說話人和聽話人看法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給對方面子;即使是不得不發(fā)表不同意見或批評別人時,說話人也要先肯定、贊揚對方,給對方個臉面,然后再指出不同點以及不贊成或該批評的地方,“先褒后貶”“先禮后兵”[4]。
二、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觀
對面子的追求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同時具有文化特征,必須把對面子的理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在不同文化當中,對有沒有面子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中西方面子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影片中,按照中國人的面子理論,為了維護昆蘭的面子,許大同不得不當著昆蘭的面打了自己的兒子,其實是“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在中國文化中,面子是一種人格和尊嚴,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語行為被接受,得到別人的認可。許大同的做法無非是想讓昆蘭知道他很“通情達理”,不會袒護自己的孩子。中國文化中面子強調個人的言語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要求,相符合就保全了面子,不相符合就丟了面子。中國的面子理論帶有集體主義的烙印,而西方文化帶有個人主義的印記,非常注重自由與隱私,側重于維護個體的消極面子,主張自主和自由。不希望被強加,不希望涉。他們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個人意見,為維護個人利益和面子,可以爭吵甚至爭斗;適當程度的沖突被看作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積極行為。昆蘭理解不了許大同的行為,美國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平等的。美國人注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打罵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和有沒有面子、給不給對方面子牽扯到一起呢,這完全是兩碼事。
許大同的父親看到孫子挨打,很是心疼,他所說的“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也很能反映中國人的面子觀。中國人的面子是分等級的。例如上下級之間,上級的面子似乎比下屬的重要,上級可以直呼下屬的姓名,而下屬要選用恰當的、能體現敬意和上級身份地位的稱謂來稱呼上級。相對于大人來說,孩子似乎沒有面子需求,家長可以為了給別人面子而“當面教子”,不用考慮孩子是否“丟面子”。但是要“背后教妻”,就是要維護妻子的面子,在沒有他人在場時,私下里指出妻子不對的地方。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就是要服從、尊重父母。而在美國文化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權力、面子也應該受到尊重,父母也不能隨便打罵。許大同一巴掌打下去,著實讓昆蘭吃了一驚。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面子”在中國的文化中常常是“關系”的同義詞。在日常行為中,人們要維護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的面子?;谶@種理念,許大同才會執(zhí)意讓知識產權律師昆蘭當自己的辯護律師,盡管昆蘭一再建議他找一個精通家庭法的律師,因為昆蘭不僅是自己的上司,更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聽證會上昆蘭卻出人意料地證明許大同確實打過自己的兒子,這就使兒童福利院更加認為許大同虐待兒童。這讓許大同非常憤怒,他認為昆蘭出賣了自己,不夠朋友,憤然辭職。中國人的面子觀中有一個求同準則,即“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減少分歧,滿足對方的要求”,為了朋友更應該“兩肋插刀,拔刀相助”。然而,美國人做事上的輕重次序是法律、證據,最后才是情面。影片將這一中西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中西方面子觀差異的根源
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差異性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就產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
農業(yè)長時間以來都是中國的經濟基礎,中國人過著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群體生活,人們強調集體的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社會群體傾向,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文化模式,“集體主義”指的是個人是集體的一部分,集體的目標和追求高于個人。個人依賴集體,推崇互相幫助,團結一致。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面子理論使中國人將面子的保留與否取決于群體中其他人的認可,中國人的面子是通過“給別人面子”掙得的。林語堂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贝蠹乙欢ㄟ€記得由魏積安、郭冬臨和黃曉娟演的小品《實誠人》。魏積安和黃曉娟“夫婦”趕著吃飯去看演出,郭冬臨扮演的石成人(實誠人)突然來訪。實誠人真是“實誠”,把主人的客氣話全當真了,說完吃完還拿走了魏積安的演出票,令人啼笑皆非。而主人魏積安礙于面子,抹不開臉,不好意思明講。這個小品有點諷刺那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言行,但也的確說明了中國人即使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也要采取謙讓的方式。寧愿舍去自己的利益,也要抬舉和滿足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客氣和禮讓,從而贏得被群體認可的“面子”。 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中國人的“面子”是別人“給”的,特別強調他人對個人社會地位和聲譽的認可。
然而,西方人推崇獨立和個人自由,“人本位”“天賦人權”的思想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深的淵源。他們強調個人主義與個人意識,追求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把個人利益看得至高無上,對于集體的忠誠很弱。和集體主義不同,個人主義的顯著特點是“我”意識和個人取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實體,只要你的言行不妨礙他人,一切由個人決定。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傾向就決定了西方人的面子其實就是期望個人的愿望、情緒和隱私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自身行為不受別人的妨礙和干涉。
四、結 語
電影《刮痧》中所顯現出來的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其實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體現。這就提醒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不能夠僅僅學習語言本身,要把語言學習融入文化學習中去。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文化因素,如思維模式、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觀念等影響著交際的整個過程。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是使學生學習英語所蘊含的豐富文化的過程。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Goffman 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Garden City/Anchor Book,1967.
[2] 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胡先縉.中國人的臉面觀[A].翟學偉.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不同的法制觀念,中國人更重視用道德與禮儀來約束,通過前輩的教誨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這最大的缺點就是導致人格不能獨立,對于西方人而言覺得不應該壓制人的原欲,可以通過政治機構或組織進行約束,但道德是屬于從屬的地位。
2、為人處世也存在差異,中國人有自省的習慣,把修養(yǎng)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沒有創(chuàng)新也缺乏進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對公益事業(yè)非常熱心,通常把服務社會看做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文化與地理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世界分為兩大區(qū)域,就是東方與西方,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經濟制度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中國的傳統(tǒng)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其次,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海洋環(huán)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體現
1、問候語的差異,見面打招呼問候是最普通的禮儀。但是中西的問候對象、方式、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2、稱謂的差異,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不符合禮儀。
3、存在差異的告別語,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告別語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與病人告別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會說早點休息,多穿衣多喝水這樣的話,表示非常關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復。而對于西方人來講就會直接講愿你早日康復或多保重之類的話。
4、交談的內容也存在差異,中國人的交談內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說什么說什么,講的話越隱私說明與對方的關系越近,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即使是關系非常好的兩個人,也不會講太多隱私的事情,他們非常在意個人信息。
四、中西方審美觀差異的成因和表現
美對于每一個人來講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圓與直線是柏拉圖認為最美的,畫家霍加斯則覺得波動的曲線是最美的,還有的認為是線性是最美的,對于美這個詞來講,一直存有爭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審美觀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從原則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以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原則,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尚善是核心內容,而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則是以真為美,求真是他們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特色,對道德教養(yǎng)非常重視,對于西方來講,藝術的審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從審美的范疇上來講,韻對于中國藝術來講是最好的審美境界,西方則以美作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因此,人類的審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會政治背景的不同,對人們的審美判斷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并且導致審美感受帶有一定的民族的差異性。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33.41
學一門語言就是學一種文化,教一門語言也是教一種文化。任何一種語言的教學都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我們英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我認為初中的英語教學要注意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著重從以下贅齜矯婕憂可透:
一、飲食習慣
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第一需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卻有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或國家的飲食習慣,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7B第八單元是和食物有關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大概說明一下中西方飲食的整體差異,再介紹一些主要英語國家的飲食習慣。中西方飲食的整體差異體現在:觀念方面,中國人“吃味”,西方人“吃營養(yǎng)”;中國人素食較多,西方人葷食較多;方式上,中國人聚而食之,西方人分而食之等。還有,美國的快餐業(yè)非常發(fā)達,著名的快餐店有Pizza Hut, KFC, McDonald’s。三明治成為講究效率的美國人的主食,既營養(yǎng)又方便。
二、節(jié)假日及慶祝方式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也表現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中國人慶祝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英語國家的人們慶祝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萬圣節(jié)…。隨著東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也日漸在東方流行,圣誕節(jié)就是最好的例子?,F在中國人也開始熱衷于過愚人節(jié)、情人節(jié)、母親節(jié)、圣誕節(jié)等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學生用書七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是討論日期和生日,教師可以把英美國家的主要節(jié)日、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和各種各樣美麗的傳說等大體介紹一下。
三、稱呼和禁忌
英語中的稱呼與其它語言一樣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親疏關系的認定,反映出該民族的文化,民情和民俗內涵。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講如何介紹人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稱呼。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英美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Miss(未婚), Mrs.(已婚)和Ms(不知婚否),Miss可以單獨使用,Mr.和 Ms常與自己的姓連用,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姓加夫姓連用。在中國,小朋友見到大人就要叫叔叔阿姨,但在外國,如果是親戚、叔伯或是看著小朋友長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可稱其為Uncle或Aunt,其他大人都被稱呼為Mr.、Mrs. 、Miss或Ms。又如在漢語中,“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 ?”(結婚了嗎?) “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啥?)“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這些對個人情況的詢問,在中國體現了親密與關懷,而在西方文化中則屬于個人隱私,對這幾方面的詢問是觸犯了英語中的禁忌。
四、打招呼和問候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打招呼和問候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交際文化的滲透。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預備篇的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打招呼和問候。教師可以把中西方打招呼、問候的方式作個比較。西方人見面一般說 “Hello!”,“ Hi!”或 “How are you?”, 大都是“你好”的意思。英國是個島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降水量大、多霧、潮濕,且天氣多變,甚至可以說人們一天能經歷四個季節(jié)。英國人出門最關心的就是天氣變化了,所以英國人談話最平常的話題就是天氣。一句“Good weather.”或“It’s windy today.”就能打開話題,拉近兩個陌生人的距離,這樣的開場白也不會觸犯別人的隱私。中國人打招呼一般說“你去哪里”,其實體現了對對方的關心,但是外國人就很難理解,因為這可能冒犯了別人的隱私,心里會想“我去哪里關你什么事”。中國人也經常說“你吃飯了沒有”,這也會讓西方人誤解,讓人以為是想邀請對方吃飯。因此,了解了這些文化背景,與西方人交流起來或閱讀起西方人寫的文章就沒有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五、贊揚和感謝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交際中避免語用錯誤,更加得體地運用語言。如對別人的贊揚要表示感謝而不要謙虛;日常用語中包括對家人在內要多用please, thank you等表示禮貌;中國人視謙虛為傳統(tǒng)的美德,所以對于別人的贊揚會反復地予以否認、扁損自己,而英美國家就會很自然地表示感謝。當聽到別人夸長得好看、衣服漂亮時會說“哪里,哪里,很丑的”,而英美國家的人就反應“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再如,同樣是接待顧客,中國的售貨員會問:“請問你要買什么?”在西方,售貨員會說“can I help you?”。如果中國售貨員用中國式的英語招呼英國的顧客:“What do you want ?”那就犯了語用錯誤,就會使對方感到茫然。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又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多層次、多渠道地幫助學生從語言現象中發(fā)現文化,并通過掌握文化來指導學生學好外語,從而使學生具有得體的社會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差異
中國分類號:G633.41
學語言即是學其國家的文化,教語言也是教一種文化。任何一種語言的教學都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我們英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我認為初中的英語教學要注意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飲食文化生活習慣
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第一需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卻有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或國家的飲食習慣,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7B第八單元是和食物有關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大概說明一下中西方飲食的整體差異,再介紹一些主要英語國家的飲食習慣。中西方飲食的整體差異體現在:觀念方面,中國人“吃味”,西方人“吃營養(yǎng)”;中國人素食較多,西方人葷食較多;方式上,中國人聚而食之,西方人分而食之等。還有,美國的快餐業(yè)非常發(fā)達,著名的快餐店有Pizza Hut, KFC, McDonald’s。三明治成為講究效率的美國人的主食,既營養(yǎng)又方便。
二、節(jié)假日及慶祝方式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也表現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中國人慶祝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英語國家的人們慶祝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萬圣節(jié)…。隨著東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也日漸在東方流行,圣誕節(jié)就是最好的例子?,F在中國人也開始熱衷于過愚人節(jié)、情人節(jié)、母親節(jié)、圣誕節(jié)等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學生用書七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是討論日期和生日,教師可以把英美國家的主要節(jié)日、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和各種各樣美麗的傳說等大體介紹一下。
三、贊揚和感謝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交際中避免語用錯誤,更加得體地運用語言。如對別人的贊揚要表示感謝而不要謙虛;日常用語中包括對家人在內要多用please, thank you等表示禮貌;中國人視謙虛為傳統(tǒng)的美德,所以對于別人的贊揚會反復地予以否認、扁損自己,而英美國家就會很自然地表示感謝。當聽到別人夸長得好看、衣服漂亮時會說“哪里,哪里,很丑的”,而英美國家的人就反應“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再如,同樣是接待顧客,中國的售貨員會問:“請問你要買什么?”在西方,售貨員會說“can I help you?”。如果中國售貨員用中國式的英語招呼英國的顧客:“What do you want ?”那就犯了語用錯誤,就會使對方感到茫然。
四、稱呼和日常禁忌
英語中的稱呼與其它語言一樣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親疏關系的認定,反映出該民族的文化,民情和民俗內涵。例如:人教版《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講如何介紹人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稱呼。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英美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Miss(未婚), Mrs.(已婚)和Ms(不知婚否),Miss可以單獨使用,Mr.和 Ms常與自己的姓連用,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姓加夫姓連用。在中國,小朋友見到大人就要叫叔叔阿姨,但在外國,如果是親戚、叔伯或是看著小朋友長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可稱其為Uncle或Aunt,其他大人都被稱呼為Mr.、Mrs. 、Miss或Ms。又如在漢語中,“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 ?”(結婚了嗎?) “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啥?)“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這些對個人情況的詢問,在中國體現了親密與關懷,而在西方文化中則屬于個人隱私,對這幾方面的詢問是觸犯了英語中的禁忌。
五、打招呼和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