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英語課程標準

英語課程標準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06 15:58:4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英語課程標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英語課程標準

第1篇

2016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對高中英語的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做了新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特別新增設了一項語言技能“看”,本文結合高中英語教學主要關注如何在理解這一語言技能標準,促進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質(zhì)量更高,效果更好。

關鍵詞:

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看;文圖;文表;文動畫

2016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對高中英語的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做了新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其中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看、寫等方面的技能。聽、讀、看是理解性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特別是新增設了語言技能“看”,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發(fā)展語言技能,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

一、語言技能“看”的教學概念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高中英語的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高中階段英語必修課程、選修I課程和選修n(提高類)課程的語言技能標準都做了新的規(guī)定,特別是新增設了“看”的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其中的理念詮釋如下:語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態(tài)語篇的技能。多模態(tài)語篇指那些包括文字、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的語篇。理解這類語篇除了需要使用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技能之外,還需要觀察圖表中的信息、符號和動畫的意義等。鑒于這種技能在新媒體時代日趨重要,在語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就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口語和書面語形式,理解意義、傳遞信息和觀點,表達個人觀點、情感、態(tài)度;利用所學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等,通過口頭和書面等形式創(chuàng)造新語篇的活動。這些活動是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語言技能“看”的教學意義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高中英語的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從以往的4大基本技能擴充為“4+”模式,突出體現(xiàn)了語言發(fā)展的需求,英語語言教學不斷改革完善的結果,有創(chuàng)新才有發(fā)展,課堂教學才會質(zhì)量和效能能高更優(yōu),意義重大,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彰顯多模態(tài)語篇形式的過程體驗

模態(tài)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tǒng)。以往傳統(tǒng)的語篇分析多關注對語言文字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符號如圖像、聲音或表格的教學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普遍被語言學家們研究使用,將語篇教學的研究寬度延伸到包括文字以外的其它領域,即把單模式的語篇教學法擴展到多模式來進行教學多模態(tài)中。單一模態(tài)的語篇在日常交際中不是很普遍,多模態(tài)語篇才是人們?nèi)粘=浑H時所使用的語篇交際模式。如:人們交際語言時常伴隨手勢或表情等;我們也可以在同一頁面或網(wǎng)頁上既能看到文字也能看到圖片,而且還能聽到背景音樂或視頻文件也能看到。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高中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所設置的語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的內(nèi)容目標,是在原有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的外延;也是趕超和跨越。在高中英語語言教學中彰顯了多模態(tài)語篇形式的過程,從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多重語言數(shù)據(jù)渠道構架新型的課堂師生交互模式,使得課堂教學形式不再單一,更能夠開發(fā)學生的大腦的潛能和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及質(zhì)量更會顯著。

2.是課堂深度教學的過程體驗

深度師生關系倡導師生之間的真正“對話”與“相遇”。要求教師要有更高的自身修養(yǎng)和淵博的知識內(nèi)力伴隨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職業(yè)觀,具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更要有靈慧的教學機智,這樣才能把自己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轉(zhuǎn)化成具體行動實施的能力。引領學生步入以學生終身發(fā)展為核心的智慧之旅伴隨在課堂上舞蹈的思維,使得這一“看”的語言技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更好,質(zhì)量更高,是每一個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

3.是表達性技能的保障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版本高中英語的英語語言技能內(nèi)容目標高中階段英語必修課程、選修I課程和選修n(提高類)課程的語言技能標準都做了新的規(guī)定,特別其高中英語必修表達性技能目標內(nèi)容。如果說理解性技能是指語言輸入能力的一個體現(xiàn),那么表達性技能是圍繞說和寫的技能教學,歸屬輸入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語言技能“看”的添加,使得學生把這一對知識的沉淀和累積推向了新的高度和升華,使得理解性技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見實效,更上一層樓,同時也為學生參加高考寫作水平測試拿高分保駕護航,更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語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態(tài)語篇的技能,是指那些包括文字、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的語篇的理解能力。在語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就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口語和書面語形式,理解意義、傳遞信息和觀點,表達個人觀點、情感、態(tài)度;是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必會伴隨新理論高中課程標準浪潮的來臨,教師舞動其中新的理念,超越傳統(tǒng)的對詞法、句法等語言形式的機械性教學,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更新,更進一步的理解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貫徹實施,伴隨更深層次、更智慧的思維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特別是關注并思考語言技能“看”內(nèi)容目標的智慧教學活動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和完善,使得核心素養(yǎng)下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作者:任麗燕 單位:長春教育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M].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2016(9):4-6.

第2篇

關鍵詞:課程設計要素;課程標準;課程指引;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5-0123-02

上世紀末,世界許多國家為增強綜合國力,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教育改革。順應這一強勁的教改大潮,中國內(nèi)地和香港地區(qū)也相繼發(fā)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1](以下稱“課程標準”),香港地區(qū)也于 2002年制定了新的英語“課程指引”[2](以下稱“課程指引”)。黃顯華(2000)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課程要素做出了較為詳盡的分析,提到了目標,教學機會的選取,教學組織,學習方法,評價方法,實施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對課程的整體看法或研究等要素。[6]該項研究綜合了前人的理論,對課程設計的要素進行了深入的擴展延伸,因此本文將以此課程設計模式為藍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對香港和內(nèi)地兩套英語課程標準文件進行比較分析。

一、目標

1.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因素與目標的關系

“課程指引”指出,“課程總體目標是使每一個學習者能夠適應信息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和經(jīng)濟需求的改變,包括以英語為手段,以娛樂、學習或工作為目的,從事資料的翻譯、使用和創(chuàng)造?!薄罢n程標準”則提及“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時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眱煞菡n程文件都不約而同地體現(xiàn)了課程目標與社會、經(jīng)濟等因素的密切關系:目標須針對時代需要,積極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兩份課程文件均重視文化與英文教育的關系?!疤峁W習者擴展有關其它國家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機會”(“課程指引”)以及“提高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擴展視野”(“課程標準”)的目標表達語句同時出現(xiàn)在兩地的課程文件中。

值得一提的是,“課程標準”指出,目標包含“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這反映了政治環(huán)境對課程目標確立的影響,由于歷史的慣性,內(nèi)地尤其重視政治因素。

2.“以學習者為本”與目標的關系

“以學習者為本”即圍繞學習者各方面的特性,正確處理學生、知識和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合理構建指向?qū)W生發(fā)展的整合的課程結構。[7]兩地的課程文件總體都強調(diào)“以人為本”和學生多元化發(fā)展,照顧個別差異,但具體體現(xiàn)的方式略有不同?!罢n程標準”提出“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薄罢n程指引”提及“每個班級是由具有不同動機,學習方式,傾向,需求,興趣和能力的學生組成,教師應當考慮每個學生的差異,正確地幫助他們學習?!笨墒莾傻卣n程文件均沒詳細地說明學習者有哪些特性,而課程目標又如何因應這些特性作調(diào)適。

3.目標的清晰程序

“課程標準”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總體目標細化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分九個級別詳細描述了學習者學習之后預期應取得的成果,體現(xiàn)了對英語語言學習者發(fā)展性學力培養(yǎng)的重視?!罢n程指引”則從“人際交流”、“知識”和“經(jīng)驗”三個維度出發(fā),制定了不同階段的目標。

二、教學機會選取

1.教材選取與目標的關系

“教材是一定時空背景下,教育理論,課程目標,學科知識和科技發(fā)展水平的‘物化’,是教育目標與教學活動的中介?!盵8]“課程標準”中醒目地強調(diào)“英語教材要以英語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為編寫指導思想”,“課程指引”則只是在“教材的使用”部分才提到“教師使用教材時必須牢記本階段的學習目標”,“將教材內(nèi)容與學校英語課程標準相比較,確保其涵蓋了學習目標?!憋@然,“課程標準”對教材與目標一致性關系的規(guī)定較“課程指引”更為明確,有利于更好地保證教材的正確選取。

2.教材選取的標準

“課程標準”列出了教材選取和編寫的五個原則:發(fā)展性和拓展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思想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則?!罢n程指引”則認為“學校選取教材時應當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能力和興趣,考慮到他們已經(jīng)知道什么,需要學會什么,和什么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和學習效率。”相比之下,“課程標準”對教材選取標準的界定趨于取向型,而“課程指引”則基本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功能型。

3.適應個別差異的程度

“課程標準”在教材的選取原則中規(guī)定“在不違背科學性原則的前提下,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娜∩岷脱a充。教材除了包含課程標準規(guī)定要求掌握的內(nèi)容以外,還應提供一定量的額外內(nèi)容,供有能力的學生選擇學習。”而“課程指引”則除了強調(diào)學習者個體差異外,還指出了校本課程的存在,對差異的重視程度勝過內(nèi)地。

三、教材組織

1.教材序列性的原則

“課程標準”規(guī)定教材的編寫要“依據(jù)語言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需求需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原則,應該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逐步過渡。”“課程指引”則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論述,有必要加以完善?!罢n程標準”還進一步指出,“低齡階段或初期階段的教材要重視語音基礎和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高級階段要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英語學習的特點,遵循了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可以說是“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

2.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內(nèi)地“課程標準”沒有提及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但香港“課程指引”強調(diào)了“跨學科課程設計”,要求英語教師多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和評價資料等方面將英語學習和其他學科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

四、教學方法建議

1.教學工作的組織

“課程指引”在課程規(guī)劃中專門論述了中央課程規(guī)劃,開發(fā)校本課程規(guī)劃,合作研究和發(fā)展課程的項目,在學校、社區(qū)、高等教育部門和政府教育部門合作研究的基礎上促進課程發(fā)展、傳播課程改革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課程改革和設計的領頭人,可見香港對教學行政組織的能動性與課程研究的重視。良性運作的行政組織對課程與教學工作會大有裨益,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理念在“課程標準”中沒有被提及,說明內(nèi)地的課程改革忽視研究促進教學的作用,缺乏探究改革效果的眼光,因此可能會影響課程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后勁。

2.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部分十分詳盡地列舉出九項教師的教學原則,明確學生應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香港則描述性地表明教師應當規(guī)劃并組織活動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學習者課堂內(nèi)外接觸英語的機會,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

3.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資助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表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罢n程指引”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就是鼓勵學生獨立學習,還專門討論了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內(nèi)地和香港都很重視,例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師要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課程指引”則列出“交流,構思,詢問,解決問題和推理”是學習和使用知識的五種基本方法。

五、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方法建議

1.評價的目的

Eisner(1985)認為評價共有五個主要功能:(1)診斷;(2)改良課程;(3)比較;(4)估計教育需要;(5)確定目標是否達成。[9]“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評價有監(jiān)控教學,提供教學反饋,改進課程的功用?!罢n程指引”則舉出通過反饋衡量目標實施情況,判斷學習過程和結果等評價的目的,還強調(diào)了標準比較而不是篩選比較的評價原則,使教學評價更加人性化,更關注學習者個人的發(fā)展。

2.評價的形式

兩地的課程文件都提到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多種評價的功能,取向上趨于一致。在評價采用的具體方法上,香港和內(nèi)地都很多樣,例如紙筆及口頭問答,測驗,游戲,演講,方案研究,學習檔案,過程寫作等。而“課程標準”則列出聽力,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問卷調(diào)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等等,它們?yōu)榻處煹慕虒W行為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課程標準”不但在評價形式上,而且還在終結性評價的細節(jié)問題上做出了規(guī)定,例如“聽力測試在學期學年和結業(yè)考試中比例不得少于20%;避免單純語音知識和語法題,增加具有語境的應用性試題,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不得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課程標準”還對低年級的教學評價的特殊性作了專門論述,認為低年級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在評價方面的規(guī)定比“課程指引”更加細致,科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M].北京,2001.

[2]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Primary 1-Secondary 3)[M].HongKong,2002.

[3]Tyler,R.W(1949).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4]Nunan D(1988)Syllabus Design[M].Oxford Press.

[5]黃政杰.課程定義及其改革意涵[M].臺北:漢文書店,1999.

[6]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輪基礎(增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龍世佳.關于新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幾個問題[J].教育探索,2005(11).

[8]韓艷梅.大陸《語文課程標準》與臺灣《語文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J].教育科學,2003(3).

第3篇

關鍵詞: 英語課程標準 以人為本 課題 語言技能 語言知識 情感態(tài)度

學習策略 文化意識

評價體系

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

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使英語課程更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當今世界教育迅速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加速英語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隨著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必須加速培養(yǎng)具有較高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當務之急就是要與時俱進,強占先機,改革不適的舊課程,摒棄過去那種培養(yǎng)只會考試的書呆子的教育模式,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加廣闊更接近時代要求的天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普遍嘗試了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開展了各種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些改革和嘗試多數(shù)還局限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其深度和廣度都非常有限。要真正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必須從課程上進行改革。只有進行改革,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技術、社會、經(jīng)濟、政治、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等方面的挑戰(zhàn),才能適應社會協(xié)同經(jīng)濟振興和個人發(fā)展等方面的專業(yè)需要,也才能適應國際國內(nèi)變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走近我們,面對這一將改變我們專業(yè)生活的全新的工作,我們需要學習和認識的東西很多,我們既要了解它的背景和理論依據(jù),更要掌握它的基本構架和主要內(nèi)容,還要知道它的實施方法和策略。這次課程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復雜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標準的制訂。課程實施、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開發(fā)、評價體系的建立、師資培訓以及政策保障和條件保障系統(tǒng)等內(nèi)容,是一次有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必須整體規(guī)劃,精心組織,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并在其成熟后長期貫徹下去,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和功能,將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新時期的課程改革必須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我國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令人堪憂,雖然有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熟練,解題能力很強,學習勤奮刻苦等優(yōu)點,但是問題也日益凸顯,如實踐能力薄弱,缺乏創(chuàng)造性,注重知識點的識記卻忽視理解,不能學以致用、有所創(chuàng)新。同時忽視情感體驗,人生觀、價值觀出現(xiàn)嚴重危機。如自私自利、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強、不能與同學團結協(xié)作等心理不健康現(xiàn)象十分普遍。筆者身處的縣級普通高中,對這類事情司空見慣。筆者剛接手一個別人教過半年的一個班時,一次為了活躍班上沉悶的氣氛,筆者啟發(fā)大家進行對話交流,但是看到很奇怪的現(xiàn)象,成績好的學生根本不屑于與成績差點的學生為伴,而成績稍差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我不行,沒人搭理我更好,正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活動與我無關。這次的活動給我的振動很大,在素質(zhì)教育的旗幟下,還在實施應試教育的學校是相當普遍的,因此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摧殘,創(chuàng)造力匱乏,知識陳舊落后,絕非危言聳聽。

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實在不容樂觀。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亟須研究改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普及外語和培養(yǎng)外語人才,改進外語教學方法和提高外語教學水平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教學問題,而是影響我過對外開放方針的更好實施和推動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所以,建立起全新的“以人為本,培養(yǎng)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人”的面向全體大眾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學院,應該長期堅持。

為了充分發(fā)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語教學更好的適應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需要,教育部新指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繼承原來的教學大綱的合理內(nèi)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英語課程結構,著力強調(diào)英語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課程標準的總體構架更加完整、科學對英語課程性質(zhì)的定位更全面準確,使教學目標更明確具體,更符合學生全面素質(zhì)發(fā)展的需要,它的實施建議也更有了可操作性。

根據(jù)課程總體目標指向,課程標準把內(nèi)容標準分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他,突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本位的語言教學的教學觀念,一旦先進的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將會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教學實踐只有將教學思想,教學技能與方法同課程標準保持一致,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實踐,以下筆者就內(nèi)容標準所要求的方面來探求教學改革的一些具體做法,以便與各位同行商酌。

1)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指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

人的語言能力首先是從發(fā)展語言技能開始的,特別是聽說技能,要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語言,使用語言,必須先發(fā)展聽說技能,然后是讀寫技能,因為聽、說、讀、寫、作為語言實踐的不同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體驗、感知語言的機會,促進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在語言交際中處于首要地位,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經(jīng)過長達10年的實踐證明,語言教學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機械地記憶脫離語境的詞語,學習他們很難理解的語法知識,這是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能力的。

在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上面,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存在著一些誤區(qū)。象我們這樣的普通農(nóng)村中學一方面師資力量薄弱(近10年來,我們鎮(zhèn)四所初中沒進一個英語專業(yè)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另一方面教學設備簡陋。主觀或客觀上的原因?qū)е潞芏嘟處焹H憑一張嘴,還有所謂的“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在上課,英語基本功都沒過關更不用說是教出的學生了。筆者接觸到的很多學生直到大學階段才猛然醒悟,原來自己的英語根本不能夠算是英語。在這種教育的“熏陶”下,開口說那是很困難的,讓人懂那更是難事。如果說我們普通中學的學生上了大學不敢開口講話那是正常的,那么下面的事例則就不能算是正常的了。曾有報紙報道過200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基比爾先生在上海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演講后,三個學生分別用英語提問,而基比爾先生卻“一臉茫然”無法聽懂。最后,主持人不得不要求學生用中文提問,讓他的隨從翻譯。另外,英語教學界也有同樣的看法。甚至有的學生無法回答外籍老師的提問“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這樣簡單的問題,原因是他不知道 “稀飯和饅頭”用英語怎么說。這些事例雖然表面上反映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低下,但實質(zhì)上這種現(xiàn)狀與中學英語教育不無關系。

因此,口語教學應從中小學開始認真抓起,要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注重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對聽說技能的訓練,加強師資力量,配置必要的教學設備,在適當?shù)臅r機開展口語測試,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轉(zhuǎn)貼于 在讀寫方面也要加強指導,在社會各方面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每個人要獲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逐詞逐句的分析課文,力求弄懂文章中每句話和每個語法點的含義的做法顯然已不合時宜,也不能滿足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必須使學生具有綜合閱讀能力包括語篇領悟能力和語言解碼能力,要強調(diào)多學科知識的貫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根據(jù)語義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必須在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和擴大詞匯量上下工夫,而對于目前英語教材中存在的閱讀量不足和閱讀題材單調(diào)等問題則需要開展應用泛讀教學的實踐加以改進,同時精泛并舉,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寫作方面,在正確的拼寫、運用純正的英語作文,避免中國式英語的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至關重要,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達清楚,應該具有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積淀在里面。

2)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等五方面的內(nèi)容。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組成部分,是發(fā)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沒有扎實的語言知識,就不可能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F(xiàn)代語言教學改革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知識不只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總和,還應包括語言功能和話題,因為語音、詞匯和語法(語言形式)是在一定的話題中得以體現(xiàn)的,只有當人們既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又具有語言功能和話題的知識時,才能得體有效地運用語言。我校申請的市級課題《說英語、話家鄉(xiāng)》活動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筆者作為學校此課題實施的負責人,對這點感受很深。下表是筆者所帶的實驗班與另一老師所帶的非實驗班所做的對比,該老師與筆者同時從三年級到一年級任教而且她三年級所帶班級的成績與筆者的班級成績相差不大,且兩個班在時間的投入上相同。

上學期情況對比

人數(shù) 月考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中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末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實驗班 60 69.6 105 23 70.8 108 33 69.4 117 39

非實驗班 60 75.8 116 35 76.1 118 38 72.3 119 36

下學期情況對比

人數(shù) 月考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中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期末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實驗班 60 74.6 120 45 73.7 122 42 78.5 121 56

非實驗班 60 73.5 116 32 70.1 112 21 70.5 102 24

從上表可以看出課題的開展給了學生很好的學英語的話題,在此活動中學生受益非淺。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人人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英語從大部分同學畏懼到人人喜歡。這是其他班級所不能比的。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情感態(tài)度

情感態(tài)度的內(nèi)涵界定為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作為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卻在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往往比單純傳授知識及技能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時,影響更為深遠,意義更為重大。

4)學習策略

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策略應靈活多樣,并因人、因時、因事而異,要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5)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不僅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且也包括人們的思維,生活以及行為方式等。要引導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范疇,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意義,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上文提到的旨在發(fā)掘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說英語、話家鄉(xiāng)”的活動,就是一次英語與本土文化的親密接觸。它拓展了時空,以提高學生幼年感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就是在發(fā)揚本土文化優(yōu)勢的基礎上開拓了國際視野,融入了全球一體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中,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當然,教學過程的變化與更新必然會導致評價體系的改革。過去那種以考試作為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做法,在教學過程中錯誤地強調(diào)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用單一維度的,針對語言知識的考試代替多元的教學評價目的,評價策略和評價手段,使測試等同于評價的陳舊的評價方法已不能適應當前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了。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積極的反思和適當?shù)恼{(diào)整,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書目: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

3. 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外語界》 2002年第1期

4. 咱說外語,老外不懂 《文匯報》

第4篇

本次修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2001)(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基礎上,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為指導,力求鞏固和深化21世紀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總結十年課改所取得的經(jīng)驗和成績,在深入分析當前課程改革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十年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實施指導建議,著力解決過去十年改革尚未解決的問題。

《標準2011》在保持《標準(實驗稿)》的結構和目標體系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并清晰地闡述了英語課程的價值、英語課程的性質(zhì)、英語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的總目標,修訂并調(diào)整了部分分級標準,完善并細化了實施建議,增加并補充了教學實例和評價案例,為推動和深化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和要求。對于廣大的一線英語教師來說,深入理解修訂后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實施好新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將以問答的形式,針對目前一線教師在理解和實施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的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解答,僅供學習參考。

問題一:《標準2011》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人文性?是否指每課中的“情感目標”?

人們對于外語課程的認識經(jīng)過了一個從知識觀到工具觀或者功能觀再到人文觀的發(fā)展過程。當然,這三種觀念之間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各自的側(cè)重點和角度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外語課程理念強調(diào)要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語法和詞匯知識,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應用價值。改革開放以后,外語得到廣泛的重視,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科技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觀的弊端凸顯出來,學生學習了多年外語,卻聽不懂也說不出,難以用所學的外語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也受到了質(zhì)疑。此后,外語的社會功能和其應用價值受到重視,其工具性得到廣泛的認同,而教學也開始從僅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轉(zhuǎn)向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的教學和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教學。

2001年啟動的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課程不僅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社會功能的意義,而且開始轉(zhuǎn)向?qū)θ说年P注,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對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關注。盡管在《標準(實驗稿)》中,沒有明確提出人文性的概念,但是在對課程性質(zhì)的描述中已經(jīng)滲透了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性質(zhì),課程目標中也凸顯出過去英語課程從未有過的對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這即標志著課程的人文觀的到來。

《標準2011》首次明確地使用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概念,并對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了明確的闡釋。其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即要通過英語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核心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

顯然,如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好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經(jīng)過十年的課程改革,我們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際教學中已經(jīng)看到,英語課堂不再是一個單純傳授知識、發(fā)展技能的過程,很多教師都努力把語言知識教學和語言技能發(fā)展的過程與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形成一定的學習策略、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融為一體,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程的人文性特征。

有效落實課程的人文性的關鍵還在于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從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圍繞文本的主題意義,在語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內(nèi)化和整合所學的語言知識,加深理解語言與文本深層意義的關系,進而運用所學語言有效地表達觀點和情感,達到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他人和認識自我的目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

落實課程的人文性要基于對課程價值的整體理解,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融入語境和語意的學習之中,以“情”和“意”為主線開展教學,而不是為了詞匯而詞匯,為了語法而語法。具體到落實課程的人文性,在教學設計中會體現(xiàn)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以及學習策略目標等,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課程的人文性應該與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

問題二:如何理解“強調(diào)學習的過程”?

“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是相對應的。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導致教師為考而教,學生也為考而學,為了取得好的考試成績,教師往往采用高壓的題海戰(zhàn)術,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思維發(fā)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導致學生考分高,但實際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都非常薄弱。

為了改變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下,教學應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教與學的過程是否有利于他們發(fā)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否促進了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新的認識,從而實現(xiàn)有效學習。新課程特別關注教與學過程中的教育性,也就是說教與學的過程要能夠體現(xiàn)教育的價值,要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不是培養(yǎng)厭學、低能卻高分的“好”學生。

新課程提出的關注學習過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而有意義的語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引導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開展學習,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必然會帶來好的學習成效。

問題三:《標準2011》對一級和二級“寫”的要求作了調(diào)整,教師平時該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學中給予落實?是否要上專門的英文寫作課?

本次修訂調(diào)整了一級和二級有關“寫”的要求?!稑藴剩▽嶒灨澹穼σ患墶皩憽钡囊笫恰澳艹瓕懽帜负蛦卧~”。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了兩年(經(jīng)過三、四年級兩年學習)英語之后,僅要求他們能抄寫字母和單詞。不少一線老師認為,《標準(實驗稿)》對一級“寫”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不利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英語“寫”的能力發(fā)展。此外,根據(jù)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學生在三年級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母語書寫的能力,而在英語“聽”和“說”能力也有了初步發(fā)展的基礎上,應該逐步發(fā)展英語的“寫”的能力。而一定的書寫訓練有利于學生鞏固和記憶所學的英語,加深對英語語言的認識,通過在一定的語境中英文書寫練習,提高對英語的感知能力。這當然要求教師提供足夠的指導,只要方法得當,學生完全應該能夠做到能模仿范例寫詞句。

特別提醒老師們不要采用簡單的機械訓練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應該通過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境,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其中,逐步提高“寫”的能力。

一級“寫”的標準要求學生能模仿范例寫詞句,并不像老師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對于“寫”的訓練,初期主要是書寫習慣的訓練,包括句首單詞的字母大寫,句尾的英文句號的使用等,這些習慣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提示和指導的,并提供循序漸進的指導和幫助,并不需要上專門的所謂“寫作”課,“寫”的活動應有機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從描紅到抄寫字母和單詞,再到描紅和抄寫句子中的單詞和詞組,再逐步到學生根據(jù)提示,模仿范例寫詞句?!稑藴?011》中的“評價案例14”(第135頁)和18(第139-140頁),具體展示了一級模仿范例寫詞句的要求。

【評價案例14】(一級讀寫評價)

根據(jù)圖片,從方框中選擇恰當?shù)膯卧~,制作購物單。

這個案例主要考查學生看圖寫字及抄寫單詞的能力。通過提供購物的情境,考查學生在一定語境下識別單詞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機械地抄寫單詞。

【評價案例18】(一級寫的評價)

仿照范例,看圖寫話。

This is a cat. This is a monkey.

It’s my pet. ________________

Her name is Lylie. ________________

She likes fish. ________________

I like her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

這個評價案例主要是考查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并且留有一定的空間給學生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適當降低要求(如改為三句話,或者標注部分關鍵詞匯等),當然,也可以通過增加句子的數(shù)量和詞匯的選擇適當增加難度。

問題四:如何理解新課標中“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和“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

傳統(tǒng)的語法學習通常采用對語法結構和規(guī)則進行講解和機械訓練的方式,忽略語法在語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英語的比較級的形式是通過形容詞或者副詞后面的變形來實現(xiàn)的,這是比較級的形式,其意義是為了比較兩者的不同,僅僅有了形式和意義還是不夠的,在什么情況中,有什么人對什么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該語法項目的語用功能。

在《標準2011》中,語法標準特別強調(diào):(1)在語言實踐中運用語法知識;(2)關注語法的功能,而不是語法形式本身。以“常用介詞”這個語法現(xiàn)象為例,以往的英語大綱關于語法項目的學習中,一般要求學生要記憶常用介詞的基本形式,而在新修訂的標準中則要求學生要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表示時間、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的意義與用法,并要在語境中體會這些介詞的表意功能。

由此可見,學習語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關注語法的形式和基本意義,還特別要關注如何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語境,使學生能夠?qū)⑿问?、意義和功能統(tǒng)一起來進行學習,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完成交際任務。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保證學生通過語境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再通過觀察和教師的引導,關注其用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使用該語法項目,并在使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該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說,經(jīng)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于語法項目的學習會從使用的場景和交流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最合適的語法形式,達到表達和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師對于語法知識的教學應更關注語境的創(chuàng)設,要根據(jù)具體的語法項目選擇最直接、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沒有必要把每一個語法項目都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給學生。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當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的時候,語法教學可以采用隱性和顯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法意識,但教師對語法知識的教學要遵循“在語境理解、在語境中訓練、在語境中應用、在語境中遷移和鞏固”的原則。

問題五:新課標的二級語言標準中明確指出:“了解英語語言包括連讀、節(jié)奏、停頓、語調(diào)現(xiàn)象?!痹谄綍r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講清每個語音現(xiàn)象?

二級標準中有關語音部分的標準并不是要求教師講解每一個語音現(xiàn)象,而是要求教師要多利用兒童樂于模仿的優(yōu)勢,采用多種形式讓孩子去感知英語語言的連讀、節(jié)奏和停頓。

由于不同的語調(diào)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義,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設必要的語境讓學生去體會、模仿和練習不同的語調(diào)變化所帶來的語義方面的變化。例如,“Come on”就有多種語調(diào)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語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關注語調(diào)的變化,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去模仿和練習不同的語調(diào)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從而能夠更自然和得體地表達自己。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練習同一個表達方式的時候,可以采用憤怒、興奮、幸福、疲勞等語調(diào)進行表達,使學生體會到語調(diào)所具有的表意功能。

第5篇

一、新舊課標在小學語音教學要求上的變化

2001年版課標對小學語音教學的要求是:a) 知道字母名稱的讀音;b) 知道錯誤的發(fā)音會影響交際;c) 了解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d) 了解單詞有重音;e) 語音清楚,語調(diào)自然。而2011年新版課標對小學語音教學的要求則是:a) 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b) 了解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c) 了解單詞有重音,句子有重讀;d) 了解英語語音包括連讀、節(jié)奏、停頓、語調(diào)等現(xiàn)象。

2011年版和舊版的差異是:新版課標強調(diào)通過對26個英文字母的名稱、讀音和寫法的正確掌握來學習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強調(diào)要在語流中學習語音,在語流訓練中掌握重音、重讀、連讀、節(jié)奏、停頓和語調(diào)。新版課標還提高了評價的要求。把原來的“知道字母名稱的讀音”改為“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并通過第二條“了解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來繼續(xù)要求掌握原來所規(guī)定的“知道字母名稱的讀音”。新版課標還明確了音標教學是初中階段的重要任務。因此小學階段只要求針對簡單和基本的“字母的簡單的拼讀規(guī)律”進行語音教學。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拼讀法”初級階段的教學相似。

為了整體地了解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明確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在英語語音教學上的共同和不同的任務,筆者把2001年版和2011年新版課標對初中語音教學的要求也做了比較: 新版課標強調(diào)了初中階段必須進行音標教學和對讀音規(guī)則的掌握,這就明確了過去10年里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要不要教音標,在哪個階段來教音標的困惑。同時也強調(diào)了語音教學必須強調(diào)語流訓練,讓學生在語流中訓練中掌握正確、自然和流暢的語音語調(diào)。

二、對應新版課標在小學語音教學要求上變化的策略

完成新課標修訂版所規(guī)定的語音教學任務有很多策略。筆者擇要闡述如下。

1.英語字母表的讀音教學

和英美國家相比,中國在英語字母教學上的一個缺失就是我們在基礎階段只教了26個字母的名字,卻沒有教26個字母的發(fā)音。其后果是學生們在背單詞的時候只是在背誦每個單詞的所有字母,而不是讀出每個字母的發(fā)音。由于英語字母發(fā)音存在較大比例的關聯(lián)性,因此在基礎階段教會學生根據(jù)發(fā)音來記憶單詞的拼寫就顯得很重要。因此語音教學必須從26個字母的發(fā)音開始。具體的教法是:將字母表的發(fā)音以視頻的形式、字母歌的曲調(diào)將26個字母的發(fā)音唱出來。此方法的優(yōu)點是直觀性強,學生能朗朗上口,省時省力,效果較好。如:

A B C D E F G 唱成 /?/ /b/ /k/ /d/ /e/ /f/ /g/

H I J K L M N 唱成 /h/ // / / /k/ /l/ /m/ /n/

O P Q R S T U唱成 // p/ /kw/ /r/ /s/ /t/ //

V W X Y Z 唱成 /v/ /w/ /ks/ /j/ /z/

2.分割法的語音學習方式

學會26個字母的發(fā)音是為了達到兩個基本目的,即拼讀字母成為音節(jié)和將音節(jié)分解成字母音的能力。從單詞的發(fā)音中學習26個字母的發(fā)音,這是屬于分割法(segmentation)的語音學習方式。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階段,學生們用兒歌的形式練習組目標的發(fā)音。如:

a/?/,a/?/,a/?/,a/?/ is for apple.

b/b/,b/b/,b/b/,b/b/ is for bat.

c/k/,c/k/,c/k/, c/k/ is for cat.等等以此類推。

第二階段,辨音練習。此活動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辨音能力。教師分別讀下列四組字母的音。學生認真地聽,并指出哪一個和另外兩個發(fā)音不同。如:

/n/ /l/ /n/ , /v/ /n/ /n/ , /j/ /j/ /f/ , /k/ /k/ /s/.

第三階段,音節(jié)分解練習。此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音節(jié)中區(qū)分單音的能力。教師先讀一個單詞,如:task。然后讀 t,并讓學生把后面的ask分別讀出來。類似的詞還可以是:back,find,land,black,fast, must 等等。

3.單詞押韻意識練習

此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聲音押韻意識。教師可以朗讀一些簡單的英語兒歌,如:

Rain, rain, go away,

Come back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教師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哪些單詞的音是押韻的,接著教師再讀一遍兒歌,并讓學生在聽到押韻的聲音時拍手附和。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唱兒歌,并在押韻處擊掌。

4.音節(jié)意識練習

此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節(jié)意識。教師先示范朗讀一些簡單的英語兒歌,如: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教師一邊朗讀,一邊按音節(jié)拍手,向?qū)W生們強調(diào)兒歌中的音節(jié)。如果遇到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可以將拍錯的單詞單獨拿出來做音節(jié)擊掌練習。待問題解決后,再繼續(xù)做整個兒歌的音節(jié)擊掌練習。

5.音節(jié)合成拼讀練習

此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拼讀能力。教師在教了s, a, t, i, p, c 這幾個字母的發(fā)音之后,可讓學生依次將s,a, t 的發(fā)音緩緩讀出,然后將這三個音迅速地一口氣讀出來:s—a—t, sat,n—a—t, nat, p—a—t, pat. 這樣的訓練在小學低年級比較成功,是主流方法,并在英美國家被廣泛采用。

6.以韻為基礎的拼讀練習

此種方法可以提高拼讀的效率,加快學生認讀單詞的速度。 如:教師先展示單詞 all, 然后在all的前面加上 w—all, 構成 wall, 加上 t—all, 構成 tall,加上 b—all, 構成 ball, 加上 h—all, 構成 hall, 加上 c—all, 構成 call, 等等。類似這樣的押韻組合在英語中有很多,如:an,at,ad,ap等等。

7.聽故事辨音練習

此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語流中的辨音能力。教師先教一個字母的發(fā)音,如:字母a發(fā)短元音/ ? /的音。在通過單詞練習之后,教師給學生讀一個基礎級帶插圖的故事,并要求學生在聽到故事中有/ ? / 的時候,就拍手示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這樣的故事可以是:

Cat, rat.

A fat cat,

A fat rat.

A fat, fat, fat cat.

A fat, fat, fat rat.

以上這些就是小學英語語音教學基礎階段的主要教學方法。其中既強調(diào)了讓學生掌握英語字母的讀音,又確保了讓學生學會拼讀字母、拆分音節(jié)、辨別音韻,掌握認讀這些phonics教學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堅持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能力,就必然會有積極而顯著的效果。

第6篇

關鍵詞: 中職;英語;課程標準;評價體系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各行各業(yè)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語的人才,用人單位也將英語水平作為錄用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盡管經(jīng)過10余年的持續(xù)改革與快速發(fā)展,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逐步凸顯出有別于高校的自身特色,學校數(shù)量及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仍存在教學內(nèi)容與人才培養(yǎng)需求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學生素質(zhì)普遍下滑,大部分是無法升入高中或者連初中都沒有畢業(yè)的學生,英語知識基礎也相對地越來越差,英語教學質(zhì)量普遍下滑,遠低于社會對中等職業(yè)人才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學生在三年的中職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來工作崗位所需的英語知識和應用技能,已經(jīng)成為中職院校英語教學有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建立起切合中職教育特色和就業(yè)崗位需求的課程標準體系,重新思考英語課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確目標和方向,實現(xiàn)課程教學的合理創(chuàng)新和規(guī)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鮮明的英語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

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的性質(zhì)、任務和教學目標要求中職英語課程發(fā)展必須在考慮社會環(huán)境、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者環(huán)境的基礎上構建新的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

(一)“以能力為本位、素質(zhì)為核心、就業(yè)為方向”的課程標準

2009年1月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體現(xiàn)了能力本位的英語課程設計,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與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使用能力和繼續(xù)學習的能力的理念?!洞缶V》借鑒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采用“能做”行為目標表述方式描述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在不同階段應達到的學習目標,為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提供了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

英語課程標準應當遵守與就業(yè)需求接軌,將“語言+技能”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貫徹始終??梢园凑沼⒄Z基礎課、行業(yè)英語選修課和英語文化選修課等模式劃分,涵蓋語言基礎和行業(yè)英語應用技能。

1、語言基礎課程是中職英語課程的特點,應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努力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積極性,在基本語言交流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時改變學生過去那種被動、應付式的學習態(tài)度,為將來就業(yè)、升學、終身教育做準備。

2、行業(yè)英語應用技能課程則顯現(xiàn)中職英語教育的主要目的,培養(yǎng)生產(chǎn)、服務、建設等崗位一線需要的,能直接應用所學英語知識,具備交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要考慮英語教育的職業(yè)特色,按照崗位所需有針對性地設置行業(yè)英語課程,將學生未來職場所需的英語應用技能納入范圍。

3、提升語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時,還應緊密結合職業(yè)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開設一些針對英語學習所需的英語文化知識與人文素質(zhì)相關的選修課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

中職英語課程標準的建立還需要改革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建立靈活多樣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化和彈性化評價體系。目前絕大多數(shù)中職院校評估考核學生的方法僅僅是英語卷面考試,主要內(nèi)容是趨同于高校的知識性和基礎語言性考核,標準則是分數(shù)的高低。這樣的單一片面的教學評價手段和方法無法適應目前中職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和學生的特點。

(三)“寬渠道、立體化”的教學體系

《大綱》還提倡教師利用和開發(fā)教學資源,拓寬學習內(nèi)容、途徑和手段,改變單一地以課本為主要學習資源的狀況,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拓寬學習和英語運用的渠道,構建與多媒體、網(wǎng)絡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體系。

(四)將對授課教師的要求納入課程標準范圍。

英語課程標準的建立還應該將英語教師納入課程標準構建的規(guī)范之內(nèi),對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讓教師規(guī)避教學的盲目性和授課的隨意性。從基本素質(zhì)要求、職業(yè)能力要求和課程教學質(zhì)量要求等幾方面對教師進行理性規(guī)范,讓教師明確職責,從而形成“教師—課程—學生”三者的有機結合。其中,職業(yè)能力的要求較為關鍵,讓教師自身通過各種培訓和自我提升,提高專業(yè)技能,真正成為區(qū)別于本科教師的“雙師型”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體現(xiàn)中職特色。

三、結語

中職學校英語課程標準的構建應該在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要貫徹以人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質(zhì)核心”的職業(yè)教育理念和終身教育理念相結合,形成自身特色。參與課程標準構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實際進行一系列的調(diào)查和理性探討,結合國內(nèi)外英語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依據(jù)專業(yè)、社會、企業(yè)要求,由社會、企業(yè)、學校共同參與制定,將教育標準與企業(yè)(或行業(yè))標準融合,構建既符合語言教學規(guī)律又符合現(xiàn)代社會人才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職英語課程標準體系,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提供有利保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揚. 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標準的框架及其開發(fā)[J].職教論壇.2006,(22).

第7篇

【關鍵詞】課程標準 詞匯水平

詞匯學習在英語學習中至關重要,是初中生英語學習的基礎?!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開發(fā)與利用教材資源中提出,應及時了解教材的使用情況,及時為教材的修訂提出意見和建議,可以適當選用國內(nèi)外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或開發(fā)適用的校本教材,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

受話題內(nèi)容、編撰體例等因素影響,教材編寫難以做到使全部課程標準詞匯在教材中高頻率復現(xiàn)。而過低的復現(xiàn)率顯然不利于學生的詞匯習得。通過增加有詞匯控制的校本閱讀教材,提高課程標準詞匯的復現(xiàn)率,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

本文以《新目標》教材和校本閱讀教材為輸入源,研究了初中生對課程標準詞匯的習得情況。

一、研究問題

1.以《新目標》教材為輸入源,學習后,初中生對課程標準詞匯的習得情況如何?

2.以《新目標》教材和校本閱讀教材為輸入源,學習后,初中生對課程標準詞匯的習得情況如何?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蚌埠高新教育集團實驗中學進行,隨機抽取四個平行班作為研究對象,兩個實驗班,兩個對照班,共224名學生。實驗班以《新目標》教材和校本閱讀教材為輸入源,對照班以《新目標》教材為輸入源。分三次(七、八、九年級第二學期末)進行測試。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南京范大學馬廣惠教授(2006)設計的詞匯水平測試卷測量被試的詞匯習得水平。詞匯測試卷從課程標準1500個五級課標詞匯中,用SPSS隨機抽取60個作為測試樣本。

四、研究結果

1.詞匯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七年級實驗班平均詞匯量為899詞,占總詞數(shù)的59.9%,最高水平為1225詞,最低水平為525詞;對照班平均詞匯量為865詞,占總詞數(shù)的57.7%,最高水平為1175詞,最低水平為500詞。八年級實驗班平均詞匯量為1188詞,占總詞數(shù)的79.2%,最高水平為1450詞,最低水平為725 詞;對照班平均詞匯量為1127詞,占總詞數(shù)的75.1%,最高水平為1425詞,最低水平為625詞。九年級實驗班平均詞匯量為1374詞,占總詞數(shù)的91.6%,最高水平為1500詞,最低水平為825詞;對照班平均詞匯量為1281詞,占總詞數(shù)的85.4%,最高水平為 1475詞,最低水平為675詞??梢姡髂昙墝嶒灠鄬W生的平均詞匯量高于對照班學生的詞匯量,且隨年級升高,差距更明顯。七、八年級實驗班與對照班無顯著差異(七年級p=.243,八年級p=.083),九年級時二者有明顯差異(p=.003)。在九年級期末時,實驗班學生對課程標準詞匯掌握情況較好。

2.詞匯增加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七年級到八年級實驗班學生平均詞匯量增加 289詞,對照班學生平均詞匯量增加262詞。八年級到九年級實驗班學生平均詞匯量增加186詞,對照班學生平均詞匯量增加154詞。可見,實驗班學生的詞匯增長量高于對照班,且隨年級升高,差距不斷拉大。

3.一詞多義。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班七、八、九年級平均一詞多義的詞匯量分別為70詞、83詞、96詞;對照班平均一詞多義的詞匯量為63詞、70詞、79詞。由此可見,各年級實驗班學生的一詞多義詞匯量高于對照班學生,但無顯著差異(七年級p=.270,八年級p=.193,九年級p=.144)??傮w上,學生一詞多義知識習得水平較低。

五、討論

1.在平均詞匯量、詞匯增長量方面,各年級實驗班的學生均高于對照班學生,且隨年級升高,差距逐漸擴大。在九年級期末時,實驗班學生對課程標準詞匯掌握情況較好。研究表明通過補充閱讀校本教材,提高詞匯復現(xiàn)率,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標準詞匯。

2.在一詞多義方面,各年級實驗班學生優(yōu)于對照班學生,但總體上,學生的一詞多義知識習得水平較低。因此,在教材編寫時,應盡可能提供課程標準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義典型范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一詞多義的語言輸入,促進學生對一詞多義的習得。

綜上所述,通過補充有詞匯控制的閱讀校本教材,提高詞匯復現(xiàn)率,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標準詞匯。同時,在教材編寫時,應盡可能提供課程標準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義典型范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對促進學生的一詞多義習得顯然十分重要。本文寫作過程中,承蒙馬廣{教授悉心指導,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偉,馬廣惠.《英語(新目標)》教材詞匯分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7(01).

第8篇

1.理念方面

⑴確定了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zhì)。

⑵從外語學習規(guī)律的角度,強調(diào)了英語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xù)性。

2.目標與標準方面

⑴課程總目標的陳述更加詳細、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確了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要求和級別標準。

3.實施方面

⑴強調(diào)并明確了各種教學途徑和方法都應以語言學習的實踐性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來自一線的教學案例和評價案例,提升了課程標準的可操作性。

二、《標準(2011年版)》主要變化的解讀

1.為什么要將英語課程性質(zhì)定位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

⑴符合語言教學的基本特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言課程的主要屬性。工具性體現(xiàn)了語言作為交際媒介的作用。它的作用包括認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和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維,即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發(fā)展,即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

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英語教學中離不開對文化的學習。因此,英語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就是通過本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的學習,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其他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因此,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英語課程中的統(tǒng)一是對語言類課程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兩者有機結合把英語學科從教學層面上升到教育層面(2012,黃元振 蘭春壽)。

⑵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人才的培養(yǎng)應以人為本,注重素質(zhì)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即外語教育絕不只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工具,而是要通過外語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一個人如果具有較強的語言交際能力,較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他就會更快地適應社會變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如何理解課程理念中的漸進性與持續(xù)性

⑴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從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來看,學習和掌握語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詞匯或語法內(nèi)容不是一節(jié)課就能掌握好的,它需要多輪的循環(huán),多次復現(xiàn)和實踐才能內(nèi)化和吸收。

從英語語言的特點來看,英語本身也在發(fā)展,英語運用的語境千變?nèi)f化,無法預料,我們也不可能教完所有的單詞。我們只需教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內(nèi)容,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⑵改變英語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師在教學中應有宏觀理念,應認識到小學、初中、高中是一個整體,是需要連貫而有序地學習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注意各段的分工,如義務教育階段只完成本段的任務,不要去完成高中的任務;小學階段要求理解的不要強求去運用,又要改變過去各段脫鉤、互不銜接的問題,如提倡小學與初中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探討合理的、操作性強的教學銜接模式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具有了這樣的理念,教學中就不會急于求成,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設計就會趨于合理,也就保證了英語課程的整體性、漸進性和持續(xù)性。

3.如何認識課程目標描述的變化

⑴課程總目標描述的變化點。

與《標準(實驗稿)》相比,《標準(2011年版)》對課程目標的描述更為清晰,明確分為三個層次:課程總目標、課程分級目標和課程分級標準。這樣有利于教師分解課標,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使教學更貼近課標。

《標準(實驗稿)》總目標的描述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標準(2011年版)》的描述為“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后者最大的變化就是闡明了英語學習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學生心智和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雙重作用。這也是對英語課程性質(zhì)——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呼應。

⑵課程總目標描述變化的意義。

外語教育和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們的認識還不夠清楚,一般認為,學習外語是為了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外語。實際上,這只是學習外語的目的之一。從社會文化學、功能語言學和腦科學等角度來看,學習外語的意義遠非局限于在交際中使用外語。語言是促進人的心智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心智發(fā)展既是生物性也是社會文化性的發(fā)展過程。不同的語言在促進心智發(fā)展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夠促進人的心智進一步發(fā)展。(2011,程曉堂 岳穎)。由此可知,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僅是掌握一門語言知識,更是對學習者思維發(fā)展的推動。因此,課程總目標描述的變化意義就在于,較全面地說明了外語教學的目的,改變了外語教學中的一些功利思想,對外語教育的持續(xù)和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

4.小學階段分級目標和標準的變化

⑴分級目標變化。

分級目標在總目標的框架下,共分為五級。對各級目標的描述均從原來的一段分解為四段,按照情感態(tài)度、語言技能與語言知識、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順序進行描述,能使教師更清晰地理解各級目標。

一級目標的變化主要是兩點:①將“能書寫字母和單詞”改為“能模仿范例書寫詞句”。這種改變首先要求教師要從過去孤立地讓學生記憶單詞轉(zhuǎn)變?yōu)榉旁谟幸饬x的詞句中去記憶和書寫。這就改變了單純地為寫而寫的教學要求。其次明確了教學中的操作方式,即要求學生模仿而不是造句。這實際上也降低了難度。②增加了 “在學習中樂于模仿,敢于表達,對英語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的關于學習策略的表述。這里的感知是指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初始對英語語言特性的感受和初步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同時也強調(diào)了在一級目標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實踐語言的機會,要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表達。

二級目標的變化主要是四點:①口語表達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能用英語進行相互間的簡單交流還能夠獨立地進行語言的表達,這也是注重個體表現(xiàn)的一個縮影。②對學生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劇以及演唱英語歌曲和歌謠方面增加了“在教師的幫助下”的描述。首先是降低了難度,明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及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方式。其次界定了表演的內(nèi)容是有意義有情景的小故事或小短劇,說明這些活動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為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③對寫的要求由“寫簡單的句子”變化為 “寫出簡短的描述”。首先是寫的方式的變化,即不是獨立的寫,是對圖片的描述并在詞語和例句的提示下完成。其次是寫的內(nèi)容和長度的變化,即不是簡單地寫寫句子而是要在情景的提示下寫一段較為有意義的小語篇。這就突出了英語工具性和交際性的特點。④在學習策略中,增加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說明小學段的學習策略更多的是習慣的養(yǎng)成,是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同時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要盡可能站在長遠的角度,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考慮。

⑵分級標準的變化。

分級標準是英語教學的具體目標,采用學生能用英語“做什么事情”的表述方式,體現(xiàn)了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

①語言技能標準。

一級標準仍然從聽做、說唱、玩演、讀寫和視聽幾個方面來描述。聽做要求中去掉了“做手工”一項;說唱要求中由原來的分別能唱英語兒童歌曲和說歌謠15~20首減少為兩項共15首左右;玩演中取消了“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簡單的童話劇”的要求;視聽中將視聽時間安排在課堂時間,而不是課后。從以上的變化不難看出本次課標修訂遵循了為學生“減負”的原則,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語言技能的要求有一定的降低。但同時對寫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寫例句”,這是將《標準(實驗稿)》中二級標準寫作要求提到了一級。例如:學生可以仿照“This is my father”寫句子如“This is my mother”;“This is my brother”;“This is my friend”等等。

二級標準從聽、說、讀、寫和玩演視聽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描述。其中聽和讀沒有變化。說和寫的方面提高了要求,說方面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和“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對簡單的小故事的描述”。與原來的“講述”相比“描述”不僅是將內(nèi)容講出來而且還要形象生動地講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還要教會如何得體、生動地表達。寫的方面首先是將原有的使用大小寫字母和標點符號方面的“基本正確”提高為“正確”,并將此項要求提升為寫的要求的第一位。在教學中教師對此就要嚴格要求學生,并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其次是由“能模仿范例寫句子”提高為根據(jù)提示“寫出簡短的語句”。從單句的層面提高到了語篇的層面;從被動的模仿到主動的寫。最后,對日常表達的書寫范圍也從“問候語”擴展到“問候語和祝福語”。對玩演視聽降低了要求,如將表演童話劇改為表演小短??;將歌謠詩歌和歌曲各30~40首降低為歌曲和歌謠共30首左右,并取消了對詩歌的要求。

②語言知識標準。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稑藴剩?011年版)》中只列出了二級和五級(二級為小學畢業(yè)的出口級別,五級為初中畢業(yè)的出口級別)的要求。

語音方面解決了《標準(實驗稿)》中表述較為模糊的幾點。具體為:“知道錯誤的發(fā)音會影響交際”這當中什么程度的發(fā)音、怎么樣的發(fā)音、會影響交際都不明確?!稑藴剩?011年版)》中明確為“了解句子有重讀”。句子的重讀不同,表達的意思就不同。如:Mary likes a red dress.如果重讀Mary,說明強調(diào)喜歡紅裙子的是Mary不是Lucy.如果重讀a red dress,說明Mary喜歡的是紅色的裙子而不是其他顏色的?!爸雷帜该Q的讀音”中對字母讀音掌握的程度描述不清,是能認讀還是了解?《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為“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罢Z音清楚,語調(diào)自然”,那么如何才是語調(diào)自然?應當從哪些方面注意?《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說明為“了解英語語音包括連讀、節(jié)奏、停頓、語調(diào)等現(xiàn)象”。具體解釋了語音語調(diào)的培養(yǎng)方向,并且將程度界定為“了解”。

詞匯方面首次對小學階段的掌握詞匯給出了具體的說明,即:學生在學習600~700個單詞和5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的基礎上,要能夠運用400個左右的單詞,在《標準(2011年版)》附錄中具體列出了423個詞匯,這些詞匯就是“四會”詞匯。其他200個左右的詞匯僅要求學生看到能認識即可。這種明確的說明實際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一定的靈活度。新增加了“知道要根據(jù)單詞的音、義、形來學習詞匯”,強調(diào)了學習詞匯的方法,使詞匯學習更加完整。

語法方面在過去十年中,教師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語法的教授難度較困惑,對“知道”和“了解”的程度把握不準確;二是對語法該如何教?教學方向是什么沒有認識,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對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再配以練習的方式,使語法教學仍處于一種應試狀態(tài)?!稑藴剩?011年版)》對以上兩個問題均給予了明晰的描述。首先,語法的教授難度上,對學生二級要掌握的語法項目都一一具體列出,其中增加了對名詞所有格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要求;降低了對介詞的要求,僅要求學生掌握時間、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具體列出了要掌握的時態(tài),即一般現(xiàn)在時、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改變了過去“知道動詞在不同情況下會有形式上的變化”的模糊說法,使教師在教學中能準確地把握教學難度,而不是任意擴大教學范圍,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其次,明確了學習語法的方式?!稑藴剩?011年版)》倡導“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這就是說語法教學再不能是枯燥的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和大量的缺乏情境的機械練習,而應當是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體會語法的用途和意義,使學生明白語法的作用是為了在表達語言時更準確、更地道,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對語法規(guī)則的考核。同時,對語法的實踐很重要,就是體會語法的表意功能,即語法表達的目的和作用,而不是語法形式本身(2012,林立)。如動詞后加“ed”不僅是過去式的一種表達形式,更是表明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狀態(tài)。

功能和話題標準的變化不大。功能中增加了邀請、情感、喜好、建議、祝愿等內(nèi)容,但實際上在過去十年的教學中這些項目都涉及到了,只是在本次修訂中更具體。話題中最突出的是由“理解和表達”變?yōu)椤袄斫夂瓦\用”,這呼應了課程基本理念中闡述的“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同時對話題的設置也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將“食品”改為“飲食”,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僅接觸食品也包括飲品。

③情感態(tài)度標準。

情感態(tài)度對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它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前提(2012,林立)?!稑藴剩?011年版)》的情感態(tài)度二級標準表述明顯比《標準(實驗稿)》更全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兩點:一是合作學習,倡導“在小組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和合作”;二是通過語言學習增強祖國意識。這兩點在過去十年的教學中都有體現(xiàn),教師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更合理的實施。

④學習策略標準。

《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因此,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和效率,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學習策略二級標準中增加了一點,即“在課堂交流中,注意傾聽,積極思考”,傳遞了小學生更應該專注課堂,提高聽課效率,以減輕課后負擔的學習策略。改變了兩點:將“對所學習內(nèi)容能主動練習和實踐”改為“對所學習內(nèi)容能主動復習和歸納”,更加注重了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的培養(yǎng)。將“能初步使用簡單的學生英漢詞典”改為“能初步借助簡單的工具書學習英語”,強調(diào)了各種工具書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⑤文化意識標準。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要學好英語離不開對文化的學習與理解,而學習英語又會加深學習者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語言學習與文化意識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文化意識二級標準中主要增加了“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一條。表明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應當注意中外語言文化的比較,特別是與本族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小學階段更多是讓學生認識到這些不同,為今后更得體、更地道地表達奠定基礎。

5.以實踐性為前提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才是有效的

外語教學是實踐與理論的統(tǒng)一,以實踐為主。(2011,陳琳)。因此,《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教學建議的第二條是這樣陳述的:“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diào)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边@個表述突出了兩點:一是推進了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理論多于實踐問題的改變。盡管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強調(diào)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來呈現(xiàn)和體會語言知識,并在情境中運用語言。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教師用漢語整天在課堂上講理論,教學生什么叫時態(tài),什么叫形容詞,什么叫副詞等,小學生沒有開口的機會。(2011,陳琳)。所以,在新一輪的課標實施中仍然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二是教學途徑更寬泛,不只是任務型教學,只要是堅持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的教學途徑都可以。這兩個突破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使學生更多地從語用性體會語言。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更多樣,更符合實際。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才會更有效。

6.大量的教學實例和評價案例是教師實施新課標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