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5-28 09:40:1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詩歌的基礎知識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教育 計算機基礎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11-0256-01
在信息社會里,對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越來越成為一種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會作為衡量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高等職業(yè)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來說,他們不但應該掌握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日常使用的知識和技能,還應該理解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應用計算機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不但應該掌握一些常用軟件的基本使用,還應該具有學習和掌握使用新軟件、新系統(tǒng)的基本能力,這對高等職業(yè)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高等職業(yè)教育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迅速,計算機應用日新月異,對高校的計算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因特網飛速發(fā)展的形勢下,社會各界對微機的使用已經由單機使用為主過渡到以網絡為主,利用網絡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經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一種最基本的技能;過去,高校是計算機教育的起點,隨著全國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工程的開展,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將不再是“零起點”。大學時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就必須跨越“零起點”平臺,從一個較高的層次上起步。
高等職業(yè)教育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本知識,掌握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通過計算機查詢信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成為既懂得自己的專業(yè)、又能開展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人才。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大學生接受計算機知識教育的第一門課程,對于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高等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特點分析
現(xiàn)行計算機基礎教育體制在用一個單一的標準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種不同背景的學生,忽略了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起點水平,也忽視了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層次不同,從而造成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學生個人學習生活實際的脫離,無法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研究高等職業(yè)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思路與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點:首先新生入學水平參差不齊。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新生的入學水平差別很大。有的學生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和進行文字編輯、上網以及收發(fā)郵件,而有的學生甚至沒有見過計算機,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中學計算機及信息科學的教育極不平衡,而且,這種狀況將會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次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過多的注重課堂教學和為學計算機而學計算機,都會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有的同學課堂聽課很認真,上機時間也能完成各項實驗任務,但是遇到實際問題仍然解決不了。而有的同學卻僅僅因為要用計算機完成某項任務(包括游戲),卻很快地掌握了相關的操作技巧;再次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由于信息技術廣泛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使得各學科自身也對計算機課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直接影響文科類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很多學者都贊同將計算機基礎教育以應用為主要目的;最后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日新月異。這是由于信息技術領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處于一個非穩(wěn)定的狀態(tài)。新的技術、新的應用系統(tǒng)、應用方式層出不窮。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思路和方法探討
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計算機學習環(huán)境的搭建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各項環(huán)節(jié)中的重中之重。各學校應注重提高高校各項工作尤其是教學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計算機學習環(huán)境。
1、實施分層次教育,改革教學評價方法。鑒于入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建議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計算機水平考試,將有一定計算機基礎水平的學生和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學生分開,分為基礎班和高級班。對于基礎班的同學,要從基礎開始講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于高級班的同學,可以直接從應用開始講起,以上機操作為主。將考試改成上機考試與筆試相結合,兩者并重的方法。平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放人大量的學習資料、習題、模擬題,以供學生自我測試。到期末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上機實驗課、期末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三方面的表現(xiàn)綜合核定成績,三方面的成績各占一定的比例。這樣,不但更能檢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同時也有利于鼓勵學生多上機,更多的注重課外的學習??荚噧热菀残枰鞒鱿鄳{整。一是必須設置多種考試模塊,以供考生進行選擇考試;二是建議增設實際問題型的考題,重點考察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非簡單記憶名詞術語等書本知識。只有這樣,考試才能順應專業(yè)和社會的實際需求,真正考核應試者對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
2、區(qū)分專業(yè),實施模塊教學。根據非計算機專業(yè)中各種不同專業(yè)的情況和要求,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習不同的計算機技術,執(zhí)行不同的教學大綱。也就是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區(qū)別對待,實行有區(qū)別的教學,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論。首先要做到按文理兩科實行有區(qū)別的教學,以后再逐步按照理工農醫(yī)、文史哲、經管法等大類專業(yè)來區(qū)別對待。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分設計算機控制、多媒體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教學內容模塊,由學生根據各自專業(yè)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各自的興趣和愛好,從中選擇某個模塊來學習,并且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選擇權。在實行模塊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應用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的。目前大多數教材是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編寫的,常常以計算機專業(yè)人員的口吻來講述技術。否則,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和自學效率。
關鍵詞:中職院校;機械基礎;教學改革;興趣愛好
一、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
在傳統(tǒng)的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都是利用教材口干舌燥地教學,學生被動地聽講、記筆記。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聽課效率低下,對于控制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還能夠跟隨教師的講解,而對于控制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頭接耳,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秩序。即便是這樣很多教師還是沒有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在課堂上和學生缺少互動,不重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同時難以針對學生學習的誤區(qū)進行教學調整,學習效率低下。因此,面對這一教學狀況,教師必須認真汲取教學經驗,對中職機械基礎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將課堂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聯(lián)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改革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先將學校內部的實驗室充分利用起來,幫助學生提高動手實驗能力,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入實際的車間實習,加強專業(yè)教學的實踐。同時,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廠房的觀摩,在觀察中現(xiàn)場學習工作經驗,并進行一些簡單機械的拆裝。在實際拆裝的過程中了解機械的結構特點、基本原理及使用方式。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不但能夠增加學生的工作經驗,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在興趣的鞭策之下,能夠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在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機械基礎學習興趣,構建一個高效的學習課堂。機械基礎這一門學科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很多知識學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但能夠將抽象難懂的教學知識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還能夠讓學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引用一些比較典型和常見的事物為例,例如,加工大米的相關機械和水稻收割機等機械的應用講解,使學生了解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或通過自行車的變速系統(tǒng),讓學生了解齒輪傳動與鏈傳動的知識。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意識到機械基礎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知道機械基礎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課堂上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生活化的問題設置也是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離合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一個人騎摩托車的時候,首先應該緊緊地抓住離合器,在打火之后發(fā)動摩托車,就可以慢慢地將離合器放松。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過程對離合器進行分析,了解離合器是怎樣的一個工作過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教師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進行一步一步的引導,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方向,在教師指引的基礎上去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當然,教師也可以以選擇題的方式進行引導,為學生提供幾個選項:A.離合器是先合后開;B.離合器先開后合;C.一直保持開著。當學生看到選項之后,首先一眼就分辨出C選項肯定是不對的,這樣排除一個之后學生就會更加輕松,在剩下的兩個選項中進行研究和分析,學生的信心十足,競爭意識也越來越強,最后由教師總結講解。同時教師還要把握時機,趁熱打鐵,鼓勵學生表達一下自己對摩托車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但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離合器的知識,記憶力更加深刻,還會激發(fā)學生對于機械基礎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能夠使學生的大腦飛速運轉起來,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機械基礎教學課堂中去,從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
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質,還要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應該全方面地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近年來,教育部門對我國的教育進行了全新的改革,改革要求職業(yè)技術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應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樹立新的思想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而就目前的形勢而言,由于受到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不愿意對已經熟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原因在于:其一,新的教學模式他們沒有教學經驗,不知道怎么去改變;其二,他們對全新的教學模式持懷疑態(tài)度,沒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增加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讓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模式,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還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教學改革,為祖國培育新一代專業(yè)型人才。
總而言之,在中職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在課堂上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yǎng)新一代、高質量的機械基礎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張花平.中職機械基礎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改進措施[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8).
[2]李凡.中職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8).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旨在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各個領域中熟練使用計算機技術的人才。近年來,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課程在拓寬知識面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對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1.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在校的高職生生源主要來自三校生,即中專、職高和技校三類學校,通過參加高職升學考試入學,及普通高中通過高考入學的學生。隨著全國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工程的開展,普通高中生和三校生都接受過一部分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育,理論上講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已不再是“零起點”,大學時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跨越“零起點”平臺,從一個較高的層次上起步。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三校生所接受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水平更貼合高職所授內容,與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有很大程度的重復,而普通高中的學生由于地區(qū)差異、不同中小學實施情況不一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或計算機水平近乎為零,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還未完全達到“非零起點”,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考慮到“零起點”和“非零起點”學生不同的特點,否則容易造成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的不平衡。
2.授課采用同一大綱和教材,忽視專業(yè)對計算機操作要求的差異性
上海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為了學生就業(yè)和升學的需要,普遍的高職院校要求學習該課程后,學生能通過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因此,各院校為考證采用同一大綱和同一教材,教學的內容要能涵蓋上海市高校計算機一級考試的所有內容。目前各大高校上課的主要形式是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等級考試中的題目,這是一種應試教學方式,而等級考試中的題目雖然能夠覆蓋基本的知識點,但是案例的選取往往忽視了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行業(yè)背景差異,使學生在實際崗位中并不能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這種現(xiàn)象在高職教學中非常普遍,同時也是讓學生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
3.不斷增多的教學內容和有限學時之間的矛盾
目前,上海高職院校采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2011版)》、《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2011版)》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指導(2011版)》作為教程,存在大量的教學任務和非常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由于計算機基礎課學時很少,授課內容只能不斷壓縮,同時,計算機應用基礎又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除教師的操作示范講授之外還需要學生大量的獨立操作練習時間。但實際的情況是,教師經常是勉強把最基本的知識點講一遍后,時間所剩無幾,根本容不得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造成了一些同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p>
二、 適應素質培養(yǎng)的改革探索與實踐
1.根據不同專業(yè)和不同起點進行分層次授課
心理學表明: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教育教學理論也證明由于學生基礎知識、興趣愛好、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每年的新生入學時,學校會根據專業(yè)劃分班級,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學校對各個專業(yè)的新生進行一次上機測試和問卷調查,根據這兩份反饋結果,結合各個專業(yè)的情況進行分班,比如A、B、C三個專業(yè),可以分為A1、A2、B1、B2、C1、C2六個班(具體可以根據不同專業(yè)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A1、B1、C1分別代表A、B、C三個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水平較差的班級,A2、B2、C2分別代表A、B、C三個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水平較好的班級,這樣授課教師能夠比較方便有效地取得所任教班級的專業(yè)對計算機應用需求的側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進行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比如財會專業(yè)對Excel的操作要求比較高,土木工程專業(yè)對建筑制圖要求較高。同時在設置教學內容上也可以有的放矢。
2.以學生為中心,實施“任務驅動、教師引導”的教學方式
如何在及其有限的學時內做到“重應用、??甲C”?對于剛剛升入大學的新生,思維方式往往還沒有脫離高中應試教育的烙印,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踐性很強,一定要加大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同時在有限的課時內就要求教師必須要“精講”,堅決舍棄那些現(xiàn)在用不到將來也用不到的內容,突出“操作型、應用性”,而不過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將知識點少而精地講授清楚,然后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練習。從原來的講授、灌輸的方式轉變?yōu)榻M織、引導。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搭起支架,將知識以一個個綜合性、設計性、趣味性的實驗任務引入,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然后進行交流和討論,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應該是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現(xiàn)代教育觀念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叭蝿镇寗印苯虒W模式強調知識以完成具體任務為主,通過完成任務來獲取技能、增加能力。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中,需要將具體的知識點隱含在一個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任務就是一個個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和相互協(xié)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技能的掌握。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始終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具體任務時能夠通過思考討論,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在任務驅動的過程中,需要將“設計”理念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勤于動腦,具備變化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具備變化的能力非常關鍵。題目永遠也做不完,但是讓學生通曉變化的原理,可以根據原理進行變化,從容面對各種各樣的任務,這才是任務驅動教學的目的所在。
3.建設教學資源庫輔助傳統(tǒng)教學
面對面的傳統(tǒng)教學和網絡環(huán)境下的遠程教學已不再是 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利用開放的網絡資源可以解決教學中課時有限的矛盾,目前各大高校的學生都能夠在宿舍或者圖書館方便地上網,學生不再受傳統(tǒng)教學中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方便地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教師還可以將授課中重要的部分進行錄屏,建設數字資源倉庫,方便學生進行溫故。在設置大作業(yè)時可以指定線上項目,這種方式可以讓同學們保持實時通訊,加深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責任心和學習興趣。
目前,我校已實現(xiàn)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授課視頻、案例素材、習題庫、學生競賽作品、理論題測試等幾大教學資源完全開放化,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進行下載、自測,這一方式成為該課程極大有益的補充。
4.考核方式多元化
我校的計算機考試采用無紙化上機測試系統(tǒng),學校自建了試題庫,平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該系統(tǒng)進行自測和練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期末考試包含理論測試(30%)和操作測試(70%)兩部分,時間90分鐘。在登記學生期末總評成績時以“平時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50%”計入??疾飙h(huán)節(jié)相比較前幾年,加大了平時成績的考核力度,因為平時成績的考核能夠反映學生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的一種相對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狀況。另外學校每年舉辦兩次多媒體競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維。凡在競賽中獲獎的同學都能在平時成績中得到加分。
三、總結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中,摒棄原來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引入分層次分專業(yè)的任務引導教學模式,強調不但“動手”更要“動腦”,使學習者培養(yǎng)自我管理的條理性,學生能夠有條理地進行計劃,準備工作充分,并且行為較為規(guī)范;學習活動具有準備性和條理性,并且某些方面的成功能夠使學生感到有成就,并因成就產生愉悅,激發(fā)學生持續(xù)、深入學習的動機。
參考文獻:
[1]戚康標.開放式研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7).
[2]宋云娟.文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王興玲,劉 鵬. “大學計算機基礎”SRTP式創(chuàng)新實驗的實施與評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8).
[4]徐平洲.計算機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7).
【關鍵詞】高職公共基礎課程 高職教育 公共基礎課教學 職業(y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職業(yè)教育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礎課程就要做到“一主體兩兼顧”,即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主體,兼顧服務于專業(yè)教學需要和兼顧服務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既培養(yǎng)學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速度較慢,步伐較小,還沒有實現(xiàn)質的飛躍。
1.對公共基礎課的功能和定位還不夠明確。究其原因,是對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認識不到位。隨著技術變革的步伐加快,職業(yè)的變換,跨專業(yè)領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單一的專業(yè)或職業(yè)能力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人們在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同時,還要增強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學能力、職業(y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強不是專業(yè)類課程和工具類課程能獨立達到的,它們更依賴公共基礎性課程得以實現(xiàn),這樣學生才可在將來的工作中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從而為企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不可否認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片面理解,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存在專業(yè)過窄、文化底蘊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弱勢”等問題。因此,要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洹钡漠厴I(yè)生,在這方面公共基礎課應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是師生交流的載體與平臺。教學內容的選取,直接關系著課程目標的達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而言,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公共基礎課多是文化理論課, 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tǒng)性, 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必須與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相吻合,過高過低都會產生問題。眾所周知,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xiàn)階段高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相對較低, 就高考錄取分數線看, 高職控制線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陀^地說,大多數高職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與技能未達標, 處于較低水平, 而多數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定位上是按達標甚至較好來考慮, 嚴重脫離了學生實際, 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與抵觸情緒。這一點上,以數學、外語課程最為突出。二是缺乏培養(yǎng)目標的針對性。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與中職教育, 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中職有所區(qū)別,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現(xiàn)在多數高職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基本是照搬過去的本??平滩?,僅作了些簡單的壓縮與刪減, 未作深入的研究與認真的篩選, 并且同一教學內容覆蓋所有專業(yè), 缺乏對不同專業(yè)的針對性,影響了基礎與專業(yè)的有機聯(lián)系,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帶來困難。要解決以上問題, 必須花大力氣進行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建設, 打造好教學內容選取的基礎平臺。
3.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陳舊。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它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關鍵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礎課教學來說, 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教學方法單一;二是教學手段陳舊。不少教師認為要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以及內容呈現(xiàn)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 傳統(tǒng)的講授法最為可靠與實用。因而在教學中, 大多數教師習慣用講授法,習慣粉筆加黑板,習慣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與收獲,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缺乏學生的積極探究和實際操作,“教、學、做”沒有很好地融為一體。要改變這一局面, 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認識問題,讓教師明白,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每個公共基礎課教師必須面對的任務。不改、不變,公共基礎課教學將走不出困境,將無法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操作時,首先應打破公共基礎課程領域講授法“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要讓教師正確認識講授法的利與弊,明白講授法雖然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 有著易于系統(tǒng)完整地呈現(xiàn)知識與展示教師的個人經驗等優(yōu)點,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學生注意力下降、產生學習疲勞,在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較弱, 學習內動力不足的高職教學中長期使用,會使其弱點加倍放大,產生嚴重后果, 因而不能長期使用。應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大膽探索和嘗試其他教學法, 如案例教學法、發(fā)現(xiàn)法、小組討論法、模塊式教學法等,通過不同教學法的綜合應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果。其次要鼓勵教師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口授書面材料的基礎上,輔之以影像、音響、課件、實物等教學媒介,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以上問題已經制約了高職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礎課程與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必須給予高度地重視。
參考文獻:
[1]壯國楨:高職教育“行動導向”教學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侯利平: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要科學定位[J].職業(yè)圈,2007(21)
〔關鍵詞〕微格式信息組織信息處理
〔分類號〕G250.76
Microformats-Base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Frame
Li Shuning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Graduation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49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of microforma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icroformats technology system, induces and discusses in details about the framework of microformats-base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which compos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formats like data structurizing definiting and describing,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describing, network hyperlink information describing, and commenting mechanism describing. This paper also generalizes the applying area and methods of four kinds of microformats compendiously, and points out that microformats?diffusion will influenc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deeply.
〔Keywords〕microformatsinformatio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1微格式概念及微格式技術體系的意義
1.1微格式的概念
2005年6月,微格式(Microformats)在美國超新星大會上由Technorati公司資深技術專家Tantek Celik提出[1]。所謂微格式,是指“在HTML中嵌入語義元素以實現(xiàn)分散開發(fā)的簡單規(guī)范”[2]。微格式是一套基于創(chuàng)作公用協(xié)議的開放標準。為了更好理解微格式,微格式網站還以“微格式是什么,不是什么”這樣一種開放定義的形式予以詳細說明(見表1)。
1.2微格式的技術體系及其意義[3-6]
所謂微格式技術體系是指由各種微格式組成一系列信息組織和處理技術的總稱。微格式技術體系建立在吸納了XML優(yōu)勢的XHTML語言的基礎上,主要由基本微格式和復合微格式兩部分組成(見圖1)。基本微格式是解決單一問題的最小解決方案,采用XHTML支持的rel、rev、class等屬性定義具有語義的屬性集,嵌入到網頁文件中直接使用,或者作為復合微格式的基本組成要素。這類的微格式有XOXO、XMDP、rel-license、rel-tag、XFN等。復合微格式由基本微格式和標準的XHTML元素組成,解決描述復合數據類型現(xiàn)存標準方案與XHTML之間準確轉換問題。這類的微格式有hCalendar、hCard、hReview等。
通過微格式技術體系,可以定義和標記任何可以在網上的數據類型,或多數據類型組成的信息集合;可以定義和標記社會關系網絡、個人聯(lián)系信息和個人日程安排等實現(xiàn)第三方工具的抽取、轉換;可以定義和標記版權信息、內容tag、評論、網頁類型(如目錄、主頁等)等各種超鏈接的屬性;可以定義和標記文件,或信息集合及其內部任何部分的命名、抽取和鏈接并在網上顯示結構細節(jié);可以在現(xiàn)有的支持HTML的瀏覽器、支持RSS的閱讀器上無障礙瀏覽;現(xiàn)有網絡找到了走向語義網簡單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法[6-10]。
2基于微格式的信息組織和處理框架
微格式技術體系按照信息組織和處理所要解決問題,可以抽象成數據結構化定義和標記的微格式、描述個人和組織信息的微格式、描述評論機制的微格式、描述超鏈接屬性的微格式、描述其他具體應用的微格式(見圖2)。為了支持人們利用微格式信息,微格式官方網站[11]提供了一系列的制作、和轉換工具。
2.1作為數據結構化標記和定義的微格式
2.1.1XMDP[12]XMDP的全稱是XHTML Meta Data Profiles,用于定義HTML的元數據配置文件。XMDP按照“簡單”、“復用”和“最保守”的原則,從HTML4.0的相關規(guī)范抽取相關的“約束條件(constraints)”、“方向(direction)”和“線索(hints)”,從XHTML1.0構建格式抽取格式元素,定義了元數據配置格式。微格式利用XMDP包含的格式定義相關的屬性、屬性定義、簡短描述等信息,以為格式定義頭,對其他微格式的結構進行定義和標記。
2.1.2XOXO[13]XOXO是拓展型開放XHTML規(guī)范(eXtensible Open XHTML Outlines)的簡稱。作為數據結構化的微格式,XOXO定義了一種新的XHTML文檔類型,這種文檔類型以模塊化XHTML的形式定義了模塊框架和各種模塊。制定XOXO文檔類型的目的就是提供XHTML友好的規(guī)范,以便于XML引擎處理和瀏覽器簡單的互操作。
XOXO采用XHTML結構定義標簽元素“body”、“head”、“html”,列表標簽“dl”、“dt”、“l(fā)i”等以及標簽元素屬性text、description、url等定義了微格式賴以存在的結構,是基本的用于定義其他微格式及正確顯示微格式的基礎,是實現(xiàn)數據結構化、語義化的基礎,其具體的則可以采用XHTML,也可以采用純XML文件。
2.2標記描述個人和組織信息的微格式
2.2.1hCard[14]和hCalendar[15]為了方便個人和組織在互聯(lián)網上個人聯(lián)系信息,國際上推出了專門的標準vCard來統(tǒng)一聯(lián)系方式的內容和形式。但是由于vCard在網上的形式沒有采用結構化的數據,用戶無法將聯(lián)系信息自動導入到個人通信錄管理軟件,使用基于關鍵詞全文查詢的搜索引擎也無法準確查詢這部分聯(lián)系數據。微格式hCard是建立在vCard標準的基礎上,以XHTML具有語意化的標簽屬性來表征個人和組織機構的聯(lián)系信息,從而將非結構化的數據轉變成了結構化的數據,便于第三方軟件的自動抽取。
hCalendar則是為了將互聯(lián)網上的諸如“會議日程安排”、“課程安排”等與個人日程安排密切相關的非結構化信息轉化成結構化信息的微格式。它建立在諸如vCalendar和iCalendar這樣的國際日歷和日程安排標準的基礎上,提供對“組織者”、“時間”、“地點”等項目標記和描述,便于將這些信息導出到用戶個人日程安排管理軟件中。
2.2.2XFN[8,16]XFN(XHTML Friends Network)是全球多媒體協(xié)議組為了在互聯(lián)網上顯化人類之間的關系,通過賦予超鏈接語義屬性表征人類關系的簡單方式。它以枚舉的方式定義了“Friendship(朋友)”、“Professional(工作關系)”、“Geographic(地緣關系)”、“Family(家庭關系)”、“Identify(其他所有的關系)”等7種關系及其具體關系值和約束條件。例如,對于博客中以Blogroll形式列出的博客作者感興趣博客的超鏈接,XFN通過簡單在標簽中增加一個“rel”屬性來揭示博客作者和感興趣博客之間的關系。如:
2.2.3hResume[17,19]hResume是一種復合微格式,它使用純文本的“text”描述一般性的描述,使用hCard描述個人聯(lián)系信息和相關的機構信息,使用hCalendar描述工作經驗和教育背景,使用rel-tag描述個人技能,使用cite tag描述發(fā)表的作品等,專門用于個人簡歷和個人履歷表信息的微格式,適合于嵌入到(X)HTML、Atom、RSS和專門的XML文件格式中。
信息用戶尋找工作機會時,經常會分別登錄不同的求職網站求職簡歷,這是一個非常繁瑣的事情。采用hResume的簡歷,由于具有語義的結構化信息,支持微格式的求職網站(如SimplyHired)可以直接抽取這些個人求職簡歷的信息,用戶需要做的就是在個人博客上或者某個求職站點上hResume的個人簡歷。嵌入到RSS、Atom的hResume還可以供招聘人員使用RSS閱讀器調用或者其他第三方軟件抽取數據。
2.省略/tag/Microformats rel="tag">Microformats</a>
2.4評論機制標記和描述的微格式
2.4.1hReview[19-20]互聯(lián)網上了多種多樣的評論信息,從對產品(電影、音樂和書籍等)的評論,到商業(yè)服務(餐館、旅館等)的評論,再到對于某個人(政治人物、藝術家、電影明星等)的評論、某個事件的評論、在線資源甚至評論內容本身的評論等。對于那些想了解該產品、該服務的人來說,了解別人的評論對于即將做出的決定非常有幫助。因此,對于這些評論信息進行組織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hReview,作為一種分布存在評論的標準,通過為評論內容增加語義化標簽,使得評論內容數據得以結構化,以便于評論內容的、共享、聚合和集成。hReview是一種復合標準,充分利用hCard和hCalendar標準已經定義的元素,這些元素包括:版本、概要、項目類型(產品、商業(yè)服務、事件等)、項目信息(利用hCard標識個人和商業(yè)聯(lián)系信息,利用hCalendar標識事件)、評論者、評論時間(dtreviewed)、評分等級(rating)、具體的描述、tags、永久性地址(permalink)和許可證(license)等。
2.4.2VoteLinks[19,21]VoteLink是一種基本微格式,其使用的元素比較少,要解決的問題也比較簡單?,F(xiàn)存網站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的水平,經常會在網上舉行一些評選,也有一些諸如博客流行度測評、現(xiàn)實生活選舉類似的活動也需要用戶進行評選。用戶只需要表示其最簡單的意見:同意、不同意、中立或棄權。有些意見的提出并不是在內容網站,而是在各自的博客站點上,只要按照微格式的要求進行了VoteLink的標記,其發(fā)表的意見就會被相關的識別和聚合軟件獲取和集成。例如為了表示對“”內容表示反對,只要在自己博客上添加如下鏈接即可:
2.省略 launched at Supernova 2005.[2007-01-25]..
[2][2007-01-25].省略/wiki/Main_Page.
[3][2007-01-25].省略/about/.
[4][2007-01-25].省略/wiki/elemental-microformat.
[5][2007-01-25].省略/wiki/compound-microformat.
[6]Francesc C F, Vincent Q, Irene V. Templates, microformats and structured editing.[2007-01-25].wam.inrialpes.fr/publications/2006/DocEng/DocEng2006.pdf.
[7]Matthieu-P S. Microformats a XML-document-immanent way for semantic annotations of web contents.[2007-01-25].myhpi.de/~schapran/pke/Microformats_-_A_XML-document-immanent_way_for_semantic_ annotations_of_web_contents.pdf.
[8]Rphit K. Microformats the next (small) thing on the semantic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1):68-75.
[9]Rohit K, Tantek C. Microformts: a pragmatic to the semantic web.[2007-01-25].省略/programme/files/pdf/p116.pdf.
[10]Danny A. The short path to the future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11-12):77-79.
[11][2007-01-25].省略/code/.
[12][2007-01-25].省略/xmdp/.
[13][2007-01-25].省略/wiki/xoxo.
[14][2007-01-25].省略/wiki/hcard.
[15][2007-01-25].省略/wiki/hcalendar.
[16][2007-01-25].省略/xfn/.
[17]John A. The big picture on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articles/ the_big_picture_on_ microformats/.
[18][2007-01-25].省略/wiki/hresume.
[19]Molly E H. Microformats: Understanding elemental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guides/content.asp?g=webdesign&seqNum=293&rl=1.
[20][2007-01-25].省略/wiki/hreview.
[21][2007-01-25].省略/wiki/votelink.
[22]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03:15-16.
[23]Carl R. Fit for purpose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pressroom /newsletters/200610/C1.
李書寧
基礎護理學知識貫穿護士工作的整個生涯,在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大綱中基礎護理學知識也占有一定比例。為了使護理專業(yè)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這門專業(yè)知識課程,順利的通過全國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取得“雙證”。我通過多年的基礎護理學教學,總結出一些有助于學生記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觀形象記憶、總結記憶、重復記憶、分組記憶、口訣記憶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考試合格率。
關鍵詞:記憶方法
;基礎護理學;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礎護理學對于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人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中,基礎護理學占據一定比率,縱觀護理學基礎知識全書,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護理學相關理論,一部分是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這兩部分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護理技能相關知識的復習應注重結合臨床實際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記憶,就顯得輕而易舉;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則要掌握記憶技巧。下面是我對這門課程教學記憶方法的總結。
1 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的記憶方法
1.1 動作技能正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地應用遷移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積極影響叫做正遷移,其發(fā)生的條件是:不同技能間存在著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間包含著共同的原理。復習操作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技能正遷移,例如復習無菌技術可以與導尿術、注射術、輸液術、吸痰術相結合,這樣與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有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可相對形成一個整體,產生積極的影響。
1.2 直觀形象記憶:
圖示、流程、視頻、動手操作等都給人以直觀感受,增強人的記憶。學生在全面復習時,可以先看各項操作的圖示、流程、操作視頻,然后再練習。如復習靜脈輸液可按這樣的順序:看圖示、操作流程觀看視頻病房見習和實習。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該順序復習,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將參加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的學生都已經經過了8個月的臨床實習,考生要提前準備,在實習期間多動手、多動腦、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對知識的再認和回憶。
1.3 總結記憶:記憶是較復雜的心理過程,絕不僅是單純儲存的記錄,而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過程。在護理學基礎技能復習過程中,用總結的方法來提高記憶能力。如穿脫隔離衣操作流程可以總結為[2]:護士準備用物準備環(huán)境準備 持衣領穿袖系領口系袖帶對衣邊系腰帶護理解腰帶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領口拉袖掛衣鉤。這種先學習后總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保持和鞏固。
2 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的記憶方法
2.1 重復記憶:
記憶的消失叫遺忘,在一定條件下“記”和“忘”可相互轉化,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3]認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的進程總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遺忘速度快,以后逐漸緩慢。第一天的記憶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記憶的保持量僅為25%左右。根據艾賓浩斯的觀點,組織有效的復習是加強記憶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識記后及早復習,最好在遺忘尚未開始時就進行復習,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2天。巴甫洛夫學說認為,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lián)系的過程,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如果不暢通,則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復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及時復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緊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復刺激,重復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復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越好。
2.2 分組記憶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4]認為:決定記憶廣度的主要因素是記憶材料的數量,而不是材料的意義。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記憶廣度為7±2項內容,多于7項內容則記憶效果不佳。我們在記憶時可利用這一特點,把需要記憶的內容分配在7組之內,而這7組中的每一組的容量可適當加大。這樣每一組相當于一個集成塊,加大了集成塊的含量,記憶效率應會大大提高。如: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可分為:環(huán)境準備,工作人員準備,物品管理,明確無菌區(qū)與非無菌區(qū),一人一物一次五項。護理程序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部份。
2.3 口訣記憶:
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形式,口訣記憶法可以縮小記憶材料的絕對數量,把材料分成組塊來記憶,加大信息濃度,增強趣味性,可使人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在頭腦中獲得一種相似、重復的信息,有助于記憶。如青霉素皮試液配制步驟較多,在配制時多配、少配都會使?jié)舛炔粶蚀_,影響對結果的判斷,所以在配制時牢記“抽三推二留一”就不會出錯。又如壓瘡的預防可以總結為應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2.4 歸納記憶: 在理論知識的復習中合理的運用歸納總結記憶法,學生應注意總結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識點,巧記速記多拿考分。如數字歸納總結法:知識點中的多個“6”:日光照射消毒時需在太陽下暴曬6小時,洗胃在6小時內進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臥6~8小時,搶救時未來得及書寫的病歷應在搶救結束6小時內據實補記;又如不同濃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腫氧氣濕化,30%用于濕潤、松解頭發(fā)打結,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膚按摩,75%用于皮內注射及臍部消毒,95%用于燃燒法消毒和靜脈炎濕敷。
總之,復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合適自己的才是重要的?;A護理學是護理的主干學科,其相關知識貫穿護理工作的整個生涯,也是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的主要學科??忌诳记耙鶕约旱膶嶋H情況,提前準備,積累操作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全面復習,將有利于提高基礎護理學復習的質量和效率,提高過級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文靜.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2004,20(2):26-29.
[2] 馮雁,楊順秋,金麗芬.新編臨床常用50項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程及評分標準. 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2:5
論文摘要: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隨著計算機在各行業(yè)的逐漸普及,各崗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漸增多,而各專業(yè)學生層次又參差不齊,因此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針對高職各專業(y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總結出了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工作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已經成為各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不僅是學生步入社會為己謀生的一種工具,更是社會現(xiàn)代文明對人們必備素質的要求。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各地教育發(fā)展也不平衡,導致了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以專業(yè)班級為教學單位,同一個起點、同一個步調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視同仁,這樣勢必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任課老師的教學熱情。
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工作和學習能力的高低。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普及計算機教育,幼兒可以在幼兒園通過互聯(lián)網和自己的父母交流,點擊自己感興趣的動畫來欣賞,而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過程都在應用電腦,使其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服務。所以,計算機文化教育在這些國家已在真正意義上成了應用教育,從“用”中“學”,從“學”中“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現(xiàn)在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已經作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所有高職院校已經成為繼政治、英語、高數、體育課程之后的又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队嬎銠C應用基礎》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畢業(yè)生的素質,即影響到畢業(yè)生的社會競爭能力。近年來,圍繞計算機應用基礎這一門課,從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職院校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計算機專業(yè)和非計算機專業(yè)來分類進行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實施、課時分配和考核方式設置等;還有以不同專業(yè)類別群來進行設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學生分層次教學的,部分院校在不斷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種權威的模式定位,這就意味著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探討和實施。本文從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適應當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需要。
二、本課題研究內容
1.課程內容設置
“一主多附”的教學模式,即開設一門主要的公共必修課程,即《計算機應用》,開設時間根據單位教學條件的不同,一般設置在一年級階段完成;之后根據不同專業(yè)后續(xù)課程的特點分別開設多門選修課程,如C語言、Visual Basic、數據庫、網頁制作或多媒體制作等。
“一主”即《計算機應用》設定為公共必修課程,具體內容包括:計算機硬件基礎、Windows操作、文字處理軟件Word、電子表格處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檢索與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課時設置為60學時,其中純理論學時為12學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室完成;邊講邊練課時為48學時,全部在具有廣播教學條件的機房完成?!岸喔健奔锤鶕煌瑢I(yè)特點分別開設的多門選修課程,課時設置為40學時,選修課程則完全根據不同專業(yè)需求來制定教學大綱。
2.實施方式
由于學生生源地域條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采取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的方法。雖然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再強也只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針對理論知識普遍缺乏的現(xiàn)象,注重理論教學,實驗課則根據學生基礎高低分成幾個小組,加強個別輔導。對不同小組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實踐作業(yè)。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加強基礎知識輔導,待有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后,再進行一定的技能訓練,使他們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進行知識加深、拓寬,實驗課,為他們布置的不是簡單的驗證實驗,而是引導他們舉一反三,去完成綜合性的實踐作業(yè),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其綜合應用能力。
3.教學過程與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強調“能力本位”原則,采用項目驅動、任務驅動和問題驅動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整個教學課程都是在具有廣播教學功能的機房完成,真正實現(xiàn)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針對不同專業(yè)的不同需求,授課內容、知識深度、知識廣度都依據專業(yè)進行調整。如授課內容方面:語言管理類專業(yè),側重點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電子計算機類專業(yè),還要更多地側重硬件知識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學案例,同一知識點,針對不同專業(yè)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與專業(yè)對應的崗位緊密聯(lián)系,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讓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以等級考試的成績作為該門課程的成績,通過近兩年的實施,盡管通過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都要參加等級考試,所以很多教師為了提高過級率,完全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大量實施題海戰(zhàn)術,大部分學生在做完題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這明顯和高職教育的目標背離,學生的應用能力沒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筆者通過大量的調研,同時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就高職《計算機應用》課程的考核方式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計算機應用課程總成績應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平時課堂練習和到課表現(xiàn)來評定,占總成績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第三部分由平時大作業(yè)(平時大作業(yè)可以由任課老師根據職業(yè)能力要求,分教學單元分別設置多次大作業(yè))完成情況來評定,占總成績的40%,簡單用算式描述如下:
《計算機應用》課程成績=平時上課表現(xiàn)*20%+全國等級考試成績*40%+大作業(yè)成績*40%
三、小結
通過本院近兩年教學改革實踐,“一主多附”的教學模式操作簡單,重視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比較適合高職教學的需要?!队嬎銠C應用》公共必修課程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根據專業(yè)特色開設的多門選修課程增強了學生的專業(yè)應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尋求一種既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yǎng),又可以培養(yǎng)其應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參考文獻:
[1] 周莉.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0,(6):49-51.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G42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4-0052-0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中職學生掌握機械制造技術方面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對制造活動有一個總體的了解與把握,為今后專業(yè)課的學習及畢業(yè)后從事機械產品的設計、制造及生產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論述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實踐的思路及做法。
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路
設計好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課程組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點指導思想。
(1)拓寬專業(yè),培養(yǎng)通才。過去的專業(yè)劃分過細,造成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難以適應各項建設工作和繼續(xù)深造的需要。隨著新專業(yè)目錄的確定,學校要對過去老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進行適當修改,并對它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是新制訂的教學計劃中所規(guī)定的機械類各專業(yè)必修的三門技術基礎課程之一,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遵循“拓寬專業(yè),培養(yǎng)通才”思想,應具備機械類各專業(yè)學生所必需的機械制造過程有關的基礎知識。
(2)擴寬學生知識面,增強機械類各專業(yè)學生的從業(yè)能力。從過去機械類各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來看,只有機械制造專業(yè)開設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概論、切削原理等有關機械制造過程的專業(yè)課程,但教學內容過專過細,內容龐雜陳舊。而其他機械類專業(yè)如機械設計、汽車、工業(yè)工程管理等專業(yè),只開設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造成這些中職生缺乏切削原理、機床及工藝裝備等方面的知識,影響從業(yè)能力。從統(tǒng)計來看,機械類各專業(yè)中職學生畢業(yè)后大多數從事機械產品開發(fā)、設計、制造、管理和運銷等工作。因此,在設置課程教學內容時,要重基礎,避免原專業(yè)課程內容陳舊龐雜、太專太細等缺點,要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
(3)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過去開設的專業(yè)課程較多,各門課程之間的銜接沒有處理好,導致一些教學內容重復講授,而一些教學內容又沒有講到。因此,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整合過程中,要注意精選教學內容,要適當增添一些新的知識要點,使課程與現(xiàn)代制造技術相結合,讓教學內容具有先進性,能反映出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這樣,既提高教學質量,又減輕中職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機械產品制造過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術測量、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機床概論及設計、機械制造工藝及機床夾具等方面的知識。本課程的教學主線是:學生學習金屬切削原理、金屬切削機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術要求(即公差與配合的相關知識)、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礎知識之后,再依次敘述機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與加工設備等知識,然后重點研究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和機械裝配工藝規(guī)程的問題,最后,再了解自動化加工、數控加工、特種加工等方面知識。
三、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教學效果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很多,涉及面比較廣。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除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外,教師還要重點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可以設計如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1)計算機輔助課程設計。本課程在理論教學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計算機輔助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CAPP)課程設計。它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包括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在計算機工藝設計軟件的輔助下正確分析和合理解決一個比較簡單的機械零件工藝規(guī)程的設計問題。其目的是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工藝設計方法,能夠學以致用。實際上,課程設計也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次驗收和鞏固。實踐證明:課程設計訓練可使學生面對具體的工程問題時能綜合應用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做到正確分析和處理;課程設計訓練能夠加深學生對機械加工工藝設計原則的理解;在設計過程中,不同工藝方案的分析與對比可使學生初步掌握優(yōu)化工藝方案的能力;課程設計訓練可使學生熟悉各種技術手冊、規(guī)范、圖表等技術資料的運用;課程設計訓練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編寫工程技術文件的文字表達能力。
(2)教學實驗。為配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理論教學,培養(yǎng)中職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本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設置車刀角度的測量、切削力實驗、切削溫度實驗等三個教學實驗,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機械制造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四、結束語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等專業(yè)學校開設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以來,課程組不斷總結經驗,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近幾年學生所做的課程設計來看,中職生的知識面和實踐動手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