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08 16:51: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法官;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會支持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of Judges. Hou Yi, Li Yongxin, Tang Yo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of judges. Methods The GHQ-12, EPQ-RSC and SR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47 judges. Results ①The ratio of judges whose mental health are not good is 34.0%. ②Introversion-extroversion(P
【Key Words】 Judge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目前,對法官群體的心理健康研究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研究擬調查法官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對其與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為有效開展法官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據(j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來自河南省某地區(qū)所轄的各級人民法院的法官,總計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50份,回收問卷經檢查后合計有效問卷為247份。其中男162人(65.6%),女85人(34.4%)。已婚224人(90.7%),未婚23人(9.3%)。就年齡分布來看,20~30歲48人(19.4%),31~40歲114人(46.2%),41~50歲68人(27.5%),50歲以上的17人(6.9%)。大專及以下文化程度42人(17%),本科192人(77.7%),研究生13人(5.3%)。
1.2 工具 ①一般健康問卷(GHQ-12)[1]。該問卷被廣泛用于評定心理健康狀況,其在職業(yè)人群中應用的信度和效度已經得到驗證。該問卷共12個題項,結果以總得分評定,總分>27分者視為心理狀況不佳。②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2]。主要包括2個人格維度:內外向維度(E)、神經質或精神性維度(N)和精神質維度(P)。③社會支持問卷(SRRS)[3]。由肖水源編制,共10個條目,評價指標主要為3個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經過初步整理后,用SPSS 11.5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
2 結 果
2.1 法官一般健康問卷的調查結果 被試在一般健康問卷上的回答結果表明,被試的得分為24.59±5.10分,總分超過分界值(27分)者有84人,心理狀況不佳的檢出率為34.0%。
2.2 法官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法官的一般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3個維度以及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的相關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中,除了人格特征的精神質維度與健康的相關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P>0.05)外,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社會支持變量的其他各維度的相關都達到了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P
2.3 法官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的分層回歸 利用分層回歸技術來考察法官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運算過程包括3個階段:第一步,利用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法官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回歸,考察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法官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第二步,在控制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作用的前提下,各人格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考察人格變量對因變量的主效應;第三步,在控制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和人格變量作用的前提下,各社會支持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考察社會支持變量對于因變量的主效應。結果見表2。
3 討 論
本研究中,法官心理狀況不佳的檢出率為34.0%,表明法官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法官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在法官的人格特征與社會支持與其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中,我們采用了分層回歸分析技術。該技術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夠在控制一定變量作用的基礎上,考察自變量對于因變量進行解釋的增量[4]。分層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分層回歸的第一步,當個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時,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于因變量的解釋貢獻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表明法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個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沒有顯著的差別。在分層回歸的第二步,當精神質、內外向和神經質進入回歸方程時,回歸方程總體顯著,其中內外向(P
4 參考文獻
[1]郭蓮舫,張明園.精神衛(wèi)生學.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3:15-22
[2]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等.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心理學報,2000,32(3):317-323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29
【關鍵詞】 領悟社會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調節(jié)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an Hongyan, Long Fen, Hong Dongmei,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0, 18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9 Hu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①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N, 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E, NEO-C and all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N, whil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E and NEO-C. 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NEO-N, NEO-E and NEO-C have significant predications on GHQ. 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作為一種主要的彈性資源,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有顯著影響,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1]。領悟社會支持是主觀體驗到的社會支持,它指的是個體感到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它往往與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3,4],人格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變量。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響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感知[5]。但由于單獨考察每個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將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重點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以及領悟社會支持三者的關系,以促進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格特點和社會支持資源并將之充分加以利用,為高校開展針對性地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點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各3所。因為高職院校三年級學生畢業(yè)實習,無法取樣,所以未選取三年級學生。本次研究采取方便抽樣法對重點本科、一般本科院校的4個年級的被試以及高職院校兩個年級的被試進行調查,共發(fā)放19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00份,回收率為91.84%。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健康問卷(GHQ-20) 李虹、梅錦榮等修訂的GHQ-20包括GHQ-自我肯定,GHQ-憂郁和GHQ-焦慮3個子量表。要求被試用“是”或“否”指出近幾周的感覺。GHQ-20內部一致性滿意,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或滿意或可接受[6]。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全量表0.83;自我肯定0.76;憂郁0.78;焦慮0.74。
1.2.2 大五人格問卷(NEO-FFI) Costa和MoCrae編制的NEO-FFI測量N(神經質)、E(外向性)、O(開放性)、A(宜人性)、C(責任性)5項特質[7]。該量表已被我國學者證明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9]。我們在進行數(shù)據(jù)初步分析時發(fā)現(xiàn),O、A兩個分量表的信效度沒有預期理想,出于保證研究結果準確性的考慮,本研究只選用了原量表中的N、E、C 3個分量表進行具體分析。N、E、C 3個量表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分別為0.80,0.70,0.78。
1.2.3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0] 由姜乾金根據(jù)Blumenthal等人(1987)介紹的Zimet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修訂的。本研究參照了嚴標賓、鄭雪[11]的做法,將原量表中“領導、親戚、同事”改為“老師、同學、親戚”。該量表為7點量表,包括12個項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師、同學、親戚)3個分量表組成。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全量表0.89;家庭支持0.79;朋友支持0.84;其他支持0.77。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由EXCEL進行錄入,通過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包括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和相關矩陣見表1。
從表1相關矩陣來看,各研究變量之間均有顯著相關:心理健康各維度除與神經質是正相關外,與其他變量均是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各因子與外向性、責任性顯著正相關,而與神經質顯著負相關。
2.2 心理健康對人格、領悟社會支持的多元回歸結果 為了檢驗人格、領悟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解釋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別以心理健康、自我肯定、憂郁和焦慮得分為因變量,以人格的神經質(N)、外向性(E)、責任性(C)和領悟社會支持及各因子得分為自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stepwise)法分別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2。
在自我肯定因變量上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自我肯定水平37.4%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質(25.9%)、責任性(8.2%)、外向性(3.1%)和朋友支持(0.2%)。在憂郁因變量上也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憂郁水平17.9%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質(13.2%)、責任性(0.8%)家庭支持(3.6%)和其他支持(0.3%)。在焦慮因變量上有3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3個變量共可解釋焦慮水平21.1%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質(18.4%)、責任性(1.2%)和朋友支持(1.5%)。在心理健康因變量上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心理健康水平44.5%的變異量。按照它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別是神經質可以解釋38.4%的變異量;領悟社會支持可以解釋3.8%的變異量;責任性可以解釋1.6%的變異量;外向性可以解釋0.7%的變異量。
從表2可以看出:神經質對自我肯定、憂郁、焦慮及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責任性、外向性和朋友支持對自我肯定有負向預測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責任性對憂郁有負向預測作用,責任性對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朋友支持對焦慮有負向預測作用,領悟社會支持、責任性和外向性對心理健康均有負向預測作用。
3 討 論
3.1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湖南省大學生的NEO-N維度與GHQ-20各因子是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這批大學生N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越差;NEO-E、NEO-C兩個維度與GHQ-20各因子均有顯著負相關,這說明高E分和高C分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領悟社會支持及其3個維度與GHQ-20的各因子之間成顯著負相關,這說明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越好,這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普遍增益作用的觀點一致,證實了“主觀體驗到的被支持感越強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觀點。此外,我們注意到,領悟社會支持及其各因子與NEO-N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NEO-E、NEO-C兩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領悟社會支持程度高的大學生可能越情緒穩(wěn)定、越有責任感。
3.2 心理健康對人格、領悟社會支持的多元回歸結果分析 從本研究多元回歸結果中可知:NEO-N對GHQ-自我肯定、GHQ-憂郁、GHQ-焦慮及總體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NEO-N、NEO-E和朋友支持對GHQ-自我肯定均有負向預測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NEO-C對憂郁有負向預測作用,NEO-C對GHQ-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朋友支持對GHQ-焦慮有負向預測作用,領悟社會支持、NEO-N和NEO-E對總體心理健康均有負向預測作用。這也說明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一結果與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12,13]。
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xiàn)實卻是心理的現(xiàn)實,而正是心理的現(xiàn)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14],并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比實際所獲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預測個體身心狀況[15]。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以及領悟社會支持密切相關。因此,為大學生構筑以家庭和學校為核心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以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為核心的學校支持系統(tǒng)對大學生的人格乃至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建設優(yōu)雅舒適的家庭、校園與社會環(huán)境,給大學生以心靈上的熏陶,這樣有利于他們情緒穩(wěn)定、心情舒暢、身心健康。
4 參考文獻
[1]程虹娟,方曉義,藺秀云.大學生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1(3):304
[2]Norris FH, Kaniasty K. 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1
[3]程琳杰,劉廣珠.大學生個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4):401-402
[4]王渭玲,汪勇.276名醫(yī)科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與心理健康調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2):118-119
[5]宮宇軒.社會支持與健康的關系研究概述.心理學動態(tài),1994,2:37
[6]李虹,梅錦榮.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GHQ-20的結構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75-79
[7]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ca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8]Xu SL, Wu ZP, Wu ZY, et al. Ag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ul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2003,17(3):147-151
[9]許淑蓮,吳志平,吳振云,孫長華.成年人某些個性特征的年齡差異研究.心理科學,1996,1:1-5,63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33
[11]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3):60-64
[12]鐘杰,李波,錢銘怡.大學生羞恥感、人格與心理健康的結構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31-35
[13]林初銳,李永鑫,胡瑜.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116-1119
[14]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Kapplan H.et: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
關鍵詞:施工企業(yè) 前期規(guī)劃過程控制 精細化管理 經濟效益 社會信譽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源于發(fā)達國家的一種企業(yè)管理理念,它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xiàn)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guī)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管理專家汪中求認為:精細化的時代已經到來、細節(jié)決定成敗。
在施工企業(yè),項目經理部作為公司管理的橋頭堡,是公司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如何管好項目為公司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贏得社會信譽是項目管理的重心。項目怎么管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管理者有著不同的理念,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什么樣的經營理念,如何對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內部、外部環(huán)境,為公司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信譽?,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公司管理的都是以項目精細化管理作為公司管理的中心,可以這么說精細化管理是經濟效益、社會信譽的前提,精細化管理的出發(fā)點是以經濟管理為中心,以最經濟的管理方式獲得最大的效益,達到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的管理方式。它要求管理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細,我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時看似簡單、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
施工管理的精細化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項目的前期規(guī)劃、文化建設、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成本控制、進度管理等幾個方面,現(xiàn)從這幾個方面對項目精細化管理、經濟效益和社會信譽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個簡單的交流。
一、注重前期規(guī)劃,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
精細化管理的工作總體目標,就是在項目施工的前期進行總體規(guī)劃,建立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統(tǒng)一員工思想,統(tǒng)一項目的經營理念,對每個工區(qū)、部門和崗位的職能職責都要定位準確,對每個工序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規(guī)范清晰、有機銜接。
作為項目的管理人員,首先要依據(jù)所承擔的工程特點確定合理的組織機構和質保體系,以及各部門、工區(qū)的設置。同時也要對整個工程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制定階段性目標控制方案;對標段內各分項工程進行劃分,對重點、難點項目從質量、進度、保證措施上制定單項控制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發(fā),相當于項目管理的“憲法”,今后各部門、工區(qū)開展工作,必須以此為綱要,確保前期規(guī)劃目標能在今后施工中得以實現(xiàn)。
這樣做目的是讓每個員工了解項目管理的原則,培養(yǎng)員工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識,養(yǎng)成精細的工作作風,使精細化成為每個員工的習慣;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失誤造成的經濟上的損失;優(yōu)化管理流程,每個工序、每個環(huán)節(jié)有機銜接,每個部門都符合項目的內在要求,實現(xiàn)部門、工區(qū)的高效運轉;合理設置組織機構,以適應高效、便捷流程的需要;明晰各部門職能、各崗位職責,規(guī)范各工種操作標準,最終建立起高效的內部運營機制。
項目的效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施工現(xiàn)場成本控制帶來的效益,一類是通過管理帶來的效益。如果我們的項目前期規(guī)劃不好、管理不到位,制定方案不適用、或由于決策的失誤,肯定會給項目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項目為此可能要付出沉重代價,也可能因此為項目帶來社會信譽層面的不良印象,造成項目無法補償?shù)木薮髶p失。因此,我認為前期規(guī)劃是項目精細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內容,對今后項目管理的好壞、能否取得經濟效益、社會信譽的前提。
二、注重文化建設、樹立企業(yè)品牌形象:
施工企業(yè)文化建設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企業(yè)不斷的建設,可以從正面反映一個公司的形象。文化建設肯定是需要時間、人力和財力上的投入,但其取得的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經濟方法計算出來的,是公司的無形資產。
我們施工企業(yè)的文化建設與金融行業(yè)、制造行業(yè)有很大的差距,縱觀當今日本松下倡導的松下文化和中國海爾創(chuàng)造的海爾文化,打造出兩個持續(xù)發(fā)展、經久不衰的偉大企業(yè),前一段時間,去中鐵四局的寧杭高鐵南旺壩特大橋及中交集團京滬高鐵蘇州項目參觀,由此產生一個新的認識:企業(yè)文化是支撐企業(yè)發(fā)展的永恒支柱。況且,企業(yè)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文化,反映的是企業(yè)經濟組織的價值觀與目的要求,以及實現(xiàn)目標的行為準則和習慣?;谶@一點,我們可以得出管理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管理。
施工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幾個方面:
1、營造有序,優(yōu)美的文化環(huán)境。在項目的駐地以及各部門的辦公室、會議室、施工現(xiàn)場等場所進行必要裝潢和布置;公司有必要在項目部駐地、施工現(xiàn)場,進行文化硬件建設,美化環(huán)境,統(tǒng)一公司標識等,形成良好的企業(yè)文化氛圍。
2、搞好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在醒目的地方設置諸如“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等人文宣傳標語;利用宣傳櫥窗展覽本公司獲獎的優(yōu)秀作品;使走進我們公司的人能夠感受到我們公司特有文化的存在。公司應根據(jù)自身的性質、特點,積極而廣泛地宣傳公司“誠信至上,質量為本,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公司形象?!罢\信,規(guī)范,高效”的服務宗旨,加強員工創(chuàng)優(yōu)意識方面的宣傳,力爭以建立安全、標準化工地為項目管理的施工目標、同時以展現(xiàn)公司的總體形象、打造精品工程為目標的社會聲譽。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加大宣傳力度,來集中體現(xiàn)公司的綜合實力,以擴大在市場的影響力。
因此,企業(yè)文化建設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對以促進公司發(fā)展、增強整體優(yōu)勢、提升管理水平、凝聚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是公司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充要條件。
三、質量管理是以過程控制為手段
質量管理是項目精細化管理的重點,是推動項目不斷發(fā)展的靈魂和核心,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項目立足全面管理,精心組織實施,提升質量層次,做到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的將質量創(chuàng)優(yōu)活動引向深入,保證施工質量,打造精品工程,以質量樹立公司的社會品牌是精細化管理的知道思想。
質量管理的關鍵是“過程控制”,對于在施工中容易產生的質量問題,則應重點加強過程中的監(jiān)控,做到隨時發(fā)現(xiàn)隨時糾正,正真做到把質量問題消滅在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的許多問題,都是通過現(xiàn)場跟蹤檢查而發(fā)現(xiàn)的。要做好現(xiàn)場檢查,質量管理人員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觀察,手勤就是要勤記錄。要在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質量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減少經濟損失?,F(xiàn)場跟蹤檢查是質量管理的最實用辦法。
大部分人可能有這樣的認識,認為要搞好工程質量,就要影響工程效益。其實,搞好工程質量和效益并不發(fā)生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發(fā)展的矛盾結合體。工程質量搞上去了,減少了返工,相對來講就節(jié)省了時間、加快了進度,超過合理水平時,屬于質量過剩。無論是質量不足或過剩,都會造成質量成本的增加,在確保施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水平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項目經理部也不能完全為了滿足業(yè)主、監(jiān)理的要求而使工程出現(xiàn)質量過?,F(xiàn)象,導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經濟效益低下的被動局面。
因此,在精細化施工管理過程中,不能片面強調工程質量,而對工程成本關心不夠,造成工程質量雖然有了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質量所付出的質量成本,使經濟效益不理想;也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質量,雖然就單項工程而言,利潤指數(shù)可能很高,但是因質量上不去,可能會增加因未達到質量標準而付出的額外質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對企業(yè)的社會信譽造成很壞的不良影響。
質量管理作為精細化施工的管理核心,正確處理好質量與成本的關系,施工中打造精品工程是提升項目管理水平、提高項目經濟效益、提升公司社會信譽,增強公司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四、合理的進度管理是保證經濟效益的關鍵
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的進度管理,是一個長時間進行的有序過程,項目部需根據(jù)施工時間的推移帶來的施工內容的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動態(tài)管理,并使資源優(yōu)化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經濟效益。
對工程項目而言,工程的質量、項目經濟效益和施工進度是施工管理的三大主線,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施工質量和成本,一般說來,進度快就要增加收入,但工期提前也會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進度快可能影響質量,而質量控制嚴格就可能影響進度;但如果質量控制嚴格而避免了返工,又會加快進度。
如何處理進度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是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對項目經理部來說,并不是越短越好,因此,進度作為精細化的管理的重要內容,需要在施工過程中正確處理進度與經濟效益兩個方面的關系,在確保進度達到合同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進度成本,切不可盲目搶進度、趕進度,造成項目成本的加大,導致項目虧損。
五、安全生產是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
“安全生產”是施工項目在精細化管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安全工作的成敗決定企業(yè)的前途和命運,良好的安全環(huán)境,可以給企業(yè)帶來良好的社會信譽和經濟效益,使國家和集體財產免遭損失,使職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則就會給企業(yè)帶來巨大損失。
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施工企業(yè)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企業(yè)經營的第一目標是經濟效益,其一切活動都應圍繞這個目標,安全生產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拋開經濟效益前提空談安全生產,那么搞好安全生產就是一句空話。
進一步說,安全生產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yè)的經濟效益。有這樣一句名言:“事故是企業(yè)管理不佳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就像人患了感冒,通過發(fā)燒、咳嗽、打噴嚏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樣,企業(yè)管理不佳,可以通過發(fā)生事故這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且事故的發(fā)生不僅僅意味著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而且還表明企業(yè)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則直接影響經濟效益。
因此,項目應通過合理的安全費用的投入,形成安全投入與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實現(xiàn)杜絕或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為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和生存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安全生產是項目取得經濟效益前提,是公司的社會信譽集中體現(xiàn)。
六、精細化管理的中心是成本控制
精細化管理對企業(yè)的最大的貢獻在于成本控制,一個實現(xiàn)管理精細化的企業(yè),一般都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最優(yōu),因為精細化的管理能夠優(yōu)化流程、提高品質、降低不必要的損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成本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施工企業(yè)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就要求項目的管理者不僅要管好人、財、物,而且要管好工程的協(xié)調和工程的進度,保證工程項目的質量,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成本的控制,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按經濟用途分析,工程成本的構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構成工程項目實體的費用,包括材料費、人工費、機械費和其他直接費用。間接成本是企業(yè)為組織和管理工程項目而分攤到該項目上的經營管理費用。
(一)控制人工費用??刂迫斯べM用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窩工浪費,實行合理的獎懲制度和激勵辦法,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加強勞動紀律,加強技術教育和培訓工作,壓縮非生產用工和輔助用工,嚴格控制非生產人員的比例。
(二)控制材料費。材料費占用工程成本的比例很大。要降低材料費用,首先應抓住關鍵性的主要材料。如鋼材、水泥、砂石料等地材,它們雖然品種少,但所占費用較大,抓住主要材料就抓住了重點,而且易于見到成效。降低材料費用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材料采購的計劃,減少倉儲,避免出現(xiàn)丟失,減少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損耗,現(xiàn)場合理堆放材料,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嚴格材料進場驗收和限額領料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建立健全材料消耗臺帳,注意工地余料的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控制機械費用。主要加強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力度,正確選配和合理使用機械設備,提高機械使用率和機械效率,同時應建立機械設備檔案,定期對機械設備進行保養(yǎng)維護。另外,對租用外部機械時,要加快施工進度,增加產量,盡可能地增加單個臺班費用的綜合使用效率。
(四)控制間接費和其他直接費。間接費是項目管理人員和項目的其他職能部門為該工程項目所發(fā)生的全部費用。這一費用主要應通過合理確定項目的組織結構和管理人員控制,對業(yè)務管理部門的費用實行預算管理,對工區(qū)按月進行獨立核算,其他直接費用是指臨時設施費,工地一次搬運費,生產工具使用費,檢驗試驗費等,這一項費用的控制應本著合理計劃,節(jié)約為主的原則進行嚴格監(jiān)控。
【關鍵詞】 適應,心理學;社會支持;精神衛(wèi)生;因素分析,統(tǒng)計學;學生;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 B 844.2 G 459 R 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1-0005-03
在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中,我國農民已成為社會流動人群的主體,大規(guī)模流動人口出現(xiàn),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隨之而來。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單方外出打工0.5 a以上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的18周歲及以下的農村兒童[1]。有30.3%的中學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2]。筆者此次進行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影響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為制定相關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10-11月在池州市貴池區(qū)方便抽取6所農村中學,以符合留守兒童標準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fā)放調查問卷1300份,經資料檢查和核對,剔除不合格問卷86份,收回有效問卷1 214份(統(tǒng)計問卷存在人口統(tǒng)計學指標的缺項),有效回收率為93.4%。其中男生679人(55.9%),女生535人(44.1%)。平均年齡(15.46±1.71)歲。
1.2 方法
1.2.1 癥狀自評量表 (SCL-90)[3] 該量表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9個因子,還有7個項目未歸入以上任何因子,合稱為附加因子。采取5級評分:無癥狀=1,輕度= 2,中度= 3,相當重= 4,嚴重= 5。當至少有1個因子的因子分≥3.0或總分≥160分判定為有心理衛(wèi)生問題[4]。
1.2.2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SCSQ) [3] 該問卷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組成,包括20個項目。積極應對方式由12個項目組成,消極應對方式由8個項目組成。采取4級評分:不采用= 0,偶爾采用= 1,有時采用= 2,經常采用= 3。
1.2.3 家庭支持量表 (PSS-Fa) [5] 采用Procidano等設計的家庭支持量表,該量表由9個項目組成,分是否2級(是=1,否=0)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受到家庭成員支持程度越高。
1.2.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3] 該量表是由10個條目組成,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條)等3個維度。為適合留守兒童的特點,對量表中部分項目進行修改,如“同事”改為“同學”。已有研究表明,對個別條目進行調整后的量表也具有較高的信、效度[6],在本研究中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信度是0.66。
1.2.5 質量控制 調查員由教師、研究生和預防醫(yī)學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組成;調查前進行統(tǒng)一培訓,對每一項目逐一進行解釋;調查時對每一項目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避免誘導;當場檢查有無遺漏,及時提醒調查對象完善調查表。
1.3 數(shù)據(jù)庫管理與統(tǒng)計分析 資料采用EpiData3.0軟件由專人錄入,錄入時針對各項目設置核對文件。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采用χ2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及Logistic回歸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比較 見表1。
心理衛(wèi)生問題總檢出率為24.8%。低年齡組(≤15歲)心理問題檢出率低于高年齡組(>15歲)(P=0.000);隨著年級的增高,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依次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同學關系、學習壓力、戀愛與游戲狀況對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的影響 由表1可見,同學關系不好、學習壓力很大、正在戀愛、經常打游戲上網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越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2.3 SCL-90各因子得分與應對方式、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得分的相關性 由表2可見,農村留守中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總分與家庭支持、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均呈負相關(P值均
2.4 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農村留守中學生是否有心理衛(wèi)生問題為應變量(無心理問題=0,有心理問題=1),根據(jù)單因素分析結果和專業(yè)知識的考慮,以年級、年齡、學習成績、是否獨生子女、同學關系、學習壓力、戀愛與游戲狀況、應對方式、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等因素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納入方程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3 討論
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檢出率為24.8%,低于程少貴等[7]調查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癥狀檢出率(32.2%),接近王東宇等[2]調查結果(30.3%的中學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與調查對象的選擇和調查的樣本量有關。結果表明,農村留守中學生具有明顯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
調查研究得出,高年齡組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低年齡組,這與既往很多研究都得出年齡越大心理癥狀的陽性率也將越高這一結論[8-9]相一致。高年級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低年級留守中學生,這可能因為年級越高考慮問題將更復雜,生活中更加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也較多。留守中學生中,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低于非獨生子女,表明留守獨生子女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非獨生子女,這與戴偉民等[10]的研究結果相近。學習成績中等的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最低,這可能是因為學習成績處于上等和下等的留守中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感受更大的壓力有關。調查還顯示,從來沒有戀愛、從來沒有打過游戲的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最低,提示關心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從他們的感情世界和娛樂生活著手。
SCL-90各因子得分及總分與家庭支持、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會支持總分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而與消極應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從家庭中獲得的支持、客觀上獲得的支持、主觀上體驗到的支持及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支持越多的個體,其存在的心理問題越少;同時生活學習中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留守中學生,其心理問題越多。 年齡、學習壓力大、消極應對是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危險因素,而家庭支持和主觀支持是其保護因素。
4 參考文獻
[1] 郝振,崔麗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標準探討.中國青年研究,2007,19(10):40-43.
[2]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03,24(5):521 -522.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出版社,1999:31-131.
[4] 蘇普玉,陶芳標,孫瑩,等.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感染者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6):562-566.
[5] PROCIDANO ME,HELLER K.Measue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from family:three validation studies.Am J Community Psychol,1983,11(1):1-24.
[6] 張雯,齊光輝,鄭日昌.師范大學生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15(2):81-82.
[7] 程少貴,郝加虎,陶芳標.安徽省某縣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現(xiàn)狀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5):439-441.
[8] 魏俊彪.944名初中學生SCL-90測定結果分析.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13 (1):11-14.
[9] 樊玉賢,王寶安,翟歆明,等.SCL-90在中學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1,15(3):132-135.
[關鍵詞] 本科; 實習護生; 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22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關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護理作為一個特殊專業(yè),與不同專業(yè)的醫(yī)學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狀況亦有一定程度的差異[1]。臨床實習是每個護士的必經之路,是臨床獨立工作的準備階段,是對在校理論學習的檢驗和鞏固,也是由學校邁向社會、由學生向護士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實習護士從學校比較單純的理論學習和有規(guī)律的生活轉到醫(yī)院繁忙復雜的工作學習環(huán)境,學習和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改變,這必將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社會支持在心理障礙的發(fā)生中,起到緩沖作用。本研究將描述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情況,評估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為促進實習護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2011屆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本科實習生,納入標準:(1)實習周數(shù)在20周以上;(2)無合并其他嚴重軀體或心理疾??;(3)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個性;(2)SCL-90:用于測試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t檢驗對樣本均數(shù)與常模進行差異性比較,用Pearson相關分析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各因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護生平均年齡22.2歲,全部居住在學校宿舍同一樓層內。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狀況
2.2.1 心理健康 與全國常模比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兩項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抑郁、焦慮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
2.2.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如按只要任何一項因子分≥2.5列為有心理問題者,有33.3%的護生存在心理問題。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為抑郁(13.3%)、敵對(13.3%)、強迫(10.0%)、焦慮(10.0%)、人際敏感(6.7%)、偏執(zhí)(6.7%)。
2.3 社會支持情況
2.3.1 社會支持 與常模比較,除了“客觀支持”一項良好之外,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都低于同齡護生;按社會支持總分45分為高社會支持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難情況時各類成員給予支持的情況 護生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得到的經濟支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主要來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關心主要來自同學和朋友,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只有13.3%學生獲得學校支持,只有0.03%獲得黨團組織支持。
3 討論
3.1 心理健康狀況 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的發(fā)展,護理人員面臨種種挑戰(zhàn),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由于人際關系、學習環(huán)境、角色功能的改變,及對臨床護理工作不熟練擔心發(fā)生差錯事故,有的護生對臨床整體護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臨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壓力等諸多因素,使她們心理壓力明顯增大。如何培養(yǎng)護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一直是護理界探討的課題。
3.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1)與其他專業(yè)學生相比,生活在一個相對女性的環(huán)境中,缺乏與異性的交流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雖然生理上逐漸成熟,但生活經驗不足,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和人生定位。這種半成熟性,使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發(fā)展方面的問題,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報復、焦慮等不良情緒。(2)受世俗偏見的影響,護理工作在社會上得不到認可,部分學生對護理專業(yè)缺乏興趣。尤其當實習護生遭遇到醫(yī)護人員的冷漠對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時,加之她們對自身心理問題調適和解決技能的缺乏,此時容易產生敵對心理。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對生活和學習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造成部分學生產生焦慮心態(tài),甚至引發(fā)敵對情緒。(3)在實習護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偏執(zhí)也是突出的一個方面。有部分護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受父母家庭過多的嬌寵溺愛,加上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在學習和生活中不適當?shù)貜娬{自我,極容易產生一些極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閉。
3.3 社會支持狀況 所有學生都是住校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是家人,雖然他們不在護生身邊,但在物質和精神上仍然給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學校通常認為,護生進入實習期,其主要教育責任發(fā)生遷移,只負責其生活、后勤管理;醫(yī)院方面則認為護生只是來醫(yī)院實習,只負責業(yè)務、技能教育,從而造成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強學校、醫(yī)院和實習護生的聯(lián)系,共同開展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另外學生主動向組織求助的主動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結論 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水平不容樂觀,應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護理其社會支持水平,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4.1 關注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嚴峻,提示關注護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從系統(tǒng)論觀點來看,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不是學校單方面能夠解決的,需要社會、家庭、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共同關心,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現(xiàn)實對護生心理關懷仍流于口號與形式,主要原因有課程、評估和評價缺失。首先目前的課程設置仍以基礎課、專業(yè)課為主,對護生的心理關懷課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課程,也存在教材陳舊、與護生實際脫節(jié)的問題。其次沒有對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建檔,使得教師進行“人性化”及“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沒有依據(jù)。再次對護生的評價仍以考試成績?yōu)橹?,忽視是否養(yǎng)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對教師的評價也沒有將對護生的心理關懷納為標準,導致不能實際重視這個問題。
4.2 優(yōu)化護生的社會支持網絡 學校應重視對護生實習期間的社會支持情況的關注,可以在每個季度或必要時進行普查,掌握科學數(shù)據(jù)。教學管理者應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就必須正確評估學生社會支持情況,幫助學生積極調動社會支持系統(tǒng)。管理者、臨床帶教老師、學校老師的支持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應重視學生的實習滿意感,善于應用激勵因素,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得到滿意和激勵。學校、黨團組織應發(fā)揮積極作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臨床帶教老師應加強對護生帶教與支持 在臨床帶教工作中,帶教老師應幫助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護生進入臨床后,與帶教老師相處的時間較長,如果帶教老師能為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無疑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幫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帶教老師除了完成帶教任務和自身的工作之外,還應多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成為其傾訴的對象,密切地與其溝通,指導其應對各種壓力。
4.2.2 啟動學校、家庭、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生活空間擴大,學生不但要與家長、教師和同學交往,還要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發(fā)生聯(lián)系。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問題上應該一致。為發(fā)揮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積極作用,可通過舉辦家長學校,也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法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通報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情況,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也應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和理論學習,重視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4.2.3 社會支持對提高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理論上說,社會支持與精神病癥狀學存在負相關,即自述有較多社會支持的學生,也存在較少的癥狀。我們的結果也顯示, 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當一方得到比他們要求得到要少的支持時,和他們提供的支持比他人的要求少時,他們就會在心理和軀體上趨向于不健康。因此,盡管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但不斷地監(jiān)測和提供適宜的支持系統(tǒng),也非常重要。
關鍵詞:班級管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途徑;策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班級管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的重要平臺,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管理肩負起育人的職責,利用各種教育契機和資源適時開展思想道德教育,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愛國情感和民主、法制觀念,明辨是非善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我結合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求與班級管理實際,認真探究在班級管理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途徑與策略。
一、初中班級管理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的途徑
1.日常教育管理
班主任在考慮開發(fā)、利用德育資源時,可以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和落實《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八榮八恥”,同時結合學校和班級實情,師生共同制訂出班級管理細則,做到依法治班,讓每個成員在規(guī)范自身行為、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感受并增強民主法制觀念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2.解決具體問題
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時,必須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中心,以真實的內容教育學生,特別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同感。當班級選舉學生干部時,我讓大家先聽競選者發(fā)表競選演說,接著民主投票確定當選人員,最后當選者當眾宣誓,明確崗位責任,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當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時,我請矛盾雙方先對照《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談談自己的錯誤和犯錯的原因,然后讓大家唱“八榮八恥”歌,最后請矛盾雙方談對此事的看法和今后的打算,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時,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溫路上的感人故事和雷鋒故事,讓學生們在革命前輩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感染下,重拾奮勇向前的信心。
3.主題活動滲透
為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融入德育全過程,班主任可以精心設計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讓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張揚,在他們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的過程中,培育他們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信念,自覺地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同時可以讓主題教育活動成為學生自我展示、激發(fā)成才的重要舞臺,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活動中對“讀書、明理、成才、報國”有了主動思考,道德認識水平有了提高,責任意識得到了增強,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xiàn)在班集體的精神風貌中。具體做法是: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大內容結構為主題,利用各種重大節(jié)慶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宣傳月(九月,出專題手抄報比賽)、喜迎國慶(十月,征文比賽)、法制宣傳日(12月4日,演講比賽)、迎五?一(朗誦比賽)、盡責任(5月,開展為爸媽洗一次腳活動)等。②從中小學生主流價值觀出發(fā),開展各種形式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主要的特色活動有“幸福教育”“感恩,我們在行動”“我們的政策我們定”等 。
二、初中班級管理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的策略
1.在每一天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育人
班主任應該特別重視挖掘早晨迎接學生、課間十分鐘和課間操的引導、安排就餐、與學生交流、課后活動、打掃衛(wèi)生和內務整理等班主任常規(guī)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結合具體的學習生活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我堅持每天早晨第一個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用微笑迎接學生,鼓勵學生自強不息,以遵紀守法為榮,準時來校學習;每次課間十分鐘我總要來到學生中間,看一看班上的學生,與他們聊一聊,一起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一切挑戰(zhàn),引導他們團結互助、誠實守信,事事規(guī)范自身行為;我利用參與課間操的機會,引導學生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他們公平競爭、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學生就餐時,我要求大家排隊就餐,不挑食,引導他們以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為榮;我利用學生打掃衛(wèi)生和整理內務的時機,倡導營造充滿正氣的濃厚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
2.在每一期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育人
班主任應該特別重視挖掘開學第一次講話、安排座位、制定班規(guī)、推選班干部、布置教室、班會、集體外出活動、評選先進、填寫學生素質報告冊、與家長溝通等班主任常規(guī)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結合具體的班級管理活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新學期班主任第一次講話時,我總要向大家問一聲好,說些祝福的話,擇機說說文明禮儀的要求,與大家暢談發(fā)展目標,勉勵學生們自強不息,樹立競爭意識。安排座位時,我總是做到不偏愛任何人,做到人人平等,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意識和互助觀念。制訂班規(guī)時,我總是請大家一起商量,做到“我們的事情,我們做主”,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法制意識、主人翁意識和紀律觀念。推選班干部、評選先進時,我首先請大家選前認真醞釀,人人積極參與,民主投票決定,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和競爭意識。填寫《學生素質報告冊》時,我總是懷著滿腔熱情肯定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指出他們的潛能,熱切盼望每位學生都能自立自強、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進步。
3.在每次接送一個班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育人
班主任應該特別重視挖掘第一次與學生的見面,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和特點,形成班級的輿論氛圍,挖掘入團、離別贈言等班主任常規(guī)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結合具體的教育場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第一次和新生見面,我會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向學生介紹學校的歷史、師資、設備、環(huán)境和學校的特色,讓學生熟悉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熱愛自己的學校。第一次和新生見面,我會像指揮員對出征前的戰(zhàn)士一樣,鼓舞全班學生的士氣,讓學生精神更加振奮,更加奮發(fā)向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第一次和新生見面,我會向學生介紹自己、介紹自己對班級的設想和決心,描繪班集體美好的明天,鼓勵學生和班主任一起去開創(chuàng),去奮斗。第一次和新生見面,我會讓每個新生介紹自己和說一說對新集體的希望,這樣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學生畢業(yè)時,我都會說些離別贈言。
關鍵詞:“兩型社會”建設;圖書館;治理;服務
隨著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良好型社會不斷深入,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兩型社會”建設風潮。在圖書館治理工作過程中,需要遵循相關的管理制度,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推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各界的專家學者對“兩型社會”的定義和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在政治學和行政學發(fā)展過程中,對“兩型社會”做了全新的研究和討論。因此,在圖書館治理過程中,可以將圖書館劃分到“兩型社會”建設工作中,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兩型社會”建設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 公民社會的圖書館
在“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公民社會是指國家與社會群眾或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總稱。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也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最常見的一種合作管理模式,可以將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關系維持在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中,有利于社會的平穩(wěn)發(fā)展。在公民社會中,政府的職能開始向著社會化發(fā)展,將政權歸還給社會公民,不斷提高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與此同時,社會公民要一定的政治自覺性,在政府管理的過程中,要能認同政府的決策,自愿參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提高社會公民的政治素養(yǎng)。在“兩型社會”建設影響下,公共圖書館治理主要是對政府職能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不斷加深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價值。在早期圖書館發(fā)展過程中,圖書館主要是由社會群體集資捐資建立起來的,隨著公共圖書館的不斷發(fā)展,開始關注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關系,在圖書館治理過程中,可以有效的避免政府中心主義的弊端,使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圖書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和社會公民的力量,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體現(xiàn)出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價值,滿足社會公民的普遍性的文化需求,推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
2 圖書館的社會服務
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影響下,圖書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開始注重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xiàn)。在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過程中,公共圖書館是作為一種社會公民自我管理的形式,在公民社會中,公民對公共圖書館有著共同性的認知。對于政府主導型的公共圖書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將常會遭遇到資金的限制,影響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而對于社會公民主導型的公共圖書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可以避免資金不足的弊端,但是在市場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借助政府財政政策的支持。因此,圖書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借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體現(xiàn)出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價值,滿足社會公民的普遍性的文化需求,推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社會群體的公民意識也逐漸增強,而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公民的文化發(fā)展需求了,需要進一步擴充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滿足人們日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
3 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圖書館治理
3.1 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在“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圖書館治理需要轉變治理理念,進一步擴展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對社會公民進行思想教育,轉變社會公民的觀念,提升“兩型社會”建設的質量。在圖書館治理過程中,圖書館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教育優(yōu)勢,幫助社會公民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節(jié)約觀,將科學發(fā)展觀貫穿于圖書館的服務工作中,增強社會公民的環(huán)保意識,加快“兩型社會”的建設進程。
3.2 提升圖書館的情報服務功能
隨著信息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在圖書館治理過程中,要增強圖書館的情報服務功能,為社會公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在“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相應的數(shù)據(jù)情報,依靠一定的科技手段,提高“兩型社會”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在信息快速傳遞的今天,圖書館建立起相應的情報服務中心,可以增強圖書館的市場競爭力,推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影響下,圖書館治理工作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來適應“兩型社會”建設的需求,推動“兩型社會”的建設進度。在“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熟悉圖書館是屬于社會公民的圖書館,主要是為社會公民提供文化服務的,提升社會公民的綜合素養(yǎng),在圖書館治理的過程中,要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為社會公民提供全面的文化服務,提升社會公民的綜合素養(yǎng),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在“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圖書館治理工作要按照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管理,不斷增強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加快“兩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昆雄,孫亞麗,王寧.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高校圖書館企業(y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0).
[2]張強,李遠航.“兩型”社會建設的國際借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01).
一、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會治理研究的新變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目標,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大數(shù)據(jù)對社會治理帶來的沖擊及其新的變革需求。
最早預言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是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他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寫到:“如果說IBM的主機拉開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數(shù)據(jù)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2006年3月英國啟動“數(shù)據(jù)權”運動;2012年3月,奧巴馬宣布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shù)據(jù)研究和發(fā)展計劃”;2012年5月29日聯(lián)合國推出“數(shù)據(jù)脈動”計劃。為此,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生活、工作和思維的改變》中判斷:史無前例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已經來臨!《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甚至大膽斷言:數(shù)據(jù)洪流將會帶來理論的終結,他認為:“面對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科學家‘假設、模型、檢驗’的方法變得過時了”。且不說大數(shù)據(jù)將終結理論這一觀點對錯與否,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確將促使社會治理研究產生以下四大新變革:
1. 社會治理研究思路的變革。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深入,“大數(shù)據(jù)”給社會建設、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zhàn)更是前所未有:不僅數(shù)字化的書籍、報紙、圖片、視頻等海量數(shù)據(jù)需整合、提煉和分析,而且網絡泄密、對隱私的侵犯等行為日益增多,影響著網絡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的安全、和諧與穩(wěn)定。以往基于社會局部“現(xiàn)實”的抽象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少部分人的需求來邏輯推演、預判大多數(shù)人的現(xiàn)實與未來需求的社會治理、社會建設思路,是無法破解“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種種問題的。因此,必須變革以往社會治理的思路,將對局部“現(xiàn)實”、少部分人的需求研究,轉向覆蓋更廣泛、涉及更多人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從大數(shù)據(jù)中預測社會需求,預判社會問題、社會安全,從大數(shù)據(jù)中探索社會治理的多元、多層、多角度特征,在滿足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人民群眾需求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提升社會建設水平。
與全球化相關聯(lián)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對社會發(fā)展研究的思路、對象、方法提出的挑戰(zhàn),只有以全球化為背景、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跨學科合作,運用交叉學科和過程方法,才能破解社會發(fā)展中的難題。
2. 社會治理研究對象的變革。
以往的社會治理研究對象主要有兩個:一是把社會治理的研究等同于社會研究。結果是在社會的研究中,過多地運用西方社會的理論來分析研究中國社會,或是用某一“社會”解剖的知識來推導、演繹為另一“社會”的治理、建設與發(fā)展,以植根于某一特定民族、歷史的具體境遇的社會文化來說明與解釋另一民族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很難提出能夠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滿意的方案,以至于我們在對待西方文化時常常出現(xiàn)“西方化”與“本土化”的論爭。二是把對社會治理的研究等同于對社會管理的研究。結果一方面束縛了社會治理的手腳,另一方面夸大了社會管理的作用。因為社會建設、社會改革、社會治理都是大概念、大事情,而社會管理作為政府職能,只是其中的一個子項。
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社會治理,既要研究“社會”,又要研究“治理”,更要研究“大數(shù)據(jù)”。一是要研究人們互動、交流、交往過程中不同人群在QQ、微博、微信以及互聯(lián)網網絡平臺上發(fā)送的各種圖片、圖像、視頻等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shù)據(jù)背后人的情感、興趣、價值觀等現(xiàn)實社會各方面形成的大數(shù)據(jù)情況;二是要研究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導,在提供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各種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shù)據(jù),并將結構化的數(shù)據(jù)做縱橫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政府社會治理的客觀水平及其未來走勢,以更有針對性地推進社會治理,以社會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推進社會現(xiàn)代化。
3. 社會治理研究方法的變革。
社會治理,強調的是對“社會”的“治理”。以往的研究方法,一是著重于對“社會”的定性與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常常采取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的抽樣調查方法采集數(shù)據(jù)。然而,再好、再合理的抽樣方法,反映的總是對局部和部分人群、階層的研究結果,隨機偶然性較大,缺乏準確性;二是著重于對社會治理的比較研究,即比較社會的“治理”條件、特點、環(huán)境,或是對聽取匯報、座談調研、問卷調研的情況作分析概括,提出社會建設的要求、治理的體制機制、治理的路徑方法以及治理的績效。近五年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在社會建設方面的大量投入,在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建設,已積累了海量的數(shù)據(jù),但這些數(shù)據(jù)都是孤立的、離散的,是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因此,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需要我們對各類、各層次的數(shù)據(jù)進行發(fā)掘、整合,從中發(fā)現(xiàn)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在社會治理、社會建設方面的客觀水平,發(fā)現(xiàn)共同的建設規(guī)律以及不同的特點,通過實施差異化社會治理戰(zhàn)略,更全面有效地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建設。
4. 社會治理能力的變革。
面對數(shù)據(jù)快速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每一領域、每一部門、每一單位,面對數(shù)據(jù)的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面對全球數(shù)據(jù)每兩年翻一番的趨勢,大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如何,就成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就社會治理的大數(shù)據(jù)而言,一是缺乏對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的能力,而這種分析能力又與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和支撐密切相關;二是缺乏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而形成的社會治理需求從而轉化為有效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的能力;三是缺乏通過對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預測和判斷未來中國以及各地區(qū)社會治理特征和趨勢的能力。以往更多的是感性的判斷預測,或是理論的邏輯推演預測。要適應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會治理的需求,就必須在上述三種能力上加強建設,積累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會治理的資本。
二、雙重世界: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的特質、研究路徑
根據(j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認為社會治理的本質是: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主導下,動員社會廣泛參與。從根本上說,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并落實到社會建設的實踐中。顯然,社會治理涉及政府、社會、市場各個組織、各個方面。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不僅要重視上述實體社會方方面面的分析,而且更要注重網絡社會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因為對網絡社會治理的難度更高、情況更復雜。但是,不管是網絡社會還是現(xiàn)實社會的治理,需要弄清的是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所共有的本質特征及其研究路徑。
1. 社會治理大數(shù)據(jù)的“雙重”特質。
如果說10年前我們對現(xiàn)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的區(qū)分是“現(xiàn)實”與“虛擬”,那么,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fā)展,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虛擬世界”里的數(shù)據(jù)量極其快速地增長。2011年全球被創(chuàng)建和復制的數(shù)據(jù)總量為1.8ZB(10的21次方),其中75%來自個人(主要是圖片、視頻和音樂),遠遠超過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印刷材料的數(shù)據(jù)總量(200PB)。過去幾年全世界產生的數(shù)據(jù)量甚至超過了歷史上2萬年來產生的數(shù)據(jù)量的總和。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shù)據(jù)量將達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稱為“大數(shù)據(jù)摩爾定律”。面對大數(shù)據(jù)(尤其是圖像、視頻等非結構化數(shù)據(jù))對“虛擬世界”的滲透、影響,虛擬世界的匿名性、非對稱性、非真實性,正在被具有對稱性、真實性(真實的畫面、真實的情感等)、即時性特征的“鏡像世界”所取代。
早在1991年,耶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戴維―杰勒恩特就指出,互聯(lián)網的終極世界是“鏡像世界”?!扮R像世界”如同人在鏡子中的映像那樣,鏡像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本身存在著真實的關聯(lián)和表達。正因為鏡像世界的產生,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喜怒哀樂,現(xiàn)實人在社會中的各種活動,都借助物聯(lián)網、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網等信息網絡技術,迅速“鏡像化”??梢哉f,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發(fā)展到了可以開始“鏡像化”的階段。
“鏡像世界”的產生,本質上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的一種轉變和擴展,即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從單一的物質實體生存向物質實體生存及其鏡像化生存融合的社會綜合生存方式轉變。“鏡像化生存”是指以計算機、網絡等硬件為基礎的,以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及其運算來表征顯示物質世界中各種真實關系的社會生存、社會交往方式。比如,消費者通過網絡,通過鼠標、鍵盤就可以完成傳統(tǒng)的購物行為,那么,這種行為就可以看作是購物過程的鏡像。其中的深層邏輯關系沒有改變,但實現(xiàn)方式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當今世界,網絡社區(qū)、網絡店鋪、網絡課堂等都可以看作是物質實體世界的社區(qū)、店鋪、學校的鏡像存在。而人類在計算機網絡里完成的本應在現(xiàn)實世界里完成的社會建設、社會治理實踐,也可以稱之為社會的“鏡像實踐”。顯然,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社會治理具有以“雙重世界”為基礎和研究對象的特質。
2. 大數(shù)據(jù)時代社會治理的研究路徑。
鏡像世界雖然是現(xiàn)實世界的“鏡像”,但“鏡像世界”又有相對獨立性,即“鏡像世界”以結構化、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shù)據(jù)的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積累和擴張,并冠名為“大數(shù)據(jù)”而區(qū)別于現(xiàn)實世界。因此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社會治理研究,必須以“現(xiàn)實世界”為基礎,更應突出關注“鏡像世界”。
社會治理研究對象和路徑的“雙重性”,也要求我們辯證地認識與處理“雙重性”的關系。人類所處的真實世界是一個非線性的存在實體,能夠用結構化數(shù)據(jù)進行擬像的,僅僅是真實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或者特例。伴隨著網絡世界與人類生存的進一步對接,在新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非線性關系開始以非結構化數(shù)據(jù)的形式在網絡空間里映射,這個過程就是網絡空間擬像真實世界的過程。在當今世界,真實世界里的一切都在迅速被數(shù)據(jù)化,“谷歌”(Google)每年掃描100萬本書和雜志,“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注釋整個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臉譜”(Facebook)在注釋我們的真實世界里的社會關系,手機、移動設備和可穿戴的傳感器在不知不覺中記錄人的聲音、興趣、表情、行動、心跳、睡眠時間,這叫“生命記錄”(Lifelogging)。
一個現(xiàn)實世界的鏡像版本如果想區(qū)別于網絡社會早期的“虛擬世界”而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它必須具有和現(xiàn)實世界適時、同步的特征,即數(shù)據(jù)、信息及其在鏡像世界中的相互關系要具備與現(xiàn)實世界對等的時效性。只有這樣,這個鏡像世界才有可能與真實世界建立起相關性并賦予自身無窮的價值屬性,否則,所有的擬像都不再是鏡像而僅僅只能成為沒有生命力的幻影。
在這個意義上說,對鏡像世界社會治理的研究,更應破解現(xiàn)實的真實世界社會治理面臨的各種問題、各種困惑,更應多樣化、快速化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社會治理的需求、社會治理的過程、社會治理的水平、社會治理的發(fā)展趨勢,使鏡像世界的社會治理更具真實意義、真實價值。
三、積累大數(shù)據(jù)行動:北京的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