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家庭教育的角度

家庭教育的角度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7-27 16:14: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家庭教育的角度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家庭教育的角度

第1篇

關鍵詞:獨生子女 家庭教育 投資

一、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投資的現(xiàn)狀

1979年,黨和國家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如今獨生子女家庭日漸成為我國城鄉(xiāng)家庭模式的主流。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期望和未來家庭的保障全部落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父母將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對孩子的培養(yǎng)上,并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猶為突出。尤其是在孩子的學業(yè)上,家長們不惜重金。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獨生”,家長對孩子給予了特別的鐘愛。一個寶貝,在家庭里長輩們眾情所依,眾望所歸,孩子的地位超過了“掌上明珠”,家長的教育投資理智被嚴重淡化了。

1.財力投資盲目

家長對子女的財力投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學雜費、教材和參考資料費、校服費、文具費和上學期間食宿費等基本教育支出;2.家教費、補課費、相關的輔導班費和課外書籍費等擴展性教育支出;3.擇校費等選擇性教育支出。但有很多獨生子女家長在還沒有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先天稟賦之前,就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比如,見到別人的孩子都學鋼琴,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變的高雅起來,于是請了老師讓孩子學,其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唱歌、跳舞。最后,不僅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對鋼琴的興趣,反而產生了對鋼琴的厭惡感。結果是節(jié)衣縮食買下的鋼琴被閑置起來,錢等于白花了。

2.精力投資不當

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父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一般地說,家長的精力投入與孩子的正向發(fā)展應該成正比,可往往難從人愿,精力投入很多,而效果欠佳。如以下做法:

每天都陪著孩子做作業(yè),一陪就是幾個小時,弄得有些孩子到了沒人陪就不做作業(yè)的地步;

家長怕孩子有“閃失”,就親自陪孩子一起玩兒,不鼓勵孩子與街坊鄰居的孩子一起玩兒;

家長陪孩子上各種“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慮,家長甘心當隨從。

……

如此這般的精力投入,只會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性,孩子以后踏上社會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3.情感投資過度

情感投資過度主要是指父母及長輩對孩子投入的情感過度,陷入“溺愛”。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得到超量的愛、超量的呵護。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飯桌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著家里的“小皇帝”,爺爺喂口魚,孩子不吃;奶奶夾塊肉,孩子不吃;爸爸送上牛奶,孩子不喝。媽媽只好問孩子想吃啥,孩子卻根本不理睬……在獨生子女家庭里,一切為了孩子、一切屬于孩子、一切都服從孩子。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孩子“習慣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變成家庭里的暴君?!?/p>

4.德育投資受忽視

德育投資是父母及長輩為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習慣所作的努力。從一般認識上看,家長們對德育是重視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道德的好人。我們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家長同意“孩子從小應該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占85%, 認為“孩子智力開發(fā)最重要”的不足10%, 然而,當我們把德育、智育、體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細目,請家長選擇當前最關心、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時,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把熱點目標指向了學習。

三、對策與建議

為了讓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進行理性投資,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財力投資要明確

家長為孩子進行投資是必須的,但要講科學,要注意實效。俗話說:“花錢要聽響兒?!?錢該花在什么地方?一個原則是,從家庭和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家長應該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孩子。由于遺傳和環(huán)境的作用,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能力都各不相同,家長一定要善于觀察自己的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優(yōu)點、長處,更要知道孩子的缺點、短處。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在投資項目上,家長不應該追“熱”逐“潮”,應該做到量力而行,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發(fā)展其潛力,做到因材施教。

2.精力投資要科學

家長的精力投在哪兒?怎么投?要講科學。家長應該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去聽一些關于家庭教育的講座,或是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從而總結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當然,家長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培養(yǎng)孩子學做人上,重視孩子的人格培養(yǎng)。對孩子進行吃苦耐勞的品德教育,從小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集體公益勞動。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進的動力,才能嚴格要求自己。

3.情感投資要降溫

情感投資是抽象的,也是很具體的。滿足孩子的需要是家庭教育情感投資的一個角度,但家長要注意識別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愛與溺愛只一字之差,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需要是不同的,對孩子情感投資的重點領域也應有所不同。獨生子女家長應該把超量的愛、超量的呵護降降溫,應該懂得如何恰當?shù)亓髀逗捅磉_自己的愛。要給孩子愛,但不要給得太多,正像給花施肥,不能施得太多,否則反而使花朵枯萎。

4.德育投資要重視

德是人才之本,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事業(yè)心的動力,強烈的事業(yè)心又是成功的基石。所以望子成龍應該重視教子有德。但在家庭教育投資過程中,很多家長只重視智力投資,忽視德育投資,這種重智輕德的投資導向,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要使孩子成為德智并行發(fā)展的人才,家長必須改變這種錯誤的投資理念,合理安排家庭教育投資在德智中的分配比例,重視孩子的道德品質教育投資。如,家長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要真誠對待別人,尊重他人,樹立起關心幫助他人,與他人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思想等等。

第2篇

當今,我國一些家庭和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子女家庭教育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十分明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基本信條是“聽話”:恪守父命,俯首貼耳,便是好孩子;獨持己見,我行我素便是壞孩子。具體地說,家長總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執(zhí)行家長說了算的單一模式。許多家長不屑與孩子溝通和交流,不能容忍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緒饑餓”。另一方面,許多家長過分地放縱孩子,使他們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怕的錯誤觀念。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好下一代的任務。

(一)家長和子女多接觸有利于孩子教育。個別教育、因才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孩子從出生到六、七歲上學前,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家里。即使上學后,在家的時間仍遠比在學校時間長。長期共同生活和特殊的親子關系,使得家長能夠深入而系統(tǒng)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況,從而做到家庭教育能從子女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二)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具有連續(xù)性。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教育影響著子女,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言談舉止等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xù)幾代人。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xù)幾代人。家庭教育的連續(xù)性往往對家族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

(三)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活力的教育。家長和子女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家長在子女的身心發(fā)展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因為與家長在血緣上、經濟上、思想感情上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受家庭的影響最直接、最生動、最經常、最深刻。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系,他們之間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家庭教育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子女的直接的灌輸、宣傳和教誨,家庭生活的許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家庭的文化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生活習慣,乃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不知不覺滲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識中去。父母對一切的評價、議論,都可能成為子女進行道德評價的依據。家長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都可能成為子女效仿的榜樣,對子女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盡管學校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tǒng)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起著主導性作用,但是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教育,才能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很好配合,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就能增強學校的教育效果;反之,則會起阻礙、干擾、削弱或抵消學校教育的作用。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來說,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早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案例:六月份是學校的藝術節(jié),下午我到學校時,學校已經很熱鬧了。同學們正積極地參加即將開始的文藝表演,我剛走進辦公室,我班的拉姆同學就哭哭啼啼地跑過來說,她被臨班的卓瑪和本班的達瓦同學打了,這時卓瑪也正被她的班主任叫到辦公室問話。我連忙先安慰拉姆,讓她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她吞吞吐吐半天也說不清楚。據了解,拉姆下午才走到教室門口,就被本班的男生達瓦叫出去,還莫名其妙地被卓瑪打了兩巴掌,然后兩個女生就打起來了,最后被周圍的同學勸開。我把卓瑪叫了過來,問她打人的原因,她氣極敗壞地說:“這個人該打,嘴巴缺德,罵我臉上有傷疤”,拉姆連忙辯解說:“我只是好奇問問她臉上的傷疤,沒有什么惡意?!苯又鴥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又吵起來了。我知道拉姆是一個個性好強、倔強的女孩,擔心今天如果不開導好她可能會出亂子。我單獨把她留下來,和她聊天談心很長時間,說一些道理,最后她告訴我她想通了。我放心不下,晚上給她父母打了電話,把事情說了一下,還讓他們多注意觀察她的狀況??墒且粋€星期后還是出事了,拉姆由于吞不下心頭的怨氣,找了幾個社會青年把卓瑪和達瓦拉到校外狠狠揍一頓,兩個人傷得很嚴重,兩人的父母也都憤怒地找到學校。最終的處理結果是拉姆被學校記大過處分,留校察看一年,表現(xiàn)不好就會勒令退學。一方面由于受到學校處分,另一方面由于找社會青年毆打本班的同學,同學們覺得她可惡就把她孤立了,從此拉姆變得消沉起來。

拉姆的行為是現(xiàn)在獨生子女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之一。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很少受到委屈,沒有挨過打和罵,甚至也沒有遭遇過什么挫折。即使偶爾與父母家長發(fā)生爭吵,也往往是父母讓步投降。然而,孩子畢竟不可能總生活在狹小的家庭里,還需要走向社會,必須與他人相處、交往、聯(lián)系。孩子在與同學、其他同齡者、大人交往相處過程中,一旦吃虧受委屈或者因違規(guī)違紀受罰,會變得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產生報復心理,進而實施攻擊性報復行為。這都是父母嬌慣的結果,是家庭教育出現(xiàn)問題的表現(xiàn)。

三、獨生子女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錯誤的教育態(tài)度導致幼兒不良性格和行為的形成。家長過多的疼愛,過分的保護和照顧使幼兒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逐漸養(yǎng)成了“一切以我為中心”的專橫、執(zhí)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膽小、不合群的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

(二)錯誤的思想導致獨生子女身心發(fā)展失調。不少家長認為要孩子健康就增加營養(yǎng),于是就給孩子吃各種營養(yǎng)品,讓孩子增強體質,很少勸說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這樣,有些孩子雖然長的很高,可身體素質很差,動不動就傷風感冒,甚至由于營養(yǎng)過剩導致大量肥胖兒童的出現(xiàn),給孩子的正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還有的家長只管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兒童的各個方面聯(lián)系在一起,導致孩子用盡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習成績,其中包括很多不正當?shù)姆椒ǎ缈荚囎鞅椎?,但家長從未管過。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可信標準。這樣就忽視了孩子品德的發(fā)展,容易養(yǎng)成這種愛占便宜、通過不正當?shù)耐緩竭_到目的的不良習慣。

(三)由于“獨生”導致孩子的交往障礙。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養(yǎng)成不善于團結、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競爭、不善解人意、缺乏協(xié)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

另外,缺乏在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的逆境鍛煉,同時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容易形成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事實上,他們成人化的行為,不論在和兒童或成人交往中,都會生產困難,而不得不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四、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應采取的對策

要正確認識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特殊背景下出生的孩子,具有成長潛力和優(yōu)勢;獨生子女作為特殊人口群體有其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獨生子女的成長中有喜有憂。

第3篇

關鍵詞:傅雷;家書;家庭教育;思想

讀《傅雷家書》,可以感知到他那充滿浪漫氣息卻又處處彰顯理性的美學見解,無論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辟論述還是對中西文化的獨特點評,無一不是他學貫中西并且不斷融會貫通的結果。然而撇開學識見地本身,這本書更讓我們讀到了其家庭教育的深刻性,無論是其中反復倡導的人格教育、發(fā)人深省的道德教育,還是語重心長的精神教育,都處處體現(xiàn)出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在社會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往往重視孩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安身立命的本領固然是教育的目標所在,然而正直高尚的人格才是立足的根本。

一、中注重道德教育

良好的人格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歷來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人們最先把自身的修養(yǎng)最為一切生命活動的前提和規(guī)范,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傅雷也深切的體會到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以身作則、行為世范,用自己的行動和方式給兒子以無盡的精神力量,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這樣寫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后才是鋼琴家”、“要做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等,都在向孩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傅雷在給兒媳彌拉的信中寫道:“一個人一旦沒有,道德規(guī)范自動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圭桌。大多數(shù)歐洲人看到中國人沒有宗教,而世世代代以來均能維系一個有條有理,太平文明的社會,就大感驚異,秘密在于這世上除了中國人,再沒有其他民族是這樣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訓長大的。”學貫中西的傅雷盡管有著西方思想中所倡導的自由觀念,但是他對道德的認知和恪守卻視為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二、強調文化底蘊的建構

《傅雷家書》如晴空一鶴看云卷云疏,又如潺潺的流水滌蕩空靜的心靈,他的思想如無暇的白玉閃耀著智慧的光輝。父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讀,而傅雷卻把它完全傾注到對孩子的教育之中,在教育兒子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之后,他對兒子的文化教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其他的家庭不同,傅雷對孩子文化的教育是多維的,他不僅要求兒子研習文學、歷史和哲學,還教導孩子全面發(fā)展學習音樂、美術等學科,要知道在偌大的中國這樣采取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的屈指可數(shù),更何況是處在開化之中的中國有此思想實屬不易。這樣一種教育理念來源于傅雷自身的修養(yǎng)和見識,他飽讀詩書、學貫中西、游歷歐洲,他對文化的認知有著比常人更為敏銳的觸角和開闊的視野,而這一種獨特的經歷給他對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天然的養(yǎng)料。傅雷曾對這種教育方式做出了相應的論述“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合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的出現(xiàn)?!笨梢娝慕逃枷胧呛退奈幕姷叵嘁恢碌?。一方面他讓兒子傅聰研習希臘的《藝術哲學》,一方面他又給兒子郵寄了大量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如《元明散曲選》、《唐五代宋詞選》、《世說新語》、《十八家詞抄》、《敦煌壁畫選》等相關的著作,讓兒子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營養(yǎng)和精髓。在快餐文化不斷風靡的今天,面對重讀經典的話題很多人選擇避而遠之,不愿意花費所謂的時間和精力,一些家長有感于孩子的課業(yè)負擔沒對孩子做過多的要求,然而對于真正具備文化底蘊的人來說經典的學習卻是必不可少的。傅雷以其高屋建瓴的人文視野和獨特的人文情懷向孩子講述著關乎文化的問題,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講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國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很多學貫中西的大家如辜鴻銘、王國維、陳寅恪等,一代鴻儒的相繼離去使中國思想界黯然失色,然而他們思想所散發(fā)出智慧卻足以讓我們記住一個時代的光芒,與他們幾乎處于同一時代的傅雷也汲取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思想精髓,并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解讀。他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如何不以學習外表的技術、演奏西洋名作為滿足,而更應使自己的內心生活豐滿、擴實,把自己的人格磨煉、升華,觀察、實現(xiàn)、體會固有的民族之魂以努力于創(chuàng)造!”不應該盲目的追求西方的音樂,而是要結合中國音樂自身的特點來學習,做到不偏不倚,傅雷在給兒子傅聰?shù)男爬镞@樣寫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大兒子著名鋼琴家傅聰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yǎng)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jié)方面,在藝術修養(yǎng)方面,在演奏姿態(tài)方面?!庇写丝芍?,傅雷在家庭教育中不僅要求孩子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還要求兒子要時刻注重思想的建構,他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保守,他希望自己的一些有用的教育思想也能傳布給其他人,可見其家庭教育的開明。

綜上所述,《傅雷家書》以其獨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得到普遍的認可,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只是其教育的基礎,他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關注其思想和道德。他一再的要求孩子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認為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在文化教育上,他主張讓孩子多讀名作,從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不斷地提高自己,而對于孩子的思想教育傅雷更希望孩子站在獨立、自由思考的立場??傊浼彝ソ逃枷雽裉煲廊痪哂鞋F(xiàn)實意義。(作者單位: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傅雷家書》三聯(lián)書店,1988年11月第三版。

[2]《與傅聰談音樂》三聯(lián)書店,1984年12月第1版。

[3]葉永烈著,《傅雷一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第4篇

關鍵詞 獨生子女 家庭教育 問題與對策

一、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家庭漸趨增多,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四世同堂已趨減少,核心家庭日趨漸多,家庭成員少、規(guī)模小、成員序列簡單,“421”型之家常見。獨生子女成了家庭成員中的核心,是父母雙方共同傾注感情的焦點,他們這一特殊位置與生長環(huán)境在一開始就注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并且其性格、品德、習慣、心理素質等與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存在著顯著差異。在教育上,獨生子女身上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則為他們成才帶來不利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的溺愛和過分保護,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產生

在現(xiàn)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具有較高而且穩(wěn)定增長的經濟水平,子女撫育費提高,在消費模式和余暇時間的支配上均偏重子女。”家長過分的嬌寵和照顧 ,使獨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自制能力,膽小怕事,缺乏自主自立精神;而過多地限制孩子與外界交往,剝奪了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對新環(huán)境難以適應,與人交往顯得十分笨拙。

(二)神童教育,導致孩子失去探究世界的歡樂與主動

有些家長不管孩子的基礎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子女進行神童式的施教,學了書法學彈琴,打了籃球踢足球,學了作文有英文,時間排得滿滿的,扼殺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歡樂與主動,造成他們精神負擔過重,結果厭惡學習,最終造成獨生子女個性的喪失。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所謂獨生子女問題,其本質上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獨生子女受到社會影響,就必須采用科學教育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他們。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獨生子女進行家庭教育:

(一)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子觀、親子觀、人才觀、評價觀

家長的教育觀念應當包括人才觀(家長對人才價值的理解)、親子觀(家長對子女與自己關系的看法)、兒童觀(家長對兒童的本身及其發(fā)展的認識)、教子觀(家長對自身、對子女發(fā)展的影響力和本身能力的認識)等等。教育能力體現(xiàn)在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侵犯孩子的隱私、是否經常打罵和威脅孩子以及是否欣賞自己的孩子等因素。

孩子的啟蒙教育在家庭,家長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師。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必須以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先導,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兒童觀,使父母認識到要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教育他們,要“使兒童的個性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讓他們在“一種充滿快樂、愛和相互理解的氛圍中長大”。

(二)構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圍,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笫一環(huán)境

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照料者、培養(yǎng)者、教育者,轉變?yōu)楹⒆拥幕锇楹鸵龑д?,?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要構建民主型家庭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庭的各個成員要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愛護,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做孩子生活的導師。要注重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xié)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xiàn)意見分歧和沖突,形成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影響合力,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嚴慈結合,愛而不溺,嚴而不專。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溺愛放任,不可“無教而有愛”,要順應兒童心理,既不培養(yǎng)出“小皇帝”,又不是“小奴隸”的心理健康的兒童。

3.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既有父母對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關懷、期待鼓勵、循循善誘、嚴格要求,又有孩子與父母一起交流思想感情,感受到心理上的滿足。父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也嚴格要求孩子。

(三)挖掘教育資源,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而教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他無疑受到學校、社會等多因素的影響,作為具有生活化的家庭教育要與正規(guī)化的學校教育衍接,特別是與素質教育衍接,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能力上下功夫,促進他們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它對人的影響是泛化的,作為孩子一墜地就將面臨社會的浸染,作為家庭教育應給孩子注入適應社會風吹浪打的抗體,而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社會特別是社區(qū)要為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共同促進其發(fā)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發(fā)表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里,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人們普遍認識到,學生應該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一個“清晰而有效的溝通者,自我指導的終身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和實際的問題解決者,負責任的和參與的公民,合作的和優(yōu)秀的工作者,整體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睙o疑,它為獨生子女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方向。我們相信,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遵循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夠培育好我們的下一代,使新一代的獨生子女能更好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第二屆中國人口學家前言論壇》會議手冊, 2006, 7.

[2] 關穎:《論獨生子女社會化的家庭因素》.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第5篇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guī)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的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注重全面培養(yǎng)的日本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多重教育。

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矩。為培養(yǎng)孩子的體貼感恩,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安唤o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挫折教育,讓孩子在挫折教育中成長,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成熟。

總之,國外的這些家庭教育很有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把餐桌當課堂的英國

第6篇

關鍵詞:家庭教育;投資;過度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受教育程度在提高子女品質、改善健康狀況、提高消費者選擇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體現(xiàn)出來。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居民家庭教育投資觀念不斷加強,從整個社會到單個居民家庭都非常重視教育投入,當前家庭的普遍觀念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因此,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家庭教育投資出現(xiàn)盲目、過度現(xiàn)象。

1 影響家庭教育投資的因素

(1)家庭收入狀況。西方經濟學家萊賓斯坦和貝克爾都認為,當家庭收入增加時, 父母花費在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方面的費用也會增多, 而且收入的提高還會強化父母對孩子質量的偏好, 愿意在孩子的教育和培訓上更多投資, 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質。家庭的經濟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對教育投入的多少。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投入相對多,這些投資包括課外班費用、特長班費用、家庭教師酬金、復習資料費、擇校費等等。相反家庭收入低的家庭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教學投入,即正常的學校教學。家庭經濟狀況是家庭教育投資的的經濟基礎。

(2)家庭教育狀況。父母學歷的直接影響家庭教育投資的多少。城市與農村相比,在家庭教育投資方面,城市遠遠高于農村。同樣在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更重視教育投資,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更多的將資金投入到物質生活方面。家庭教育狀況為家庭教育投資提供了思想基礎。

(3)社會環(huán)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已經深刻影響著教育和學校的發(fā)展,并形成了教育市場。市場機制給教育領域帶來了競爭、選擇等新的社會關系,各種課后教育形式不斷涌出。社會為家庭教育投資提供了物質基礎。

2 我國家庭教育投入過度的原因

(1)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增多,并有一定的盈余,為家庭教育投資提供了經濟保障。同時,人們逐步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特別是經歷過""的老一屆畢業(yè)生,對自己的下一代的教育極其重視,對家庭教育投資不遺余力。

(2)社會教育機構和課后輔導班。近些年,隨著教育的社會化,各類社會辦學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作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種延伸,這些教育機構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學業(yè)成績、擴展學生的知識范疇或提高各類過級考試的幾率。但是高額的補課費、資料費等,勢必使家庭必須支付額外的教育支出。

(3)學校教育的不均衡。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的競爭機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體制當中,學校教學質量與選擇權力分散, 會給予強勢地區(qū)、強勢學校和強勢人群某種特權,在教育的競爭與教育的選擇中, 弱勢地區(qū)、弱勢學校和弱勢人群會處于不利地位。學校之間為了爭奪生源,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各種條件提高本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家庭在選擇教育場所時,往往會考慮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就學。為了能夠獲得好的教育,家庭要花費巨額的"擇校費"、"建校費"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是教育投資過度的根本原因。

3 過度教育投入的弊端

(1)給家庭帶來收支壓力

我國雖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但是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教育條件和環(huán)境,家庭在教育投資方面還是不遺余力的。對于經濟收入低的家庭,無力承擔超出正常教育支出以外的費用。為了能使孩子獲得較好的教育,父母往往舉全家之力,甚至不惜借債。

(2)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高額的教育投資,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對子女過高的期望而導致的過度教育所致。雖說經濟投入,是成長中孩子不可缺少的物質支持,但是金錢的盲目投入對孩子來說并非好事。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孩子不必要的學習壓力,降低兒童自身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持續(xù)以往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據調查,除了正常學校教學外,每個家庭為孩子報名參加課后班3-4個,休息日孩子奔波于各個課后班之間。孩子盲目的參加課后班,勢必剝奪了他們的娛樂時間,孩子成了"學習機器"。

(3)助漲了社會不良風氣

目前某些社會教育機構,開設各類補習班,為了增加自身的影響力,擴大招生收費,組織學生在考試中集體作弊,不僅有損了學??荚囷L氣,而且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更是有害學生誠實守信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

(4)造成教育失衡,違背了教育公平性原則

教育投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根據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領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區(qū)域、學校之間在資源與能力方面的差異往往使其行使教育權力的能力產生差異。由于總體資源的有限性, 弱勢地區(qū)和弱勢學校會產生滿足本地區(qū)與本轄區(qū)內教育需求的數(shù)量、質量標準偏低的情況,甚至造成不充分教育。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 強勢與弱勢之間的這種差異意味著公平的喪失。另外,由于競爭和選擇的存在,弱勢地區(qū)、弱勢學校的有限資源會不斷流向強勢地區(qū)和強勢學校。

參考文獻:

第7篇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10009)

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huán)境,讓我在這個環(huán)境里養(yǎng)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yè)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

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納非常重視強化的作用,他認為,任何習得的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這在兒童的行為矯正和教學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無論是華生還是斯金納,他們都排斥對中間心理過程的研究,只研究看得見的行為,而忽視了看不見的意識,把心理學變成了一門“無腦”的學科。他們把兒童當成了只會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機器,而忽視了兒童在發(fā)展中的主動性。

到了班杜拉這兒,他給行為主義加入了認知的成分,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在班杜拉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這種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線反應,不依賴直接強化,包含著重要的認知過程。

本文主要從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自我強化和自我效能感來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一、從“過家家”看觀察學習

幾乎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有玩“過家家”的經歷。他們裝成小大人的樣子,女孩子們穿上媽媽的高跟鞋,涂上口紅,摘些樹葉當菜炒,把布娃娃當成孩子一樣照顧。男孩子們打上爸爸的領帶,拎上公文包“去上班”……

丟手絹、老鷹捉小雞這類的游戲往往都需要由大人或者年長的孩子教,而“過家家”似乎從來都沒有人教,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會去那么玩。

這其實就是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在模仿大人的世界,學著大人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并且孩子會傾向于模仿同性家長的行為,這同時形成了孩子最初的性別角色認同[1]。一般來說,他們會覺得女性主要是照顧家,做飯、帶孩子,而男性則更多的會去工作養(yǎng)家。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很周到,孩子也會學會照顧別人,很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對布娃娃的照料。

人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二、做家務換零用錢

有一些家長會讓孩子通過做家務的方式來換取零用錢,他們希望孩子不要變得嬌生慣養(yǎng),能夠幫父母分擔家務,同時也能知道錢得來不易。但是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欣賞這種方式。我覺得這種斯金納式的強化雖然立竿見影,成效顯著,但是太過功利,而且一旦強化物消失了,形成的習慣可能就會很快消退。一旦父母不給他們零用錢了,再叫他們去做家務的時候,他們會很理直氣壯地說:“沒有錢我才不干呢!”這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學會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另外可能還會導致孩子特別功利,只會為了達到目的才去做一件事情。這樣的孩子可能沒有愛心和同情心,會變得很自私。

馬克·萊珀和戴維·格林對斯坦福附屬幼兒園的學前兒童了一個實驗[2]。介紹幾種游戲,接著兩周,在一旁觀察孩子們花多少時間來玩這些游戲。到了第三周,有些班級的孩子被告知玩這些游戲會得到獎賞,而其他班級的沒有獎賞或者是會得到意外的獎賞。正如預期,獎勵增加了孩子玩這些游戲的時間。但是接下來幾周,當不再有獎賞后,發(fā)生了什么事?那些曾被告知會獲得獎勵的小孩突然對游戲喪失了興趣,幾乎不再玩這些游戲。相反的,那些從未得過獎賞或只是得到意外獎賞的小孩更多地會繼續(xù)地玩這些游戲。

這個實驗顯示:酬賞有時會產生反作用,會損耗孩子對一項活動的內在興趣。這種損耗性影響被稱作過度辨護效應,指個人在解釋自己行為時,過于強調顯見的外在因素反而忽略了從事這項活動的內在因素。因此,問孩子為什么要做家務,他們會說是為了零用錢,而不會想到是為了幫助爸爸媽媽。一旦沒有了零用錢,他們就沒有做家務的理由了。就算他們想要幫助父母分擔家務,酬賞的效果還是凌駕其上。

我覺得,如果要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就應該讓他們覺得做家務本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不是為了得到錢??梢韵葟男∈伦銎?,比如,做飯的時候一家人一起行動,爸爸洗菜,媽媽燒菜,孩子放放碗筷。逐漸的,讓他再多做一些,洗洗碗,掃掃地。通過享受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孩子就不會覺得做家務是件很討厭的事情了。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其實還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在很多的家庭中做飯都是媽媽的事情。爸爸常常是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媽媽做好了飯他就去吃,吃完就不管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學習,也會像爸爸一樣覺得做家務是媽媽的事情,自己只要負責享受就好了。所以說如果爸爸能以身作則做一些家務,孩子說不定也會學著做家務了。

三、獎懲制度VS自我強化

還有一些家長會按照成績控制孩子的娛樂時間。我也不太欣賞這種方式。我覺得通過這種獎懲制度來管制孩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孩子還是不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合理安排學習與娛樂時間的好習慣,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因為往往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讓人想要得到,家長越是限制孩子的娛樂時間,孩子越會想法設法掙脫父母的控制。而且,父母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盯著孩子。所以,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加倍地放縱自己。我就聽說過有些孩子的爸媽不讓他們看電視,他們就趁爸媽出去的時候偷偷看,看的時候還得時刻保持警惕留心爸媽有沒有回來。只要一聽到動靜,馬上關電視,裝作一直在寫作業(yè)?!奥斆鳌钡母改钢灰幻娨?,就會發(fā)現(xiàn)電視是燙的。

所以說我不贊成這種做法,我更推崇班杜拉提出的自我強化。通過自我強化,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內部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以自我獎懲的方式,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強化的前提是孩子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行為目標,并有評價的標準。當行為越接近自己預設的目標時,孩子就會感受和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3]。

但是畢竟,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要對孩子進行一些引導,幫助孩子設定恰當?shù)男袨槟繕?,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我父親在我上了小學之后,跟我一起制定了一張雙休日的時間表,安排好每天的上午、下午、晚上分別應該要完成哪些事情,完成之后我就可以自由安排了。然后他會抽空檢查一下我的作業(yè),確保我沒有為了完成任務快點去玩把作業(yè)亂寫一通。

“一起制定”這個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尊重他們,適當?shù)亟o出自己的意見,幫助他們合理分配任務。因為這個時間表是自己參與制定并同意的,他們不會抵觸,會很樂意執(zhí)行。并且會形成自我強化,告訴自己,完成了任務,就可以去玩了。因此他們會高效地完成作業(yè),同時還能提高自我效能高。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學著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

上了初中之后我父母在學習上幾乎就不管我了,因為他們對我很放心,知道我自己可以安排得很好。

可是很多父母總是單方面安排好孩子的作息,上午去奧數(shù)班,下午去練鋼琴,晚上得寫作業(yè)不許看電視。孩子當然不樂意,可能還會故意做什么都慢慢吞吞的。因為就算他們完成了這個任務,還會有接連不斷的下一個任務,沒有玩的時間。他們就會想:“那還不如偷懶做慢一點,還可以少做一點呢?!?/p>

參考文獻

1.張曉梅.傳統(tǒng)游戲與兒童心理發(fā)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7,23(2):136-140。

第8篇

杜林的《教師如何做學生的心理專家》一書,一反常態(tài),沒有理論專業(yè)性術語,而是闡述了作者杜林作為學校校長經歷的一個個小故事和他的擔憂、期望,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

杜林校長深受學生的敬重,學生非常樂意與他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他,向他訴說煩惱,向他傾訴困難。不僅如此,杜林也是家長朋友的“知心人”。

有一次中午快放學時,一位老大爺滿臉焦急地跑來找他。原來是他的寶貝孫子,最近學習退步了,還跟社會青年有來往。孩子媽媽一氣之下,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就離家出走了。

安撫好老大爺之后,杜林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人好生怯危和擔憂。許多家長還延用自己小時候耳濡目染的老方法教育孩子:小錯誤看不見,等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大的毛病,則簡單行事,用棍棒解決問題。

前段時間,我跟隨二年級班主任家訪,也深有這樣的感受:

一位叫小H的小男孩,個頭很高,可是一看到我們和班主任上門家訪,立刻躲到了自己的房間里。媽媽喊了半天,也不肯出來。起初我還以為他是膽小羞澀,后來就發(fā)現(xiàn)他一個人悄悄地躲在房間“打瓶蓋”,玩得不亦樂乎:先將一個直徑約1CM的瓶蓋甩出去,再將手中的瓶蓋(第二、第三、第四……)對準第一個瓶蓋扔出去……

聆聽班主任和小H媽媽之間的談話,我得知這孩子成績相當差,期末考試語文考了40分,數(shù)學考了20分。課堂上從來不聽講,作業(yè)從來不做。老師、媽媽想了很多辦法,口頭獎勵、同學比超、威脅恐嚇,軟硬兼施都無濟于事。媽媽說在家甚至拿鐵衣架抽打他,讓他做作業(yè),他都不愿意寫一個字。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建議父母多正面引導,少鞭打,省得孩子逆反心理更重,適得其反。

我看這孩子“打瓶蓋”樂此不疲,就接過話題,詢問家長,這孩子平時在家都喜歡干些什么。他媽媽一臉的無奈:“你瞧見了,就在那里打瓶蓋,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找其他小朋友玩,也不喜歡看電視?”我十分好奇?!昂苌倏措娨暋N也蛔屗鲩T找其他小朋友玩。成績這么差,想讓他在家補習一下。可是他說一看書就頭疼??!甚至說,讓他看書,還不如打他一頓。我真是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p>

“Ye,打中了!……”看著小H興高采烈的樣子,他媽媽更加無助和難堪……看來,又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又是一個對孩子教育手足無措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指導、教育孩子!孩子的課余活動少的可憐!

我輕嘆了一口氣,環(huán)顧了一下四周,應該家境還算殷實?!捌鋵崳瑮l條道路通羅馬。孩子,也不一定非要成績好,將來才有出息。”我繼續(xù)說道,“中窯小學原來有個孩子叫程志鵬,讀書時成績一般,每次考試也只有六、七十分,可是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特長的培養(yǎng),將他送到市體委學習射擊。這孩子手臂穩(wěn)定性非常好,也非常不怕吃苦,現(xiàn)在已經進入省隊。2017年,獲得了全運會25米手槍速射冠軍,現(xiàn)在正準備沖擊2020年東京奧運會獎牌。男孩子將來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不一樣。如果你現(xiàn)在對他聽之任之,不為他操心,將來孩子的后半輩子都需要你操心。只要我們做父母的選對了正確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關心教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出色的?!笨粗媽媽點著頭,我繼續(xù)說到:“我觀察到自從我們進門,這孩子就一直在‘打瓶蓋’,做事其實很專注,應該很喜歡體育運動項目。我建議你帶孩子到體委去看一看,學一樣體育特長,這樣將來孩子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你們家長也省心?!毙的媽媽頓時眼睛一亮:“校長,你這個建議真好!過幾天,我就帶他去看看?!蔽倚χc點頭:“嗯,好好培養(yǎng),說不定這孩子將來也會成為另一個程志鵬呢!”小H的媽媽頓時開心地笑了起來……

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長也是教育者!家長有了正確的思想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才可能教育出好孩子。如果我們的家長也能像杜林校長那樣關注自己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真正地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國的家庭教育便會更加科學合理,中國的孩子便也能更加健康和快樂的成長了。

新建區(qū)小學地理環(huán)境偏僻,留守兒童、城市務工子女居多,家長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只有家長的思想修養(yǎng)、教育水平提高了,才會向教師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才會主動和老師一起研究、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彝ソ逃薄T谟绊懞⒆映砷L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