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文學語言的特質(zhì)

文學語言的特質(zhì)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4-01-30 15:09:0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文學語言的特質(zhì)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關鍵詞:體育課程 地方特色體育文化 傳承

一、通過中小學體育課程實現(xiàn)地方體育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不僅具有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等價值,而且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科學等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同時,還有繼承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使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不斷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地方特色體育文化是相對于流行于全世界或整個國家的體育文化,僅僅存在于相對較小的范圍內(nèi),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體育文化。因此,體育文化,特別是地方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學習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都必須通過中小學體育課程來逐漸滲透,即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實際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其意義主要在于:

1.有利于充分注意經(jīng)濟文化類型差異。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學校課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課程目標忽視“經(jīng)濟文化類型差異”。事實上,我們國家因地域遼闊,再加之民族眾多,各地區(qū)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經(jīng)濟和文化差異,即使是在同一地區(qū),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學校之間,往往也存在著方方面面的不同。這種差異會使得同一門課程的實施必須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充分結合各地區(qū)和各學校的差異,鼓勵各學校結合自身的實際開發(fā)校本課程,無疑是最有利的選擇。

2.有助于學校與社區(qū)溝通的加強。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區(qū)居民的健身意識也普遍增強,但學校與社區(qū)之間在體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這種阻力一方面來自學校場地向社區(qū)開放,另一方面在于學校體育課程內(nèi)容無法與社區(qū)居民順利接軌,簡言之,就是學校體育教學內(nèi)容與社區(qū)體育文化不兼容。若能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通過結合地方體育文化特色進行校本體育課程開發(fā),在教學中加入本地居民普遍從事的地方特色體育運動項目,可以較好解決這一問題。

3.有利于地方傳統(tǒng)特色體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地方傳統(tǒng)特色體育文化具有封閉性和相對靜態(tài)性,這使得地方傳統(tǒng)文化向外擴張的能力相對較差,同時又更為易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如果能夠通過一定程度的開發(fā)與合理利用,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走進校園,為青少年兒童所習得并接受,這種文化必將能夠較好地傳承下去,并有可能得以發(fā)展和振興。

4.有利于人類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通過中小學體育課程中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地方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特色得以保持,從而增強體育文化的多樣性,最大限度地保證體育文化間的溝通、碰撞、融合的普遍化和經(jīng)?;?,這也是維持體育文化生態(tài)平衡與穩(wěn)定、發(fā)展與繁榮的先決條件。

二、中小學體育課程傳承地方特色傳統(tǒng)體育文化作用的發(fā)揮現(xiàn)狀分析

我們在對15所被選取的學校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無一例外地以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為體育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課上輔以游戲。在被調(diào)查學校中沒有一所在體育教學中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傳統(tǒng)體育內(nèi)容。

主要原因是:

1.認識不足。在所有被調(diào)查學校中,除了兩所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增加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武術外,其他學校全是以田徑和籃、排、足、乒、羽等球類項目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學校領導和老師們普遍認為上述項目才是“正宗”,民族傳統(tǒng)體育難登大雅之堂,就更別說土得掉渣的本地體育文化了。而且學生們絕大多數(shù)生于此長于此,對于本地體育文化的興趣不高,在學校開設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可行性差。

2.課程資源開發(fā)不夠。本地體育文化由于其形式不一定適合學校體育教學需要,有的可能是難度大,或?qū)剐蕴珡姡斐蓚Φ目赡苄源?,如果不對其加以改造根本不適于課堂教學,尤其是小學體育課教學。若要通過中小學體育課程對此類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加以繼承與發(fā)揚,開發(fā)和改造就成為必需。然而這種費力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做。在研究小組對被調(diào)查單位的體育教師進行走訪時,大家一致稱沒有這方面的考慮與打算。

3.地方特色傳統(tǒng)體育文化普及程度低,推廣難度大。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因其相對靜態(tài)性和封閉性,雖然使其存續(xù)成為可能,但也嚴重影響了其普及與推廣,從而也就造成了研習群體小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少年兒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社會流行、認同度高、普及范圍廣的體育運動項目。由于這種原因,也就使得地方特色體育文化進校園出現(xiàn)了困難。

4.地方特色體育文化推廣普及投入不足。這里所稱的投入不僅僅是經(jīng)費的投入,更包括設施、精力的投入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并未在體育校本課程方面做出相關的明確規(guī)定,甚至連指導性的條文也沒有。因此學校和相關教師缺乏主動意識,從未考試過要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本地體育文化納入體育教學之中,從而為傳承和光大地方體育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結論及建議

1.結論:鼓勵各學校充分結合本地區(qū)和自身的具體特點開發(fā)校本體育課程,將本地特色體育文化納入校本體育課程中來,不僅有助于較好解決地區(qū)及校際差異給體育課程實施帶來的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學校與社區(qū)溝通的加強,更為重要的是,這將有利于地方傳統(tǒng)特色體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還能促進類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但在這方面,學校的實踐中還存在中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1)認識不足。根據(jù)調(diào)查,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教師和學生,均把奧運項目視為“正宗”,很少關注本地特色體育文化;(2)不重視課程資源開發(fā);(3)地方特色體育文化推廣普及投入不足。

2.建議:(1)開展競賽活動以保障地方特色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基礎。首先是各地方教育、文體管理部門應在地方運動會上下功夫,增加本地特色體育項目,通過競賽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本地特色體育文化,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從事這類運動,建立地方特色體育文化立足和發(fā)展的基礎;其次是在學校的課外活動中舉行涉及地方特色體育文化的體育競賽活動,把這種特色體育運動項目引入校園,讓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建設一支能夠?qū)⒈镜靥厣w育文化傳承下去的后備力量。

(2)鼓勵學校體育教師開發(fā)相關的校本體育課程。要保證地方特色傳統(tǒng)體育文化走入校園,發(fā)揮其娛樂、育人的功能,首要任務是要將其開發(fā)、改造成適合教學需要的內(nèi)容、材料,這項工作無疑要由體育教師來完成。地方教育文體主管部門應通過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體育教師通過合作來實現(xiàn)地方體統(tǒng)體育文化的教材化,從而促進本地特色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第2篇

關鍵詞:韋勒克 沃倫 《文學理論》 文學本質(zhì)

“文學是什么”這一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一直是中外文學理論界不可回避的問題。當我們在探討事物的本質(zhì)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理清的是“什么是本質(zhì)”。本質(zhì)是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根本屬性。在哲學上,本質(zhì)是與現(xiàn)象相對立的,正如黑格爾認為,現(xiàn)象與本質(zhì)是事物過程的外在方面和內(nèi)在方面相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他說:“本質(zhì)在現(xiàn)象中出現(xiàn),所以現(xiàn)象恰恰不單純是無本質(zhì)的東西,而是本質(zhì)的顯現(xiàn)?!盵1]可惜的是,在黑格爾那里,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兩者是孤立的,本質(zhì)也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本質(zhì)是事物的根本屬性,現(xiàn)象則是事物本質(zhì)的外部表現(xiàn),他們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我們必須承認,世間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其本質(zhì)(或者叫本體)和其外在的形式的組合,文學也是如此。哲學理論告訴我們:人類不僅能認識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更能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事物的本質(zhì)潛伏在事物的形式里面,要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透過現(xiàn)象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文學的本質(zhì)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實則是極其復雜的。古今中外的學者都試圖對文學下一個“放于四海而皆準”的定義,例如傳統(tǒng)的“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生產(chǎn)論”﹑“文學藝術情感論”﹑“文學語言論”,甚至是新時期的“文學文化論”等等,終究還是徒勞,都未能完全詮釋文學的本質(zhì)。當前文藝界興起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文學的大眾化,消費文化理論,文化詩學理論等等,不僅越出了文學的本質(zhì)范圍的界限,更為我們探尋文學的本質(zhì)增添了不少的障礙。這些新興理論的興起,甚至威脅到文學及文學理論的邊界模糊﹑文藝學學科等問題。[2]“反本質(zhì)主義”的出現(xiàn),給文學的本質(zhì)來了一次徹底的反叛,似乎為在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探尋路上而找不到出路的學者指明了方向,但在理論的狂熱之后,不但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沒有被完全解構,其自身的理論也難以自圓其說,逐漸暴露出新的問題?!胺幢举|(zhì)主義”對文學的本質(zhì)撒了一次嬌后,必然要面對新的本質(zhì),本質(zhì)的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對于文學的本質(zhì)的論述專門安排了一個章節(jié)來談。讀完整個章節(jié)對文學本質(zhì)的論述,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韋勒克和沃倫(以下簡稱韋沃)并沒有把文學的本質(zhì)預先下定一個概念,把文學的本質(zhì)置于一個很懸乎的境地,從而將本質(zhì)永恒化與普遍化。相對于預先設定好一個文學的內(nèi)在本體去探尋文學的本質(zhì),韋沃卻從另一個角度入手去探尋文學的本質(zhì)。

首先,韋沃沒有直接去追問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而是先從解決文學研究的內(nèi)容與范圍的問題入手,批判了流行的“凡是印刷品都可稱為文學”和“文學局限于名著”的觀點,接著進一步規(guī)范了文學的范圍,他說:“文學一詞如果限指文學藝術,即想象性的文學,似乎是最恰當?shù)摹魏瓮暾奈膶W概念都應包括口頭文學?!盵3]也就是說,口頭文學也應納入文學的范圍,同時作者還進一步說明了“文學(literature)”一詞語源的局限性,容易把文學局限于手寫的或印行的文獻。

其次,韋沃在界定了文學的范圍后,著重探討了作為文學材料的語言與日常的語言和科學的語言的差別。在探討文學的語言與科學的語言的差別時,作者不主張把他們兩者僅僅看作是“思想”與“情感”或“感覺”之間的不同。他認為:“科學語言趨向于使用類似數(shù)學或符號邏輯學那種標志系統(tǒng)……文學語言有很多歧義……并且充滿著歷史上的事件﹑記憶和聯(lián)想……”[4]也就是說,韋沃是從語言的特質(zhì)和語言指向的對象兩個方面來對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作了區(qū)別。區(qū)別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相對容易,但區(qū)別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似乎要困難得多。日常語言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它的范圍是廣泛的,往往會出現(xiàn)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重疊的現(xiàn)象,例如日常語言很多也有表現(xiàn)情意的一面。但韋沃還是試圖在使用量方面和實用意義方面把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獨立開來。在使用量方面,作者說:“文學語言對于語源的發(fā)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統(tǒng)的……詩的語言將日常用語的語源加以捏合,加以緊縮,有事甚至加以歪曲,從而迫使我們感知和注意他們?!盵5]也就是說,文學語言是在日常的語言的基礎上不斷提煉,不斷整合的結果,因此日常語言雖然有表現(xiàn)情意的一面,但還不是文學的語言,因為文學語言是詩化的。在實用意義方面,作者認為,有些日常語言有時只能說是一種修辭,而不能說是詩。因為“藝術須有自己的某種框架,以此述說從現(xiàn)象世界中抽取的東西”。[5]另一方面,作者認為,文學語言相對應的文學藝術是一種無為的關照,有其特定的審美性。以上僅僅是文學語言和其他兩種語言的差別,但文學內(nèi)部的語言也是存在差異的,例如聲音模式在小說中就不如在抒情詩中那么重要。

最后,韋沃在對作為文學材料的語言的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文學的突出特征,即虛構性﹑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性。

理清完韋沃的《文學理論》對文學本質(zhì)的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依然沒有明白文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韋沃對文學本質(zhì)是探討的方法恰似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往里面剝,把不是文學的東西剝掉,不斷伸向文學的本質(zhì)。在理清了文學的范圍,談論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qū)別,得出文學的獨特特征后,也就是在洋蔥剝到差不多的時候,韋沃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一部文學作品,不是一件簡單的東西,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一個極其復雜的組合體?!盵6]我們雖然沒有在韋沃的《文學理論》里面找到文學的本質(zhì),但起碼我們離本質(zhì)又更近了一步,這就是韋沃關于文學本質(zhì)的理論的價值所在。其實本質(zhì)的東西是個無底洞,人們的認識只能是越來越接近本質(zhì),不可能窮盡本質(zhì)。那些試圖窮盡本質(zhì)的人,最后證明只能是徒勞。正如韋沃認為的那樣,文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東西,其交織著內(nèi)容和形式,外部和內(nèi)部,主體與客體等等。因此,文學的本質(zhì)是難的。

既然文學的本質(zhì)是難的,那我們是不是不要去探索它呢?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思維去探尋去接近文學的本質(zhì),而不是一味地對本質(zhì)作窮追不舍的追尋,更不要在面對文學的本質(zhì)的問題時來個逃跑主義。其實文學的本質(zhì)的問題不是一個偽命題,是文學理論的元問題。[7]沒有對文學本質(zhì)的研究,文學理論只能是蒼白的。韋沃的《文學理論》對文學本質(zhì)的論述告訴我們,解構文學的本質(zhì),不是也不應該走向反本質(zhì)主義,而應對文學的本質(zhì)進行多元的解說。當然對文學的本質(zhì)的多元解構,并不是說要重新建立一種所謂包羅文學多維本質(zhì)的多元本質(zhì)觀,而是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開放空間與構建格局。[8]當然,反本質(zhì)主義對傳統(tǒng)的一元獨尊的文學本質(zhì)論的反叛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它最大的錯誤就是拒絕解說文學的本質(zhì)。文學是多維的,對文學本質(zhì)的探討也該從多維的層面對文學本質(zhì)進行多元的解說。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邏輯學(下卷)[M].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66,256

[2]李敏.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界說—由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說起[J].各界文論,2007,(06)

[3][4][5][6][英]雷·書勒 克、奧·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第11頁,第12頁,第14頁,第18頁

[7]杜吉剛,謝春平.文學本質(zhì):一個多元性的存在空間[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第3篇

招聘對象:中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和教科單位及相關教育機構中的專業(yè)人員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長或貢獻者。

招聘職銜、條件、任務、待遇:

職銜 應聘條件 工作任務 聘用待遇 說明

特約研究員

2、所著論文在各類評選中曾獲獎或公開發(fā)表。

(曾作過組稿編輯工作) 1、征集教育論文;

2、負責收集各類教育信息;

3、開展課題研究;

4、每年年末交總結一份(未交視為辭職) 1、頒發(fā)證書;

2、可分享各種信息、資源,優(yōu)先優(yōu)惠發(fā)表作品;

3、依具體工作實績?nèi)〕辍?須交付專家評審費及工本費、建檔費281元(308)元。

客座教授、

名譽博士、

榮譽院士

(特約編委) 1、中級以上職稱;

2、從事教育工作十年以上;

3、縣級以上先進或教學能手(以上條件具備其一即可)。

(有編輯經(jīng)歷) 1、做特約研究員等工作;

2、參與教育論文評改;

3、協(xié)助本院推廣各項業(yè)務,如函授、招生、招聘研究員、擴大宣傳等。 1、同特約研究員等;2、可參加本院舉行的各項學術會議及活動。 須交付專家評審費及工本費、建檔費498元(563元)。

名譽院長

(特約副主編) 1、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

2、在文教科領域內(nèi)有一定知名度;

3、教育機構負責人或在專業(yè)方面有突出貢獻或特長者。

(有編輯經(jīng)驗) 1、做客座教授等工作;

2、可申辦本院分支機構;

3、可代表本院參與各地學術交流及評鑒。 1、同客座教授等;

2、可受委托代表本院開展工作。 須交付專家評審費及工本費、建檔費688元(800元)。

另外,申聘“南寧市汪廣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職務,條件、任務、待遇等與名譽院長相當,要求在教科文研究領域有一定建樹或獨到見解,須交付專家評審費及工本費、建檔費680元。

凡本兩院上述職銜者,訂閱本院主編的報刊書籍,參與院辦各種活動,均按80%付款,每年將根據(jù)其工作成績評優(yōu)頒獎。

應聘須知:欲應聘上述各職銜之一者,請寫一份申請書(或填申請表),注明申聘何院何職,并加蓋所在單位公章(本院成員推薦的可不加蓋公章),隨同身份證、職稱資格證及相關榮譽證明等復印件、1寸彩照兩張掛號寄來,同時匯來相應款項,款及資料到后經(jīng)評聘委員會評議通過即辦理相關證書等(未被聘用者來款全數(shù)退還)。本通知長期有效,謹防假冒。

兩院中國西部分院通聯(lián): 530001 廣西南寧明秀東路185號豐業(yè)國際城 C-2116苑 唐佳琪 0771-5769401 http:// E-mail:

第4篇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 審美化

一、大學語文課程所面臨的時代難題

文學閱讀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邊緣化,當代大學生(非中文專業(yè))更多的翻看流行小說,紙質(zhì)經(jīng)典的文學閱讀量不斷減少,曾經(jīng)讓人沉醉其中的唐詩宋詞,曾經(jīng)激勵、感動過一代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著作則被塵封在圖書館的下層。文學閱讀不再大眾化,而是變成一種奢侈的行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現(xiàn)代技術的沖擊,二是不可避免的時代隔膜。

(一)現(xiàn)今社會,科技發(fā)展,電影電視的普及和網(wǎng)絡媒體的異軍突起,大量擠壓了文學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傳媒時代的到來把人們帶向色彩鮮艷、光怪陸離的讀圖時代,現(xiàn)代技術制造的聲音、畫面極富吸引力,帶給觀眾沖擊力超強的感官刺激,加之傳媒藝術信息量大,表意清晰明確,不要求觀眾去思索、想象以及意義再造,觀眾能夠輕松容易地獲得感官享受,原本的自然惰性被養(yǎng)育和激發(fā)。尤其對于喜好新奇事物、追求時尚化的大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傳媒文化的重要受眾,淪為傳媒藝術的擁躉。但是傳媒藝術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因為畫面的直接性,想象與創(chuàng)造失去應有的價值,觀眾由此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淪為視聽盛宴的感知者和純粹的意義接受者,觀眾的審美情趣與審美判斷也在不斷下降。

文學是語言藝術,相對于視聽刺激的直接性,欣賞起來更為復雜,需要讀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要想欣賞文學,首先需要對文學語言進行解碼,其后需要運用想象,對文學作品進行個性化的填空、補白,最后要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頭腦中形成帶有個體經(jīng)驗的新的審美意象,這樣才能得到審美愉悅。一方面是傳媒藝術搶占地盤,一方面是大學生的畏懼心理,文學閱讀慢慢遠離了大學生。

(二)新的生活環(huán)境,無限拉大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高速發(fā)達的科技把人類帶入到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環(huán)境與古人曾有的生活環(huán)境迥然不同,經(jīng)典文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表層連接越來越少。

昔日詩人筆下的山川美景和寧靜田園,對于現(xiàn)代人陌生而遙遠。交通的發(fā)達和通訊工具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的物理距離,天涯成為咫尺。在現(xiàn)代社會,山川的阻隔,不再影響人的喜怒哀樂,不再能發(fā)酵離別的苦酒。國家安定,社會和平,人們也很難體會古代詩文中“窮而后工”之作的深沉情感。所有這一切都讓經(jīng)典文學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產(chǎn)生了不可避免的隔閡。

大學生作為時代的精英,他們曾經(jīng)是精英文化的倡導者?,F(xiàn)在卻淪為時尚文化與功利娛樂的臣服者。正如約翰·多可所說:“大眾文化在其視覺方面正在取代文化的少數(shù)精英最為熟悉最為內(nèi)行的方面,即閱讀、冷靜與理性的文化,這種文化曾經(jīng)確保他們擁有文化與學術權威,并處于文化與學術的中心地位?!盵1]

在無可回避的時代大潮中,大學語文課程該走向何方?沒有高考分數(shù)要求的大學語文課程,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變得有趣,甚至某種程度上有實現(xiàn)當代社會中文學突圍的性質(zhì)。

二、大學語文課程審美化教學的再認識

語文作為一門學校課程,有與其他課程相似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共性在于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知識功能、工具功能和美育功能,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通識課程。而其特性表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單純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還是一個欣賞過程,是一項審美活動。語文課程由眾多經(jīng)典文學作品組成,語文眾多功能的實現(xiàn),不是老師直接把知識、思想、能力傳授給學生,而是以鮮活的作品為中介,在對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能力。一切都是在文學審美中完成的。或者換句話說,審美化的文學欣賞過程,是實現(xiàn)語文課程眾多功能的手段。

審美化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征,而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因為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往往跳過審美環(huán)節(jié),直接把文章支解為字詞、思想,把教學參考書上的觀點直接塞給學生,違背語文學習的本性。因此大學語文課堂需要重新回歸語文本性,再造審美化的課堂教學,營造和諧愉悅的審美場,讓學生重新體會文學的魅力,讓久違的墨香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課堂的成功,能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文學殿堂的門,實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文學的突圍。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革新。

(一)對于教師而言,要充分和正確認識文學的審美特質(zhì)

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其唯一載體是語言。文學語言不同于交際語言,除了表意作用之外,內(nèi)涵更為豐富。有形的文學語言中蘊含著無盡的畫面、無限的情愫。文學的魅力在于文字的固定性和語言的多義性,讓讀者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在對語言的閱讀中,會激起讀者無限的想象,造就每個人心里的哈姆雷特,在思考中與作者發(fā)生共鳴,進而達到心靈的妙悟,體會到深邃的人生境界。

這種審美是發(fā)自內(nèi)心和長久的。正如瑞恰茲所說:“對于一個適當?shù)淖x者,這些文字在他的心靈中會再行引起興趣同樣的活動,同時把他放在同樣的情景中而又引出同樣的反應?!盵2]而且這種審美,還能引發(fā)更深邃的想法,引導讀者進入到更廣更深的境界,甚至進行再創(chuàng)作。如王國維先生在閱讀欣賞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辛棄疾的《青玉案》詞時,就超越原詞,從中體味出人生中事業(yè)、生活、愛情等諸多事情成功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作者為這種充滿畫面感的語言所感動,在內(nèi)心烙下印記。當讀者的人生境界遇到坎坷不平時,他內(nèi)心郁積的情感需要爆發(fā),曾經(jīng)刻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畫面成了最好的表達,此時的審美愉悅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文學審美必須充分認識語言的魅力,挖掘語言的功能。通過語言的品味,更好地品味文學之美。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現(xiàn)代語文課堂上有過于夸大多媒體功能的傾向。有些教師的語文課堂把主要時間放在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上,無形中又把學生引入到老師制造的圖像世界,把文學作品的欣賞等同于圖片、視頻的觀看。學生雖然感受到美,但這種美被局限和固定,不自覺中削弱了文學的魅力。利用圖片、影音,要對其作用有準確的認識,引用它們不是審美的目的,而是審美的起點。在通過圖片和視頻有了直觀的美的認識的基礎上,繼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展開想象。文學中的美,絕不是一時一處,而是超越時空,是圖像和聲音所不具備的。

除了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展開想象之外,語文教師還應結合文章,適時地介紹一些文學鑒賞的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提高。如古代詩學批評中的“虛實”“意境”“妙悟”,介紹古典美學思想,如“中和之美”,“含蓄”意蘊,古典戲劇“大團圓”的結局等。這種方法的介紹,既是知識,也是讓學生了解文化,為深層次的文學欣賞、民族性的解讀文學提升檔次。

(二)挖掘經(jīng)典作品的時代意義,尋找進入審美活動的突破口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講三國,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無不熱談。究其原因,是其使用現(xiàn)代活潑話語解讀三國故事,是在人們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的糾偏、訂正、學課堂。大學語文課程也不是專業(yè)課程,尤其對一些理工科學生,究其根本是通識教育。易中天的成功給了我們啟示,經(jīng)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關鍵要看教師會不會搭建天梯,幫助學生登上欣賞的寶殿。

幫助學生欣賞經(jīng)典作品,需要教師挖掘作品的時代意義,進行現(xiàn)代化的連接。連接有多種方式,比如運用現(xiàn)代話語對古代經(jīng)典進行解讀,打破其因為歷史的距離而產(chǎn)生的閱讀恐懼,用活潑輕松的方式,緩和經(jīng)典的古樸和呆板。例如解讀《西游記》中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jīng)兩個階段的孫悟空,完全可以用“自在不成人”和“成人不自在”這樣活潑的語言概括。鼓勵學生對于經(jīng)典的個性化解讀,閱讀的心態(tài)不緊張不拘謹,才能拉近和經(jīng)典的距離。

另一種更普遍的連接方式是通過情感打通審美客體(文學作品)和審美主體(讀者)的壁壘。文學是人學,滄海桑田、白云蒼狗,但喜怒哀樂的情感是人類所共通。正如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指出:“藝術家表現(xiàn)的絕不是他個人的情感,而是他領會到的人類情感?!盵4]比如古詩中的愁,“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莫名傷感;“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靜夜思鄉(xiāng);“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之失。憂愁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很多,但內(nèi)心憂慮的本質(zhì)相同,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并不能消解人類的憂愁,當代社會中的人同樣要面對各樣的愁緒。因此可以通過語言的品味,借助情景想象,引導學生體會其中愁的情感。其實只要靜下心來,賦予閱讀和體驗充分的時間與恰當?shù)那榫埃瑢W生還是能夠感受到作家所言的“己之想言而不能言”的情感的。因此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欣賞的審美場,對古人的情感做出現(xiàn)代化的表達和引申,以情感為突破口,進而進入到更深層次的審美領域,而且從情感出發(fā)也符合語文學習作為審美活動的特點。

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文學閱讀的審美場就會變得非常圓融。通過文學審美活動,學生和古人之間在進行著隔空對話,而通過對話他們能深切地觸摸到一個民族在歷史中蹣跚的共同心聲。只有對傳統(tǒng)文化真正認識,才能奢談繼承和創(chuàng)新。

(本文為2011年軍械學院教學改革課題《信息化條件下大學語文專題化教學模式研究》研究項目,課題編號:JXLX2011038。本文為2012年軍械學院基礎部科研課題《新時期軍校美育的內(nèi)涵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成果。)

注釋:

[1]約翰·多克:《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徐葆耕,瑞恰茲:《科學與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

第5篇

關鍵詞:學前教育 審美培養(yǎng)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是幼兒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如何根據(jù)幼兒教育需要針對性的學習幼兒文學成為我們幼兒文學教師探討的重要話題。幼兒文學中“審美情趣”可以把孩子領進文學的殿堂,享受人類文明的美好。作為教師要把孩子帶進理想的樂園,就應“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币谎砸员沃磳W會審美情趣,才能從真正意義體會幼兒文學[1]。

1、幼兒文學的特點

幼兒文學是以3-6歲的幼兒為主要讀者對象(其接受對象也可包括為0-3歲的嬰兒,并兼顧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而創(chuàng)編的文學。幼兒作為幼兒文學顯在的讀者群,他們與成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文學具有與不同的美學特質(zhì):形態(tài)完整,內(nèi)容豐富,語言親切;形象鮮明,情節(jié)單純,描寫生動活潑;色彩富麗,圖文并茂,音響效果強烈,輕松明快的游戲方式等等。這一切都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征、為適應并滿足幼兒的心理活動和愿望創(chuàng)作設計的,顯示了幼兒文學獨有的特色:短小、淺顯、稚拙、天真、明凈、單純,充滿浪漫的詩意。

幼兒文學又是一種具有特殊傳播方式的兒童文學。由于幼兒自主能力不強,識字不多,幼兒文學采取了以成人為中介的間接傳播方式。在指導、幫助接受幼兒文學的成人中,幼兒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認為是幼兒文學的主要傳播者。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幼兒文學是一門必修專業(yè)課程。而幼兒文學的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程重要的內(nèi)容。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彼囆g修養(yǎng)是各種能力和知識積淀的外在表現(xiàn),鑒賞幼兒文學作品對這些能力的要求絲毫不會降低,而且還必須在某些方面進行強化,因為幼兒文學特殊的美學特點使其在看似簡單淺顯的文字表面下蘊含了豐富的文學信息,對它的鑒賞需要用更規(guī)范的審美知識和審美修養(yǎng)作基礎。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較高的審美能力就顯得勢在必行。而幼兒文學特有的美學特質(zhì)要求幼兒文學的鑒賞者更應有敏銳、細膩的感受力方能真正進入幼兒文學生動多彩的世界。因而審美感受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2、審美感受力

審美感受力是諸多審美能力中的一種。審美感受力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所傳遞的信息作出反應的能力。感受力是主體與對象發(fā)生審美關系的第一個條件,沒有感受力,便不會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也沒有審美活動的發(fā)生。正如帕克所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jīng)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指審美經(jīng)驗的結構――引者注)所依靠的基礎?!?/p>

對于審美來說,感覺的生動、豐富一直作為審美感受的一部分,貫穿于審美活動的始終。感受力是使我們與自然保持密切的和親和的審美關系的重要途徑。雖然它主要屬于生理水平,但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感受到自然當中純真新鮮的光、色、聲、質(zhì)地等,未嘗不具有珍貴的價值;對于習慣用符號、機械等手段來對付自然,而逐漸喪失天然敏銳的感受力的現(xiàn)代人來說,恢復純真感受力未嘗不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和富于人性的事[2]。

一般來說,審美感覺的敏感性雖也受惠于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從審美活動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文學作品是蘊含豐富審美資源的寶庫,文學熏陶下的人應該具有一顆敏感而豐富的心。然而,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更注重辭章學,喜歡從表達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技巧,再加之語文教學中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及其程式化的寫作,讓這些年紀不大卻已烙下深刻印記的學生在面對幼兒文學作品時感受不到作品中的鮮活生命,這就顯示出他們審美感受力的鈍化。在審美活動中,感受力的培養(yǎng)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這不僅由于它是審美能力的基礎,而且還由于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感受力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壓抑和拋棄,因而導致了學生個體審美能力的弱化。

3、審美感受力的培養(yǎng)

3.1根據(jù)幼兒的審美心理去感悟情趣

幼兒審美心理最突出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思維方式無論是泛靈觀念、人造觀念,還是任意邏輯、前因果觀念無不處處體現(xiàn)出幼兒的情趣。在幼兒的眼中,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同人一樣有靈性有感情,鳥能語、獸能言、石頭能說話,是那樣的真實而自然。

3.2充分理解幼兒審美心理的獨特性

由于幼兒審美心理的獨特性,使幼兒文學有別于其他文學樣式,“情趣”成為它特有的魅力。幼兒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稚拙美、純真美和荒誕美處處誘著幼兒的情趣。因此,我們須對稚拙美、純真美、荒誕美應當做更深人的了解。先說稚拙美,它是幼兒文學獨有的美?!爸伞薄白尽笔怯變旱奶煨?。幼兒身體弱小,卻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生活經(jīng)驗不足,但喜歡用有限的經(jīng)驗解釋萬事萬物。這種矛盾所產(chǎn)生的幼兒的想法和行為充滿了童真童趣。我們都是從幼兒成長起來的,但是不知有多少人在成長過程中思維也相應的發(fā)生了變化,回過頭來看自己的行為認識就不同了。

3.3調(diào)動感官,感受作品

文學語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過形象性的表述達到敘述事物、描寫環(huán)境、傳遞感情的作用。在文學語言的背后藏有較大的延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賦予讀者深廣的感知、想象空間。

在審美活動中,各種器官起著不同的作用。自古以來,不少美學家均認為視覺和聽覺是最重要的審美器官。與此同時,雖然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相對次要,但仍可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在賞析幼兒文學作品時讓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獲得作品綜合性的美感,為鑒賞活動增添生動性和濃重的情緒色彩。

4、結論

總之,我們感悟到情趣就是打開了了解幼兒、熟悉幼兒的窗口,為我們掌握這門課程奠定了基礎,也為講解作品、幫助幼兒欣賞作品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兒童文學翻譯 理據(jù) 顯化

一、顯化概念

顯化, 又Q明晰化,這一術語是由Vinay和Darbelnet 作為翻譯技巧最早提出來的。作為翻譯技巧的顯化, 是指譯者在目的語文本中將源語文本中隱含的但可以根據(jù)具體語境條件推導的信息加以明示。它與增詞法、增加額外的解釋、直接表達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連接詞等技巧密切相關。顯化的譯作由于添加了原作不曾有的信息, 因此譯作一般比原作長。Blum-Kulka對顯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于1986年提出了顯化假說(explicitation hypothesis),即翻譯過程會使譯文相對于原文更加冗長,其表現(xiàn)形式為銜接方式的顯化程度提高(Blum-Kulka,2004:92)。此處顯化概念僅指翻譯過程中銜接關系明晰化程度的變化,關注的是語篇層次上的“顯化”,強調(diào)“顯化”與銜接和連貫在翻譯過程中的轉換關系。

關于顯化的種類和表現(xiàn)形式,學界仍未達成共識。Vinay和Darbelnet將顯化分為詞匯顯化和信息顯化。Klaudy則依據(jù)顯化形成的原因,將顯化分成強制性顯化、非強制性顯化、語用顯化和翻譯固有顯化。強制性顯化包括句法顯化和語義顯化,使目的語文本合乎目的語語法語言規(guī)范。非強制性顯化是由于不同語言之間篇章構建策略和文體偏好的差異所致,若不運用非強制性顯化,目的語文本雖然合乎語法但不地道。語用顯化則指由于源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譯者常常在譯文中添加解釋。翻譯固有顯化是指翻譯過程固有的顯化,與源語和目的語無關。

二、顯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外顯化研究現(xiàn)狀

西方譯界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有學者注意到并開始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研究。由于顯化既可以通過對比譯文與原文發(fā)現(xiàn),又可以通過對比譯文與目標語非譯文獲知,研究者有的采取了前者,有的采取了后者或兩條途徑兼考察顯化現(xiàn)象。Olohan和Baker通過統(tǒng)計和比較英語文本和英譯文本中報告動詞(如say, tell)后選擇性關系詞“that”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英譯文本中“that”的使用頻率要遠高于其在英語文本中的使用頻率。Olohna就此進一步得出結論:英譯文本可能更傾向于使用顯化程度高的句法形式。Puurtinen基于小型平行語料庫對芬蘭語原創(chuàng)和翻譯的兒童文學作品中連接詞(如關系代詞、連詞和具體副詞)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未能充分證實顯化假說,因為原文和譯文均未出現(xiàn)頻繁地使用連接詞的趨勢。2013 年,Margherita Ippolito出版的學術著作是兒童文學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作者依托Even-Zohar 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研究工具和方法,通過自建兒童經(jīng)典小說翻譯語料庫及兒童經(jīng)典小說非翻譯語料庫的可比語料庫,探討了Mona Baker 提出的翻譯語言的簡化、顯化、范化等普遍規(guī)律是否適用于兒童書籍的意大利語翻譯,指出翻譯兒童文學的地位、源語及譯入語的關系,以及所有作用于翻譯活動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決定著譯者的翻譯選擇。

(二)國內(nèi)顯化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學者對顯化也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研究。在對英漢翻譯的顯化探討中,賀顯斌最早進行了實證研究,賀顯斌以《最后一片葉子》作為實例考查,證明了英譯漢中有較高程度的顯化,并指出了漢語譯文明晰化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增詞、改用具體詞、轉換人稱和轉換辭格。柯飛指出,顯化不應狹義地指語言銜接形式上的變化,還包括意義上的顯化轉換,即將原文隱含的信息顯化于譯文中,使意思更明確、邏輯更清楚。臧光亞通過自建小型漢語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語料庫(OCCLC)和漢語翻譯兒童文學語料庫(TCCLC),對兒童文學翻譯語言諸如“惡意歐化”等現(xiàn)象進行描述和解釋。胡開寶、朱一凡依據(jù)Halliday提出的語言功能的劃分,將顯化分為概念功能信息顯化、人際功能信息顯化和語篇功能信息顯化,并以此為依據(jù)對莎劇《哈姆雷特》的梁實秋譯本和朱生豪譯本中的顯化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傮w看來,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顯化研究最新文獻,其實質(zhì)都是驗證顯化假說的合理性。

三、兒童文學翻譯中顯化的理據(jù)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其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英漢兩民族在思維和表達上存在諸多差異,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這些差異,并按照譯入語規(guī)范進行翻譯。兒童文學翻譯由于讀者的認知、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對于源語中的很多文化特有信息,譯者會有意識地運用顯化技巧將源語文本中隱含的信息加以明示,以提高譯文的可接受性,吸引目的語讀者。下文將從語言、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以及兒童特殊的認知、心理特征兩方面探討兒童文學翻譯中顯化的理據(jù)。

(一)不同語言、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

文學沒有國界之分, 但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因而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間的轉換, 而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從歷史上或從當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來看, 兒童心理發(fā)展各階段的順序、 各階段和年齡的相應關系, 以及各階段中變化發(fā)展的順序和速度, 大體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各國兒童后天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傳統(tǒng)觀念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因而要求譯者在將國外的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的同時, 既要考慮到信息的正確性,更要注意文化的移植。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一直存在著異化和歸化之爭,對于知識經(jīng)驗淺顯的兒童讀者來說, 前者雖然可以學到新的東西, 但是理解難度大, 因而容易失去閱讀的興趣;后者可以使他們?nèi)菀鬃x懂作品, 但是了解不到異域的風情, 從而喪失了翻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很顯然,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但是偏向哪一方面都會顧此失彼。譯者可以通過添加標識或說明,這樣在異化和歸化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使兒童讀者既能讀懂文章又能了解異國的情調(diào), 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積累。

鄧紅順認為在處理內(nèi)在的文化意象所蘊含的意義時,應采用“異化”為主的策略體現(xiàn)不同文化特色,在文化意象的處理方面,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又要盡量保留原文中的異質(zhì)文化意象,以使兒童讀者更多地了解異域文化。向兒童讀者傳播異域文化,考慮到兒童讀者的接受能力,有時需要添加注釋性文字,這就是顯化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頻繁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比如,英語的度量單位“feet, inch”等常用異化直譯成漢語“英尺、英寸”,可以使兒童讀者了解英語中的度量衡單位。但對中國兒童來說,他們對一英尺、一英寸到底有多長沒有概念。為了保留原作中的形象,同r使譯文易于理解,可以加上注釋以便于兒童讀者了解。

(二)兒童特殊的認知、心理特征

專門給兒童創(chuàng)作的適合其閱讀的文學便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具備豐富的價值和獨特的藝術性。若是兒童文學作品比較優(yōu)秀,不但能夠幫助兒童更好地發(fā)展思維、提高其語言能力,還能夠提高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兒童文學的翻譯是針對兒童讀者的,保持兒童童趣和傳遞異域文化是譯者面臨的雙重挑戰(zhàn)。

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兒童與成人是截然不同的人,兒童與成人在認知能力、存在感覺、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方面有著許多根本的區(qū)別。兒童心理學中通常把兒童期限定在6、 7~11、 12歲。這個時期,兒童的身體有了相當發(fā)展,腦的發(fā)育也基本完成, 能較自由地完成各種動作, 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語言。兒童心理發(fā)展包括兩個重要部分, 一是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二是社會性發(fā)展過程(興趣、動機、情感、價值觀、自我意識、能力、人格等)。 研究表明,兒童的感知、思維、情感、意志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初步的發(fā)展 (許政援, 1984:67) 。在兒童期,兒童的記憶從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發(fā)展,思維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帶有較大的具體形象性,凡是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形式新穎、色彩鮮艷的對象,都比較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和吸引他們的注意。但是兒童才開始認識世界,加之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少,因而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僅限于感性的層次,即他們的思維方式仍然以具體思維――具體的形象為主。同時,兒童的語言雖有了初步的發(fā)展,但是兒童對第二信號系統(tǒng)――語言和文字的反映尚未完善,而且抑制力差、注意閾限較短,易受外界的干擾,不像成人那樣有很強的自覺性、目的性。雖然這時期注意力正逐步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fā)展,但主觀的具體的事物(形狀、 顏色、 聲音和形象)仍比較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林禮元, 徐勝三, 1981:41)。

兒童文學譯者應該時刻考慮兒童的接受特點,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英國語言學者及翻譯理論家西奧多?薩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曾著重指出,要獲得圓滿的翻譯效果,必須根據(jù)不同的讀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質(zhì)和風格的譯文。也就是說,在動手翻譯之前,應該首先解決為誰翻譯的問題。

被譽為“東方的安徒生”的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曾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p>

換言之,兒童文學翻譯家應該用風趣幽默的筆調(diào),用富于兒童特色的語言繪聲繪色地將兒童生活、心理的各種特點描寫出來,使小讀者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激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也就是說,兒童文學語言應該是生動形象、簡潔優(yōu)美的。只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讓兒童讀者喜歡閱讀,使他們將語言所提供的信息與自身經(jīng)驗很容易地結合起來,使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以感知的形式顯現(xiàn)出來,以促進其對作品的理解。而要譯出生動、形象的語言,譯者往往得借助顯化這一手段。

袁毅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因此兒童文學文本在詞語的選擇上就得為兒童所理解、所樂于接受,易于激勵兒童聯(lián)想有關的具體形象。加之由于兒童文學語言是藝術語言,它必須與具體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或通過詞語的選擇,或通過語法關系的多樣組合,喚起讀者的形象感,形成讀者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因此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該按照這一要求選擇詞匯,通過這個詞匯喚起讀者對具體形象的聯(lián)想。

由于兒童讀者特殊的認知能力,譯者常常有意識地使用關系詞以明示句和/或段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降低文本閱讀難度,增強譯本的可接受性。鄭洪波用語料庫方法對《海的女兒》葉君健、任溶溶的兩個譯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是葉譯句子較短,在翻譯過程中通過較多使用謂詞性指示代詞使語法關系更明確,使邏輯關系更明晰。

謂詞性指示代詞使用頻率比較――引自鄭洪波(2013)

對于譯者而言,兒童文學翻譯要實現(xiàn)兒童本位的翻譯,也就要求譯者洞悉并欣賞兒童獨有的存在感覺、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真正進入兒童獨特的生命空間。唯有進入兒童獨特的生命空間,在充分研究并把握兒童讀者語言認知能力、獨特審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基礎之上,把握兒童文學原作品中的特質(zhì),并將這些特質(zhì)或保持或再造傳入譯作之中,以滿足兒童的原初生命欲求和成長需要。

當然, 我們所說的顯化只是一種總體性的翻譯現(xiàn)象。不同譯者具有不同的遵循程度,不同體裁的文章顯化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1]Vinay,J.P,&J. Darbelnet.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Blum-Kulka,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A]. In Venuti L.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04.

[3]Klaudy,K. Explicitation[A].In M.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Olohan,M.& M.Baker.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 of explicitation [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0.1:141-172.

[5]Puurtinen,T. Explicitation of clausal relations: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clause connectives in translated and nontranslated Finnish children’s literature[A].In A.Mauranen and P.Kujamaki,eds.Translation Universals Do They Exist?[C].Amsterdam/Philadelphia,PA:John Benjamins,2004.

[6] Ippolito,M. Simplification,Explicitation and Normalization: Corpus-Based Research into English to Italian Translations of Children’s Classics[M].MIT Press,2013.

[7]胡_寶,朱一凡.基于語料庫的莎劇《哈姆雷特》漢譯文本中顯化現(xiàn)象及其動因研究[J].外語研究,2008(2):72-80.

[8]賀顯斌.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明晰化現(xiàn)象[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63-66.

[9]柯飛.翻譯中的隱和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306- 310.

[10]臧光亞.基于語料庫的英譯漢兒童文學語言的歐化現(xiàn)象微探[J].語文學刊,2009(12):82-84.

[11]鄧紅順.兒童文學翻譯策略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2):36-37,41.

[12]許政援.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3]林禮元,徐勝三.小學兒童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14]袁毅.淺論兒童文學的翻譯[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6 (10):73-75

第7篇

關鍵詞:初中 散文寫作 方法

散文,是一種篇幅短小、至真至純的語言藝術。散文必須以新穎的立意、獨特的見解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學的體裁之一。它往往通過對某人某事的敘述,或?qū)δ撤N事物的描繪,來抒發(fā)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如這幾年,散文寫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議論性散文寫作

1、議論性散文的特點: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筆法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lián)想的空間。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體。議論性散文屬于散文,屬于文學作品,而不是議論文。 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常常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表達的,有時說得很委婉、含蓄。這種散文在說理時還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感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傊问届`活、語言精美、滲透作者的感情,這是議論性散文與規(guī)范性議論文最明顯的區(qū)別。

2、如何寫好議論性散文

要寫好議論性散文,就必須找準該類文體寫作的成功支點,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點呢?(1)要有明確的觀點貫穿全文。有人認為,既然是議論性散文,就可以隨意寫,不必顧忌論點、論據(jù)、論證等。其實,議論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筆法寫成的議論文,同樣要有明確的中心論點,只是寫法上比規(guī)范的議論文要更靈活些,文筆、形式更隨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形式。議論性散文,有些像隨筆,從表面上看,信馬由韁,形式多樣,而實際上,好的議論性散文也要開合有度,有一個合理、完美的結構形式。(3)要體現(xiàn)出議論的邏輯性。優(yōu)秀的議論性散文,既能夠使敘和議各展風采,又能使敘和議密切聯(lián)系。議論性散文,屬于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其內(nèi)容層次之間應有內(nèi)在邏輯性。

3、目前中考議論性散文存在的問題

?從內(nèi)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羅列名人,貪多求全,臃腫龐雜,看不到鮮活的現(xiàn)實,聞不到時代的氣息。從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矯揉造作,用成人的體驗代替自己的心聲,用美麗的詞句掩飾自己的淺薄。從語言看,堆砌辭藻,追求虛美,用名言警句撐門面。

二、記敘性散文的寫作

記敘性散文分寫人、記物、敘事等。記敘性散文寫作要注意如下幾點:

1、感情濃郁,以情動人

散文是情感的載體,應十分重視個性化的體驗,以叩擊心弦的強烈感情打動人心。

2、聯(lián)想豐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寫出有新意的東西,就得提出一種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開掘。這就要用到聯(lián)想,沒有恰當?shù)穆?lián)想,文章就放不開。聯(lián)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橫向聯(lián)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其類型有相似聯(lián)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質(zhì)不同的彼事物)、相關聯(lián)想(由此事物想到與它相關的彼事物)和相反聯(lián)想。

3、形散神聚,線索連綴

?形散,是形式不拘,寫法多樣,生動靈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設置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就像放風箏,不管它飛得多高多遠,風箏線始終在手里拽著,隨時可以把它收回來。線索的主要類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義或有深刻含義的某個物件為線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為線索。(3)以某句深刻意義的話為線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點(如:勤勞、勇敢、謙和、豪爽等)為線索。

4、文字清新,拒絕造作

?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边@是非常正確的。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缺乏真情實感、徒有麗詞佳句的所謂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閱卷教師在內(nèi)的各方人士的青睞,于是許多考生競相仿效,以求高分。此類毫無實際意義的內(nèi)容,只求表面華麗之作的泛濫,實在是語文教育的大話題。

5、幾種散文的寫作模式

第一,寫人散文模式。開頭: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拔摇焙驮撊耍攸c在后。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兩者關系及該人精神特質(zhì)的議論。中間:一件事。從開頭、發(fā)展到結尾,細致的敘述和描寫;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個層次前,可以用對該人精神特質(zhì)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結尾:重申特質(zhì),照應開頭;深化感情關系,發(fā)出感慨。

第8篇

一、 文學著作《簡?愛》與影片改編

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簡?愛》,是一部長篇且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這部文學作品主要講述了簡愛與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簡?愛生活在環(huán)境較惡劣的社會底層,飽受磨難,被送進孤兒院后,生活也并未得到改善,她接受了6年文化教育,奠定了未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基礎。而后和羅切斯特相遇,展開了一段深刻且波折重重的愛情,最終簡?愛找到真愛。小說作品中的簡?愛性格倔強,并且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平等,夏洛蒂?勃朗特對她進行了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采用抒情筆法為我們展現(xiàn)了她與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故事,通過小說表達她崇尚平等、尊重的真摯愛情的信仰。小說之所以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描寫的是基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愛情,而且整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同時,這部作品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名敢于反抗舊俗、爭取平等、自由愛情的女性形象。[2]另外,經(jīng)多次改編創(chuàng)作后的影視劇搬上熒屏為廣大觀眾所熟知,也是《簡?愛》流傳至今的一項重要因素。《簡?愛》在不同時期都被改編,雖然時代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能讓觀眾感受到同一時代的震撼及感悟。[3]雖然1983年和2006年,BBC都拍攝了電視劇,但是這兩次拍攝卻存在不同之處。1983年拍攝的《簡?愛》,在表現(xiàn)手法、人物對白等各方面均未進行大篇幅的修改,對原著十分尊重,電視劇盡可能將原著本來面目展現(xiàn)在大眾眼前;而2006年拍攝的《簡?愛》,則較注重將原著浪漫、激情特質(zhì)表現(xiàn)出來,采用較夸大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但提到觀眾最為熟悉的熒幕作品,應數(shù)電影版本?!逗?愛》的改編是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的,1944年被改編后搬上熒屏,這是一部好萊塢巨星電影,后來被贊譽為愛情電影的經(jīng)典作品;1970年《簡?愛》被再次改編成文學影片,且改變了電影主題,使影片更偏向于獨立、抗爭,此版是我國影迷所熟悉的版本;在1996年改編的《簡?愛》中,則是將田園詩意充分發(fā)揮出來,集中表現(xiàn)了唯美的愛情故事;2011年改編成的電影是將當下電影流行元素充分融合后形成的作品,采用哥特風格提高了作品的視聽效果。無論是哪年改編的影片《簡?愛》,無不受到影迷的高度喜愛,影片的場景充滿夢幻、引人入勝,而且簡?愛的積極向上精神深深鼓舞著人們,觸動了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共識。

二、 文學影片改編的文學價值意義探討

文學和影視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不管是文學作品支持影視創(chuàng)作,還是因影視熱播使文學作品再次受到熱捧,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觀眾趣味的改變,文學、影視之間都存在了必不可缺的關照因素。[4]文學和影視在新文化背景基礎下已經(jīng)具有相互簇擁、本質(zhì)相融的特點。[5]基于傳統(tǒng)的理解方式,文學與影視之間的密切關系不容置疑,難以想象沒有文學意義的影視。文學和影視具有相互牽連作用,但依舊要強調(diào)其文學意義。文學對精神價值保存具有獨特意義,文學影視改編需要堅持文學的獨立性,文學和影視都可能做到人文慰藉,但文學具有更加久遠的古典意義[6];文學影視改編應堅持獨特性,這樣才能顯示其存在價值。文學影片改編通常是改編一些文學經(jīng)典或者具有社會影響的作品,這種實質(zhì)也是多文本出現(xiàn)后的一種常見生產(chǎn)傳播狀態(tài),文學影視改編跨越了文本,這個過程是一個傳播、閱讀理解、重新闡釋認定價值的過程。[7]以往進行文學影片改編多注重傳播經(jīng)典意義方面,現(xiàn)代文學改編過多地側重了對價值的重新確定、重新確認受眾意義。因此也可以說現(xiàn)在的文學改編已經(jīng)逐漸發(fā)展成為了文本傳播。

文學影視的改編存在兩難:“保名著”和“創(chuàng)新路”。[8]文學影視改編首先需要遵循經(jīng)典精神本質(zhì),畢竟改編需要有所依循,但不能只是循規(guī)蹈矩,因為尚有其他東西需要探究。理論對改編從以下層面探究:(一)確保經(jīng)典改編原汁原味,這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難度;(二)保持文學原著的精神內(nèi)涵,可加上一些新的藝術形態(tài)需求進行改編,文學具有想象性,影視屬于具象性,增加一些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必不可少的;(三)不能以經(jīng)典做幌子,屈就大眾俗念趣味進行改編,這樣文學經(jīng)典便不再是經(jīng)典,這也是一些改編失敗的主要原因??偨Y來說,對于文學名著的改編,應基于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統(tǒng)一的基礎上盡量尊重原著的形態(tài),實現(xiàn)時代新解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文學影片改編的本質(zhì)在于時代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力、人文文化思想究竟是疲弱還是強盛,時代創(chuàng)造力強盛,在文學影片改編上就能準確抓住原著的精神內(nèi)涵;受人文文化思想影響,在文學影片改編上,也會存在一定會的差異。通過BBC兩次拍攝《簡?愛》電視劇以及不同年代改編的電影《簡?愛》可以看出,這些改編都是基于尊重原著精神內(nèi)涵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但不同年代的人文文化及時代創(chuàng)造力不同,改編的側重點也各異。

文學影片的改編,其實是藝術把持和再創(chuàng)造之間的得失智慧的較量,創(chuàng)造者首先要接受的考驗就是對文學原著的精神把握,其次就是把握影像藝術能力能不能表現(xiàn)原著的魅力。[9]改編最關鍵的部分也就是尊重文學原著的基礎上形成鮮明的影像藝術創(chuàng)造,即在掌握原著精髓基礎上實現(xiàn)影視創(chuàng)造的平衡。因此一名高明的藝術家在進行文學影片改編時既不會脫離大眾趣味,也不能丟棄文學名著精神內(nèi)涵。文學著作主要是依靠語言魅力給予讀者想象的美感,由讀者充分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延伸空間,每個人對文學語言的理解、欣賞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語言創(chuàng)造的特點就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特點。文學語言的審美特點不可能僅僅簡單地輻射至影視作品中,因為影片與文學著作不同,它可以依靠聲畫語言直觀表達,這樣文學影片就實現(xiàn)了從想象性文學形象向影像藝術想象的轉化,必然存在了極大的差別。如果太過拘泥于文學語言就難以將影視藝術獨有的魅力展現(xiàn)出來,因此對于文學名著影片改編,既要依靠其名作優(yōu)勢,還要掌握好文學名著影像語言的轉化能力。創(chuàng)作者只有準確把握好影視藝術的表達優(yōu)勢,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學影片的藝術內(nèi)涵的影像表達。

在《簡?愛》中,羅切斯特向簡?愛求婚的告白感人至深:“你那小小身軀里同樣地方一根同樣的弦難舍難分地緊緊糾結在一起。我們一旦分離,這根弦就會繃斷。”從羅切斯特的這段表白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對簡愛深切的愛憐之情。羅切斯特并不在乎簡愛的身份地位,簡?愛樣貌平凡也不是他注重的,因為簡?愛已經(jīng)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會說出這么一段流露真情的話。簡?愛在聽到羅切斯特的表白后,高興的同時又存在懷疑,她擁有極強的自尊心,認為羅切斯特可能是在嘲弄她,她不允許有可能傷害到自己的人和自己保持緊密關系,即便是自己所愛的人,因此才會說出那么痛苦的拒絕話語。她深切地愛著羅切斯特,拒絕他的同時自己也在掙扎,她的情緒復雜讓人難以理解,卻又感同身受。當簡?愛遇到了英格拉姆小姐之后,她意識到了自己與其他女性的差距,內(nèi)心充滿嫉妒,更多的是痛苦。這些情感都可以從簡?愛的話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簡?愛》的文學魅力通過這些人物的對白就能很好的詮釋出來,文學影片改編時,只有準確的把握好影視藝術表達優(yōu)勢,才可以將這些藝術內(nèi)涵通過影像表達出來。

結語

從敘事本質(zhì)方面來看,文學作品和影片沒有差別。文學作品《簡?愛》是敘事型小說,所以將其改編成文學影片時文體及其復合電影表現(xiàn)手法,使得文學名著和文學影片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分析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改編的電視劇、電影作品,它們都能夠?qū)⒃髡咭鈭D完美詮釋表現(xiàn)出來,因此文學作品《簡?愛》與文學影片《簡?愛》的創(chuàng)作目的、主題理念等都極為接近。經(jīng)典優(yōu)秀的文學影片改編,都會在著作的文學創(chuàng)造、影片的表現(xiàn)形式上產(chǎn)生互補的特性。文學著作較明顯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思想情感以及寫作特點,具有個性化表現(xiàn)特點,文學影片以立體化的藝術形式對具有個性化的文學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方便大眾接受,同時也不拋棄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這也就是存在多版本改編的《簡?愛》均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馬曉瑩.《簡?愛》經(jīng)典對話中折射出的新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13(1):83-84.

[2]葉志良.當代中國電影改編的文化闡釋[J].當代電影,2007(1):135-141.

[3]陳穎.電影版《簡?愛》中模糊限制語語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語,2012(11):232-233,261.

[4]高淮生.關于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的人文精神建構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8(14):60-61.

[5]毛晉華.探析電影《簡?愛》中的“瘋女人”形象[J].電影文學,2012(22):68-69.

[6]高曉薇.文學名著與電影改編的詮釋――《簡?愛》[J].芒種,2012(13):69-70.

[7]武力宏.細微之處見精妙――析2006版電視劇《簡?愛》場面調(diào)度的敘事功能[J].名作欣賞?中旬刊,2010(5):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