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社會雜志簡介
《交通與社會》雜志是一本專門研究交通領域與社會相關問題的學術期刊。旨在深化對交通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影響和作用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促進學界和實踐界的交流與合作,為交通與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雜志關注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規(guī)劃與政策、交通經(jīng)濟與管理、交通地理與區(qū)域發(fā)展、交通與環(huán)境、交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交通與社會公平、交通與城市發(fā)展、交通與社會文化等。雜志內(nèi)容涵蓋理論研究、實證分析、案例研究、政策評估、學術評論等多種形式,力求對交通與社會問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分析。
交通與社會雜志的讀者主要包括從事交通規(guī)劃、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環(huán)境保護、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學者、教師和學生;交通企業(yè)、政府部門的管理者、決策者和從業(yè)人員;相關研究機構(gòu)、智庫、媒體等。通過雜志,讀者可以了解交通與社會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了解各類交通政策與實踐的經(jīng)驗和思路,提高工作與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雜志采用匿名評審制度,確保文章的學術質(zhì)量和獨立性。編輯團隊由一批交通與社會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組成,對所有投稿進行嚴格審核和精心篩選,確保雜志質(zhì)量。每期定期出版,稿件類型包括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綜述、學術評論和書評等。雜志提供印刷版和電子版,方便讀者的閱讀和獲取。綜上所述,交通與社會雜志涵蓋多個交叉學科的研究領域,旨在促進交通與社會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學術交流。通過雜志,讀者可以獲取最新的研究進展、政策分析和實踐案例,為推動交通與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
交通與社會收錄信息
交通與社會雜志特色
1、本刊提倡優(yōu)良端正之學風,拒斥抄襲他人學術成果、引用他人學術成果不加標注等學術不端行為。凡作品涉及著作權糾紛(如剽竊他人作品、一稿多投等),概由作者自負其責,本刊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2、第一作者信息:姓名、出生年份、性別、籍貫、職稱、學位、工作單位(高校等大單位注明院系等二級單位)、通訊地址、郵編、固定和移動電話、電子郵箱(請勿遺漏,以便及時通知審稿結(jié)果和其他事項)。
3、題名須簡明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nèi)容,不要副標題,一般不超過20 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字符、代號等。
4、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jié)果及結(jié)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5、正文章節(jié)標題占一行,用黑體,小標題獨占一行,前空兩格,且一律用阿拉伯數(shù)字 (從1開始) 表示,形式為1.1 1.1.1 1.2……2.2.1 2.2……
6、注釋請置于正文內(nèi)(加圓括號);參考文獻請按本刊格式要求進行標注,不要采取腳注、尾注形式,直接按序列于文末即可。
7、投稿論文圖版切勿圖文混排。請按圖版在文中的出現(xiàn)順序分別編號(圖1、圖2……),以jpg文件格式保存,并將圖版編號標于文中相應位置;文末另請標明圖版序號和圖釋說明。
8、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如果得到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資助,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并附基金資助證書復印件。
9、解釋和分析能力:稿件需要具備良好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能夠?qū)ρ芯拷Y(jié)果進行合理的解釋和推理。
10、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可在序號后加圓括號注明頁碼。參考文獻格式請參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