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微觀經濟學需求分析

微觀經濟學需求分析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8-23 16:53:4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微觀經濟學需求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醫(yī)療衛(wèi)生需求評價指標與方法醫(yī)院覆蓋范圍內人群的實際醫(yī)療需求和基本醫(yī)療保障需求與人口情況、年齡分布、疾病譜等流行病學指標、個人或家庭收入、醫(yī)療價格等多種因素相關,研究建立醫(yī)療需求評價的數學模型,將上述指標與實際醫(yī)療業(yè)務發(fā)生情況進行相關性分析,篩選出能真實反應群眾醫(yī)療需求的指標和方法??傮w醫(yī)療成本評價指標與方法醫(yī)療成本包括直接醫(yī)療成本和間接醫(yī)療成本。直接醫(yī)療成本指患者就診-治愈全過程產生的醫(yī)療費用,間接醫(yī)療成本則包括患者就診所發(fā)生的機會成本(選擇不同醫(yī)療機構對就診結果可能造成的差異性),時間成本(除就診本身花費的時間之外,還包括交通、排隊、預約等時間,以及多次治療導致疾病進展從而影響疾病的轉歸和預后等變化的成本),家屬及親友圍繞患者就診所發(fā)生的交通、誤工、看護、營養(yǎng)、誤餐等間接成本等。可選擇23種不同類型的疾病作為代表,研究疾病總體醫(yī)療成本評價方法,篩選適宜的評價指標,探索建立疾病診治總體醫(yī)療成本的評價體系。醫(yī)療效果評價指標與方法居民健康的價值通常難以使用量化貨幣的方式來進行評估,使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研究達到預期個體健康目標所需成本,探索不同醫(yī)療機構相適應的健康保健目標,建立一套針對不同等級、不同層次醫(yī)療機構醫(yī)療效果評價的指標與方法。新型醫(yī)療措施評價指標與方法使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研究單一醫(yī)療項目或特定的綜合醫(yī)療措施每增加一個質量調整生命年的成本,探索評價新型醫(yī)療項目實際效用的指標與方法,進一步探索建立新型醫(yī)療項目經濟效益預測分析指標與方法體系。區(qū)域衛(wèi)生經濟宏觀經濟監(jiān)控方法在重慶市區(qū)域衛(wèi)生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選擇各級醫(yī)療機構同類診療業(yè)務的經濟指標進行橫向對比,重點監(jiān)控同類指標中超過上四分位數的項目、病人、處方、藥品等診療活動的經濟指標。

以單處方費用監(jiān)控為例,可以統(tǒng)計一個醫(yī)療機構(針對醫(yī)生)、一個區(qū)域(針對醫(yī)生或醫(yī)療機構)、全市(針對醫(yī)生、醫(yī)療機構或區(qū)縣衛(wèi)生局)中單處方上四分位數的金額,超過上四分位數金額的處方即列入監(jiān)控范圍;又如篩選重點監(jiān)控的檢查項目,既可以選擇單價超過所有檢查項目中上四分位數的項目,也可以選擇開單頻率(次數)超過上四分位數的項目進行監(jiān)管;再如藥品,可以選擇在處方中出現頻率超過上四分位數的藥品,也可以選擇用量,還可以選擇單價,更可以選擇費用等指標,監(jiān)控同類數據超過上四分位數的處方、醫(yī)生等。通過此類專門針對高成本的醫(yī)療行為的監(jiān)控,可持續(xù)降低醫(yī)療成本,盡可能保證有限的醫(yī)療衛(wèi)生經費能夠被正確地使用,從而篩選出區(qū)域衛(wèi)生經濟宏觀管理的有效指標,建立起一套宏觀經濟管理方法。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經濟評價采用橫向對比、縱向對比、縱向對比橫向分析等多種方法評估同類醫(yī)療機構的衛(wèi)生經濟效果。橫向對比分析方法主要評估單個醫(yī)生開單與本醫(yī)療機構、本區(qū)縣、全市平均水平的比較(考察醫(yī)生的醫(yī)療效率),單個醫(yī)療機構與本區(qū)縣、全市范圍的平均水平比較(考察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的醫(yī)療效率),某區(qū)縣與全市范圍的平均水平比較(考察區(qū)縣衛(wèi)生局的監(jiān)管水平)。縱向對比分析主要是本醫(yī)療機構當期數據與歷史同期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對比分析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經濟管理水平的歷史變化??v向對比橫向分析則將縱向對比分析與橫向對比分析結合起來,對比單個病人、單種疾病、單個醫(yī)生、單個醫(yī)療機構、單一區(qū)縣與歷史同期數據中的平均水平相比較,并與縱向對比分析結果進行對照,可以考察醫(yī)生、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經濟效率的改進程度。

確定一批能有效評價醫(yī)院衛(wèi)生資源使用效果的醫(yī)院微觀經濟學評價工具,篩選出一套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醫(yī)療衛(wèi)生供給-需求分析、醫(yī)療行為邊際成本等多方面評價衛(wèi)生資源使用效果的經濟學指標,為重慶市衛(wèi)生行業(yè)主管部門高效配置我市范圍的衛(wèi)生資源提供決策支持。此外,在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可開發(fā)相應的軟件系統(tǒng),針對選定的主題建立多個主題數據庫,按不同的統(tǒng)計維度和粒度生成各級統(tǒng)計分析報表,研究各指標間的內在關系,以更方便、有效的服務于衛(wèi)生經濟管理工作。

作者:程平

第2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匯率;新古典主義;凈出口;微觀基礎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12-0036-05

眾所周知,匯率決定理論是外匯理論的核心,其理論較為完善,而匯率作為自變量如何影響其它經濟變量的分析較為薄弱,尤其是匯率對國際貿易影響的分析。國際貿易研究資源配置問題,使資源在國際間轉移與交換,既然交換就涉及到交換比率問題,由于歷史原因與出于簡易性的考慮習慣用以物易物的古典分析方法來分析國際貿易問題,從而也把匯率變量從國際貿易領域中剔除出去。然而國際貿易條件 和實際匯率就是對交換比率的一種度量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回避對貨幣因素的分析,但卻不能忽視對匯率因素的分析。因此從理論邏輯上講匯率本應該屬于國際貿易領域,而不應該游離于國際貿易理論之外。并且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頻繁波動的匯率也必將影響到一國的貿易層面。因此無論從理論邏輯上還是現實經濟生活中,貿易理論中的匯率變量分析都是值得探討的。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匯率變量研究雖然歷史悠久,但研究文獻數量有限。古典與新古典主義因所處于固定匯率體制中的金本位時期,所以并未給予匯率以足夠的重視;凱恩斯主義在總需求分析的框架中研究匯率,因此其匯率分析也必然帶有凱恩斯主義固有的缺陷――缺乏較堅實的微觀基礎;新國際貿易理論在產業(yè)內貿易框架中分析匯率變量,缺乏宏觀高度。本文基于浮動匯率前提,試在宏觀經濟層面尋找國際貿易中匯率變量的微觀基礎,并給出程式化分析。

一、國際貿易理論模型評述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匯率變量分析

1.斯密在其絕對成本理論中匯率的痕跡

斯密在絕對成本理論中關于匯率的描述為:“假設國際貿易條件 為1,即一單位紅酒換一單位布匹……”。[1]從描述可知,其人為假定貿易條件為常數,并且為1,故完全忽略了貿易條件的分析;沒有分析貿易條件因素,而是單純設定為一個常數,更沒有分析貿易條件變動對貿易的影響。并且斯密絕對成本理論在匯率這一層面的分析是隨意的、不科學的,假定貿易條件為1,完全是出于其理論分析的便利與理論的成立。如果貿易條件不是假定為1,而是其它數值,貿易可能就不會在不同國家展開,那斯密所論述的自由貿易能夠促進國際專業(yè)分工、使每個國家都能增加財富的結論,就可能不復存在。

2.李嘉圖與穆勒在比較成本理論中關于匯率的考慮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中關于匯率方面的論述為:“國際貿易發(fā)生的條件是國家間比較成本差異的存在,這僅是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充分條件是國際貿易價格位于有差異的比較成本之間。當兩個條件都滿足時,專門生產有相對優(yōu)勢的產品將使每一個國家都獲益。”[2]李嘉圖的論述可抽象成下列數學表達式:

穆勒在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比較利益的分配問題。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在差異成本之間確定,在此限內交換,兩國均可獲利,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確定在哪一點,關系到比較利益的分配問題。比較利益的分配取決于貿易國對交換的商品相互需求強度的對比,在交換中獲得比較利益最大份額的是那些在對外貿易中處于最有利地位、其產品最為國外需求而自己對國外產品最少所需的國家。這就是穆勒的“國際需求方程式”。相對李嘉圖而言,穆勒進一步給出了國際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之間成正比關系,但未能進一步分析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之間的具體函數關系。

(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匯率變量分析

“在封閉條件下只有當需求與供給相等時經濟才達到均衡,同理,在開放經濟中,要達到一般均衡其必要條件也是在世界范圍內,需求與供給相等”。[3]以均衡分析為特點的新古典主義同樣把均衡引入到國際貿易領域的分析中,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模式,總額以及貿易條件取決于國家間的技術差異、稟賦的不同和消費者的偏好結果等諸多因素,而不能簡單地由單方面因素決定,它是一般均衡的結果。新古典主義從生產與消費的均衡中推導出貿易的均衡。也就是說,不能單純地由貿易決定貿易,而是經濟整體的均衡會自然而然地確定貿易模式、總量和貿易條件。開放條件下的均衡并不要求各國國內各自達到均衡,恰恰相反,國際貿易卻是建立在各國國內的非均衡的基礎之上。從新古典主義論述中,可知新古典主義更注重于貿易條件的決定問題,認為貿易條件由各國的需求與供給共同確定,貿易條件內生于世界市場的均衡。即各國的需求與供給狀況決定了貿易條件,因此,在貿易條件決定問題上相對于比較成本理論邁進了一步。但在分析匯率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方面顯然受到貿易條件內生性的束縛。

(三)凱恩斯主義關于匯率變量的分析

1.傳統(tǒng)凱恩斯學派

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崩潰,1944年后建立以美元為中心雙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此協定下,各國政府有義務維持匯率穩(wěn)定。因此相對于具有自動調節(jié)機制的金本位制而言,迫切需要探討匯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以國民收入分析為核心的凱恩斯主義,可以運用到開放條件下分析匯率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其分析模型如下:

凱恩斯主義是以國民收入作為對貿易利益核算指標,在其需求分析的框架中得出匯率與國民收入函數關系,但這種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經驗邏輯統(tǒng)計之上,缺乏較堅實的微觀基礎。

2.馬歇爾―勒納條件

(四)新國際貿易理論關于匯率變量的分析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出現了許多新的傾向。主要是發(fā)達國家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以及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又稱為行業(yè)內貿易)量大大增加。許多國家不僅出口工業(yè)產品,同時也大量進口同類工業(yè)產品。國際貿易為什么會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產品和相似的要素充裕國家之間進行?坎普(kemp)和克魯格曼從規(guī)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角度來解釋這一國際貿易現象。這種行業(yè)內貿易的好處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增加生產從而降低成本來獲取利潤。由于國際貿易主要是在兩國或多國多廠商之間進行的,因此用博弈論把國際貿易表述為寡頭貿易或壟斷競爭模型,就能定量研究各種貿易政策的后果。多恩布什和馬丁研究了匯率對國際貿易影響。馬丁把兩國行業(yè)內貿易看作為古諾雙頭壟斷模型,研究得出結論:當一國貨幣貶值時,該國廠商的國內銷售量與出口量都增加,對手出口量下降,從而使該國總量下降,國內價格上升。由此可知一國貨幣貶值,貿易使國內消費者利益受損,廠商獲利。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得出:在兩國行業(yè)內貿易中,一國貨幣貶值,本國凈社會福利是增加還是減少是由調整前匯率值和匯率的調整幅度所共同決定的。存在匯率值e*,當e>e*時,貨幣貶值增加本國凈社會福利,當e

綜上所述,在分析匯率與貿易變量關系的眾多文獻中,主要差別集中于以下兩點,分析方法與因變量的選擇。在分析方法上,馬歇爾―勒納條件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其余都是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在因變量的選擇上,古典理論采用實物收入,新古典主義采用國民收入,凱恩斯主義選擇了凈出口量來反映貿易,多恩布什采取了社會總福利。以上理論的缺陷分別為:古典貿易理論中,斯密、李嘉圖和穆勒分別在古典框架中對貿易條件進行了分析,但斯密的貿易條件簡單而僵硬。李嘉圖和穆勒更多地關注貿易條件的決定機制,也未給出貿易條件與貿易量的具體函數關系。新古典主義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得出貿易條件內生于經濟體系中,這與實際經濟情況相差甚遠。凱恩斯主義是以國民收入作為對貿易利益核算指標,在其需求分析的框架中得出匯率與國民收入之間的函數關系,但這種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經驗邏輯統(tǒng)計之上,缺乏較堅實的微觀基礎。羅賓遜夫人雖然分離出匯率調整對凈出口的影響,但分析方法仍舊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同樣缺少較堅實的微觀基礎。多恩布什和馬丁分析了匯率調整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但這種分析是建立在產業(yè)內貿易這一分析框架之中,缺乏對宏觀經濟的總體把握。因此,當分析匯率調整對整體貿易量的影響時,這種優(yōu)美的分析方式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二、國際貿易模型中的匯率變量:始于微觀基礎的邏輯

本文在分析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匯率問題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進出口額 作為因變量,并試圖給出國際貿易理論中匯率變量模型的微觀基礎。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也成為影響決策者行為的變量,資源有效配置問題就可以納入行為人最優(yōu)選擇的新古典分析框架中,進口可以看為一國對國外商品的消費需求,出口可以看為國外對本國商品的消費需求。因此國際貿易分析可以納入開放條件下消費者的最優(yōu)選擇――這一新古典分析框架中進行。這種分析方法既能從國際貿易與匯率的程式化分析中給出兩者之間的清晰關系,同時又符合國際貿易這一學科自身的定義: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從而為這一宏觀分析提供較理想的微觀基礎。

(一)消費者最優(yōu)選擇下匯率調整對進口量的影響

模型的前提假設:(1)消費者符合理性假設;(2)匯率外生決定且浮動;(3)國際間貿易忽略交易費用,例如運輸費用、關稅等;(4)兩國模型;(5)完全競爭;(6)小國模型;(7)長期分析兩國國內價格可以變動。

三、結論

結論1:根據1.6a式,開放條件下,消費者的最優(yōu)消費進口量是關于實際匯率與實際收入的函數,即匯率的變動將影響進口需求。

結論2:根據1.7式,如果其它情況不變,實際匯率與進口量成反相變動關系。根據1.9式的斯盧茨基方程,實際匯率對進口量的影響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替代效用和收入效應。替代效用表明,當真實匯率變動時,面對新的國內與國際的相對價格,消費者重新在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之間進行替代選擇。收入效用表明由于真實匯率變動,影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進而影響對國外商品的需求。

結論3:根據1.8式,如果其它情況不變,收入與進口量成正比變動關系。當收入增加時,將對國外商品需求增加:當收入下降時,國內將減少對國外商品的進口。

結論4:根據2.0式,開放條件下,一國最優(yōu)凈出口量是關于實際匯率、本國實際收入與國外實際收入的函數,即匯率的變動將影響凈進口。

結論5:根據2.1式,如果其它情況不變,實際匯率與凈出口量之間的關系取決于兩國相對的實際收入與實際匯率的水平值。

結論6:根據2.2式,如果其它情況不變,本國實際收入與凈出口成負向變動關系。當本國收入增加時,對國外商品需求增加,實際凈出口下降。當本國收入下降時,國內將減少對國外商品的進口,實際凈出口增加。

結論7:根據2.3式,如果其它情況不變,收入與實際凈出口成正比變動關系。當國外實際收入增加時,對本國商品需求增加,實際凈出口上升。當國外實際收入下降時,國外將減少對本國商品的進口,實際凈出口下降。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富論(下冊)[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李嘉圖: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4)[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

[3] 全國利,李靜江:西方經濟學說史與當代流派[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Exchange Rate

LIUWei1;ZHOU Gao-bi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GDUFS,Guangzhou 510420,China;

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Abstract:With foreign exchange rate(FER) fluctuating sharply,the effect of FER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before. Due to during gold parity period,the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st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it;Keynesian focus on FER with the aggregation demand analysis tools. Thereby,which reserve the inherent flaw――lack ofsolid foundation of microeconomics; New trade theory argue that FRE in inter-industry frame. But it is lack of the level of macroeconomics,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nd formulates the microeconomics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respect to FER.

第3篇

(一)國外“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組織體系

1.薩繆爾森體系

凱恩斯認為席卷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來30年中,凱恩斯的思想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薩繆爾森),于20世紀60年代建成了一個系統(tǒng)化、模型化的“凱恩斯學派”。各種“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是學者對經典宏觀經濟理論的總結,教科書中比較經典的宏觀經濟理論內容差異不大,但在具體內容的組織安排上體現出編者的觀點和思路。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占據主導地位的凱恩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占據當時教科書的主導地位,這和當時正處于頂峰時期的學派有直接關系??傂枨罄碚撌撬_繆爾森體系的核心。

2.曼昆理論體系

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一時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著滯漲現象。這種通貨膨脹和失業(yè)相伴的經濟現象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釋的,于是新的經濟現象激發(fā)了經濟學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貨幣主義”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發(fā)展的一個新高峰。之后,以盧卡斯、穆斯、薩金特、巴羅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發(fā)動了“理性預期革命”。學派紛爭最后的結果是很多宏觀經濟學家對經濟理論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多數學者認可“古典理論用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長期規(guī)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在解釋宏觀經濟運行的短期行為方面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的說法。聚焦到教科書理論體系上,薩繆爾森第15版《經濟學》被一些評論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勢頭似成強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書都開始引起轟動,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在內容組織上很明確地將宏觀經濟理論分成兩部分內容———長期和短期分析,這基本是古典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不同時間范疇的應用,稱之為曼昆體系。

(二)國內“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組織體系

國內“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組織也經歷了從薩繆爾森到曼昆體系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經濟學課程引入國內,薩繆爾森體系也就最早地體現到國內教材中。“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編著大體按照短期到長期分析的理論演變脈絡,按如下順序安排宏觀經濟學內容:基本概念和理論鋪墊、宏觀經濟分析概述、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應分析、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其中以高鴻業(yè)的《西方經濟學》(下)為代表。隨著曼昆體系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著作的中譯本在中國的流行勢頭逐漸超越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成為國內選用較多的原版經濟學教科書。同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理論體系也逐漸被更多的中國經濟學者接受,成為國內學者編著“宏觀經濟學”參考的對象,黃亞鈞的“宏觀經濟學”即為主要代表。

二、“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架構及在中國的教學實踐

(一)“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架構

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前者是以價格理論為核心,采用個量分析方法,分析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優(yōu)化資源配置;后者是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核心,采用總量分析方法,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宏觀經濟學學科體系由一個總量指標、三大模型和四大問題構成??偭恐笜酥竾鴥壬a總值GDP;三大模型分別指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問題分別是失業(yè)問題、通脹問題、經濟增長問題和經濟周期問題。整個體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首先對宏觀經濟學進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演進,以及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其次,闡述國民收入、核算理論,以及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作了鋪墊。第二部分是封閉條件下的三大模型,重點闡述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觀點及總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模型。該模型假定投資需求為外生變量,不受利率影響,只分析產品市場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費需求對國民收入決定的影響;二是IS-LM模型。與簡單模型不同,該模型假定投資需求為內生變量,是利率的減函數,引入投資變動分析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進而分析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三是AD-AS模型,為接近現實,放寬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總需求、總供給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其中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也有非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第三部分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問題分析。通過引入BP曲線,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討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決定問題。第四部分是宏觀經濟學問題分析。運用上述模型探討失業(yè)、通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四個主要宏觀經濟問題。第五部分探討了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前沿問題,主要分析貨幣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流派的理論觀點及政策主張。

(二)“宏觀經濟學”課程在中國的教學實踐

1.經典宏觀經濟理論在中國不完全適用

從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看,宏觀經濟理論從來都是與現實經濟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雖然不同學派針對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得出不同的經濟理論,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理論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環(huán)境的。市場經濟在發(fā)達國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中國說來僅僅幾十年的事情,幾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從無到有逐漸發(fā)展建立的過程中,通貨膨脹、失業(yè)會出現明顯的過渡階段的特征,成熟市場機制下的的失業(yè)、通貨膨脹理論有時難以準確解釋中國特有的失業(yè)、通貨膨脹現象,出現非完全的適用性。

(1)失業(yè)理論在中國的非完全適用

自然失業(yè)、周期性失業(yè)是基于發(fā)達國家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和經濟運行歷程總結出來的失業(yè)理論。最早定義自然失業(yè)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張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周期性失業(yè)由凱恩斯提出,他認為經濟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業(yè)的根本原因,主張以擴張需求為手段,通過看得見的手解決有效需求不足。與發(fā)達國家不同,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過剩的國家,勞動力市場二元分割體制仍然存在,且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夠通暢。因此,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二元經濟中的農村失業(yè)、轉制過程中國有企業(yè)的隱蔽失業(yè)轉化為公開的失業(yè),一段時間內難以消除。因此,中國特有的失業(yè)背景是我們參考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失業(yè)理論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2)通貨膨脹理論在中國的非完全適用

依據發(fā)達國家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通貨膨脹理論一般將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型和成本推動型兩種。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通貨膨脹是微弱的,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貨膨脹嚴重,如果忽略中國經濟轉軌的背景直接套用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標準,顯然不夠準確。中國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貨膨脹從生成機制上看更多的是和當時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背景有直接的關系。經濟轉軌中,市場貨幣化表現為長期的成本推進,從而造成了結構性物價上漲。經濟轉軌之前,中國的初級產品、基本服務實行福利化低定價,工業(yè)品高定價,生產要素的低回報。轉軌過程實際是上述價格向市場化合理價格的調整過程,表現為工業(yè)品價格小幅上漲,初級產品、基本服務價格價格回歸合理、價格上漲,實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開基礎上的工資成本真實化。這樣的過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現為成本推動,也必然會使各年度物價水平出現上漲。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經過程。

2.對經典“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繼承和豐富

中國發(fā)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經濟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需要從別人的實踐中獲取經驗,因此,對于經典的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國內教科書大都予以繼承。要完成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經濟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使命也需要從現階段實踐中總結教訓。加入中國宏觀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有這種意圖,同時也是宏觀經濟學現實性的一種體現。

(1)對經典“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繼承

總體看我國的“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組織體系可以分成薩繆爾森體系和曼昆體系,圍繞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yè)、開放經濟等基本問題展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IS-LM模型、AD-AS模型、失業(yè)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但上述理論源自于對西方經典教材的借鑒,也就是以西方國家的國情為基礎的,其中的案例和資料、數據也以西方國家為主。

(2)“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豐富

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學生的“宏觀經濟學”課程既要體現理論性又要體現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學內容要更加客觀。西方經典宏觀經濟模型和理論得出的假設前提當前在中國適用與否、中國特色宏觀經濟問題出現的現實背景一定要在教學內容中進行明確,這更加能夠體現“宏觀經濟學”課程的實用性。如何以合適的方式引中國宏觀經濟問題進入教科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謹慎對待。目前看國內編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以案例或者閱讀材料的形式將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引入“宏觀經濟學”教科書,同時詳細論述該問題的市場條件。第二,在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后,在章節(jié)總結處,通過介紹理論在中國的不完全適用性引入并簡單交代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第三,單獨列出一個篇章,詳細講解中國宏觀經濟問題。以第一和第二種方式引入中國宏觀經濟問題,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論述不夠詳細,但重在中國宏觀經濟問題和西方經濟理論的直接對比,結論鮮明。第三種方式雖然論述全面,但初次接觸宏觀經濟學的學生容易產生中國經濟問題和宏觀經濟理論脫節(jié)的印象??傊?,任何方式引入帶有中國市場條件基礎的宏觀經濟問題都有其優(yōu)點,缺憾也無法避免。

三、“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的主體內容

目前圍繞“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改革,國內學者并沒有很大爭議,主要原因就在于講授式的教學很難解決理論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想完成宏觀經濟理論同時結合中國宏觀經濟實踐,有一定難度。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卻可以根據不同宏觀經濟理論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如講授宏觀經濟的測量時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理論的掌握也就更加準確。對于經濟增長理論的學習可以采用專題報告的方法學習,通過課前的資料準備和課堂上的分組報告使得復雜的理論更加條理化,不僅滿足學生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現實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難度的愿望。同時,多樣化教學包含學生課前準備的階段,課時安排也會縮短。

(二)互動式教學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

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為教學方式,具體而言即改變教師一言堂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研究式教學適合培養(yǎng)理論研究型的重點院校的學生;由于普通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優(yōu)點高度契合,因此互動式教學是普通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學生比較適用的教學方式?;邮浇虒W的實現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專題討論、專題報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業(yè)理論為例對互動式教學課前準備和具體過程設計做一簡單陳述。

1.教科書選用

選擇一本合適的具有中國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和理論體系清晰完備的教科書是互動式教學的首要課前準備。本次互動式教學教科書選用賀金社編著的《經濟學: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該教科書內容的特點是借鑒曼昆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和理論框架,反映經濟思想的演進歷程,同時注重理論內容和中國國情的有機結合。

2.內容選取與教法的確定

其次,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互動方式選擇對互動式教學的成敗也很關鍵。失業(yè)問題一直是宏觀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當代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宏觀經濟問題,大學生會由該問題直接聯想到自己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情況,因此對國內的就業(yè)環(huán)境和失業(yè)的具體情況有很強的了解動機,具備了學習失業(yè)理論的強大意愿。同時在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已經學習了不同類型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觀經濟部分學習了測度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指標。該部分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如下的知識基礎:世界勞工組織對于失業(yè)的定義、失業(yè)率測量方法,我國的失業(yè)率測量手段,我國官方失業(yè)率統(tǒng)計數據的局限性。學生具備了學習失業(yè)理論的基礎知識。我國的具體國情是缺乏實際的失業(yè)率調查數據,較難運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課堂互動。失業(yè)理論學習采用專題報告和討論具有可行性,但專題討論更加適合學生高度參與。自然失業(yè)理論為教科書的第十七章,根據教學大綱安排,本章內容課時設置4個學時。2個學時時間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節(jié)“失業(yè)的分類和職業(yè)搜尋”理論。

3.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內容

開展互動式教學前教師一定要做到對教學目標和內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動中偏離主題。本次失業(yè)理論的學習最后要達到以下效果:

(1)教學目標設計

通過自然失業(yè)理論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古典學派的失業(yè)理論。另外失業(yè)理論與現實聯系緊密,對教學內容應該適當展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尋找“中國目前失業(yè)總體狀況”這一問題的答案。

(2)教學內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學內容:失業(yè)的分類,職業(yè)搜尋理論對自然失業(yè)的解釋,我國的失業(yè)現狀及治理。

4.互動式教學的任務驅動

基于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教師和學生應該做到互動前心中有數,互動時言之有物。因此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做足課前準備,查閱資料、預習理論內容,否則,互動討論或者轉化為教師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爭論,脫離理論學習。

(1)教師的任務驅動

教師將學生分成4組,然后分組抽簽,根據教學大綱設計自然失業(yè)的4個討論主題,分別為自然失業(yè)的分類及中國現階段的自然失業(yè)類型、職業(yè)搜尋理論以及中國就業(yè)市場與發(fā)達國家的差異、中國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的變動趨勢、發(fā)達國家的失業(yè)治理對策以及有中國特色的失業(yè)治理對策?;谟懻撝黝},制定3篇必須要查閱的經典參考文獻,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引導各小組成員代表闡述本組觀點,其他組成員可以反駁、質疑該觀點,進而形成辯論、產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講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2)學生的任務驅動

本次課要求學生對失業(yè)理論和中國的失業(yè)現狀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為討論課要求學生對這些內容首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根據教師的安排每組學生必須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查閱以下3篇參考文獻:⑴袁志剛的《失業(yè)理論與中國的失業(yè)問題》;⑵張怡的《有關中國失業(yè)問題的思考》;⑶張少為、賈明德、劉艷的《改革30年中國失業(yè)統(tǒng)計的測算與評析》。然后根據本組抽中主題,小組成員進一步查閱及豐富參考資料。根據本組抽中的討論主題,合理安排宣講組員、辯論組員、質疑組員等身份,團結協作。

5.互動式教學在“宏觀經濟學”中的應用小結

第一,國內教科書呈現百家爭鳴狀態(tài),很多高校都編著了自己適用的教科書,因此互動式教學教科書選取面很廣。教科書選取應該關注教科書的內容體系是否具有經典性、教科書中理論是否和現實有機結合。第二,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豐富,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可能都有比較適用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每個教師可能都會針對自己的授課對象和授課內容做出選擇,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相對于授課對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對象的可參與程度。第三,互動式教學最忌形式主義,互動一旦脫離教學目標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互動式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要嚴謹,確保內容能夠互動,同時互動不脫離內容。第四,互動式教學中,教師始終是一個主導者,無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掌控互動不偏離主題;內容上,教師設計的程序合理、任務驅動準確是關鍵所在。好的程序設計不僅能使學生始終不偏離主題,而且能充分考慮授課時間。好的任務驅動應能夠在內容主題下實現充分互動,不至于無話可聊。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由上述“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豐富是以現實的經濟環(huán)境為基礎的,體現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和現實性兼具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中國宏觀經濟問題被引入到教科書中,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礎。第二,隨著越來越多的現代教學方式方法引入中國,“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也順應趨勢出現,這就要求“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不能僅是西方經典理論的總結,如果加入中國實際的教學內容則更加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容易開展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式改革又進一步加速了教科書的改革。第三,“宏觀經濟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聯系緊密,拋卻其中一個談另一個問題很難說清,這也是本文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間互相促進的良性作用下,教學機制得以改善,最終達到契合經管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二)推進“宏觀經濟學”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市場營銷學 教學內容 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總結《市場營銷學》這門課程若干年的授課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分析未來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對其內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各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市場營銷學》理論于19世紀末誕生于美國,《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已有近百年發(fā)展歷史的獨立學科,但是,作為現代《市場營銷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建立起來的一門年輕的學科。然而在這半個世紀里,《市場營銷學》的核心觀念不僅在西方現代經濟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導航作用,而且已經完全地滲透到西方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文化、國防、衛(wèi)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盡管市場營銷的理論和實踐對西方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卻與中國近代社會和經濟生活基本無緣,20世紀80年代,才引入我國,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吉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20世紀90年代開設《市場營銷學》課程以來,一直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探索,不斷演繹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以便達到學生培養(yǎng)方案的目標要求。根據本人多年教授《市場營銷學》的經驗所得,認為教學內容改革可從突出課程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模塊分析、學科特征等幾方面加以討論,出發(fā)點是消費者需求。

1 消費者需求分析

《市場營銷學》是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財務管理、農業(yè)經濟管理等本科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且在不同學期對其他專業(yè)如中藥學、農學、動物科學、家政學、資源環(huán)境、外語專業(yè)等進行授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專業(yè)選擇、學時和學分上都呈擴大化的趨勢。

1.1 學習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紀,高等教育要在加強學生理論功底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社會需求量大的應用型或實用性人才,適應各行業(yè)對專門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領域的科技知識交叉、滲透和組合,使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跨學科的職業(yè)崗位和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新興職業(yè),如某些農資產品的銷售,這些崗位所要求的許多技能和知識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tǒng)職業(yè)所界定的內容范圍,它們不只是屬于某種職業(yè),而是許多職業(yè)的共同基礎。因此,從事新興職業(yè)的勞動者,不僅需要掌握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也要具備相應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1.2 學習者的個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數沒有學過《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沒有相應的基礎,且各專業(yè)所開學期、學時、學分均有差異,即使管理學院各專業(yè)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為48學時、市場營銷專業(yè)為80學時,因此在教學內容、結構上應該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2《市場營銷學》教學內容現狀

2.1 教材體系

目前課程所應用的教材是以吳健安主編的《市場營銷學》為核心,輔之以趙春雷等主編的《市場營銷學》、呂一林的《市場營銷學》、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場營銷管理》等,基本能夠做到難度適中、覆蓋面寬、層次合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但在創(chuàng)新理論添加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市場營銷專業(yè)教學中,應該突出最新理論觀點,并加強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應用。

2.2 教學內容

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深入,《市場營銷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合理、重點突出、難易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主體內容包括概論、市場營銷管理哲學、市場營銷戰(zhàn)略、市場營銷環(huán)境、消費者市場分析、市場營銷調研、市場營銷的4P策略等。各章節(jié)在講述過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其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伴隨著營銷理論的發(fā)展演化,營銷學的教學內容呈現明顯的動態(tài)性特征:一方面,表現在傳統(tǒng)課程的改造和更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對營銷理論需求的日益突出,綠色營銷、網絡營銷、關系營銷、整合營銷等新興理論不斷涌現,極大地拓寬了市場營銷的含義,改變了以往人們所認為的市場營銷理論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環(huán)節(jié)的局面,因此相應的要求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內容要做出改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新興課程內容的補充與完善,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市場營銷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引入并進行改革,如沙盤模擬技術、計算機分析軟件的應用和案例實驗的推廣等。

2.3 課程結構

經濟管理類學生中,《市場營銷學》開課學期多為2~5學期,而其他專業(yè)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數都開在后期,希望能為學生就業(yè)提供支撐和幫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導思想

3.1.1 課程內容改革要以學生和社會需求為依據

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決定了《市場營銷學》課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營銷學的理論應用和分析、策劃方法在社會各層面應用越來越廣泛,《市場營銷學》課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培養(yǎng)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考察學科的發(fā)展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作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學改革要全體動員共同參與

學科的課程改革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

參與,并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學校、教師和學生在課程改革中所處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構成了《市場營銷學》課程改革的過程。學??梢愿鶕W生需求、社會需求,引導、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為其創(chuàng)造有利的人文環(huán)境,從而進一步為學校改革做鋪墊;教師在學校引導下,依照《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目標,融合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改革。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參加學習和實踐,完成學習任務,并把對課程內容的意見、建議及其滿意度反饋給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求是推動課程改革的動力,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處于主導地位,決定著改革的成敗,學校是課程改革的指導者和評價者,只有三者協調關系、相互促進、共同參與,不斷從改革的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階段,改革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2 重組課程結構

要將《市場營銷學》作為基礎類課程進行講授,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能夠接受的前提下,學期盡量提前,使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專業(yè)課,尤其是本專業(yè)學生,通過這門課程學習,對其未來的人生發(fā)展和規(guī)劃進行指導,而且要由熟悉本專業(yè)發(fā)展前景和發(fā)展方向且水平較高的專業(yè)課教師主講,有利于學生以后結合本專業(yè)學習其他基礎課,并樹立穩(wěn)定的專業(yè)思想。對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提前接觸《市場營銷學》,能夠開發(fā)其思維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拓寬其知識面,為其更好地學習本專業(yè)及跨學科發(fā)展做準備。

3.3 選擇優(yōu)秀教材 不斷完善教材體系

要根據學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體系,要確定核心教材、輔助教材、輔助教學資料,資料來源途徑要更加廣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還應從網絡、企業(yè)內部、教師科研成果、商業(yè)信息等處不斷更新教材輔助資料,使教材體系更加豐富、新穎、與時展接軌。

3.4 關注理論發(fā)展動態(tài) 不斷更新和優(yōu)化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改革是對教授知識體系和內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識基礎的平臺,同時也是認知基礎的平臺,知識的傳授是課程的一個方面,認知則是課程的另一個方面,課程內容改革的方向應該由引領知識向認知知識轉化。就知識基礎平臺而言,有一部分知識是陳舊的、過時的或重復的。而對那些今后在本領與學習、研究和開辟新的領域中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最關鍵、最基礎的知識,即所謂有效知識要強化。

3.5 內容選擇合理 推行模塊教學

在進行《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內容選擇時,應解決好課程內容多與授課時間少的矛盾,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針對學生的專業(yè)差異,采取“有所講、有所不講”的做法,凡是涉及主體內容體系、涉及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知識一定要講,如市場營銷管理哲學、市場營銷戰(zhàn)略、消費者市場及其行為分析、4P策略等內容;而涉及《市場營銷學》詳細的發(fā)展情況、主要流派和與主體內容體系或不涉及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知識不必主講。而且根據學生就業(yè)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選擇教學內容,處理好近期的就業(yè)“必須夠用”和將來的發(fā)展“遷移可用”的關系,突出重點和及時性。

3.6 加強案例教學

1910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首次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商業(yè)教育,通過案例教學能讓學生在模擬商業(yè)環(huán)境中充當決策者,感受壓力,分析形勢,識別風險,并作出決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增強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具有顯著的啟發(fā)性、時效性和互動性特征。因此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中要加大案例教學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選擇案例、適度使用案例、及時更新案例和正確引導討論,并輔之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陸秀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J].職業(yè)技術,2008(1):17-18.

[2]喻立文.全球化視野中的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原則與路徑[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4(4):28-31.

第5篇

[關鍵詞]海外代購;跨境電商;信用風險;內需外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32

1海外代購的現狀

海外代購是指機構或者個人在海外為國內消費者購買商品,并通過國際快遞、郵寄或個人帶回等方式將產品從國外市場傳遞到國內買方的購物方式。我國海外代購呈現出很強的地域差異,如美國、歐洲代購的產品集中于國際品牌化妝品、奢侈品(阿瑪尼、迪奧、古馳等),澳大利亞、新西蘭代購產品則偏向奶粉、保健品、藥品等,韓國、日本代購更多的是當地品牌化妝品、服飾。海外代購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個人代購,主體集中于留學生、空乘人員、長期居住在海外的華僑、華裔、進行短期跨境游的游客等。這類代購形式規(guī)模較小且較分散,但針對性強,變化靈活,他們通過微信、微博、直播等方式宣傳自己的代購業(yè)務范圍、展示自己的代購貨源,接受客戶的個性化訂單,但不同代購商的價格相差較大。第二類是傳統(tǒng)電商平臺開展的海外購業(yè)務,如聚美急速免稅店、京東海外購、天貓國際等。這類代購商規(guī)模較大,有大型電商作為背景,產品質量和平臺服務相對更可靠。第三類為專門從事代購業(yè)務的跨境電商平臺,如小紅書、洋碼頭、網易考拉海購等,這類創(chuàng)業(yè)型B2C自營跨境平臺,大多與國外品牌合作,從國內保稅倉發(fā)貨給客戶,且網站特色鮮明,開設“社區(qū)”頻道供購買者分享購物心得和產品感受,并定期推送各類購物專題,激發(fā)了購買者的購物興趣,增加了用戶與平臺的黏合度,近年來深受追求新鮮感的年輕消費人群的歡迎。

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海淘用戶達到041億人,跨境電商用戶中女性占7365%,東部地區(qū)占452%。在購買商品類別上,432%的用戶購買美容彩妝,415%的用戶購買母嬰用品。艾媒咨詢預測未來代購商品中營養(yǎng)保健與服飾的需求將增加并超過美容彩妝。

2海外代購流行的原因

21留學生人數激增,境外游逐漸流行

據《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6)》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人數達到126萬人,占全球國際留學生總人數的1/4。留學生群體對國外市場較熟悉,對奢侈品、化妝品、服飾等商品具有較高的審美,越來越多想要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青年留學生加入到代購隊伍當中。同時,隨著我國人均GDP的逐年增長,境外游成為很多中國人的選擇。前瞻數據庫披露的數據顯示,2010―2016年,我國國內居民出境游人數從5738萬人次增長到122億人次,中國已連續(xù)4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游消費國。許多中國游客在出境游前通過在社交網站上發(fā)動態(tài)的方式告知朋友、同事以及潛在購買者自己即將出境的消息,出境后便在機場免稅店、專柜等購買客戶提供的訂單中的商品并自己帶回國內。

22國內居民消費需求日益多樣

根據馬斯洛需求分析理論,人們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如今,國人在獲得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后,開始關注產品的品牌、質量、款式,甚至為了追求更高的社會身份認同,對價格高昂的國際品牌奢侈品的需求大增。這種現象在20~40歲的消費人群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在一項針對10個省份的274名“80后”年輕媽媽關于奶粉購買方式的調查問卷中,6423%的人選擇了海外代購洋奶粉,這些年輕媽媽認為洋奶粉的品質更有保證,也更能體現她們精致化的生活。2015年,中國游客在日本瘋狂搶購智能馬桶蓋也成為一大熱點新聞。

23國際品牌商品在國內外價差的普遍存在

據商務部調查,手表、服飾、箱包、化妝品、珠寶等20種國外知名品牌的高檔消費品價格,中國內地市場比美國高51%左右,比法國高72%。而造成巨大差價的原因中有70%~90%是稅收。增值稅、消費稅、進口關稅的存在抬高了進口商品在國內的成本。另外,我國國內目前尚未形成自主奢侈品品牌,國內奢侈品市場缺乏競爭,在定價上缺乏自,國際奢侈品品牌形成寡頭壟斷,國內市場只能被動接受國外的不合理定價。根據套利理論,當相同時間、兩個不同市場中的同質產品存在價差時,便存在套利機會,即在一個地方低價買進,在另一個地方高價賣出。代購者抓住這一套利機會,只需將其代購的國外商品在國內的售價調至國內專柜或零售商的平均價格以下,便可獲得較高的銷售額。

24價格信息不對稱

雖然大量海外購物官網對中國國民開放,同時提供跨境郵寄或國際快遞服務。但由于語言障礙,大多數國民難以讀懂英文網站信息,且無法頻繁關注國外品牌官網不定時推出的打折促銷活動。而代購商或者代購個人則對英語語言較熟悉,并能夠及時關注網站降價活動。長期在海外居住的華僑和留學生對周圍商場的商品價格以及減價也更為了解。根據信息經濟學的結論,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時,具有信息優(yōu)勢的一方可以憑借其優(yōu)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海外代購商利用其價格信息優(yōu)勢,成功從中賺取利潤。

3海外代購的積極意義

31實現代購雙方的雙贏

一方面,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商品的可選擇范圍擴大。通過熟人、朋友海外代購,國人的購物成本有所降低,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在海外求學的留學生由于難以負擔高昂的學費及生活費,常常感到生活壓力巨大。通過開展代購業(yè)務,許多留學生每月可以獲得上千元人民幣的收入,使他們更容易p輕思想負擔,安心投入到學習中。代購業(yè)務還可以使海外留學生拓寬人際圈、增加生活體驗,一些攻讀商科的留學生甚至可以通過代購積累經濟數據,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

32促進中國市場機制的完善

根據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均衡價格理論,海外代購行為減少了消費者對國內專柜及零售商銷售的國外商品的需求量,供給曲線不變時,需求曲線左移,均衡價格下降。因此,海外代購的發(fā)展能夠調節(jié)國內進口商品市場價格,促進合理定價機制的形成。同時,海外代購的流行能夠使中國反觀經濟市場現存的缺陷與不足,進而做出回應措施。通過市場貿易的不斷實踐,最終形成公平、開放、健康發(fā)展的國內市場。

33激勵國內企業(yè)尋找新的商機

隨著私人代購以及B2C模式的跨境電商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中國企業(yè)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使自己在互聯網商業(yè)時代中存活下來。傳統(tǒng)商貿公司、新興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紛紛加入B2B跨境電商行業(yè),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B2B已占據跨境電商進出口的70%以上。與此同時,跨境電商O2O模式也逐漸流行,以銀泰西選為例,其體驗店中的商品七成為完稅進口商品,三成為海外跨境進口商品。大部分產品可以現場下單現場提貨,且商品價格與線上相同,而其余商品只做柜臺展示,通過掃碼鏈接到銀泰網購買便可快遞到家。這種“實體店+”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在擁有價格優(yōu)勢的同時,使客戶體驗到濃厚的社群氛圍,在近兩年內業(yè)務規(guī)模大增。

4海外代購的消極影響

41海外代購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損害消費者權益

第一,消費者難以確定人代購的真實身份、所在地區(qū)、貨源等信息。有些自稱每月定期往返國內外的代購者,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視頻宣傳產品時提供虛假的GPS定位信息,甚至一些代購者上傳的“自己”在國外商場購買商品的視頻和圖片均是從網上下載的。而且大多數海外代購者不依附于其他電子商務平臺,在收付款項上只是消費者與代購者雙方通過微信紅包或是支付寶轉賬交易,沒有第三方保障,存在消費者付款后被對方拉黑或刪除好友的消費欺詐現象。第二,C2C跨境電商平臺的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如在淘寶網上一些賣家打著海外代購的幌子銷售假貨,且存在非法企業(yè)或個人向賣家提供快遞單號虛假定位服務,即實際從境內發(fā)貨的商品卻可顯示其從海外或香港發(fā)出。商品防偽碼造假,購物小票造假等現象也層出不窮。

42內需外流,國內零售業(yè)壓力增大

國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居民購買力也具有有限性。對海外代購商品的需求增加,意味著國內需求勢必會減少。本就受到外資零售商進駐國內的壓力影響而減小市場份額的中國實體零售業(yè),在跨境電商的沖擊下,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普華永道在2016年年底聯合的《2016中國零售企業(yè)營運資本管理調研報告》中提到,中國實體零售企業(yè)正在面臨收入放緩和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百貨、超市、電器等實體零售店利潤率逐年下降。如下表所示,2011年以來,全國百強連鎖零售商的銷售額增幅也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43海關工作成本增加,稅收流失嚴重

海外代購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不完善導致偷漏稅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個人代購者缺乏工商登記,納稅申報也不規(guī)范。一些海外代購者利用法律的空當將超額的貨物采取私人包裹郵寄或回國時隨行李一起帶回的方式逃避關稅。海關對逐年增加的入境商品的查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海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負荷增加。另外,一些不規(guī)范的跨境電商平臺也存在逃稅漏稅的行為,通過篡改電子交易記錄,使完稅價格等數據缺乏時效性和可靠性,稅務機關的執(zhí)法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

44外匯管理難度增大,國家面臨潛在金融風險

海外代購交易賬目不清,導致一些不法分子借海外代購之名進行洗錢、非法轉移國內資本等經濟犯罪活動,使得我國的金融安全受到威脅。另外,由于海外代購的分散性,難以計入國際貿易收支明細,容易導致經濟貿易數據準確性下降,對國家制定精準的宏觀調控政策造成一定阻礙。

參考文獻:

[1]郭笑宇我國消費者代購洋奶粉行為淺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11):43-47

[2]張宏楠海外代購的市場機遇與挑戰(zhàn)分析[J].現代商業(yè),2014(10):55-56

第6篇

關鍵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網站建設;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124-02

一、大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現象

目前,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無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現象愈發(fā)嚴重。實踐能力薄弱制約了大學生在學術上的發(fā)展,也制約了其在未來工作上的發(fā)展。所學不能所用,理論與實踐難以有效結合。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象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我國教育部、財政部下發(fā)了《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文件中指出,實施“本科教學工程”旨在針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在高校專業(yè)結構不盡合理、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yǎng)培訓薄弱、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不強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上,通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建設,力爭取得明顯成效,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1]。

根據《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和《教育部關于批準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2]。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強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在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適應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chuàng)新人才[2]。大學麥漫地網站是武漢科技大學數名大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申報的201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立項項目,它的建設見證了大學生培養(yǎng)實踐動手能力的過程,是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果。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

大學麥漫地網站建設項目團隊由武漢科技大學理學院5名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所組成,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yè),也有材料物理專業(yè)。這些專業(yè)都開設了實踐性強的課程,但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并不強。以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yè)為例,該專業(yè)在大學四年間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C++等多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并在教學中能夠以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的方法講授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但單門課程學習的再好,卻無法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性的結合起來,仍然會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影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創(chuàng)新能力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識、創(chuàng)業(yè)技能為基本內容,注重實踐,講究創(chuàng)新[3]。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鍛煉了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團隊模擬企業(yè)化運作的模式,也鍛煉了我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

三、網站建設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1.網站建設前期準備。隨著互聯網和萬維網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人們的網絡生活和網絡行為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目前,瀏覽器/服務器模式(B/S模式)是計算機網絡的主流網絡架構。與此同時,中國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他們往往又是最能迅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使用萬維網的群體?,F在,我們生活中的眾多網站的核心是作為社交網站存在,并沒有把主題引入到學校的主題中,即大學學習生活。所以,大學麥漫地網站另辟蹊徑,直接將網站的核心主題引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交流中去。大學麥漫地網站是站在大學生這個用戶群體的角度,提供專業(yè)的學習交流平臺,讓我們能夠在人文社科、科學技術、奇文軼事、生活瑣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交互,它不僅滿足于單一的生活樂趣,同時兼具各個領域的興趣交流,將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大學百科網。無論從人文科技、學習生活等人文環(huán)境,還是從安全技術、搜索優(yōu)化等行業(yè)技術,都彰顯著它將在大學生生活中成為備受歡迎的新型網站。

2.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在網站設計之初,尋求一個創(chuàng)新點是最為關鍵的事情。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網站的目標受眾,其次再挖掘目標受眾的最終需求,最后再依據用戶需求來建設網站。這就需要網站建設者們充分的應用大學中所學到的微觀經濟學的知識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小組成員們首先將網站的目標受眾確定為在校大學生以及已經經歷過大學或即將步入大學的這類人群。然后他們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對目標受眾進行了需求分析。將注冊用戶、登錄網站、發(fā)表文章、評論文章、成長用戶、論壇交流確定為目標受眾在使用網站時所需要使用到的主要流程。在確定了這些之后,創(chuàng)新的問題就油然而生了。目前國內有許多專門針對大學生建立的網站,因此,如何使我們的網站與其他網站不同?如何使大學麥漫地網站從眾多網站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小組討論的又一問題。在具體分析了河北大學生網、大學生網、中國大學生在線、中國大學生功能網、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網、創(chuàng)業(yè)網、大學生校內網和愛開大學生這八個國內主流的大學校園網后,將這些網站的優(yōu)勢和劣勢做了詳細的對比,最終發(fā)現,這八個主流網站中大部分都是面向全中國的,沒有地域的優(yōu)勢。因此,大學麥漫地網站可以將地域特色作為其網站建設的亮點,以武漢為基點,逐步邁向全國。

3.網站建設階段。在經過初步構想后,網站的建設就正式開始了。選擇一個最優(yōu)的開發(fā)工具,對于網站的建設來說尤為重要。網站建設小組在精心篩選后,選擇以LAMP(Linux-Apache-MySQL-PHP)網站架構作為網站建設的開發(fā)工具[4]。選擇LAMP網站構架的原因很簡單,該框架包括:Linux操作系統(tǒng),Apache網絡服務器,MySQL數據庫,Perl、PHP或者Python編程語言。所有組成產品均是開源軟件,是國際上成熟的架構框架,很多流行的商業(yè)應用都是采取這個架構。和Java/J2EE架構相比,LAMP具有Web資源豐富、輕量、快速開發(fā)等特點;與微軟的.NET架構相比,LAMP具有通用、跨平臺、高性能、低價格的優(yōu)勢,因此LAMP無論是性能、質量還是價格都是企業(yè)搭建網站的首選平臺。

4.網站的安全建設。網站初步建成之后,維護網站安全成為了新的問題[5]。將可能威脅到網站安全的各類來源都考慮周全是建設小組必須做到的工作。這時候,大學所學到的專業(yè)知識又一次派上了用場,服務器安全威脅、客戶端安全威脅、數據傳輸中的安全威脅、防止SQL注入式攻擊、數據庫加密、預防意外的刪除操作、數據加密等問題都在建設小組們的努力之下攻克下來了。

與此同時,安全性漏洞也是需要防范的威脅之一。Session文件漏洞、腳本執(zhí)行漏洞、全局變量漏洞和文件漏洞都在建設小組運用了專業(yè)知識后得以解決。

四、學生的收獲

從網站的初始構想到網站的一步步建設再到網站的后期維護,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參與者的多重考慮,每一個功能的實現都需要運用到其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一個網站,他的建設所需要的專業(yè)知識并不是單一的,多種知識的結合才能使一個網站真正的建立起來。無論是經濟學知識還是計算機編程知識,他們都是建設起一個完整網站所必須具備的核心知識。在大學麥漫地網站的建設過程中,網站建設小組的成員們所收獲到的不僅僅只是大學麥漫地網站的成品,他們所獲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眾多知識結合的一次大型實踐經歷,所有枯燥的理論知識都在這一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中得以運用得以發(fā)揮,他們所感受到的再也不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真正的動手操作的實踐技術。大學麥漫地網站的成功建立,不僅僅使得其網站建設者收獲頗豐,同樣能為其他的大學生提供幫助,在他們探索實踐的道路上提供一系列的指引。很多大學生都有著建設網站的想法,但實際操作中所遇到的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制約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步伐。這一次大學麥漫地網站的成功建立,可以在網站建設上為這些大學生提供幫助,將網站建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在網站上與眾多大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幫助他們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動手實踐中來,使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五、結語

目前,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象十分嚴重。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武漢科技大學理學院的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為主要研究對象,具體闡述了在大學麥漫地網站的建設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網站建成之后,參與其中的大學生都從中獲得了在學校學習中無法獲得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經驗,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大學生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來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借助本文能呼吁廣大大學生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培養(yǎng),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教高[2011]6號,201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函[2012]5號, 2012.

[3]李人杰,南方軍.解析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內涵和意義[J].學術論壇,2010,(9).

第7篇

【論文摘 要】文章在市場調研及網絡資料收集基礎上,對重慶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yè)發(fā)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場競爭中,重慶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yè)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突出表現為專業(yè)發(fā)展方向的細化,專業(yè)認知度存在較大差異,專業(yè)依托背景與專業(yè)需求存在一定缺口,專業(yè)發(fā)展方向和教師個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問題,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yè)差異化發(fā)展定位,認知度提高,專業(yè)需求和教師個人研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對策。 

旅游管理專業(yè)是隸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方向,其主要培養(yǎng)目標是適應我國旅游業(yè)高速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旅游業(yè)急需,具備旅游業(yè)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yè)后可在各類旅游業(yè)管理部門、星級飯店、大中型旅行社、名勝景區(qū)、院校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主干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tǒng)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學、旅游營銷學、經濟法、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飯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規(guī)、資源規(guī)劃與開發(fā)、導游業(yè)務、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英語等。

重慶市設置本專業(yè)的普通本科高校數量較多。據統(tǒng)計,重慶設置旅游管理專業(yè)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學生人數約為5000~10000人。學校類型有公立和私立民辦兩種。本研究選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三峽學院旅游系、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系、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進行分析,以期對其發(fā)展進行分析并找到發(fā)展對策。

一 研究方法介紹

一個專業(yè)的合理發(fā)展需要從依托背景、師資隊伍、學生認知、專業(yè)定位及課程設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點,因此對一個專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分析需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專業(yè)都依托其所在學?;驅W科而存在。學校性質和發(fā)展將影響到一個專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文科類院校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觀思維能力較強;理工科院校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思維較為規(guī)范和有條理性;綜合性院校則二者兼?zhèn)洌徊娑容^高。學科背景對專業(yè)發(fā)展競爭也有較大影響,我國旅游管理所開辦學科背景主要有三類:一是地理學科背景,其空間思維能力較強,適合旅游規(guī)劃總體設計,這部分比重最大,約為40%多;二是管理學科背景,其突出宏觀管理理念應用,具有較高的宏觀管理能力;三是歷史學學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質提高上具有優(yōu)勢。

2.專業(yè)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yè)定位是基于對相同專業(yè)市場競爭對手、自身實力和社會對專業(yè)需求分析基礎上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制訂。它決定專業(yè)課程設置方向和學生將來的專業(yè)就業(yè)競爭力。專業(yè)課程設置是基于專業(yè)定位基礎上的課程合理安排設計,主要體現為課程開出的先后順序、課程群性質合理劃分及配置等。

3.師資隊伍

專業(yè)發(fā)展和競爭實力關鍵在于師資力量。專任教師學歷背景、研究方向最好與專業(yè)方向有機統(tǒng)一;其職稱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實力,同時也將影響到專業(yè)競爭優(yōu)勢。

4.實驗體系

專業(yè)競爭必須考慮實驗體系因素。旅游管理專業(yè)具有在重視基本理論基礎上更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專業(yè)個性,實驗體系中的師資配置、儀器設備、實踐體系等都直接關系到專業(yè)培育人才的合格與否。

5.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主要是指社會對本專業(yè)的認知認同度。社會認知度高低將決定和影響專業(yè)招生效果和專業(yè)學生就業(yè)意向選擇,同時也是檢驗專業(yè)所在院系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 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yè)發(fā)展現狀分析

通過實地走訪和網上資料收集,按照前面專業(yè)發(fā)展分析路徑,我們將重慶市內七所高校相近專業(yè)各要素進行態(tài)勢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專業(yè)所依托學科背景和學校背景,其影響到學生對其認知度和專業(yè)競爭地位。據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學校背景存在較大差異,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權點的211重點建設高校,有的是無碩士授予權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學科背景也有較大區(qū)別,總體看分為三類:一類是依托管理學學科背景,如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一類是依托地理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一類是依托文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工商大學依托思想政治專業(yè)和中文專業(yè),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系設置在人文學院下。

2.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也是反映一個專業(yè)實力的重要指標。它主要通過師資數量、師資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師資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標來綜合體現。七所高校本專業(yè)師資競爭態(tài)勢:在職稱結構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級職稱比重分別為58%、16.9%、47%、46%、51%、54%、40%,具有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較復雜。在研究方向上,就專業(yè)接近程度上,地理學和管理學與旅游管理專業(yè)知識結構接近度最高,重慶工商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專業(yè)接近度存在一定問題。在科研獲獎上,西南大學最靠前,重慶師范大學次之。在學歷結構上,七所院校中,重慶三峽學院和重慶理工大學稍為落后,但總體結構較為合理。

3.實驗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yè)的高應用性、專業(yè)特性要求實踐實驗體系的完備。實驗實踐主要體現在實驗體系構成、實驗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實驗人員配置等。七校實驗體系如下:在實驗師資配備上,三所院校無專業(yè)實習實驗老師,一般由任課老師擔任實習員,這會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影響教師開設實習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性。在實習基地和實習體系建設上,西南大學明顯落后其他院校,這可能是該專業(yè)不太受學校重視所致。在實驗儀器和設備上,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和重慶三峽學院較為滯后,可能是認為旅游管理專業(yè)實習訓練只要場地,不需要太多的儀器和器材設備所致,也有可能是專業(yè)定位所致。

4.專業(yè)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yè)定位是否準確、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斷專業(yè)定位的重要指標,一般可以通過專業(yè)描述和授予學位體現。課程設置是否匹配專業(yè)定位,課程開出先后順序是否合理,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主干課、專業(yè)選修課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與專業(yè)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標之一。總體看來,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進行差異化定位,有的偏重于傳統(tǒng)的酒店方向,如重慶工商大學、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會展旅游、旅游策劃等,如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就課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專業(yè)定位和課程匹配度都還尚可,但課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較大差異,重慶工商大學選修課比重過大,西南大學專業(yè)主干課比重大,其余學校都是3∶3∶4,一般來講,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群專業(yè)要求3∶3∶4比重較合理。

5.認知度

認知度是一個人或社會對某事的整體看法及評價。社會對一個專業(yè)的認知了解程度將影響其專業(yè)方向選擇,認知模糊或認知度較低則要求專業(yè)在發(fā)展時必須進行改進或調整。認知度包含專業(yè)知曉度和專業(yè)美譽度。知曉度可以通過利用google搜索引擎進行網絡資料收集,其結果為:西南大學旅游系1710000條,重慶理工大學旅游系1020000條,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管理系987000條,重慶工商大學696000條,重慶三峽學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條,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636000條,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606000條。西南大學的網絡認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學院整整多出一倍。專業(yè)美譽度通過專業(yè)就業(yè)率和專業(yè)就業(yè)流失率測算,據中國旅游報報道,重慶地區(qū)旅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就業(yè)率僅為30%,專業(yè)就業(yè)流失率則高達到65%。

三 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1.各院校專業(yè)定位特色度不夠,同質化現象突出,與市場接軌性不高

按現代市場競爭理論,高校專業(yè)發(fā)展需要尋求差異化定位,以求立于不敗之地。據前統(tǒng)計,僅有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進行了專業(yè)方向上的差異化發(fā)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傳統(tǒng)的旅游管理大專業(yè)下的傳統(tǒng)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進行專業(yè)拓展時考慮市場變動需求不夠,主要是旅游行業(yè)發(fā)展變動趨勢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特征方面,會議會展和專題旅游方向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2.專業(yè)社會認知度不高

根據前面分析,在知曉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度,導致學生選擇報考學校時,存在較大偏好度。專業(yè)就業(yè)率上總體偏低,說明專業(yè)教育存在較大問題。專業(yè)就業(yè)流失率較高說明專業(yè)市場吸引度不高,這與旅游業(yè)屬于朝陽產業(yè)不相匹配。

3.師資背景與專業(yè)匹配協調度不高

在教育部學科專業(yè)設置中,旅游專業(yè)隸屬于管理學學科,但僅有兩所高校選擇設立在管理學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師師資大都具有地理學或中文學科背景,雖然可以從不同學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內容,但旅游專業(yè)思維畢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學的時空思維,中文文學的想象發(fā)散思維。

四 重慶旅游管理專業(yè)發(fā)展對策

1.拓展專業(yè)范圍,實時發(fā)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設置旅游管理專業(yè)高校中,除西南大學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來自于重慶本地,所以其專業(yè)定位和拓展面臨較大競爭壓力??紤]重慶其余高校競爭實際情況和重慶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旅游管理專業(yè)可以進行放大或縮小兩個層面專業(yè)發(fā)展定位。所謂放大型專業(yè)定位就是突破傳統(tǒng)旅游專業(yè)局限于遠距離和長時間研究特征,進行全方位休閑專業(yè)定位。這樣一方面學生就業(yè)面較寬,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教師不同的學科專業(yè)特長。縮小型專業(yè)定位就是在傳統(tǒng)旅游管理專業(yè)大方向基礎上進行分市場群體的專業(yè)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務酒店課程群設置,瞄準重慶商務客源日益增大趨勢;旅行社方向深化專題旅游課程群設置,瞄準旅游發(fā)展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趨勢;同時新增會議展覽服務管理方向應對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劃方向,因為本科旅游專業(yè)競爭不是服務技能競爭,而是營銷策劃競爭,是創(chuàng)新能力競爭。

2.外引內聯,提高社會專業(yè)認知水平

所謂外引,就是進行培養(yǎng)方式的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課堂閉門式模式,通過進行與旅游產業(yè)界、旅游政府部門的聯合合作進行訂單式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內聯指旅游管理專業(yè)開設在地理學科和中文學科背景基礎上的高校可以與校內外管理專業(yè)進行聯合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宏觀戰(zhàn)略管理能力。

3.培養(yǎng)師資隊伍,專業(yè)發(fā)展與研究方向有機統(tǒng)一

通過進修、在職攻讀學位、學術交流、企業(yè)顧問等方式提高部分非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膳c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管理專業(yè)院校進行合作與專任教師培養(yǎng)。讓教師參與國內外知名酒店、景區(qū)、旅行社和旅游規(guī)劃公司實踐合作,擔任見習經理或管理咨詢顧問。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旅游學術年會交流或論壇研討,積極與旅游理論前沿領域接軌。

參考文獻

[1]樊信友.關于我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建設的幾點思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s1):25~26

[2]田鳳.旅游管理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了,就業(yè)了嗎?[n].中國旅游報,2010.7.28

[3]胡弼成、陳遠位.盡快為高校學生開設思維課程[n].科學時報,2010.6.1

第8篇

[關鍵詞]旅行費用法;時間成本;多目的地旅行;替代效應;擁擠效應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01―0032一06

旅行費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評價非市場(Non―market)環(huán)境物品與資源經濟價值最常用的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采用TCM對環(huán)境價值進行評價,研究案例較少,典型針對一些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世界遺產類的旅游景點。已有的研究多是沿襲國外相關研究的思路:特征變量選擇――個案的TCM建模――價值評估。這樣的技術路線并無邏輯上的漏洞,但文獻檢索發(fā)現,關于此問題的研究者多來自環(huán)境學科,因而難免缺少對于旅游學范疇相關變量的考慮,比如旅行時間價值的度量、不同建模方法的選擇、問卷調查的時間以及多目的地旅行問題的處理等,導致對消費者剩余(Con,8umer Surplus,cS)的計算結果產生較大偏差,從而影響到旅游景點價值評估。

1 TCM模型及函數形式的選擇

從TCM的發(fā)展過程來看,現有模型基本有兩類,即分區(qū)旅行費用法ZTCM(Zonal TCM)和個人旅行費用法ITCM(Individual TCM)。

1,1分區(qū)旅行費用法ZTCM(Zonal TCM)

ZTCM基于旅游客源地的代表性旅游者資料。在對客源地進行分區(qū)的基礎上,計算每個地區(qū)樣本旅游者的需求曲線,然后求出每個地區(qū)的需求函數和消費者剩余,進行加總。常見的需求函數形式:

Vi/Ni=F(TCi,yi,zi)其中,vi為總旅游次數,ni為人口,TCi為旅行費用,yi為收入,zi是一組表示其他因素的變量,包括景點i的特點和替代景點的特點。ZTCM適用于估算旅游者出發(fā)地相對平均分布的情況。由于假設來自同一區(qū)域,游客對某個旅游點具有相同偏好,并且旅行費用相同在現實中很難成立,一般認為ZTCM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1,2個人旅行費用法ITCM(Individual TCM)

ITCM基于旅游者個人而非旅游客源地的資料。更多地考慮了旅游者個體數據的差異,有著更高的統(tǒng)計效率,個人平均消費者剩余乘以旅游者總人數得到總消費者剩余。常見的函數形式為:

vij=F(TCij,yi,zi)其中,vij是旅游者i對景點j的游覽次數,tcij是i游覽j的旅行費用,yi是旅游者i的收入,zi是一組表示其他因素的變量,包括景點,的特點和替代景點的特點。ITCM同樣也存在計量經濟學的問題,典型的如“零訪問”樣本的缺失問題。但與TCM模型相比,ITCM不失為優(yōu)化的模型形式。

1,3旅行費用區(qū)間分析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

李巍等在評價九寨溝的游憩價值時提出了旅行費用區(qū)間分析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是對傳統(tǒng)ZTCM的一種改進。改進之處在于放棄將地域和旅游者個人作為市場細分標準,將旅行費用作為客源市場細分的標準,具有同樣旅行費用的旅游者作為一個子類別,這樣有效地避免了傳統(tǒng)ZTCM模型的弊端,使得子類別中的旅游者費用特征一致。謝雙玉等從積分的角度對TCIA與傳統(tǒng)的分區(qū)旅行費用法(ZTCM)的數學本質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認為TCIA體現了勒貝格(Lebesgue)積分的基本思想,與傳統(tǒng)的反映黎曼(Riemann)積分思想的ZTCM相比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

但是謝雙玉等人提出了李巍等在評價九寨溝游憩價值時的兩個缺陷,即總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問題和樣本空間的局限問題。謝雙玉等人認為,為了計算總的消費者剩余這一結果,李巍等人采取的先求出樣本空間中每個人的平均消費者剩余,然后乘以總旅游人數的處理方式過于簡單化。筆者認為缺陷的本質不在于此,謝文中對于消費者剩余的處理方法其實質一樣,樣本的選擇確實是應該特別關注的問題。李巍等人的研究樣本主要選取了團體旅游者,以游客支付給旅行社的費用作為旅游活動的貨幣支出。事實上,當今旅游市場上,散客在所有旅游者中的比例已達到甚至超過了50%,而散客與團隊游客無論是旅游活動的貨幣支出還是停留的時間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李巍等九寨溝游憩價值個案研究中,將團隊旅游者作為調查對象而忽略了散客,才是會導致消費者剩余產生較大差異的原因。如果對團體游客和散客分別進行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然后根據團隊游客和散客的比例綜合消費者剩余,九寨溝游憩價值評估會更加客觀。當然,調查的樣本沒有同時兼顧散客和團體游客,并不影響TCIA本身的有效性。

選擇合適的模型是建模的關鍵。究竟要建立什么樣的模型,除了要考慮旅游景區(qū)的實際情況,還要結合經濟學和旅游學的知識背景。TCM函數形式多種多樣,Linear(線性函數)、log-linear(對數線性函數)、reciprocal(倒數函數)、linear-log(線性對數函數)以及double-log(雙對數)是最常見的5種形式。TCM的應用研究中,函數形式的選擇是環(huán)境經濟和管理文獻中研究最多的問題,如茨默(Ziemer)、阿達莫維茨(Adamowicz)、加羅德(Garrod)以及沃德(Ward)都在盡力評估不同的函數形式的選擇對于評價資源價值的影響??蓪⒍喾N模型多種函數形式并用,綜合評估,通過多個值的比較,根據旅游資源的價值等級進行全方位的權衡。

2 旅行時間價值的度量

TCM研究中,旅行費用是決定消費者剩余的最重要的自變量。一般認為,旅行費用除了旅游活動中的實際貨幣花費,還包括旅行時間的機會成本。對于國內旅游者而言,旅游經歷中的實際貨幣花費的計量相對簡單②。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旅行時間的機會成本,討論在旅行費用框架中是否包括時間成本,其本質是是否將時間作為一種稀缺商品。不考慮時間機會成本就會提高旅游需求的價格彈性,旅游地的價值評估趨于保守③。但是,因為時間的消費無市場價值,把握旅行時間的機會成本特別困難,至今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傳統(tǒng)上,往往以工資率或一定比例作為時間的影子價格(shadow price)。弗蘭克?J?西薩瑞爾(Frank J Cesario)最早指出時間的機會價值是工資率的1/3;威利斯(Willis)和芝華士(Chavas)則認為在實際計算時宜采用工資率的 30%一50%;英國大部分研究是將個人工資的43%作為非工作時間價值。我國學者對時間價值的估算大都按工資收入的1/3賦值,薛達元等在研究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旅游價值時按40%計算。顯然,按工資率的1/3到一半的比例對旅游活動的時間進行折算,在國內外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如果旅游者將旅行時間與工作時間進行交換并且沒有邊際效用或者邊際負效用,那么按照工資率來衡量旅行的時間價值就沒有疑問。但是,假設旅游者將時間與旅游活動交換視為將時間與工作交換一樣有點牽強附會,似乎“時間一旅行”的交易與“時間一休閑”的交易更接近①。因此旅游決策時,旅行時間的價值就反映了個人將閑暇時間用在其他休閑活動上的價值,因為這是相應的機會成本。如果假定旅行本身具有一個邊際效用或邊際負效用,那么可以看出節(jié)省的旅行時間價值將偏離閑暇時間的價值。

首先,分別考慮閑暇時間,假設(1)從長遠來看旅游者能夠調整工作和閑暇時間來適應自己的偏好,(2)邊際負效用的不同程度與工作的不同類型有關,那么對于旅游者來說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

其中,u是效用,ti是閑暇時間,tw是工作時間,P是貨幣工資,y是收入。因此,閑暇的邊際效用等于將時間花費在工作上所獲取的貨幣收入的效用與工作的邊際效用(負效用)之和。如果我們將等式的兩邊同時除以aU/aY,可以得到邊際條件:

其中,收入和閑暇的邊際替代率定義為貨幣工資率與收入和工作上所花時間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由于OU/Ot??赡転樨?,閑暇時間的價值應該比工資率小點,兩者之差取決于勞動的邊際負效用。

這里,不考慮特定的旅行與其他形式的休閑活動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將所有的閑暇放在一起考慮,總均衡條件即為:ti=ti+ui

這里ti為閑暇時間價值,ti為旅行時間價值,ui為旅行的邊際效用(負效用)的等貨幣量。因此,對于任何個人而言,時間的邊際價值可能大于或小于旅行時間的價值,這取決于旅行本身給個人帶來的到底是正效用還是負效用。一般,旅游者都會期望旅行時間的價值比閑暇時間本身的價值更大。

這樣的結論操作起來用處不大,但確實很有趣。也就是說,就貨幣而言,邏輯分析方法并不能產生客觀清晰的旅行時間價值評估方法,因為相應的效用或負效用不得而知。相對于非工作而言的旅行時間價值是工資率的1/4―1/2之間,僅僅是一個平均的估值,不能嚴格適用于每個旅游者,因為對于旅游者來說,時間價值會受到客源國國情、旅游目的、旅途長短、停留天數等等因素的影響。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在發(fā)達國家與以我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旅游需求狀況迥異的情況下,沿襲國外研究者的做法,將我國旅游者的旅行時間價值簡單地當作是工資率的1/4―1/2是過于草率和失當的。費舍(Feather P)等應用內涵工資法(hedonic wage estimation)估計閑暇時間成本,指出內涵工資法比用工資率代替時間的機會成本更合適;拉瑞茲一琺瑞歐(A lvarez―Far,izo B)等人應用意愿估價法(contingent rating ap―proach)估計閑暇時間的價值,他們的實證研究表明:不但不同工作群體的閑暇時間不同,現場時間與旅途時間的價值也不同。因此用簡單的工資率方法,估計抽樣人群的時間價值,并非最優(yōu)。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中,對于時間機會成本的考慮應該更加細致,而不是簡單地使用工資率的某個比例,這樣才能得出相對較精確的旅游地價值。

3 多目的地旅行

TCM產生以來,多目的地旅行(Multi―Destina―tion Travel,MDT)就是一大難題。TCM的一個假設就是游客進行的是單目的地旅行(Single DestinationTravel,SDT),但長途SDT在現實旅游活動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如九寨溝的多目的地旅行問題就十分突出,九寨溝游客的旅行費用的相當多部分被黃龍、峨眉、樂山等景點分攤,多目的地旅行費用的分攤比重對旅游者剩余的影響很大,直接導致不同的研究者對于九寨溝的游憩價值評估巨大的差異。

3,1三類典型解決方案

現有的研究表明,不考慮MDT游客,消費者剩余的低估可以達到50%或更多。綜合國內外的研究,運用TCM時,處理MDT問題常見的解決方法主要有三類:一是忽略MDT,或者將MDT游客排除在樣本之外,或者將其作為單目的地游客;二是將總的旅行成本的一部分作為單目的地的成本;三是將MDT與SDT進行不同的建模。

由于操作上的復雜性,多數研究者在進行應用研究時,仍將第一種方法作為首選。當然,這是典型的簡單化的方法,如果僅有很少量的MDT游客的話,這種偏差可能會很小。即使有許多MDT游客,有些研究者也認為簡單地忽略可能的MDT偏差會更好,因為任何嘗試對于這種偏差的修正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武斷。

在實際研究中,也常常使用第二種方法,即將MDT轉換成SDT。這種方法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如何將總的旅行成本的適當比例分攤到特定的景點上?,F有的研究主要有如下的成本分攤方式:一是使用可量化的變量,如在不同地點的“過夜量”代表相對的重要性,如郭劍英等人研究敦煌的旅游價值時,以游客在各目的地的停留夜數占旅行總停留夜數的比例作為權重;二是把鄰近的一些普遍受歡迎的地方合并起來,作為一組地點,其實質是評價某條旅游線路的游憩價值,如謝賢政等人將西遞宏村、花山謎窟與黃山風景區(qū)作為一條旅游線路,而不作為多目的地的情況處理,因此,評估出來的價值包括黃山風景區(qū)的全部價值和主要順訪景點西遞宏村、花山謎窟的部分價值,這樣便回避了旅行費用分攤的問題。三是將旅游成本在多目的地之間進行均攤,這種方法可能產生的最大問題是,來自更遠地區(qū)游客的旅行費用可能比來自較近地區(qū)游客的旅行費用低,這恰恰違背了TCM的方法論基礎(旅行費用與旅游距離正相關)。

第三種方法是由郝太林(Hotelling)創(chuàng)立的,后來門德爾森(Mendelsohn)對其精確性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但是,需求方程的數量隨著MDT數量的增加將呈指數增長。理論上,這種方法需要對游客游覽的全部景點都進行調查,而不僅僅是對正在評估的旅游景點的調查。第三種方法在理論上是更加合理和精準的,但是在實踐中由于需要處理海量數據,因而不可能得到廣泛的使用。

3,2 MDT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消費者剩余是消費者福利的一種度量,是消費者為某種特定產品愿意支付的貨幣超過他們實際必須支付的部分。消費者剩余是處于當前價格水平以上馬歇爾需求曲線以下部分的面積。

如果用總旅行成本而不是有效的分攤成本,即將總旅行成本作為某個待估旅游景點的旅行費用,意味著該商品價格上升,直接影響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剩余減少;旅行成本分攤后相對于忽略DMT而言,游覽該待估旅游景點的價格降低,也就是說會間 接影響到旅游需求曲線,需求曲線將更加平坦,即對于固定的需求曲線,多目的地旅行的直接影響是價格的上升;對于固定的價格,間接影響是導致需求曲線的變化。是否考慮MDT,結果確實可能會有所偏差,偏差的大小為,s1以及s2的面積(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之差,這與調查樣本中MDT的比例有關,如圖1。

3,3基于偏好的DMT旅行成本分離

實際旅游活動中長途SDT存在的可能性確實很小,一般認為旅游者總是在景點的選擇上有所偏好,對整個旅游線路中的各個景點有所側重。因此,將偏好作為DMT旅行成本分離的一個指標很好地結合了旅行成本和旅行行為特點。這樣,在旅游者調查問卷中就需要設置旅游線路中旅游景點游覽意愿與偏好的排序問題,然后將偏好排序轉換為成本份額。效用與費用之間的二元關系表明,偏好排序與費用排序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按照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理論,如果消費者的選擇是最優(yōu)的,偏好排序就意味著費用排序,偏好排序就可以作為DMT旅行費用分攤比例的標準。將偏好排序作為旅行費用分攤比例的標準是值得嘗試的一個方向,但是其量化的過程依然需要進一步研究。

4 其他

4,1調查時間

目前已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大量的問卷調查。由于問卷的不可及,問卷設計內容和質量不得而知。但大部分研究都對調查的取樣時間進行了交待,如謝雙玉于2006年5月1日至15日對武漢東湖風景區(qū)游客進行了調查,劉亞萍于2005年5月23日至5月29日對武陵源風景區(qū)游客進行了調查,李巍等于九寨溝旅游的旺季的7月、8月間進行了游客取樣,拉姆(Ram K Shrestha)于1994年的8~10月(垂釣旺季)對Pantanal進行了游客樣本調查工作等等。調查取樣時間典型表現為旅游點的旺季或節(jié)假日(節(jié)假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點的旺季)。可以理解,選取這樣的時間進行調查一是考慮到游客量的問題,可以盡量多地獲得調查樣本,二來,特別是對國內的研究者而言,節(jié)假日時間的集中性也確實大大方便了研究工作。但旅游活動季節(jié)性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以旺季代替旺季、淡季及平季3種情況下游客的系列行為特征顯然是不合理的,必須針對旺季、淡季與平季的情況分段調查,綜合不同典型時段的游客特征才能反映旅游景點景區(qū)游客的整體情況。旅游景點不同季節(jié)的跟蹤調查或年度游客調查成為必需,這也是旅游景點景區(qū)價值計算的關鍵。

4,2替代效應

旅游景點景區(qū)的替代效應也一直是困擾環(huán)境經濟學家的難題。需求理論認為,商品的需求與產品的價格、替代物的特性及價格,以及其他因素有關。因此,對于旅游景點景區(qū),特別是自然類的景點景區(qū)(本質為環(huán)境產品)的需求分析來說應該考慮到替代物的因素,很多經濟學家都考慮到了該問題,但是對于環(huán)境產品的特點、品質和價格來說沒有方法能夠解釋替代效應。另外,比如國內研究熱點的九寨溝景區(qū)、黃山景區(qū)這類高等級的世界遺產,具有獨特的自然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科學價值,到底存不存在替代物也是一個問題。對于那些著眼價值的游客而言,也許不存在替代物,但是針對那些僅僅為消遣而旅游的游客來說,也許她們就存在替代物。當然,對于研究的旅游景點,如果是世界遺產,出于對世界遺產及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尊重,筆者還是傾向于將其作為無替代物存在的情況考慮。

4,3擁擠效應(con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