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對農產品的需求

對農產品的需求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9-26 09:25: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對農產品的需求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需求彈性是經濟學中一個使用較為廣泛的概念。它對解釋現實中的許多現象和指導我們做出理性決策十分有用。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又稱農產品需求彈性,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化反應的靈敏程度,即指農產品市場需求量變動率對其價格變動率的比率。不同農產品,其需求彈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彈性系數來表示。需求彈性系數是指需求量變動的比率與價格變動比率的比值。需求彈性系數等于0時,需求完全沒有彈性。即無論價格如何變動,需求量都不會變動。需求彈性系數等于1時,需求是單位彈性,表明需求量的變動幅度與價格的變動幅度相同。需求彈性系數大于1時,需求富有彈性,表明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大于價格的變動幅度。需求彈性系數大于0小于1時,需求是缺乏彈性的,表明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小于價格變動幅度。一般認為,相對于非農產品而言,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表現為缺乏敏感,即需求彈性系數小于1,也就是說即使產品的價格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其需求數量的變化也不會很大。

在實踐中,某種農產品需求彈性的大小,由眾多的因素共同綜合決定。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消費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強度大而穩(wěn)定,需求彈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一般都小,屬于缺乏彈性的農產品;相反,消費者對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鮮、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強度小且不穩(wěn)定,屬于富有彈性的農產品。2、農產品的替代品數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種農產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則該農產品的需求越富有彈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彈性。3、農產品本身用途的廣泛程度。農產品的用途越廣泛,其需求彈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彈性就越小。此外,農產品在消費者預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者調節(jié)需求的時間等對農產品的需求彈性也會產生影響。

二、需求彈性低是農產品的普遍規(guī)律并決定了農業(yè)的弱質性

(一)農業(yè)的弱質性

農業(yè)是以生命有機體作為生產對象,是自然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農業(yè)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歷程中,普遍表現出弱質性特點。農業(yè)的弱質性是指農業(yè)受規(guī)律性制約所特有的不足與劣勢。農業(yè)的弱質性主要表現為:生產周期長,供給調節(jié)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影響;農業(yè)比較利益低,處于不利地位。農業(yè)的生產周期長、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大、農產品需求彈性小等農業(yè)特性,決定了農業(yè)“弱質產業(yè)”的角色。

(二)需求彈性低是農產品的普遍規(guī)律并決定了農業(yè)的弱質性

農業(yè)是自然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風險大、比較效益低、農產品需求彈性小是農業(yè)的基本屬性。需求彈性低是農產品的普遍規(guī)律。首先,農產品不同于工業(yè)品及非農產品,其多數是生活和生產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結構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要求,受價格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表現出一定的剛性,因而在一定時期內,農產品的需求并不會因農產品的價格上升而迅速減少,也不會因價格下降而迅速增長。其次,農業(yè)生產技術進步,導致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在對農產品需求相對不變或需求增長不及農產品產量增長快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農產品產量需求缺乏彈性。再次,由于農民生產的分散性、弱小性,農民不可能形成價格聯盟,采取維持農產品價格的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國農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低下,吸納和保護資源的能力不強。農業(yè)的本質決定其缺乏比較優(yōu)勢,即農業(yè)收入的長期增長速度總是低于非農業(yè)的增長速度。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小是農業(yè)弱質性的根源。

三、調控農產品的需求彈性,緩解農業(yè)弱質性

(一)優(yōu)化農產品品種結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品種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向優(yōu)質、營養(yǎng)、安全方向發(fā)展。但是,我國農產品品種結構不合理,產期集中,品質較低的特點與這種轉換趨勢不相適應。以水果生產為例,我國的水果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優(yōu)質果不超過5%;品種結構不合理,蘋果、梨、柑橘3大品種占水果總面積的54%,產量占水果總產量的65%,且產期過于集中,適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種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種相對較少。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品種改良和良種推廣,下決心淘汰劣質品種,大力開發(fā)優(yōu)質品種,不斷優(yōu)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努力改善農產品的結構,不斷增加高層次需求農產品的生產。引進國內外優(yōu)良品種,充分挖掘地方傳統(tǒng)優(yōu)勢品種,推廣名、優(yōu)、特、新、稀的農產品品種。就糧食來說,按照食用優(yōu)質化、用途多樣化、品種專用化的要求優(yōu)化結構,發(fā)展優(yōu)質稻米,開展綠色無公害大米生產。水果生產向優(yōu)質化、營養(yǎng)化、高檔化轉變,發(fā)展名特優(yōu)新產品。畜禽產品也要選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優(yōu)質傳統(tǒng)品種及特種經濟動物,以良種不斷改善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

(二)提高農產品儲藏保鮮質量

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國農產品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在整個物流鏈條上,未經加工的鮮銷農產品占了絕大部分,儲藏的水果不到總產量的20%,冷藏庫和氣調庫的儲藏量僅占水果總產量的7%左右。我國農產品中相當一部分新鮮產品由于運價、運力、交通基礎狀況和產品保鮮技術造成腐爛、變質,損失巨大。有數據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huán)節(jié)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l/4強的農產品在物流環(huán)節(jié)中被消耗掉了。而發(fā)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水果蔬菜在物流環(huán)節(jié)的損耗率僅有1%~2%。因此,要對現有冷藏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加強農產品儲運保鮮等市場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網絡系統(tǒng),最終實現鮮活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效、便捷流通,使農民得到實惠。

(三)完善加工體系

我國農產品市場上,大部分農產品未經加工或僅經過簡單的粗加工即進入消費市場,包裝不標準,質量不穩(wěn)定,農產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場的競爭力。目前發(fā)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農產品加工值大多是農業(yè)產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為80%。而我國農產品加工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農業(yè)產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到30%。農產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農產品品質的重要途徑。要適應新的消費需求,大力發(fā)展具有當地優(yōu)勢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y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強優(yōu)質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和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fā)展步伐。

(四)推動農業(yè)科技進步

農業(yè)科技貢獻率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yè)科技進步的重要標準。世界上凡是農業(yè)比較發(fā)達、先進的國家,科技在農業(yè)生產中的貢獻率都比較高。據統(tǒng)計,發(fā)達國家農業(yè)科技對農業(yè)的貢獻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國甚至達到90%。我國的農業(yè)科技對農業(yè)生產的貢獻率只有45%,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加快農業(yè)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yè)建設,必須加強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培育,動員全國農業(yè)科技力量,整合農業(yè)科技資源,加強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的密切協作。加大政府對農業(yè)科研及技術推廣經費的投入強度,建立和完善農業(yè)科技市場體系,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體系,降低農業(yè)技術風險。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yè)科技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推進,從而保證最新的科技發(fā)展成果能夠應用于農業(yè)。

(五)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農藥、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注水肉、毒大米、劣質奶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對人類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構成極大威脅。要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關鍵要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要加強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與保護及農業(yè)投入品的監(jiān)管,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農業(yè)標準化制定、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檢測體系建設、產品例行監(jiān)測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標準化生產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標準化生產穩(wěn)步進行。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市場監(jiān)管,進一步規(guī)范農資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執(zhí)法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zhí)法力度。

第2篇

關鍵詞 農產品 價格 模型

一、農產品供求模型的基本假設

1.一國經濟封閉,即不必考慮國際貿易、匯率、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2.一國僅存在三大部門:政府、農戶家庭、非農戶家庭。其中農戶家庭僅生產農產品,非農戶家庭僅生產非農產品。農戶家庭除了消費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之外,還通過交換,消費非農產品。

3.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可以互相替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并且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比價的變化,消費者會修正他們消費這兩種產品的比例。[1]

二、農產品需求供給模型推導

1.農產品總需求曲線的形成(參考芒德爾-弗萊明模型)[2]

農產品的總需求為既定的價格水平上一國內所有居民所需要的農產品總量。它等于農產品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農戶家庭農產品交換額的總和。這種關系記為

⑴式中, 為一國對農產品的總需求; 表示農戶家庭自己所消費的農產品量; 為農戶家庭對農產品的投資支出。 為政府對農戶家庭的農產品支出。 為農戶家庭農產品交換額。作為會計恒等式,⑴式總是成立的。一旦決定了 、 、 、 的決定方法,則就可以知道影響總需求的因素。

農戶家庭既消費農產品又消費非農產品。因此,農戶家庭的名義消費總值為

⑵式中, 、 分別為農產品、非農產品的價格。 為兩種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數,即產品價格指數。 為農戶家庭實際總消費量。在一般情況下,

其中, 、 為農戶家庭總消費中總產品和非農產品的加權值。這一權值可以通過農戶家庭消費調查確定的代表性農戶家庭兩種產品消費支出比例給定。在 確定之后,農戶實際消費總值為

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得出投資支出價格指數 和政府農產品支出價格指數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三種指數雖然都是 、 的加權平均數,但是權值不同。即農戶家庭的農產品和非農產品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比例不同。農戶家庭投資支出的名義總價值定義為農產品投資支出和非農產品投資支出的和

農戶家庭政府支出的名義總價值定義為政府對農戶家庭農產品和非農產品支出之和:

則,農產品的名義總需求為

可以看出 為按照需求度量的名義國內農產品生產總值。把上式改寫為

根據⑵、⑸、⑹式以及農戶家庭利用的非農產品名義價值總額 等于 ,可以得到:

考察這一結果。⑼式中右側的第一項是名義吸收 ,即農戶家庭名義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和。第二項是名義吸收額 ,即農戶家庭名義農產品、非農產品貿易余額。

根據宏觀經濟學消費和投資理論,我們知道農戶家庭的消費是由利率 、農戶可支配收入 、以及預期可支配收入 決定的。農戶家庭投資是由利率 ,以及與其未來資本的邊際生產率 決定的。其中變量下面的“+”表示該變量對因變量有正影響,“-”表示該變量對因變量有負影響。

用函數形式表示如下:

在價格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根據影響消費和投資的變量,可以寫出農戶家庭的吸收方程:

下面,通過類似的推導,得出農戶家庭凈貿易余額方程。首先,當 增加時,貿易余額趨于惡化,這是由于部分增加的吸收是用于農戶家庭利用的非農產品。因此, 是 的負函數。同時, 是非農戶家庭吸收 的正函數,因為當非農戶家庭吸收增加的時候,非農戶家庭吸收部分增加是花費在農產品上的。其次,假設 是非農產品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 的正函數,用e來表示??梢钥闯霎攅上升時,與農產品相比,非農產品變得更為昂貴,則 上升,而 下降。非農戶家庭和農戶家庭都會將他們的部分消費轉移到較為廉價的農產品上。則貿易余額 隨著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的下降而有所改善??梢杂孟旅娴姆匠瘫硎荆?/p>

綜合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

2.農產品總供給曲線

農戶家庭利用資本(K)和勞動(L)生產農產品。農戶家庭的資本就是指土地、原材料(如種子,肥料等等)以及農產品庫存。另外,用技術水平 決定K和L水平即定條件下能夠生產的產量。 上升代表生產過程中有了某種技術進步,從而帶來更高的產量??梢杂孟旅娴谋磉_式來描述上述關系:

第3篇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 信息管理 ERPICT

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中解決“三農”問題的三個“最需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作為供應鏈上各環(huán)節(jié)的溝通載體,21世紀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將會超越企業(yè)與企業(yè)、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因此,本文從信息管理的層面,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進行研究,包括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信息類型、企業(yè)資源計劃(ERP)和信息通訊技術(ICT)等信息問題,提出解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關鍵技術和方法。

一、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圍繞核心企業(yè),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認識和掌握了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內在規(guī)律和相互聯系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yè)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發(fā)揮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二、農產品供應鏈概述

1.農產品供應鏈的含義。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由涉及將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與活動的上游及下游農戶、生產商、批發(fā)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絡。農產品供應鏈是基于農產品這一特殊產品形成的供應鏈。國外研究揭示,在“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中,農產品供應鏈呈現為一種“生產商與消費者雙驅動模式”特征明顯的非線性系統(tǒng)。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由以下環(huán)節(jié)構成:生產資料的供應環(huán)節(jié)、生產環(huán)節(jié)、加工環(huán)節(jié)、配送環(huán)節(jié)、零售環(huán)節(jié),各個環(huán)節(jié)流程。由圖1農產品供應鏈環(huán)節(jié)流程圖所示。

2.農產品供應鏈的特點。農產品的諸多特性,有如下特點:(1)參與者眾多;(2)農產品物流數量特別大,品種特別多;(3)農產品供應鏈物流要求高;(4)農產品物流難度大。一是包裝難;二是運輸難;三是倉儲難。同時還具有市場不確定性大和供應鏈易斷性等特點。

三、農產品供應鏈信息類型

農產品的信息流動主要有兩種類型:農產品需求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其中,農產品需求信息受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驅動,而可追溯性信息則是來自國際組織的強制性要求比如歐盟,所有在歐盟銷售的農產品都必須有提供包括產品名稱、生產者信息、產品屬性,以及各環(huán)節(jié)交易的日期和時間等可追溯用信息。農產品供應鏈中產品和信息流動,如圖2所示。

四、企業(yè)資源計劃的理論分析

1.企業(yè)資源計劃。本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企業(yè)資源計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這個概念。ERP 以客戶關系與銷售管理為龍頭,以企業(yè)內部的計劃和生產管理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業(yè)供應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其能夠幫助企業(yè)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企業(yè)資源計劃系統(tǒng)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2.供應鏈與企業(yè)資源計劃的關系。供應鏈是面向市場的,企業(yè)資源計劃是面向企業(yè)的。在激勵的市場競爭的條件,企業(yè)直接面向市場,二者相互影響。

五、ICT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對ICT技術的需求對農產品供應鏈中ICT技術需求的分析主要針對供應鏈管理的以下三個主要功能:訂單處理,產品運輸和配送,庫存和倉庫管理。對ICT技術的文獻研究發(fā)現,供應鏈管理的以上三個功能對ICT技術有如下需求。

1.訂單處理對ICT技術的需求。改進訂單處理效果。農產品供應鏈功能的整合將有助于改善供應鏈績效、提高顧客反應速度并確保產品質量。

2.在產品運輸和配送對ICT技術的需求。首先是增加農產品的可追溯性,農產品的可追溯性將會影響供應鏈上的所有節(jié)點。因此,某一種ICT技術代表的識別信息要適用于供應鏈上所有運輸過程。

3.庫存和倉儲管理實現最優(yōu)庫存量產生的對ICT技術的要求。通過對庫存管理的進行動態(tài)和實時跟蹤的技術,來實現對信息協調的管理。

六、結 論

綜上所述,農產品供應鏈的提高與發(fā)展,信息,英國有很多的軟件用于實現食物和農產品追溯,此外,ERP系統(tǒng)在英國農業(yè)供應鏈和食品行業(yè)中的應用也很廣泛。對于我國來說,今后ERP和ICT技術將在我國農產品中廣泛應用,GPS和GIS等技術也將為農業(yè)信息化的的發(fā)展提供決策支持。

第4篇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吉爾吉斯斯坦;CMS模型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8-0011-03

作者簡介:胡穎(1973-),女,漢族,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與中亞國家區(qū)域經貿合作。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產品貿易研究——基于新疆視角”(批準號10XJJCGJW001)、新疆社科基金項目“新疆對中亞國家農產品出口擴大促進研究”(批準號10CJY023)階段性成果。

一、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

(一)出口增長迅速,比重仍然偏低

2004年以來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tài)勢。據統(tǒng)計,2004年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額為5685萬美元,而2010年則提高到52619萬美元,年均增幅達449%,遠遠超過同期中國對中亞其他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年均增長率。

同時,中國農產品在吉爾吉斯斯坦進口農產品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該比重為49%,2006年上升至1196%,隨后雖然出口的絕對數額增加,但比重有所回落,2010年降至965%。

盡管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2008年以來出口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且在吉爾吉斯斯坦進口農產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中吉雙方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吉爾吉斯斯坦主要出口牛奶、煙草及其制品,進口谷物、動植物油脂、糖及糖類食品、食用水果;中國主要出口水果、蔬菜、水產品和肉及肉雜,進口棉花、動物毛皮、糧食等。兩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jié)摿薮蟆?/p>

圖1 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額及其占吉進口農產品比重 

(單位:萬美元)

(二)出口產品集中度高、波動性較大

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結構比較單一,產品集中度較高。如表1所示,2004年中國對吉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食用水果及堅果、煙草及其制品兩大類上,兩類產品出口額占比達766%。2010年,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則主要集中在肉及食用肉雜、食用水果及堅果兩大類上,兩類農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739%。

表1 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結構

單位:%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肉及食用雜碎0757206331274150444

乳、蛋、蜂蜜00010107000207

食用蔬菜41202737262219

食用水果及堅果498537366320241269295

谷物0010229600278448110

淀粉類產品362533158551707

蔬菜水果堅果制品11160724301723

雜項食品23291223172322

煙草及其制品2681271946322035

資料來源:根據UNCOMTRADE數據,計算得到

此外,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的波動性也比較大,以谷物出口為例,2004—2010年,谷物出口占中國對其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波動劇烈, 占比最高為448%,最低為0。肉及食用肉雜類產品出口與谷物出口較為相似。食用水果及堅果出口較為穩(wěn)定,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

從出口結構來看,中國向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乳、蛋、蜂蜜、蔬菜、水果、堅果制品以及雜項制品等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偏低。

二、影響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因素分析

為探究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本文采用CMS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一)CMS模型

CMS模型1951年由泰森斯基(Tyszynski) 首先提出并應用,是用于評價一國出口競爭力的重要統(tǒng)計分析工具,后來經過勒納和斯蒂恩(Leaner and Stern ,1970)、 詹帕(Jepma,1988)等人完善,使其成為研究出口貿易增長因素的重要模型。根據CMS模型,一國對另外一個國家出口貿易的變化可以分解整合為“進口需求效應”、“出口競爭力效應”和“產品結構效應”三個因素:即:

Q=ipi(0)qi+ipiqi(0)+ipiqi(1)

其中,Q表示t期出口國對進口國的出口總額變化,qi(0)表示基期進口國i類產品的進口額,qi表示t期進口國i類產品的進口變化,pi(0)表示基期出口國在進口國i類產品進口總額中所占的份額, pi表示t期出口國在進口國i類產品進口總額中所占份額的變化。式(1)中,ipi(0)qi稱為“進口需求效應”,即因進口國產品進口規(guī)模及結構變化而導致的出口國的出口變化;ipiqi(0)稱為“出口競爭力效應”,它反映了出口國產品出口結構變化而導致出口變化;ipiqi稱為“交叉結構效應”,它反映出口國出口結構與進口國進口效應的交互變化而導致的出口國出口變化。根據詹帕(Jempa,1988)的CMS模型擴展形式,式(1)可以轉換為:

Q=p(0)q+[ipi(0)qi-p(0)q]+q(0)p+[ipiqi(0)-q(0)pi]+

[q(t)/q(0)-1]ipiq(0)+[ipiqi-(q(t)/q(0)-1)ipiqi(0)](2)

  其中,q(0)表示基期進口國的進口總額,p(0)表示基期出口國在進口國進口總額中所占的份額,q表示進口在兩個時期內進口總額的變化。根據式(2),對上述影響出口增長的三種效應進行二次分解。“進口需求效應”分解為“需求規(guī)模效應”(p(0)q)和“需求結構效應”(ipi(0)qi-p(0)q)。“出口競爭力效應”進一步分解為“綜合競爭力效應”(q(0)p )和“具體產品競爭力效應”(ipiqi(0)-q(0)p )?!敖Y構交叉效應”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凈結構交叉效應”([q(t)/q(0)-1]ipiqi(0) )和“動態(tài)結構交叉效應”(ipiqi-[q(t)/q(0)-1]ipiqi(0))。

胡 穎: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增長——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胡 穎: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增長——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二)數據來源

模型所采用的數據是按照HS 分類后的產品數據。該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統(tǒng)計署創(chuàng)立的貿易數據庫 (COMTRADE)。 HS編碼自1988年實施以來也有了第四次修訂本——HS2007 的商品分類方法, 它與 HS2002 商品分類方法并行使用。為了研究之前年份的貿易情況, 并為了能夠使前后分類的數據保持一致, 本文所用的農產品貿易數據是 HS2002商品分類方法得出的數據。農產品數據為HS編碼01~24章,樣本時期為2004—2010年。

(三)模型分析結果

表2 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長分析

單位:萬美元

指標2004-2010年

絕對額比重(%)

實際貿易增長4116610000

進口需求效應211155128

需求規(guī)模效應210685118

需求結構效應428010

出口競爭力效應5715139

綜合競爭力效應549611335

產品競爭力效應-49246-1196

結構交叉效應1948394733

凈交叉效應21182515

動態(tài)交叉效應1736574218

資料來源:UNCOMTRADE, 經計算得到

模型結果表明,2004—2010年,“進口需求效應”、“出口競爭力效應”和“結構交叉效應”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都有正向的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同。具體如下:

1“需求效應”是影響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的首要因素。2004—2010年,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4117萬美元,其中“進口需求效應”占5128%,即由于吉進口需求擴大導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2111萬美元,占增長總額的5128%,是影響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的最主要因素。進一步細分,吉進口需求規(guī)模的擴大是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其貢獻率達到5118%,而吉農產品進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僅占01%。

2“產品結構效應”是影響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的次重要因素。由于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結構變化與吉農產品進口結構變化交互作用導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19483萬美元,占4733%。其中,“凈交叉效應”為515%,而“動態(tài)交叉效應”為4218%,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化能較好地適應吉農產品進口結構的變動。

3“競爭力效應”是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另一個影響因素,但它的貢獻率僅為139%。農產品競爭力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較小,中國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的貢獻率達1335%,而產品競爭力的貢獻率僅為-1196%。

三、結論

(一)CMS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進口需求的持續(xù)快速增長是中國對其出口增長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中吉兩國在農業(yè)資源稟賦和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國能夠根據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進口結構的變動,較好地調整自己的出口結構,雙方進出口結構的契合是促進中國對其農產品出口增長的次重要因素。

(二)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依賴其進口需求的快速增長,然而過分依賴市場需求擴大,終究會因進口國市場需求的變化給出口帶來波動,這已經從中國對吉谷物、肉及肉雜產品出口的反復波動中得到印證。近年來,吉農業(yè)部門產出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0%左右,吉政府也把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作為經濟發(fā)展的重點。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業(yè)成為吉最重要的工業(yè)生產部門之一,其中肉制品加工業(yè)、果蔬加工業(yè)都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基礎,吉農產品加工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σ坏┑靡猿浞轴尫?,其同類產品進口額將會大幅度減少。

(三)競爭力因素對促進中國向吉農產品出口的作用很小,個別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偏低甚至對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近兩年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的增速已經減緩,2004—2008年中國對吉農產品出口年均增幅為667%,2009—2010年降至174%。這表明中國必須通過提高產品競爭力來穩(wěn)定和擴大對其農產品出口。而競爭力的提高應包括市場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兩個層面。

四、擴大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出口的對策建議

(一)努力提升新疆的農產品競爭力

中國新疆農業(yè)資源豐富,毗鄰吉爾吉斯斯坦,具有對吉農產品貿易的資源和區(qū)位優(yōu)勢。首先,加快建立新疆面向吉爾吉斯斯坦及周邊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實現產業(yè)化、規(guī)?;a。以公司加農戶模式或者探索多種合作模式,建立農產品原料供給長效機制??稍谛陆晾缰葜薄⑺堑貐^(qū)重點建設反季節(jié)蔬菜、瓜果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大力發(fā)展蔬菜瓜果保鮮加工業(yè)和畜產品加工業(yè);在喀什、阿克蘇地區(qū)重點建設果品生產加工基地,主要發(fā)展蘋果、香梨等鮮果生產和保鮮加工業(yè)。其次,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yè)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提供優(yōu)惠稅收政策、給予信貸支持等措施,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基地、科技研發(fā)等體系建設。構建現代化的農產品及其制品的質量安全體系。從生產、加工、流通方面,全面提升新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加快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體系建設,大力推行標準化、優(yōu)質化生產。

(二)加強中吉相關部門間的合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吉兩國政府層面的交流機制,簽訂農業(yè)合作協定。通過簽訂中吉《農業(yè)合作、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建立農業(yè)直接投資和農產品貿易的兩國高層對話機制,形成規(guī)范有序的農產品貿易環(huán)境,最大程度降低農產品跨境交易成本。其次,促進中吉農產品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強中吉兩國間過境運輸、海關以及衛(wèi)生檢驗檢疫等部門的合作。通過協商,敦促吉方簡化農產品通關手續(xù),縮短查驗時間,提高查驗效率,建立農產品進口綠色通道。同時,為加強中吉農業(yè)及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合作,雙方可在勞務許可、海關事務方面給予一定政策支持。第三,加強中吉伊爾克什坦、吐爾尕特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密切中吉口岸查驗機構的交流與協作,改善口岸通關環(huán)境,提高通關效率。

(三)深化中吉農業(yè)領域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擁有良好的農業(yè)基礎,但由于生產設備和工藝落后、產品缺乏競爭力,其潛能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企業(yè)應充分發(fā)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yōu)勢,積極開展與吉爾吉斯斯坦農業(yè)生產領域合作,大力發(fā)展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yè),生產適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通過農業(yè)產業(yè)項目合作,實現優(yōu)勢互補,進而帶動國內農業(yè)生產原料、農機產品的出口,以項目換市場。

[參考文獻]

[1]課題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市場考察報告[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4):101-105

[2]王海燕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發(fā)展模式選擇與策略[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 2008(4):29-36

第5篇

關鍵詞: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流

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競爭優(yōu)勢在于,通過整體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更加快捷穩(wěn)定地貫穿供應鏈上下游農戶和生產企業(yè)、零售商及消費者,使物流與客戶實際需求同步。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關鍵之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農民、加工企業(yè)、批發(fā)零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建立協同關系來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在實施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時,當前主要考慮的是物流問題,對信息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本文從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特性出發(fā),討論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信息流的性質及其控制問題,強調對信息流的管理是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并且認為供應鏈信息流對品牌農產品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一、信息流是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信息需求

與傳統(tǒng)的農產品流通管理不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強調供應鏈節(jié)點之間的合作與協同,即節(jié)點之間的協同對策,謀求多贏目標。信息共享是節(jié)點間協同與合作的基礎,能夠使供應鏈中所有成員有效地安排作業(yè)流程,促進成員間的相互信任,提高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

因此,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要求農戶、經銷商和加工企業(yè)等所有的參與主體之間進行有效的信息協調和交換,實現信息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需求。包括:

1 生產環(huán)節(jié)與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信息需求。生產和流通是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農戶和企業(yè)的生產要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因此要求為農戶和企業(yè)提供相應的市場需求信息。例如,向農戶提供加工企業(yè)、營銷企業(yè)需要的品種、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國內外市場價格行情及其變動趨勢:同時加工企業(yè)也需要了解農戶的種植情況、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及產量預測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生產與銷售。

生產環(huán)節(jié)與加工流通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信息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業(yè)的加工和營銷能力決定農戶的產品能否實現從實物到價值的轉換,直接影響著農戶下一輪的生產經營;另一方面,農戶生產能否滿足企業(yè)加工和營銷的需要,對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企業(yè)的加工和營銷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一些資源閑置,降低資產利用率,影響企業(yè)經濟效益。

2 流通與消費環(huán)節(jié)的信息需求。流通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同時供應鏈的核心思想是要對最終顧客需求變化產生快速反應,因此,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品種、品質、質量安全等方面信息的及時和準確供給,才能增加消費者的消費信息,提高消費者消費品牌農產品的欲望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對于生產者、加工企業(yè)和營銷企業(yè)來說,產品質量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的聲譽和品牌的知名度,從而促進企業(yè)銷售的增長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企業(yè)的競爭能力,

3 物流與庫存信息的需求。品牌農產品生產具有季節(jié)性、地域性和區(qū)域性的特點,而其消費卻不受時間、地域和區(qū)域的限制,因此物流和貯藏信息的交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供應鏈節(jié)點之間建立有效物流與庫存信息協調機制,對物流和庫存進行合理控制,保證物流和庫存信息的有效協調,能提高整個供應鏈運作效率。

(二)信息流是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在品牌農產品的供應鏈中,物流即農產品是從生產者(最初供應商)流向最終客戶,資金流按照相反方向流動,而信息流則雙向流動。供應鏈管理實際上是對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管理。信息流是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要素,與傳統(tǒng)農產品流通相比供應鏈管理具有許多優(yōu)點,使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更具現代服務業(yè)的特征,表現在:

1 供應鏈信息充分共享。品牌農產品的信息影響大,傳播快,有利于幫助供應鏈企業(yè)存儲商譽、形象?!捌放凭褪且粋€創(chuàng)造、存儲、再創(chuàng)造、再存儲的經營過程?!痹谵r產品供應鏈中,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支撐,品牌農產品信息貫穿于生產,運輸、倉儲、、配送等環(huán)節(jié),將農民、供應商以及批發(fā)商零售終端、客戶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從而實現對農產品物流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用。

2 降低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交易成本。商品流通的交易成本高,據研究,平均而言要贏得一個新客戶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個既有客戶成本的6倍,而品牌則可以通過與顧客建立品牌偏好,有效降低宣傳和新產品開發(fā)的成本。品牌農產品信息是一種無形資產,它所包含的價值、個性、品質等特征都能給產品帶來重要的價值和聲譽,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減少了進入市場的障礙,大大降低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的交易成本。

3 減少農產品流通的市場風險。品牌農產品信息能減少農產品流通的市場風險,促進供應鏈的管理。農產品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造成批發(fā)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供給信息的不確定性,使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失去了信任,怕買不到自己稱心如意的產品,花錢買氣受,既擔精神風險又擔金錢風險。品牌農產品憑借品牌形象和美譽進入流通領域將一路綠燈,信息流將農民、供應商以及批發(fā)商零售終端、客戶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

4 使農產品種植者、供應商和經銷商能獲取更大的利潤,品牌農產品信息的流動加快了農產品供應鏈的銜接,使品牌農產品物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之間處于暢通狀態(tài),降低了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成本,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品牌農產品不但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發(fā)展,化解了傳統(tǒng)物流無法解決的矛盾,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找到了出路,還通過新的流通模式使農產品種植者、供應商和經銷商能獲取更大的利潤。

二、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網絡的構建與控制

(一)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網絡

品牌農產品供應鏈涉及企業(yè)和農戶從生產、運輸、加工、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業(yè)務流程,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由于相鄰節(jié)點企業(yè)間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關系,當把所有相鄰企業(yè)依次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供應鏈,品牌農產品供應鏈上的節(jié)點企業(yè)必須同步、協調運行,才有可能使鏈上的所有企業(yè)都能受益,因此暢通的信息流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在技術方面,應通過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將企業(yè)和農民、供應商以及批發(fā)商零售終端、客戶聯結起來,實現對品牌農產品物流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在國外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無論是生產企業(yè)還是政府監(jiān)控部門,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過

互聯網相關信息。信息是品牌農產品物流的神經系統(tǒng),從農產品的產前、產中到產后的儲存、運輸、加工及銷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物流信息應作及時處理,才能應對市場變化。

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為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網絡提供了技術的支撐,借助于電子商務平臺,把原本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信息難以收集,傳遞單向的狀況得以改變,構筑起密切聯系、渠道暢通、數據豐富、反映迅速的品牌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網絡。

(二)品牌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的監(jiān)測與控制

1 重視供應鏈信息流的監(jiān)測和控制。隨著農產品消費需求關系的變化。品牌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日益重要,對其監(jiān)測和控制應十分重視。宏觀上,供應鏈信息流有利于對品牌農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監(jiān)督管理,實現生產――市場――消費――站式的數字化監(jiān)控。微觀上,品牌農產品供應鏈連著千家萬戶,信息反映的是市場的力量,將信息流的監(jiān)控體系應用于生產,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定品牌農產品信息的相關標準。我國品牌農產品信息存在著標準制定滯后、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標準時效慢、采標率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企業(yè)和農民無法按發(fā)達國家的標準或國際標準來組織生產,影響了品牌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農產品供應鏈把相關信息形成統(tǒng)一標準,制定統(tǒng)一規(guī)范,能夠保證信息流快速有效的傳遞。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用戶的信息行為不越界,另一方面信息遭到濫用可以尋求法律的保護。

3 確保信息流的有效性。品牌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面大量廣,包括農產品的生產信息、需求信息、價格信息、產品的技術信息、制造工藝方法、項目研究報告、企業(yè)供應商、銷售商的信息、市場信息、宏觀經濟政策、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競爭對手情況以及國內外企業(yè)可供借鑒的營銷策略等,但是用于實現供應鏈的有效控制的信息在各個節(jié)點之間是不同的,要認真篩選,以便集中協調不同農業(yè)企業(yè)和相關企業(yè)的關鍵數據,包括訂貨預測、庫存狀態(tài)、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以便于供應鏈各個環(huán)節(jié)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進行數據庫信息集成。實現科學決策。

第6篇

[關鍵詞]農產品;營銷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8-0106-03

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關鍵在農業(yè),要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產品的營銷是重中之重。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市場里,客觀迫切要求農產品的銷售不能再固守原來的生產銷售觀念,必須確立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現代農產品市場營銷觀念。農產品市場營銷就是指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欲望而實現農產品潛在交換的活動過程。農產品營銷是農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個人與群體在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的流通過程中,實現個人和社會需求目標的各種產品創(chuàng)造和產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動。農產品營銷概念體現一定的社會價值或社會屬性,其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和人們的需求和欲望。農產品市場營銷活動貫穿于整個農產品生產、流通和交易過程,這就要求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農業(yè)產業(yè)經營組織、農戶等更新理念,注重市場營銷,充分運用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現代市場的“10PS(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市場選擇、市場定位、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政治權利和公共關系)” 營銷理論,在抓好市場調研基礎上,圍繞目標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好農產品市場營銷。本文筆者將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策略問題即4P組合(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1 運用產品策略,創(chuàng)建農產品品牌

產品策略是企業(yè)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在生產、銷售產品時所運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產品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的核心,是市場營銷活動的支柱和基石。產品策略正確與否,決定了企業(yè)的成功與發(fā)展。在產品策略中,產品又是市場營銷的客體和基礎。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產品是指為留意、獲取、使用或消費以滿足某種欲望和需要而提供給市場的一切東西。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生活品質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并已逐漸從需求群體差異化、需求個性特征化向需求個性瞬間化、感覺化方向轉變,目前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上,以水果產品為例,產品結構特征是“四多四少”:即大路的、低檔的、普通的、原料型的產品多;優(yōu)質的、高檔的、專業(yè)的、加工型的產品少,顯然,我們農產品與市場的需求和欲望是不相吻合的。所以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必須運用產品策略,以現代營銷觀念看待生產的農產品,把農產品從其核心產品向形式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和潛在產品拓展。

(1)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塑造農產品品牌形象。關于品牌,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它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企業(yè)提供給某個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qū)別。品牌包含品牌名稱、品牌標志和商標。

進行農產品品牌建設,品牌名稱不可小視。創(chuàng)立一個好的品牌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品牌名稱。好的品牌名稱應與產品特性相符,突出產品獨有的特色,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能讓人產生聯想,還要易讀、易記,能夠清楚地傳達產品。并且,在品牌形象設計上,要綜合運用美學原理,使品牌標志鮮明、獨特、美觀,能凸顯民族和地方特色。品牌名稱和標志要用創(chuàng)新的、獨特的方法凸顯出來,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如一些生產經營者把商標畫在幼果上,讓商標圖與幼果一起成長,無公害又帶有商標,效果很好。同時,要及時進行農產品商標注冊。

(2)加強農產品品牌管理,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美國品牌策略專家大衛(wèi)•愛格認為:顧客感知質量、知名度、忠誠度、聯想力是品牌四大要素。質量是品牌的本質和基礎,是品牌的生命,要使自己品牌成為名品牌、好品牌,產品的品質是關鍵,因此,加強質量管理和認證,花大力氣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從農產品種子的培育,到科學的種植和收獲及農產品的儲藏、運輸及加工,都必須賦予更高更多的科技含量,以確保農產品質量穩(wěn)定和優(yōu)良,確保農產品獨特的地域特色,以提升農產品的品牌檔次,彰顯其品牌魅力,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如廣西近年給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推行 “生態(tài)栽培”、“生態(tài)養(yǎng)殖”和“綠色植?!钡戎卮蠹夹g,初步形成了優(yōu)勢產品向優(yōu)勢區(qū)域集中的良性循環(huán)生態(tài)農業(yè)經濟體系,迅速發(fā)展了一批獨具廣西特色的優(yōu)勢產業(yè)?,F全區(qū)無公害水果示范基地縣超過20個,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達到450個,80多個產品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63個水果產品獲“廣西名優(yōu)產品”稱號,蔗糖、木薯、桑蠶、秋冬菜、水果、畜牧業(yè)生產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在2010年廣西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北京展銷周上,廣西名品容縣沙田柚、荔浦香芋就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賣得好價錢,據統(tǒng)計,展銷周上現場銷售金額達3887.4萬元,簽署成交合同金額11.9億元,達成意向合同金額33.4億元。

(3)爭創(chuàng)農產品名優(yōu)品牌,提高農產品品牌美譽度。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加強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在農業(yè)生產、加工上的開發(fā)應用,加強名、優(yōu)、特產品培育和生產,提升產品品牌價值,提高競爭能力,2011年2月,“靈山春茶節(jié)春茶開采第一日”開采儀式在廣西靈山縣舉行。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產出早春茶具有蟲害小,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的特點,創(chuàng)建品牌早春茶,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開拓更廣大的市場。

2 運用價格策略,把握農產品營銷主動權

價格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中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價格通常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又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難以確定的、最靈活的因素。它可以對市場作出靈敏的反應。從營銷角度看:價格是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所愿意支付的經濟成本,它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的。一般地,農產品價格P=f(市場需求、成本、費用、競爭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定價既要考慮成本的補償,又要考慮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能力,定價客觀上是買賣雙方共同決策。這就要講究定價策略,不能隨心所欲。價格策略是指企業(yè)通過對顧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選擇一種能吸引顧客、實現市場營銷組合的策略。因此,價格策略的確定一定要以科學為依據,以實踐為準繩,在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充分把控各種信息,準確預測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以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水平為基準,科學定價,靈活調控。但是事實上大多農產品生產者缺乏市場營銷理念,許多農產品根本沒有進行產品細分或等級劃分,往往形成好壞一個價。也缺乏市場調研和分析,常常一拍腦袋就給農產品定了價,造成主觀定價代替市場定價。另外,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又使農戶在產品交易中處于劣勢,農戶成為產品價格的接受者。所以,各地政府應建立當地主要農產品供求信息研究和機構,幫助農戶科學定價,更好運用定價策略,做好農產品市場營銷。

3 運用渠道策略,構架農產品多維分銷渠道

美國學者Edwardw、Cundiff認為營銷渠道是指“產品從生產者向最終消費者或用戶轉移時直接或間接轉移所有權所經過的路徑”,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賴的組織機構組成的商業(yè)機構。即產品由生產者到用戶的流通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現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首先是農產品專業(yè)市場建設發(fā)展迅速,類別越來越多,正逐步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之中。從廣西看,2009年廣西區(qū)投資12.3億元建造一大型一站式數字化運作農批市場――南寧金橋農產品批發(fā)市場,搭建凈菜集中配送、農產品大宗物流調配運輸及大型農產品網上交易等多種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大平臺,成為南寧市農產品終端銷售母體。其次,農產品批發(fā)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目前全國農產品批發(fā)市場已達4500多個,基本形成了以城鄉(xiāng)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分銷體系,生鮮農產品80%~90%是通過批發(fā)市場提供的,如廣西南寧五里亭蔬菜批發(fā)市場。再次,以配送、超市、大賣場等為主的現代流通方式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里的新成員,各大超市成為了農產品較為高端的銷售渠道,成為各級政府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之地,一些大中城市農產品超市銷售量已占到當地農產品零售總量的20%以上。再有就是在農產品營銷渠道中的中介也越來越活躍,這些構架起農產品銷售渠道。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村重生產、輕銷售,許多農戶根本沒有意識也沒能力構建自己的銷售渠道,缺乏自主控制的信息來源和營銷渠道,或營銷渠道太窄,因而在農產品的分銷渠道里,是完全處在弱勢的、被動的狀態(tài)中。因此,在農產品營銷中,各級政府除了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銷售渠道,大力促進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建設外,首先應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進行生產管理和產品營銷知識的培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及時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市場信息,使農產品生產者能根據當時的宏觀環(huán)境因素和自身經濟狀態(tài)、產品特色等正確選擇或者構建自己營銷渠道,如市場調查證實:高端消費群體對農產品的消費主要以超市購買為主,如果自己農產品的目標顧客是高端消費者,那選擇銷售渠道主要應是超市。其次,積極發(fā)展各類農業(yè)合作組織,克服農戶分散經營的缺點,充分發(fā)揮其在農業(yè)生產、技術推廣、產品銷售和信息咨詢等方面的作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鼓勵發(fā)展專業(yè)營銷合作組織,或建立各種銷售公司,促進農戶與市場的聯系,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降低市場風險,如廣西靈山、荔浦等縣依托其主導產業(yè),大力發(fā)展各類銷售公司,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再次,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網上銷售渠道,為農產品提供安全快捷便利的交易平臺,實現農產品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全球性銷售,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營銷效率。

4 運用促銷策略,開拓和創(chuàng)造農產品市場

促銷策略是指企業(yè)如何通過人員推銷、廣告、公共關系和營業(yè)推廣等各種促銷方式,向消費者或用戶傳遞產品信息,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激發(fā)他們的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以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農產品促銷是指向顧客傳遞農產品信息,以增加需求和擴大銷售,實質是農產品買賣雙方的信息溝通。農產品促銷策略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推式”策略和“拉式”策略。“推式”策略是指通過以人員推銷方式為主的促銷組合,把農產品推向市場的促銷策略。其目的在于說服中間商和消費者,使其接受農產品?!巴剖健辈呗赃\用的結果是使農產品逐級地滲透到分銷渠道中,最終到達銷售終端?!袄健辈呗允峭ㄟ^以廣告方式為主的促銷組合,將消費者吸引到農產品上來的促銷策略。其目的在于引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激發(fā)并強化其購買動機,進而使消費需求逐級地上傳到農產品。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進行農產品營銷,需加大促銷力度和廣度,在策略上可以以“拉式”策略為主,“推式”策略為輔。①充分利用公共關系手段,利用政府力量,打造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對接、拓展、交流和服務平臺,以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②整合各種資源,由各地政府組織牽頭舉辦各種形式的展銷會、信息會等,廣泛宣傳各類產品信息;如近年,農業(yè)部、廣西政府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舉辦廣西名優(yōu)新農產品展銷會,廣西各地也紛紛結合當地實際和農產品特色,開展各種促銷活動,如靈山縣“靈山春茶節(jié)”、“靈山荔枝節(jié)”等,把農業(yè)、旅游業(yè)、休閑相結合,大大拓展農業(yè)新的發(fā)展空間,創(chuàng)造新的市場。③利用各種公共體資源,運用廣告和營業(yè)推廣等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傳播農產品信息,開拓、激發(fā)和強化消費需求,促進銷售,如把廣告做在互聯網上,利用互聯網的高速、快捷和交互性,迅速、準確地、傳播農產品的信息,彰顯其產品的特色,比如可真實展示農產品生產管理全過程,傳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產品”等新的消費理念,創(chuàng)造出綠色食品市場。

當然農業(yè)是弱質產業(yè),能利用“政治權利”和“公共關系”這兩個策略,如積極利用政府力量,獲得宣傳支持,引導百姓消費,擴大有效需求,營造良好農產品營銷環(huán)境,那更是錦上添花的事。

參考文獻:

[1]王寧.我國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現狀及創(chuàng)新[J].現代化農業(yè),2009(6).

[2]尹春蘭.山西綠色農產品發(fā)展現狀及對策[J].經濟問題,2006(1).

第7篇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自2000年開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fā)展,實現了連續(xù)10年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入世”后,我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2002-2007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由304億美元增加到776億美元,年均遞增18%。雖然最近幾年受到非典、禽流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年均增長率仍然超過兩位數。到2009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05.0億美元。然而,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偏低,并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由“入世”前50億美元左右的長期順差轉變?yōu)檫B續(xù)6年的逆差狀態(tài)。尤其是2008年-2009年,逆差呈加大態(tài)勢,分別為181億美元和130億美元的逆差。逆差加大及出口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措施,此外,我國出口的農產品還受臨時保障措施,動物福利,通關程序等的非關稅壁壘措施的限制和影響;補貼我國實行的較晚,措施也不完善,因此,涉及到對我國農產品反補貼的還比較少。這些措施直接使我國農產品出口深受影響,其擴散效應造成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逆差加大,造成貿易摩擦多的原因分析

1.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發(fā)生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形成嚴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機,許多國家因此而制定了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guī),對進口農產品的質量衛(wèi)生要求更加苛刻。

其次,隨著GATT的八輪談判和WTO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關稅對一國經濟的保護作用下降了,高關稅逐漸轉化為反補貼、反傾銷和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低迷的一些發(fā)達國家把國內農業(yè)問題政治化,使農業(y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措施正在成為發(fā)達國家農業(yè)保護的最有效手段。

對我國實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qū)主要是歐盟、美國和日本,占95%以上,其中歐盟約占41%,日本約占30%,美國占24%。2006年5月29日,日本開始實行“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全面提高了農產品進口的門檻,擴大了檢驗范圍和標準,而我國是日本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該措施的實施必然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造成較大影響。僅2009年,日本扣留我國的301批次農產品中,蔬菜水果類95批,水產制品類74批,肉制品類37批,谷物及其制品類23批,花生18批,豆及豆制品14批,調味品10批,罐頭7批,茶5批,淀粉類4批,其它15批。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形式進行,這種方式對農產品質量的監(jiān)管、農藥殘留量等問題很難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控制,這也給我國的農產品質量統(tǒng)一和出口造成困難。

2.出口產品缺乏特色,缺乏核心競爭力

經過20多年的農村改革與發(fā)展,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產品由供不應求轉向結構性過剩。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在農業(yè)生產上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追求農產品的數量被放在首要位置,對農產品質量和標準要求不高。這些使得我國的農產品以“大路貨”(也稱中等貨)居多,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加工水平低、產品雷同等問題嚴重。據統(tǒng)計,中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量持續(xù)增加,到2006年,中國連續(xù)14年是日本最大的農產品來源國。我國之所以成為日本的主要農產品進口國是有原因的,其他主要農產品出口大國如:美國、歐盟等勞動力昂貴,農產品價格高,無法出口到日本;而低成本的發(fā)展中國家的產品又無法滿足日本市場的品質要求。只有中國的產品質量與價格與市場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對日出口大增。由于出口農產品結構上的相似性,也對日本的相關行業(yè)構成沖擊,導致一些日本本土農產品處于崩潰邊緣,這也是2006年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的原因之一。

3.出口農產品無序競爭,行業(yè)協會未真正起到應有作用

我國出口貿易秩序比較混亂,對同一市場,涌入的中國企業(yè)越來越多,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但價格卻越來越低,許多企業(yè)為了擴大出口,競相壓價,最后將出口價格降到國內價格之下,使外商獲利匪淺,并對進口國的相關產業(yè)造成嚴重傷害和威脅而構成傾銷,而涉案行業(yè)的中國企業(yè)往往達到幾百家的規(guī)模。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行業(yè)組織發(fā)展普遍嚴重滯后,個別地區(qū)農產品出口企業(yè)有一些行業(yè)協會,但其作用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甚至有一些徒有其名,根本沒有開展實質性工作,許多行業(yè)組織是官辦色彩過濃,協會成為“準政府”,失去了民間特色,缺乏相應的獨立性,沒有自;協會章程形同虛設,缺乏民主管理,會員單位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職能發(fā)揮有限,無力維護行業(yè)利益,制約著會員參與的積極性;沒有資金保障,機構運轉受阻。中國農產品行業(yè)協會發(fā)展滯后造成了出口企業(yè)無序競爭,生產及加工流程操作不規(guī)范,大量利潤外流,而且導致一些國家對中國農產品設限或反傾銷,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出口企業(yè)的整體利益。

三、發(fā)展特色農業(yè)的必要性和利益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是我國農業(yè)的必然選擇,將給我國經濟發(fā)展提供更好的發(fā)展空間,也將提高2000年-2009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金額:億美元農民的收入,對“三農”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謂特色農業(yè),是指相對傳統(tǒng)農業(yè)而言的具有產業(yè)個性化特點的新型農業(yè),如花卉苗木、優(yōu)質產品、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農業(yè)等等。特色農業(yè)的主要特征是差異化,這就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huán)境,因地制宜的發(fā)展特色農業(yè)。

1.出口特色農產品,是減少貿易摩擦,縮減貿易逆差的有效途徑

由于特色農產品的“特”,產品的替代性小,產品的生產數量有限,一般不會對其他國家的農業(yè)構成沖擊,因此,遭遇其他貿易壁壘的可能性也小,也適合一家一戶的松散生產國情,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yōu)勢甚至絕對優(yōu)勢。再加上潛在的國外消費市場,更能顯示特色農產品的巨大發(fā)展前景。另外,特色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不同,一般農產品的需求彈性低,而特色的需求彈性相對較大,這就使它在價格和附加值上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特色產品的替代性較小,使后來的競爭者不容易模仿,也就具有了長期發(fā)展的空間。

我們可以用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曲線來分析:

在圖1需求曲線中,需求曲線D1代表一般農產品的需求,它相對于需求曲線D2(代表特色農產品)彈性較低,當需求曲線為D1時,當P1降到P2,需求量由Q2增加到Q3;當需求曲線為D2時,當P1降到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4。說明特色農產品對市場的反應大,在價格做同等幅度的調整時,特色農產品的需求會有更多的需求量增加,能起到促銷的作用,有利于農民的增收和擴大出口。在圖2供給曲線中,S1(代表一般農產品)相對供給曲線S2(代表特色產品)彈性較低,當供給曲線為S1時,當P1降到P2,供給量由Q3下降到Q2;當供給曲線為S2時,當P1降到P2,供給量由Q4下降到Q1。反之,當市場對某種新產品肯定后,以后的發(fā)展空間要大,有利于擴大出口,首先在量上會有較大增加。

2.特色農產品能夠適應多層次、多樣化、多變化的市場需要

實踐證明,只有飽和的產品,沒有飽和的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動態(tài)或靜態(tài)需求無止境,而且是同類農產品的多層次,不同農產品的多樣化,數量質量品種的多變化。每個地區(qū)只有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真正使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特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對于特殊農產品,消費者對于非價格因素的敏感性要大于價格因素的敏感性,只要價格高的不是離譜,消費者更樂于接受個性化的產品,而不是大眾化均質的產品(國際貿易中所說的“大路貨”)。

3.發(fā)展特色農業(yè),能使產業(yè)鏈延伸,促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8篇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 農產品貿易結構 競爭與互補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成為當今世界齊頭并進的兩股力量。區(qū)域化立足于構建合作與互補的競爭力,而地理位置鄰近的國家更具有合作優(yōu)勢。東盟(ASEAN)多數國家與中國毗鄰或隔海相望,地緣聯系緊密,交往歷史悠久,加之當前都處于經濟發(fā)展的加速時期,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雙方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為亞洲的區(qū)域經濟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響正受到廣泛關注。

在自由貿易區(qū)的框架下,農業(yè)被確定為新世紀中國和東盟合作的五大重點領域之一,基于農業(yè)在中國和東盟大部分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位置,雙方始終都將農產品貿易作為開展合作的重點。

然而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在特征和趨勢上存在著多變性與復雜性,為更好把握當前的貿易形勢和格局,應繼續(xù)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進與東盟的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

因此,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框架下,對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內在結構與作用機制的分析將是研究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的基礎。本文將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一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結構對農產品出口的增長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產品結構效應和市場結構效應,即一個國家農產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長較快的國家或地區(qū)。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貿易結構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東盟需求市場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多元化(或多樣化),包括產品多元化和市場多元化,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規(guī)避因需求波動而導致的出口風險。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的風險程度又如何呢?

(1)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結構

     近幾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取得了較快發(fā)展,東盟是我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雙邊貿易額已從2002年的38.1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億美元左右,增長了2.7倍。

東盟各國資源稟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使得各國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不同,東盟10國中,除文萊和新加坡外,農業(yè)均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農業(yè)發(fā)展比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農業(yè)發(fā)展速度較慢,農業(yè)技術落后。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是我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國。從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結構來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這五個國家占中國—東盟農產品出口總額的87.9%和89.7%,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市場集中度高。從中國與主要東盟農產品出口國市場結構來看,中國與其在市場結構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歐盟、美國、日本都是主要東盟國家和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出口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