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6-16 03:35:4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特級教師申報材料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力,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豐厚素養(yǎng)。著眼學生的未來素養(yǎng),要求教師首先是一名素養(yǎng)的示范者,一名人文的關懷者,必須有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超專業(yè)素養(yǎng)”。他(她)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更要有積極友善的生活態(tài)度,澄凈明澈的心靈世界,獨立思考的自信睿智。而實施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課程。因此,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是課程素養(yǎng)的提升,每一個老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必須是課程的建設者,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趦和l(fā)展的師本課程是衡量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一、起步:自明自斷,尋找自己的專業(yè)樂趣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老師的工作跟著教材走,跟著考試這根指揮棒走,跟著上面走,每天疲于應付,人云亦云,如黃牛般耕耘,工作沒有樂趣。09年開始,我校啟動一師一卷評價制度,將評價權還給老師,讓老師們放下包袱,真正審視自己的教學。兩年后,學校設立了“教師小微課程獎”,只要圍繞學校教育教學,自身有兩年及兩年以上具體做法和良好實績的教育教學成果,即可申報“教師小微課程獎”。申報材料突出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要形式為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實施方案、研究報告、教材、課件、論文、著作等,利用暑假進行集中展示交流,并邀請專家現場答疑,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度培訓。
這個獎項的設立主要是讓教師們能夠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同伴、專家的指導下,逐漸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自明自斷起來,找到自己的專業(yè)樂趣。所以,我們非常強調這一評審的過程性:初審與后續(xù)交流、評審與指導、講述與答辯,將評審與學習、反思聯系起來。一年一個輪回,能夠持續(xù)研究,持續(xù)跟蹤,確保出成果。
在評審的標準上,我們強調兩點: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這兩點無法用量化的標準來評定,只能用定性的描述,所以我們采用專家投票的方式,或者商議的方式來確定質量。借此為教師找到發(fā)展的著力點,并為他們提出發(fā)展建議。這是我們推進教師小微課程獎的核心要義。我們希望老師們能夠有自己的課程,成為某一點上的專家。這個獎項的價值在于課程取向,為我校教師發(fā)展建立的一個持續(xù)的激勵機制,內在的核心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念的變革。
老師們申報的課程精彩紛呈,低年級的繪本閱讀,高年級的整書閱讀;家長開放活動的實踐和思考,交友護照傳遞的精彩;科學筆記應用的分析研究,版畫教學的設計開發(fā)……老師們認真梳理自己的教學實踐,尋找教學的生長點。
著名教育媒體人李振村老師在他的《關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六個追問》一文中,建議老師們追問自己:我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優(yōu)勢和專長究竟在哪里?我如何從教學的個性和特色出發(fā),尋找到專業(yè)發(fā)展的寬廣路徑?教師小微課程的評比,讓老師們從自身出發(fā),追問、審視,尋找自身的價值,獲得認同感。
二、持續(xù):共同研究,尋找生長的實踐土壤
小微課程獎第一年的申報,非?;鸨+@獎項目超過老師人數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我們比較理想化地提出“系統(tǒng)”“層次”“評價”三個評價維度。系統(tǒng)即依據項目年段特點,形成比較系統(tǒng)化的課程;層次指課程各小項能體現層次推進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價是建構評價體系,不同類別主題有個性化評價,體現評價促進梯度上升,不再某個年段急求一步到位。除了原有的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還要求顧及到課程的影響力。老師們覺得很為難,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來,經年的研究成果,第一年基本上都展示過了,第二年,僅僅一年時間,不可能有更新的研究;其次,原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論支撐和后續(xù)指導,僅靠教師日常實踐,無法深入。一線老師,更多的還是草根式、實踐類的積累。如何深入持續(xù)?成了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思考中,我們發(fā)現,老師們申報的小微課程,有許多相同處或共通處。學校教師是按照學科年級分組的,同組老師,往往就是一個研究團隊。它具有合作性,團隊教師擁有共同的興趣與需要,在相同問題上進行探討,共同成長,互相影響,最終在耳濡目染中觸發(fā)其余教師的研究欲望,形成學校新的團隊研究文化。
于是,我們從不同角度,借力聚力,讓一線教師依據自己的研究意愿自行組織團隊,借用共同研究的合力,幫助教師成長。
1.項目協(xié)同
2012年9月,學校研發(fā)出臺了《吳江實驗小學語文學科“關鍵素養(yǎng)”指導手冊(試行)》,開始了素養(yǎng)研究之旅。素養(yǎng),與知識能力不同,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屬于非學科、非量化、非智力因素,但它也要通過一定的路徑實現,蘊含在學習過程之中。
以三語為例,在習作起步階段,我們設定的關鍵素養(yǎng)項目是“寫童話故事”,并將要點放在“寫好人物對話”上。怎樣讓故事里的“人”開口說話,使故得更生動具體。三語組的老師從教材入手,引導學生尋找語文書中的對話;認識積累表示“說”的詞語;學習幾種提示語在作文中的混合性使用,循序漸進,學習將故事寫具體。期末,每個學生們都有一本自己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書,內容具體,情節(jié)生動。三語組老師齊心協(xié)力,將一學期積累的實踐匯成了“寫童話故事――寫好對話”教學系列課程,頗有成就感,也為后面的年級做了引領示范。
2.名師帶動
學校幾位特級教師,在閱讀、寫作等領域各有特色,他們有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同時也是所在學科年級組的教研骨干,通過他們的輻射力量,帶動一大批教師成長。
年過四旬的葉惠琴老師,原本一直嚷著自己老了。自從加入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作文團隊,研究寫作課程,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在工作室的引領帶動下,不斷摸索,撰寫了《作文教學讓我找到自信》《故事力作文課程》,獲得學校小微課程一等獎。她在研究過程中,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青春。
3.志趣相投
學生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既有教師的專業(yè)引領,更有非專業(yè)的熏陶。一個老師的興趣愛好、特長特點,往往會影響到所帶班級的學生。在幾輪小微課程的評比交流中,我們發(fā)現有的老師喜歡小古文,有的老師愛讀沈從文;有的老師擅長演講朗誦,有的老師唱歌很專業(yè)……于是,我們依據教師個人生活工作實際,在明確自己的研究興趣、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志趣相投的老師組成小團隊,開展集體研討,既探究自己的研究內容,又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效果和風格,在問題解決中追尋教師工作的意義。為了幫助老師們更好地提升,更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們還聘請相關專家擔任團隊導師,引領成長。
三、提升:素養(yǎng)至上,創(chuàng)生獨有的師本課程
基礎課程專家張華教授認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學生和鼓勵學生獨立思想的教育?!蓖瑯樱鹬睾凸膭罱處煪毩⑺枷氲慕逃?,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鼓勵學生獨立。當老師們逐步明晰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成了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領導者、開發(fā)者,工作就變得更有樂趣。它徹底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讓教學成為研究,喚醒教師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教師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它具有草根性,教師的教學或工作本身是一種研究;它具有生長性,能夠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