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8-02 16:37:2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健康教育理論基礎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為幫助高校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心理方面的問題,結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特點,綜合教育學、心理學和其它相關學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和心理機能。①這充分展現(xiàn)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方法和目標,是一種科學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簡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預期目標,是一種實用性和操作性極強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標志著心理健康教育從經(jīng)驗化轉向專業(yè)化,從無序化轉向有序化。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結合多年的實踐和國外的研究經(jīng)驗,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歸納總結出心理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愛心模式和醫(yī)學模式等幾大類,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理論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目標是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培養(yǎng)高校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大學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因素,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心理健康、心理亞健康和心理疾病三個層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分為發(fā)展性目標、預防性目標和矯治性目標,發(fā)展性目標針對所有學生開發(fā)心理潛能,使學生獲得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預防性目標是針對心理亞健康的學生制定的,這部分學生雖然沒有心理病態(tài),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擾,嚴重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幫助他們調節(jié)情緒,完善認知,預防心理疾病。矯治性目標針對群體為出現(xiàn)心理疾病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幫助,克服心理障礙。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推廣價值
第一,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qū)很難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發(fā)達地區(qū)的教學和管理都比較先進,具有齊全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這是實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條件,但是一些欠發(fā)達的地區(qū),沒有這些先進的教學和管理作保障,導致這種模式很難推廣。第二,我國的各個高校之間的教學條件具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學校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經(jīng)驗構建屬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這種模式缺乏推廣價值,所以目前這種缺乏推廣空間和推廣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國面臨的一大問題。
2.2 理論研究薄弱
首先,從國內到國外的理論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③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定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個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釋,不知道如何應對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其次,缺乏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對理論進行架構,泛泛而談,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國已經(jīng)開始進行整合,但僅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還沒有實現(xiàn)整體整合。整合既是對各種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對各個模式的實施路徑進行整合。目前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還沒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確的整合標準和整合途徑,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淺顯
我國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鑒國外的教育模式、經(jīng)驗、理論和方法。但這些經(jīng)驗理論并不完全適合我國的國情,例如,西方的學生一般具有獨立的個性,他們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對來訪者進行心理指導,不對他們的心理思想進行任何評判。④但中國的學生則不同于西方學生,中國的學生從小就崇尚權威,非常依賴心理咨詢師的指導性意見,如果中國的心理咨詢師也尊重來訪者的個性和自由,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將受到質疑。當心理出現(xiàn)問題時,西方學生會傾向于求助心理醫(yī)生,但中國的學生會去求助親人和朋友,這是因為西方國家絕對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則是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所以我國一定要結合自身國情特點進行理論研究,研究出一套屬于我們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
3.1 加強理論基礎研究
面對當前我國薄弱的理論基礎,必須加強理論基礎研究。在實踐過程中,使高校師生和辦公室管理人員都積極參與到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的工作中,吸收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其他學科,通過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強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研究。
3.2 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由于資金、建校歷史和國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國各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差異的具體內容,才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依據(jù)。但是僅僅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調查學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調查研究,增強這種模式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據(jù)。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學生在具有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這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內容。目前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對比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發(fā)展。所以必須進行整合,明確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標,制定出一套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國際的發(fā)展大形勢。
3.4 重視理論本土化研究
我國是文明古國,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我國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結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一定能夠研究出最適合我們自身國情發(fā)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西方的經(jīng)驗,我們只能有選擇性地加以借b,必須以我國自身的本土教育為主,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大力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們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論。
4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問題
4.1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者政教育
促進高校學生成長,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心理障礙和道德品質往往容易混合,其實二者是有區(qū)別的,⑥無論是在工作形式、內容,還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矯正,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潛能,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則側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4.2 調適性教育與發(fā)展性教育
前文介紹過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的群體是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體是所有學生。我國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發(fā)展性教育為主,調適性教育為次,⑧強調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采取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質。
4.3 課堂教育與生活教育
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使學生系統(tǒng)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會進行課堂教育,但高校學生的心理活動與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課堂化,也要生活化,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5 總結
總而言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在仔細分析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基礎研究、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理論本土化研究,注重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國家儲備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和策略[J].青春歲月,2013(14):240-241.
② 黃建春.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4(4):247-250.
③ 梁日寧,鄭文清,楊澤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學生管理的視角[J].時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10):53-55.
⑤ 劉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索[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13(6):205-206.
⑥ 楊元花.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J].世紀橋,2015(2):63-64.
指明堅實理論基礎可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人員的信任,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總結近三年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顯示,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是患者恐慌疾病,質疑醫(yī)護工作者,甚至不配合治療或者有更過激行為表現(xiàn)的主要因素。而相應的,護理工作人員由于醫(yī)學基礎知識的貧乏,在為患者做相應護理活動指導時表現(xiàn)出不自信,甚至在患者提出疑問時回避的態(tài)度都是臨床加劇醫(y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講解基礎理論的同時有必要重點說明該理論知識怎樣與臨床操作相結合,在操作過程中如何將健康教育融合進去,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配合護理活動的開展。將目前臨床常見的患者被動的“被護理”局面轉變?yōu)榛颊叻e極主動地要求被護理,降低患者對疾病的焦慮,配合護理活動的開展。例如,在講解男性尿道三處生理狹窄時,可適當說明操作者在導尿過程中要對患者的不適感給予理解和安慰,同時向患者說明操作區(qū)域的生理結構可能帶來的不適感。這樣患者就會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接受導尿,也不會再發(fā)生自行將導尿管拔出造成黏膜損傷等后果。在患者的充分信任下,自信滿滿地操作,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幫助醫(yī)學生盡快進入職業(yè)角色
目前絕大多數(shù)醫(yī)學院?;蜥t(yī)學相關院校的學生生源來自于高考,這樣就決定了醫(yī)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yè)角色知之甚少。在大多數(shù)大一新生的眼中,護理工作就是打針發(fā)藥。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課——人體解剖學,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有必要給予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健康教育;有必要適當說明護理對象、環(huán)境中的特殊工作方法,態(tài)度及認真嚴肅程度。大量文獻研究表明,目前在基礎護理教學中開始注重良好的儀表、語言溝通的技巧、服務的意識等健康教育。事實上有部分學生在還沒有接觸到基礎護理課程時,就已經(jīng)對醫(yī)學基礎課的枯燥、繁雜而厭煩。學生很難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看到他們未來工作的影子,很難理解護理工作是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學習、接受這些重要又好像沒什么大用的枯燥理論。因此,在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融入健康教育,從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如何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愛崗敬業(yè),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熱情精心地服務患者,盡快進入職業(yè)角色。
3結語
[關鍵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人類在21世紀生存和發(fā)展的資本。大學生是中國未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應該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而且也應該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占大學生總人數(shù)的25%,近年來又有上升趨勢。成長中的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在學習、生活和適應社會方面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挫折。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大學擴招、收費、就業(yè)等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北京師范大學成立心理測量與健康服務中心,這是我國最早的在高等學校成立的心理測量與咨詢專業(yè)機構。迄今為止,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走過了20余年的歷程,在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jīng)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回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筆者認為,目前有關教育部門和教育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實踐上還存在著一些偏差,這是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取得滿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定位的偏差——重診治,輕預防
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治療心理疾病的層面上,僅以治療學生的心理疾病為己任,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少數(shù)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咨詢、治療上,忽視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需要。盡管現(xiàn)在許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xiàn)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重診治而輕預防”的傾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點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時關注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的治療和康復工作。
二、認識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有兩種傾向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將學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觀念、人生價值甚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都看作是心理問題;另一種是把學生中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統(tǒng)統(tǒng)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傾向。這兩種傾向都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關系認識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傳授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使學生掌握心理調節(jié)的技術和方法,從而培養(yǎng)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實現(xiàn)心理學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為目標、以培養(yǎng)與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德育則是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是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理論,德育是以為指導。兩者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科學的范疇,是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的發(fā)展和運用,其任務是預防和消除心理障礙,維護心理健康。德育是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和范疇,其任務主要是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以此來指導人們的行動??梢?,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一定的聯(lián)系,共同之處都是對人格進行培養(yǎ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二者又有差別,其理論基礎、任務、教育目標不同。德育側重于學生思想道德觀點、道德品質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為兩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側重點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對象的偏失——重補救,輕發(fā)展
在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人們往往列舉出許多數(shù)字來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這就使一些人誤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僅為少數(shù)存在著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的異常學生,與多數(shù)心理健康的學生無關,這顯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事實上,相對于少數(shù)異常學生來說,更多的學生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yè)、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雖不構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發(fā)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之分。發(fā)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補救性教育是對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幫助,使之戰(zhàn)勝心理問題,恢復心理健康狀態(tài)。發(fā)展性教育面對的是正常發(fā)展的大部分學生,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補救性教育面對的只是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少數(shù)學生,承擔的是矯正性的工作。可見,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少數(shù)心理問題學生身上,勢必會降低教育的目標,不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性教育勢必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四、師資力量薄弱——專業(yè)性不強,學歷偏低,數(shù)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是一項新興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輔導更是一項全新的教育內容。目前高校開設相關學科的專業(yè)較少,教育行政部門也沒有進行足夠的培訓,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專業(yè)性不強、學歷較低。在當前注重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輔導教師的學習和在職培訓卻顯得相對落后和遲緩。在歐美國家,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必須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我國,按照要求,從業(yè)人員至少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機構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有以下幾類: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多數(shù)是兼職人員,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德育教師沒有經(jīng)過心理輔導的專業(yè)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多,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方法不熟,因此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經(jīng)過心理咨詢專業(yè)培訓的德育工作人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可能會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特有規(guī)律和要求,對教育對象的心理產(chǎn)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的人員,由于不懂教育理論和咨詢理論,或者是不具備一定的個人素質和修養(yǎng),也不適合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論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論基礎不扎實。教師的專業(yè)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教師數(shù)量少也是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學生就擁有1名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美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國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學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專職教師的數(shù)量較少直接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五、保障機制不完善——從業(yè)人員待遇低,職稱評聘無保障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管理機制、從業(yè)人員的編制、待遇、職稱評聘等保障機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機制涉及人、財、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關資料顯示,當前心理輔導教師的工作量計算偏低,這將無法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流失。如果說工作量的計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職稱系列上的保障則是深層次的,許多教師因為職稱上沒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終放棄心理輔導工作。有資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心理職稱和納入德育系統(tǒng)的學校還不到學??倲?shù)的1/3,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更反映了心理輔導教師所處的不良環(huán)境。只有切實改善教師的生存環(huán)境,完善各種保障機制,才能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利.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試[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重癥監(jiān)護室(ICU)是以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為中心的醫(yī)療組織形式,是現(xiàn)代急診醫(yī)學及危重病醫(yī)學發(fā)展的產(chǎn)物。健康教育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有評價的教育活動[1]。我校護理專業(yè)自1999以來,在大專和本科護理專業(yè)的實習中,安排實習生有一個月的時間在ICU病房實習。因為ICU的患者、病情以及管理的特殊性,護生普遍反映在實習中有關健康宣教存在不少問題。筆者就實習護生健康宣教帶教中常見的問題做以下總結。
1 存在的問題
1.1 對在ICU中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護生普遍認為ICU病房是危重患者醫(yī)療集中與加強處理的場所,它的最大特點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和現(xiàn)代化監(jiān)測與治療儀器的集中。護生初入ICU,目及之處是醫(y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各種他們從未接觸過的先進的監(jiān)護儀器和各種儀器發(fā)出的警報聲。大部分同學認為能及時的搶救生命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及時地實施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就可以了,而健康宣教可以在以后其他科室的治療、康復護理中進行,忽略了在ICU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1.2 健康宣教的手段、方式單一 護生在實施整體護理的健康宣教時,宣教的方法單一。護生所針對的ICU患者有別于其他的患者群體,他們病情重,病情可能瞬息萬變;而且患者在ICU的周期短,轉入其他科室的時間快。護生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有限,影響了健康宣教的實施。同時由于護生本身普遍年齡偏小,社會經(jīng)驗和人際交往能力有限;知識水平及其運用語言能力也存在著不足,影響了宣教的實施。ICU的工作需要兼具監(jiān)測、治療重要臟器功能狀態(tài)的兩大職能。一個合格的ICU護士需經(jīng)過正規(guī)的訓練,同時具備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對于實習期的學生,我們只要求他們能基本了解ICU的工作性質,學會基本的監(jiān)測,掌握基本的急重癥護理操作,同時盡可能的實施健康宣教。
2 對策
為提高護生在ICU病房健康宣教的實施效果,我們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2.1 提高認識 如果宣教者,即護生本身都不重視ICU的宣教的重要性,那么,認真地實施就是一句空話。我們除了在理論上加強教學,同時通過各種案例教學,加深同學對宣教重要性的理解。在普通病房的護理工作中,健康宣教就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ICU,護生忙于各種監(jiān)護和操作,健康宣教更易流于形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案例教學的效果較為理想。隨著多媒體在臨床教學的應用,我們可采用綜合模擬教學,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配以聲音、圖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其中體會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而且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非常受學生歡迎。
2.2 加強護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 要實施好健康宣教,離不開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技能。試想,一個沒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堅實理論基礎的護生,怎樣能建立護患間的信任,又怎能很好地實施健康宣教呢?護生在學校里學習過《急救護理學》,但未系統(tǒng)學習過《急重癥護理學》。而且因為課時有限,急救護理的內容只是粗略地介紹相應急救的內容,與實際的ICU工作還有很多的差距。我們在護生進ICU之前,安排幾次系列講座,由ICU病房資深護士或學校臨床教師擔任授課。內容包括內、外等急危重癥的救護理論,急重癥患者的主要監(jiān)測項目,常用監(jiān)護儀器的基本操作,主要監(jiān)測項目的常用參數(shù),臨床常用的急救技術操作項目。系統(tǒng)化的講解僅僅是加強知識、技能體系的第一步,這些知識和技能需要實習生在實習中不斷地加強和鞏固。
2.3 注重溝通技巧,采用多樣化教育方式 護生在了解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后,我們在臨床帶教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們的宣教能力??偟脑瓌t是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因需施教[2],采取靈活多樣的宣教方式,加強宣教效果,重視信息溝通雙向性。健康宣教形式應體現(xiàn)個體化原則。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生活特點、醫(yī)學科普知識掌握和渴望程度不同,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靈活機動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比如做治療、護理時,可以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除采取一對一的口頭宣教外,還可在每個床位前放置健康教育手冊,方便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隨時取閱。也可采用書面指導等形式進行宣教。同時注意了解患者的接受情況,在宣教工作中應努力激發(fā)患者自身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求護生明確ICU的特殊性,宣教的對象不僅局限于患者本身,還需對家屬做好相應的宣教工作。同時注意患者病情一旦穩(wěn)定,在轉科前也需做好相應的健康宣教,為下一步的康復治療做好準備。這種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要讓護生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積累經(jīng)驗。
2.4 加強知識宣教的同時,加強心理上的健康宣教 ICU病房因其管理的特殊性,原則上不允許家屬陪伴,清醒患者易產(chǎn)生孤獨、恐懼、寂寞感;昏迷、麻醉蘇醒后的患者時常出現(xiàn)對時間、場所的認知障礙,患者對醫(yī)護人員依賴性很強,所以心理上的健康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患者認為醫(yī)生和護士大多關注各種監(jiān)護儀器的使用,關注多種監(jiān)護和治療,而忽略他們本身。我們在帶教中要求護生在做各種治療和護理時,盡可能在患者的視野內活動,說話時靠近病床,語態(tài)親切、自然,以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要花時間了解患者的理解與語言交流能力,在做治療、翻身等操作時,通過神情、言語、動作給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隨時將對患者有積極意義的信息透露給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在這特殊的環(huán)境中有醫(yī)務人員在關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5 加強臨床教師隊伍、帶教教師的建設管理 臨床帶教是培養(yǎng)素質型、多向型、創(chuàng)新型護理人才的關鍵階段[3]。護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已有一定的基礎。但ICU的重癥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健康宣教又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工作。我校要求臨床教師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下臨床,及時掌握臨床一線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了解最新的護理動態(tài)。在前期的教學中,就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實習過程中,護生的臨床實習效果與帶教教師的作用密不可分。一位稱職的帶教教師不僅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來感染護生,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他們良好的護理道德,同時要教會他們怎樣利用好的方法、方式,幫助他們迅速成長。將健康宣教融入臨床護士的工作職責中,建立健康教育考評指標,并列入護理質量管理體系[4]。
護理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把護生造就成為具有臨床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和管理能力的高級護理人才[5]。針對專業(yè)的特殊性,我們需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護生健康教育的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 王麗英,劉雪琴.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0,16(3):12.
2 張靜,陶紅.急救護理學的綜合模擬教學.南方護理學報,2002,9(6):53.
3 王翠麗,王克芳.護理本科臨床教學情況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02,17(4):304-305.
4 左月燃.對護理專業(yè)開展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25-327.
關鍵詞: 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際交流日趨密切,交流范圍日趨廣泛,各國文化間的交融也隨之展開,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針對外語專業(yè)課程設置的需要,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成為接收國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語言環(huán)境與中西方雙重文化的影響,決定了外語專業(yè)學生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語專業(yè)學生自身性格特點與其它專業(yè)學生相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語專業(yè)學生接觸國外思想較多,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容易進行中外對比,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在大學階段還沒有形成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詮釋,因此這些觀點和見解往往是比較偏激的。其次,長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拜金文化的影響,外語專業(yè)學生在道德觀、倫理觀等方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容易產(chǎn)生對于價值取向的困惑與誤區(qū)。此外,隨著非外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與日俱增,他們的外語交際能力與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差距逐漸縮小,外語專業(yè)的大學生不得不在外語方面有明顯的特長優(yōu)勢與過人之處。同時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趨向復合型人才發(fā)展,因此外語專業(yè)大學生承載著巨大的學習與就業(yè)壓力。而當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小在溺愛中成長,面對如此之大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外語專業(yè)學生的隱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與人相處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各方面常常產(chǎn)生挫敗感與自卑心理,最終產(chǎn)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與現(xiàn)實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基本目標和任務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學生出現(xiàn)思想問題時帶有心理問題,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也存在著思想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解決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輸與引導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為前提。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xiàn)為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豁達的處事方式,這些都是大學生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也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優(yōu)質的效果提供了保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論灌輸?shù)男问竭M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學生的特點與內在感受出發(fā),通過與學生的交談,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有助于增進交流,促進師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更進一步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存在相關性,兩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為重要內容進行研究,因此兩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滲透的。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幫助學生處理好心理、思想、行為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和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作為共同目標,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體系構建的現(xiàn)實意義
當代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大學生在各種現(xiàn)實因素相互交織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意識和行為方式,這些觀念、意識及行為方式進而影響了學生在傳統(tǒng)社會場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為的界限,造成了學生在不同角色的標準和規(guī)范的轉換中失序,從而引發(fā)社會交往和心理沖突的種種弊端,端正和引導外語專業(yè)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針對外語專業(yè)學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為方式“對沖”中所引發(fā)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緒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壓抑苦悶、學習焦慮等),采取對癥下藥的方法,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的研究范疇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建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干預等機制。根據(jù)學生實際狀況對癥下藥,從而幫助外語專業(yè)學生擺脫心理的困擾和自我價值認識的局限性。
三、構建外語專業(y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體系的實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相結合
在具體教育內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兩者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也存在著區(qū)別。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兩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首要解決目標。在針對外語專業(y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將教育理念與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實際心理特征相結合,以實例支持理論,用理論分析實例,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心理疏導和外語專業(yè)學生特點相結合,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發(fā)展。
在具體教育目標方面,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都是積極服務于高校德育工作。對于外語專業(y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響學生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則著重從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語專業(yè)學生的群體行為。通過兩者有機的結合與滲透,不僅使外語專業(yè)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還能使外語專業(yè)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學的引導。
2.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的結合
兩者在方法與途徑方面各有不同,應采取科學互補及有機整合的方式,使兩者教育理念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對于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使用“純理論式”的灌輸模式,而應借鑒和吸收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掌握外語專業(yè)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性格特征,更加準確把握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而提高教育效果。在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樣示范、實踐教育等方式來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養(yǎng)外語專業(yè)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促使外語專業(yè)學生心理品質得到健康和諧發(fā)展。
3.提高外語專業(yè)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
現(xiàn)今,我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架主要依靠英語專業(yè)教師及輔導員老師完成,而他們大多數(shù)缺乏心理學應用知識理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體系構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綜合理論知識,是實現(xiàn)外語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專業(yè)課的同時,還應學習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與方法,并將其有針對性的應用到外語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幫助。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我國外語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動體系,從而幫助外語專業(yè)學生走出思想與心理的誤區(qū),使外語專業(yè)大學生能夠正確詮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將針對外語專業(yè)學生互動體系構建的方式及方法應用到其它專業(yè)學生中,最終為打造全面和諧社會提供思想理論基石。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鄭永廷,等.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光明日報,2007-10-25.
[4] 張心琦.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8,(5): 18.
〔關鍵詞〕社會情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教育模式
一、引言
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learning,SEL)是當今國際上關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內在質量提升的新型理論和實踐活動。以美國為例,社會情感學習是指學生學會認識及控制自己的情緒,發(fā)展對別人的關心及照顧,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學習過程。[1]心理健康教育則是當前較為成熟的一種學校教育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素養(yǎng)。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能力的兩種教育理論和實踐,兩者總是被一同提及。社會情感學習最早誕生于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fā)的美國,這一概念于1994年由學業(yè)與社會情緒學習聯(lián)合會確定,并在后來的多個項目中逐步展開,其中包括伊利諾伊州的《兒童心理健康法案》,紐約州的《兒童心理健康法案》。[2]社會情感學習項目涌現(xiàn)出很多課程,如“第二步”(SecondStep)課程、強壯兒童(StrongKids)、促進選擇性思維策略(PATHS)、高效率解決沖突(ProductiveConflictResolution)等,絕大部分課程都具有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功能。英國一些地區(qū)采用了個人和社會發(fā)展(personalandsocialdevelopment)以及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心理健康與情感健康(mentalhealthandemotionalwellbeing)的名稱來開展社會情感學習項目。英國行政院組織編寫的七個主題的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教材結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該教材被我國引入。我國研究者的相關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閆溫樂[3]對英國中小學“社會情感學習”課程進行了評述,認為“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在緩解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與心理健康問題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經(jīng)驗和措施值得我國借鑒。孫二軍[4]認為美國社會與情緒學習在學校層面的課程開發(fā),與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從國外相關研究與實踐以及我國學者對它的評價可見,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性很高,而其區(qū)別和聯(lián)系,以及如何在基礎教育中協(xié)調二者的關系,實現(xiàn)兩者的教育價值是值得思考與研究的問題。本文認為,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從兩者所依據(jù)的理論、基本理念、實施方法、關注人群等方面看,二者在理論與政策層面上互相交織,關注了同樣的人群與其能力發(fā)展,并且在內容和方法上互為補充,可統(tǒng)合為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模式。
二、互相交織
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上,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都無法割裂開來,二者互相交織,成為理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們關注的焦點。在理論層面上,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互相交織的,它們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社會情感學習最早源于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兩個理論分屬心理學中“情緒”與“智力”的研究領域,這兩個理論也同樣衍生出心理健康教育中“認識情緒”“情緒管理”“認識智力”等相關內容。我國本土化的社會情感學習結合各國經(jīng)驗提出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集體管理在內的六個維度,既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自我認知、他人認知等,又包含了社會情感學習的獨特內容,如集體管理中的領導力和遵守規(guī)范等。在政策層面上,近年來,教育部在關注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能力和心理健康素養(yǎng)提高的方向是一致的。2012年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包括認識自我、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等,這一提法既包括了情緒的內容(情緒調適等),又包括了情感的內容(認識自我、人際交往等)。201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則根據(j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具體制定了相關的質量評價指標,它指出“情緒行為調控”(即學生對自己情緒的覺察與排解、對行為的自我約束情況,應對和克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情況)是評價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三、共同關注
(一)關注不同層次的人群
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有針對性地關注不同層次的人群,美國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聯(lián)合組織CASEL提出了預防學生情感和行為問題的三級干預系統(tǒng),初級干預針對全體學生的預防和提高體系、二級干預面向“處境危險”學生的早期干預體系、三級干預面向問題學生的治療體系。這與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專門的量表得分區(qū)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進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咨詢與治療是一致的。
(二)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關注了那些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力求實現(xiàn)“全人”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2年就曾指出“社會情緒”是一種核心素養(yǎng),并為后來各國制定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提供了參考。而心理健康教育中關于情緒情感、人格的相關內容同樣是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國提出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既包含了“社會責任”“情緒與行為調控”等社會情感學習的內容,又包含了“興趣”“人際溝通”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四、互為補充
(一)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互相補充
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涉及情緒及其管理的基礎知識,但心理健康教育側重理性情緒教育,幫助學生改變不合理認知,重建合理信念,如情緒ABC理論;而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則強調理解情緒、調節(jié)和管理情緒以及人際交往等的專門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為社會情感學習提供了基本的內容方向,囊括了社會情感學習中的大部分內容,如吳增強和蔣薇美[5]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輔導包含了自我意識、情緒調控、人際關系幾個板塊。除此之外,社會情感學習也有自己的獨特內容,如社會責任、領導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發(fā)展內容的總體方向,社會情感學習是心理健康教育某些內容的深化和拓展。
(二)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法互相補充
從宏觀上看,社會情感學習也擴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社會情感學習帶有“學習”二字,暗示了社會情感素養(yǎng)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而非簡單依靠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來實現(xiàn)。根據(jù)發(fā)達國家社會情感學習的實施形式,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社會情感技能,還應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實行靈活而多樣化的教育,既可以是單獨的課程,又可以進行學科滲透,還能通過學校氛圍、家庭活動、家校社區(qū)合作來實現(xiàn)學習,既強調顯性課程,又重視隱性課程,而針對大多數(shù)人的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則略顯單一,社會情感學習擴充和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從細處著眼,心理健康教育以其成熟的方法體系為學生提供所需的支持,為社會情感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方法論支持,如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服務個體的理念。社會情感學習所采用的圓圈游戲、黃金時間,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中所使用的角色扮演、象征性游戲、投射活動及其對教師基本行為的規(guī)范等都與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使用密切相關。社會情感學習中的集體活動和個體活動可被認為是廣義的團體咨詢和個體咨詢。
五、統(tǒng)合視野下的綜合模式
從部分來看,社會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簡單的互相包含關系,二者互相交織,關注共同的基礎教育問題,在內容和方法上互為補充。而以統(tǒng)合的視角來看,二者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綜合素養(yǎng)方面具有不同的側重點。社會情感學習是普適性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專業(yè)性的。在學校中既需要適用于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讓所有教育工作者參與其中的教育模式,又要將具有專業(yè)性的教育理論用于支持普適性的教育模型。而要完善社會情感學習中的每一個模塊,都需要專業(y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予以支撐。社會情感學習是框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法式的。社會情感學習提供了一個包容性的體系將學校全員都納入其中,將氛圍建設、制度建設等都囊括在內,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以其專業(yè)的理論和技術提高參與者的教育素養(yǎng)并促進各項工作的實施,使框架中的結構更穩(wěn)定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社會情感學習以其靈活多樣的實施方法抓大放小,直接指向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以小見大,從細處著眼。社會情感學習側重學校管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服務理念。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強調多種形式結合,多股力量、多個部門、多方資源整合,整體推進社會情感學習,這使社會情感學習不僅是一個學科問題,更是一個管理問題,側重學校管理模式。心理健康則更側重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以其關注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滿足學生需求的方法體現(xiàn)出了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務理念。[6]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模式體現(xiàn)了普適性和專業(yè)性、框架式和方法式、學校管理與服務理念的結合,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置這樣的一體化模式,建立一個綜合、互相補充和促進的系統(tǒng),避免分散、零碎地對學生實施教育,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結語
社會情感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交織、互為補充、共同關注,框架式和服務式的教育模式,可以統(tǒng)合成一個綜合的體系,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性、專業(yè)性和服務性為依托,以社會情感學習的普適性、框架性和管理性為主導。而如何統(tǒng)合社會情感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將之付諸實踐中,其實施方案、步驟、原則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以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閆溫樂.英國中小學“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10):32-37.
[2]孫二軍.美國中小學“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開發(fā)的現(xiàn)狀及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3(5):91-96.
[3]吳增強,蔣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2002年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對這一文件進行了修訂?!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自文件印發(fā)以來,大多數(shù)中小學都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教師,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在中小學的心理咨詢室中,沙盤游戲設備常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中,沙盤游戲是一種行之有效且深受中小學生喜歡的心理輔導方法。事實上,沙盤游戲不僅僅是一種心理輔導工具,還是一種可以運用于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本文將首先系統(tǒng)介紹沙盤游戲的基本理論及其在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然后介紹沙盤游戲在中小學心理教育中的應用。
一、沙盤游戲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論基礎
1.沙盤游戲的概念
沙盤游戲(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朵拉·卡爾夫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心理求助者用小玩具在盛有沙子的沙箱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一個場景,從而展示自己潛意識中的心理沖突。此外,求助者制作沙盤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求助者了解了自己的內心,化解了自己的困惑,還激發(fā)了內心自我療愈的力量,進而能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2.沙盤游戲的主要形式
最初,沙盤游戲只有個體沙盤游戲一種形式,即一個心理咨詢師面對一個求助者,利用沙盤游戲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20世紀80年代,迪·多美尼克開始使用團體沙盤游戲療法。沙盤游戲療法引入我國之后,團體沙盤游戲療法在我國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所謂團體沙盤游戲療法是指一個團隊(4~8人)共同使用一個沙箱和一套沙具,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沙盤游戲。個體沙盤游戲主要目標是對求助者進行心理治療,團體沙盤游戲主要是促進團隊協(xié)作和提升團隊凝聚力。
3.沙盤游戲的理論基礎
卡爾夫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心理學家,她創(chuàng)建的沙盤游戲是以分析心理學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因此,沙盤游戲最主要的理論基礎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心理學。榮格為了把自己的理論與精神分析相區(qū)分,將之命名為分析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涵蓋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心理類型劃分、共時性等內容,又包括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fā)展以及心理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等內容。這些內容也是沙盤游戲的理論基礎。
沙盤游戲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洛溫菲爾德創(chuàng)建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沙盤游戲的操作形式源自于世界技法。世界技法與沙盤游戲一樣,也是利用一些小玩具在沙盤中制作一個場景,因為這個場景猶如一個小世界,因此被稱為世界技法。與沙盤游戲不同的是,世界技法主要是根據(jù)心理投射的理論來對制作者進行心理測量,沙盤游戲的理論基礎是榮格分析心理學,而且更強調對制作者的心理治療作用。
除了分析心理學和世界技法之外,卡爾夫還在沙盤游戲的實踐中運用了東方的哲學思想??柗蛟谕陼r代就學習了中國的道家思想,對于“以柔克剛”“道法自然”等道理很感興趣。在創(chuàng)立沙盤游戲技術之后,卡爾夫訪問了日本的禪師,對東方的禪學思想也有所了解。因此,卡爾夫認為沙盤游戲在心理治療中也要遵循“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咨詢師要營造出安全、自由、保護的環(huán)境,讓求助者回到健康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上去。另外,卡爾夫認為在沙盤游戲中,最關鍵的是求助者自己對癥狀有所領悟,這猶如參禪一樣,關鍵是自悟而不是他人的教導。
分析心理學、世界技法和東方哲學是沙盤游戲的三大理論基礎,卡爾夫將其融合在了一起。
二、沙盤游戲的操作方法
1.個體沙盤游戲的操作方法
個體沙盤游戲主要用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因此個體沙盤游戲在操作上需遵守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一般規(guī)則,應在開始之前通過1~2次的咨詢來獲取來訪者足夠的信息,然后再將沙盤游戲介紹給求助者,雙方達成一致之后再正式開始沙盤游戲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從步驟上來講,個體沙盤游戲一般分為五步,即:求助者制作沙盤;求助者感受和調整沙盤;咨詢師與求助者就沙盤進行交流并對求助者進行干預;對沙盤進行拍照存檔;拆除沙盤恢復原貌。
沙盤游戲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易行,關鍵在于求助者在制作沙盤的過程中實現(xiàn)意識與潛意識的交流,再就是心理咨詢師所創(chuàng)建的安全、信任與保護的空間,讓求助者能夠移除成長道路上的阻礙,走向健康。
2.團體沙盤游戲的操作方法
團體沙盤游戲主要用于團隊建設,促進團隊成員互相之間的理解和交流,進而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效率。團體沙盤游戲的操作方法需要和一般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相結合,一般而言,團體沙盤游戲分為四步,即:團體按照一定規(guī)則制作沙盤;討論團體沙盤制作時的想法;給沙盤命名;拆除沙盤恢復原貌。
如果將團體沙盤游戲運用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必須掌握團體心理咨詢的技術;如果只是運用團體沙盤促進團隊交流,咨詢師只要做到保持中立,推動團隊內部力量前進就可以了。
三、沙盤游戲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沙盤游戲傳入中國之后,這一技術像在其他國家一樣,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由于沙盤游戲具有趣味性、非言語性和間接性,對中小學生或存在語言交流困難的人群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因此沙盤游戲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廣泛。
1.沙盤游戲可以用于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低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強,他們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體驗,也不能很好地與人交流。對于他們,言語面談式咨詢會顯得較為困難,而沙盤游戲療法則不需要語言交流,正好適合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當這些低年級學生將自己的挫敗感和心理創(chuàng)傷以沙盤游戲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學業(yè)失敗、心理沮喪、社會技能缺乏等問題也會得到很好地解決。
2.沙盤游戲可以治療注意缺陷、多動等心理行為問題
注意缺陷、多動屬于認知與行為問題的一種類型,常出現(xiàn)在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中,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困難、刺激過多、多動、沖動性、容易激怒以及無法容忍滿足的延遲等。運用沙盤游戲療法能幫助注意缺陷幼兒或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一種可具體感知到的、自我主導的活動,沙子和沙具的可觸性、可移動性,能通過觸覺與運動覺作用于個體的大腦神經(jīng),從而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于具體的物件和活動。此外,沙盤的沙箱是一個有邊界限制的空間,將個體的注意集中于這一有限的空間內,也有助于對他們注意力的訓練。
3.沙盤游戲適用于攻擊的矯治
情感宣泄是矯治攻擊的重要方法。對于自控力弱的幼兒或學生來說,煩惱、攻擊、挫折、憤怒等侵犯性情感是點燃攻擊的導火線,侵犯性情感積聚越多,其表現(xiàn)攻擊的可能性愈大。宣泄可以減弱侵犯性情感的強度,而過分壓抑侵犯性情感只能使其獲得暫時的安寧而不會因此消失,反而深入到無意識中,危害其身心健康。過分壓抑的結果,往往會爆發(fā)出突然的、猛烈的攻擊。沙盤為此類幼兒或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意象的空間里將其憤怒、攻擊性的行為和情感物化地演示出來,以替代性活動耗散其攻擊性心理能量,并從沙盤所建構的故事情境中習得與人相處的適應。
4.沙盤游戲可以緩解焦慮、緊張、抑郁等情緒問題
學習和考試焦慮是當前學校心理咨詢的主要課題之一。沙盤游戲療法是一種集認知重構、情緒表達、感覺統(tǒng)合、心理動力等于一體的臨床心理方法。通過玩沙子、沙具模型,個體可以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讓自己得到放松。當來訪者面對沙盤這一內心意象時,也會重構自己的意識或無意識認知。有研究表明,沙盤制作過程提高了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感覺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有助于減輕焦慮和壓力等。國內的心理臨床研究也證明沙盤游戲療法對考試焦慮的學生具有長期的咨詢效果。
5.適用于注意力不集中、厭學、人際交往困難等適應問題
有些兒童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因為各種原因出現(xiàn)厭學等問題,對于這些現(xiàn)象,靠語言的交流很難說服他們,也很難從他們那里獲得有效信息。如果用沙盤游戲,效果則十分明顯,只需要他們擺放一個沙盤作品,就很容易找到他們逃學、厭學的心理原因。
在人際關系的改善方面,沙盤游戲也很有效果。人際關系是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可能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學習、生活質量,所以如何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團體沙盤游戲療法在增強團體成員協(xié)作能力、促進團體整合、提高人際交往技能、確立自我概念等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在沙盤游戲療法的世界里,成員或個體以虛擬而又注入真情實感角色扮演的方式展開人際關系,并在沙盤游戲療法的幫助下調整社會認知系統(tǒng),從人際交往的成功行為中習得社交適應行為。
四、沙盤游戲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新發(fā)展
2012年底,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下屬的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開始“沙盤游戲治療師”的認證培訓工作,這是沙盤游戲在中國職業(yè)化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與此同時,筆者承擔了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沙盤游戲在幼兒及中小學生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通過與一些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合作,共同探索出一套將沙盤游戲運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方法。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沙盤游戲在中小學生心理課堂上的應用
傳統(tǒng)意義上,沙盤游戲主要用于個體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雖然也有團體沙盤游戲,但是人數(shù)一般不超過10個人。筆者將沙盤游戲引入心理課程中,讓人數(shù)在60人以上的班級全體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具體的做法就是讓全班每個學生都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放在沙盤之中,然后每一個學生都介紹一下自己選擇的玩具代表的意義及其背后的故事,以促進學生之間彼此的了解。如果時間不充足,教師可以根據(jù)觀察和經(jīng)驗選取部分學生來介紹所選取玩具的意義。以這樣一種大團體活動的形式,心理教師還可根據(jù)不同的目的設置一系列的主題課程,比如以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為目的的“我不認識的他(她)”,以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為目的的“我們的班集體”,以鼓勵沉默的學生勇于表達為目的的“今天我要說”。此外,還可以多名學生以同一個題目在不同的沙箱中制作沙盤,然后比較異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沙盤游戲在中小學生課外活動中的應用
如果每個教室都能配備一套沙盤游戲設備,那么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行組織開展沙盤游戲。幫助人或心理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活動安排。每個小組每周進行一次活動,小組長組織成員討論活動內容,活動可以包括團體沙盤游戲、個體沙盤游戲等形式。
3.沙盤游戲在中小學生家長學校中的應用
很多學生的問題往往是由于家長的問題造成的。對于存在一些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心理教師可以邀請其家長來學校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沙盤游戲。通過沙盤游戲的過程,心理教師不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還可以幫助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理解和體諒孩子。
4.沙盤游戲的其他應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圍與程度不能兼顧
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學生和少數(shù)心理障礙學生的教育和治療。發(fā)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課與宣傳活動方式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問題,通過心理消除心理疾患。發(fā)展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心理潛能開發(fā)和人格完善,學會應對生活壓力的策略和能力;矯正治療注重學生個體的具體問題分析,深入學生內心,消除心理障礙。然而,矯正治療的是少數(shù),影響程度停留在淺層。需要探索一種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長補其短。
(二)對生命教育的誤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討主題多為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心理障礙等,只在涉及自殺預防問題才會面對“生與死”的主題;不勝枚舉的大學生自殺事件發(fā)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識的薄弱。事實上,生命教育本應是所有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
(三)教育方式有待創(chuàng)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課程體系來構建?;旧鲜且孕睦韺W知識體系為線索,注重學科邏輯結構,兼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容易與高?,F(xiàn)行的學科教育相溝通為教育者接納[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單是心理學知識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異,學術式的學習只是理論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識應用。
二、引入體驗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當代大學生更注重個體性,自我意識強,追求自我表現(xiàn)。因此,說教式教育會引起大學生反感和抵觸。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學生情緒和情感體驗,從生命意義的角度去幫助學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教育學生知道生命可貴,愛惜生命;教育學生在尊重別人生命的同時學會寬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體驗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論基礎?!犊鬃蛹艺Z》中說:“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惡?”美國心理學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體驗式學習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經(jīng)驗加反思。羅杰斯(Carl Rogers)則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的4個特征:個性化參與,學習動機內發(fā),學習者自我評價,對學習者產(chǎn)生滲透性影響,優(yōu)勢在于有直接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庫伯(David Kolb)提出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從具體體驗,到反思性觀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動實驗,循環(huán)往復。其中伴隨有情節(jié)記憶和情緒記憶,學習效果更佳。而且實用智力和默會知識,例如理解力、領悟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等,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中獲得的。
體驗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實踐基礎。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國創(chuàng)辦了用來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觸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訓練學校,提高了海員的生存率[2](P9)。后來體驗式訓練的對象擴展到軍人、學生、工商人員等,訓練目標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體驗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學教育中運用廣泛,例如快樂教學、成功教學法等。
三、體驗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體驗式生命教育的涵義
體驗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內容為依據(jù),運用體驗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設置相應的活動或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積極探索,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煥發(fā)出生命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并促進學生真正的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體驗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結合庫伯(David Kolb)的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推衍出適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驟如下:
1.具體體驗。要求教育雙方都了解大學生日常心理現(xiàn)象、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教育者結合大學生的實際,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啟發(fā)性、開放性的教學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完全投入到實際體驗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扮演導演角色,指導感受和發(fā)現(xiàn)。此環(huán)節(jié)可采用模擬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實地考察、親身體驗等形式。
2.觀察反思。體驗式生命教育強調的不僅僅是體驗本身,而是通過體驗活動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感受和領悟。此環(huán)節(jié)可采用小組或集體討論等形式。
3.抽象歸納。體驗者在自己的感性認識、觀察分析基礎之上抽象出合乎邏輯的概念和理論,從而實現(xiàn)對體驗的超越,完成知識的內化和重建。
4.主動實驗。體驗者在新的環(huán)境中運用先前總結出來的理論去解決問題、作出決策,并對其效果加以驗證。畢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一些心理學常識,更多地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積極生活的心態(tài)。
整個體驗式生命教育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親歷性、情感性、反思性、緘默性等原則。
四、體驗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
親身體驗法。大學新生都會在入校伊始出現(xiàn)不適反應,心理健康教育就應適時推出“大學生適應不良”這個主題,以大學新生的親身體會為基礎,掌握適應方法。
角色扮演法。對“珍惜生命”、“親子關系”的主題,可以由大學生扮演父親或者母親角色,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負責照顧“孩子”——一枚生雞蛋,盡可能地保證它的完整,并主動為之賦予意義。通過角色扮演,使大學生感受到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時也感受到生命成長的不易。
實地考察法。去醫(yī)院、工廠、企業(yè)、礦井、農田等實地考察,了解實際工作狀態(tài),使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不再是紙上談兵,使未來的生活變得形象生動。
案例分析法。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為什么要談戀愛?怎么談戀愛?失戀了怎么辦?能不能同居?這些都是年輕大學生們關心的問題,為澄清大學生對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學生戀愛的典型案例引發(fā)他們對正確戀愛觀的思考。
當然,高校心理健康體驗式生命教育方式還很多,可結合應用??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可視聽與體驗的機會,將心理學知識還原到日常生活中,激發(fā)學生主動感知思考與驗證,深入學生內心,激發(fā)潛能、健全人格,真正實現(xiàn)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參 考文獻:
[1]屈正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類探析[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
[2]大衛(wèi)·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