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9-10 10:44:5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動漫課程演講稿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每屆都有這樣一類學生:頭腦聰明,反應敏捷,就是學習上不肯用功,因而成績平平。而每屆也都有另一類學生:資質(zhì)一般,但卻因肯下苦功而能取得喜人的成績。剛開始總弄不明白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反差,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又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類學生:理科的學習非常優(yōu)秀,唯獨語文成績很差。
將兩類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參閱教育心理學理論加以思考,才發(fā)現(xiàn):影響學習成績的,除了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也有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發(fā)展起著調(diào)節(jié)和推動的積極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認識活動中得以充分發(fā)揮;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發(fā)展起著干擾的或妨礙的消極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無法正常發(fā)揮。第一類學生和第三類學生思維其實都很敏銳,他們的成績之所以不盡如意,歸根結(jié)底是興趣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可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在重視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同時,亦必須重視興趣等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推動作用。
二、語文教學的任務與困境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徐梓日前在接受訪問時指出:“語文首先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祖國語言的優(yōu)雅和精致,并且對這種語言產(chǎn)生興趣,直到能夠靈活應用這種語言。”①徐教授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兩大任務:1.讓孩子感受漢語的美;2.讓孩子靈活運用這種語言。這種運用語言的能力囊括了“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寫”是要義之一。
錢理群教授在《以“立人”為中心――關于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的語文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文中也指出:“‘立人’,要通過‘立言’來達成,寫作訓練就是對人的訓練。教師應培育學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與情感’的寫作態(tài)度”。②遺憾的是,實際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卻經(jīng)常遭遇這樣的尷尬:學生表達上錯字頻出、病句連篇,內(nèi)容上無病,邏輯缺失。究及課堂,經(jīng)常是臺上教師講得激情四溢,臺下學生聽得昏昏思睡。若問及課外,則更讓廣大語文同仁痛心疾首:動漫、網(wǎng)游、影音娛樂及各種論壇占據(jù)了大部分學生的休息時間,“什么都是浮云”“”“醬紫”等網(wǎng)絡語匯頻現(xiàn)迭出。
如此種種,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缺失緊密相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寫作能力,則首先必須讓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這種興趣的提高,以他們對漢語之美的感知為前提。
三、社團活動與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詩朗誦、辯論、演講等社團活動,有助于學生在動態(tài)的情境中感知漢語的美并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在朗誦比賽后,有學生欣喜地告訴我,愛極了《蜀道難》《采薇》《報任安書》的氣勢和氣韻,并將這種氣勢和氣韻在運動會的廣播稿中反復操練,興趣可見一斑。
話劇社排練《荊軻刺秦王》這個課本劇之時,關于臺詞的插曲也頗值玩味。
當時劇社成員各自寫了劇本,然后篩選出三個較好的版本來排練。在“刺秦”這一關鍵情節(jié)的排練中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的臺詞無論用怎樣的語速念,都無法充分彰顯刺秦現(xiàn)場的緊張氛圍。翻閱課本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司馬遷的寫法是:“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彼時,他們驚悟,司馬遷的用語是那樣的精煉,而他們的用語則顯得拖沓冗長,難怪與“刺秦”之緊張氛圍無法“和諧”了。他們訝異于句式的長短與場景的張弛之緊密關聯(lián),也訝異于漢語表達的神奇。
朗誦比賽在直接的口耳并用中將這種音樂美演繹出來,讓學生生動感知。課本劇臺詞的改編和排練,則是一個學以致用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更能在輕松的情境中感知古文錯落有致的句式和氣韻,感受古文的音樂美感。
如果說這兩者傾向于對漢語之美的被動認知,那么演講和辯論比賽,則當是對這種美的一種主動演繹。
與一般文章主要訴諸視覺不同,演講是一種訴諸聽覺的表現(xiàn)形式。訴諸視覺,眼睛可以久留;而訴諸聽覺,聲音轉(zhuǎn)瞬即逝。想讓演講語言直達人心產(chǎn)生鼓舞和教育的效果,則必然要求演講語言精煉、形象。因此,帶有強烈聲韻色彩和雄辯氣勢的反復句、排比句經(jīng)常成為學生的自覺運用,漢語的聲韻美在說與聽之中碰撞出無限的魅力。
辯論的實時互動性很更強,它要求辯手在形象生動、幽默風趣、聲情并茂的語言中將其觀點中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盡情釋放。這就經(jīng)常促使辯手借助比喻等手法來形象說理,也促使他們更注意句式的長短變化、整散結(jié)合來使語速錯落有致,讓語言時而幽默溫婉時而咄咄逼人,與論辯內(nèi)容互為表里迸射無限魅力。
正如《論語》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在朗誦和辯論等各種競賽活動中體驗到漢語的優(yōu)雅和精致之后,他們將對漢語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為其語文學習注入強大的動力。
四、社團活動與學習意志的培養(yǎng)
《反對黨八股》在一文中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興趣的注入為學生的漢語學習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間,但要想真正深入其中探索漢語的奧妙,還得花費一番苦功。這就需要意志的支撐。
綜觀古今名家的經(jīng)歷,可以發(fā)現(xiàn):要想學好語文,沒有堅強的意志是不行的。賈島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典故。白居易則“晝課賦,夜課書”,以至“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箲?zhàn)期間,聞一多在哥臚士洋行樓上埋頭做學問,除了上課、吃飯,幾乎不下樓,以至友人皆勸他“何妨一下樓呢”。最后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樓主人”的雅號。
在現(xiàn)今,學生課業(yè)負擔重,動漫、網(wǎng)游、微信、QQ等又向他們頻頻發(fā)出邀約,想讓他們在有限的休息時間里遠離誘惑守著冷板凳潛心學好語文,尤其需要堅強的意志。
社團活動中辯論賽等各種活動的開展,恰恰有助于培養(yǎng)堅強的學習意志。
筆者曾經(jīng)組織過一個周日的經(jīng)典閱讀小組。參加這個閱讀小組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能吃苦。一星期的緊張學習后,當其他同學穿梭于影戲劇及QQ微信中悠游地享受周末時光時,他們卻要在這里潛心靜氣研讀經(jīng)典、撰寫讀書報告,定須具備堅強的意志方能堅持下來。正是這個堅持的過程,讓他們磨練出了堅定的意志力。
又如開展“過洋節(jié)”之辯論,辯手們在臺上口吐蓮花語動眾生之前,先得詳細搜集“洋節(jié)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現(xiàn)”“過洋節(jié)之風勁吹,原因有哪些”“喜(不)喜歡過洋節(jié)的理由”等種種背景資料,然后才能推敲論辯的條理和語言的氣勢。
此外,社團在推出各種活動的同時,也必然要求做好海報宣傳:既要求版面的有效合理、插圖的美觀大方,也要求標題的新穎醒目、語言的生動感人。
以上這些都是細膩活兒,要想做出彩,只能下苦功。它們相對課堂注重考與練的一板一眼的應用形式來得生動活潑,往往能讓學生在樂此不疲的探索中滋養(yǎng)出良好的意志力。
五、社團活動與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理念》中說:“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既是個體成長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對建設人才的需求?!闭Z文學習經(jīng)常被看成是只能“死記硬背”的活兒,實際上,深入的語文學習離不開個性化的探析、研討和解讀。有個性的人才更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個性、唯唯諾諾的人能勇于跳出陳規(guī)的框框去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有個性的人,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是語文教學的使命。
孫紹振教授在《演講稿的寫作》③一文中指出:“演講詞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是你自己特有的、富于個性的思想和情緒……現(xiàn)成的、流行的話越少越好,要努力把生活中最為精彩、最能代表自己個性和心靈特點的話講出來。”充分流露個性特征的演講更能讓演講者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反復參與演講比賽的過程,其實也是披露個性、發(fā)展個性的過程。
無獨有偶,課本劇的臺詞、辯論賽的語言、活動海報的設計等,若要出彩也都必然要求張揚參與者的個性風格。而張揚發(fā)展了的個性,又能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習的深入。
六、小 結(jié)
社團活動中得以強化的興趣、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推動著學生自覺深入地探究漢語之美,浸于語言的海洋收獲充實豐厚的學習體驗,進而鍛煉出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鑒于社團活動與語文學習在能力鍛煉上的一致,通過適當?shù)纳鐖F活動來敦促語文學習的深入是廣大語文教師須引起關注的一個命題。
古希臘教育家普魯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具,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充分關注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義,讓它成為點燃學生語文學習熱情的火把吧!
【參考文獻】
【1】李節(jié).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及其繼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梓訪談.語文學習,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