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刊雜志簡介
《社會學刊》自2018年創(chuàng)刊,本刊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欄目設置及內容節(jié)奏經過編排與改進,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作為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現實關懷的學術出版物,自創(chuàng)刊以來,始終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學術態(tài)度,致力于搭建一個連接理論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的學術交流平臺。它不僅深入探索社會學的經典理論與前沿思想,更將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現實,通過刊登多樣化的社會學思想理論文章,引領讀者洞悉全球社會思想的發(fā)展脈絡,促進學術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在理論研究方面,雜志始終站在學術前沿,關注并介紹國內外社會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從經典的社會結構理論、社會變遷理論,到新興的全球化理論、社會網絡分析,雜志廣泛涉獵,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它不僅系統(tǒng)梳理了社會學理論的演進歷程,還通過對比不同理論框架下的解釋力,鼓勵學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學刊》還特別注重跨學科理論的整合,如將社會學與經濟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相結合,拓寬了理論研究的視野,增強了理論的解釋力和應用價值。
與此同時,它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探討同樣不遺余力。雜志緊貼時代脈搏,選取具有普遍性和緊迫性的社會問題作為研究議題,如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xiāng)差距、人口老齡化問題、性別平等與女性權益、數字鴻溝與社會分層等。通過實地調研、案例分析、數據統(tǒng)計等多種研究方法,雜志不僅揭示了這些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還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政府決策、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會學刊收錄信息
社會學刊雜志榮譽
社會學刊雜志特色
1、注釋采取腳注的方式。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格式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 7714-2015)。
2、前言:一般不超過300字。應重點概述研究的背景、理論依據、預期結果及意義等,一定要明確提出本文的寫作目的。
3、作者在投稿后30個工作日內未接到本刊編輯部通知的,可自行處理。受限于本刊人力物力,未被刊用的來稿不作退稿通知,請作者自行保留底稿。
4、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guī)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5、中文文題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文題應與中文文題含義一致,一般不宜超過10個實詞。文題應恰當、簡明地反映文章主題,盡量不用外文縮略語。
6、來稿請用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電郵至本刊投稿專用郵箱,并注明作者姓名、性別、工作單位、職稱、通信地址、聯系電話、E-mail等。
7、圖片要求影像清晰、色彩真實、畫面整潔。圖片若非本人原創(chuàng)(或拍攝),須獲得原作者(或原拍攝者)的許可,不得侵犯他人權益。
8、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必須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標標注參考文獻序號,與文末的參考文獻序號(方括號[1]、[2]、……)相對應。
9、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腳注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基金資助(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
10、內容要求:征稿活動通常鼓勵提交原創(chuàng)內容,文章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讀性和創(chuàng)意。可以包括實際案例、個人經驗、科技動態(tài)、數據分析等,重點在于提供有價值的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