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2-09 23:43:0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大象的耳朵教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摘要:量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外國留學生在量詞使用上較易出現(xiàn)偏誤,尤其容易在兩個相近量詞的選用和辨析上出現(xiàn)問題。本文選取了兩個比較容易發(fā)生混淆的量詞——“只”與“頭”,設計測試問卷及教學實例,旨在了解外國留學生對這兩個量詞區(qū)別使用的偏誤情況,以及兩種不同教學法——傳統(tǒng)教學法與認知教學法所產(chǎn)生的不同糾偏作用,以求獲取些許進一步完善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的啟示和靈感。
關鍵詞:量詞“只”;量詞“頭”;對外漢語教學
一、 導言
量詞是外國留學生在現(xiàn)代漢語學習中比較容易出現(xiàn)偏誤的一類詞,主要是因為留學生母語中往往沒有量詞或量詞較少,中國人僅憑語感就能輕松運用的量詞,卻使第二語言學習者產(chǎn)生了不少疑問。例如:在用量詞稱量某些動物類名詞時,為什么說“一只狗”,卻不說“一只牛”,而說“一頭?!蹦??面對這種疑問,若不能很好地解釋其內(nèi)在的搭配規(guī)則,就會讓留學生覺得量詞學習是無理可循的,只能死記硬背,這將極大地影響其學習效果。因此,幫助留學生正確選用量詞無疑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大難點和一大重點。
現(xiàn)階段的量詞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目前的教材多偏重于對量詞語法功能的解釋,而未將量詞的選擇和辨析作為重點,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碰到具體問題時仍感到無所適從。有的教材僅僅將量詞的搭配關系看作是中國人的一種語用習慣,而未進行基于文化背景基礎的深層闡釋,大量的名量搭配都是通過死記硬背來完成的,再加之教學者本身對量詞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認識,導致量詞教學效率始終不高。
本文選取了兩個較易發(fā)生混淆的量詞——“只”與“頭”,以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設計測試問卷及教學實例,旨在了解留學生對這兩個量詞區(qū)別使用的偏誤情況,以及兩種不同教學法——傳統(tǒng)教學法與認知教學法所產(chǎn)生的不同糾偏作用,并就實際教學效果對兩種教學法進行比較,分析其優(yōu)劣,以求獲取進一步完善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的啟示和靈感。
二、 問卷設計
(一) 問卷題型
本次測試問卷采用題型為填空題,為避免其他題型在做題和分析時所帶來的不必要的干擾,本次測試問卷僅設此一種題型。填空題共設四十五空,前二十四空均為“一或兩( )名詞”式,要求被測試者在空內(nèi)填入量詞“只”或“頭”中的一個。從第二十五空起,被測試者被要求在完整的句子中填空,利用句子提供的語境,合理選擇量詞,輔助答題。本次測試問卷中所設題目涉及量詞“只”與“頭”的不同用法,其中關于兩個量詞的辨析難點——對于動物類名詞的稱量,所設題目數(shù)量最多,以便事后統(tǒng)計分析。本題考查的偏誤屬于誤代,其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多為目的語知識不足或目的語知識負遷移。具體試卷請參見附錄一。
(二) 測試對象
本次測試對象為已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的中級漢語水平外國留學生,共七人,對量詞均有過學習,母語為英語,測試結果不受國別影響。本次測試和教學均在小班授課、無外來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大多數(shù)同學都秉持認真嚴謹態(tài)度答題,因此本次測試基本能反映出留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量詞“只”與“頭”的掌握情況以及傳統(tǒng)教學法和認知教學法對他們正確辨析量詞“只”與“頭”所產(chǎn)生的不同糾偏效果。
(三) 測試方法
本次測試分三輪進行。首輪測試不做任何講解,分發(fā)試卷,同學們認真作答,答畢回收試卷,不公布答案,通過同學們的作答情況,了解留學生對于量詞“只”與“頭”使用的偏誤情況。此后進行首次授課,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課后再次分發(fā)同一份試卷,同學們根據(jù)課堂所學內(nèi)容再次作答,答畢回收試卷,不公布答案,通過同學們的作答情況,了解傳統(tǒng)教學法對留學生正確使用量詞“只”與“頭”所產(chǎn)生的糾偏作用。之后進行第二次授課,采用認知教學法,課后再次分發(fā)同一份試卷,同學們根據(jù)課堂所學內(nèi)容再次作答,答畢回收試卷,通過同學們的作答情況,了解認知教學法對留學生正確使用量詞“只”與“頭”所產(chǎn)生的糾偏作用,試比較,在首次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糾偏后,是否存在進一步的糾偏效果。測試題目同時涉及課上講過與沒講過的知識,以便考查留學生在課堂學習后記憶理解與遷移運用的情況。
(四) 測試內(nèi)容
1.考查量詞“只”用法的題目設計
(1) 用于稱量禽類共4題:1(鵝)、5(麻雀)、18(企鵝)、24(鳳凰)
(2) 用于稱量蟲類共2題:4(甲蟲)、38(蝗蟲)
(3) 用于稱量某些動物共13題:7(兔子)、10(小狗)、13(烏龜)、14(熊貓)、16(獵豹)、19(猴子)、22(螃蟹)、25(小蝌蚪)、26(花貓)、28(小豬仔)、31(金魚)、42(小綿羊)、43(蝸牛)
(4) 用于稱量船只共1題:29(小船)
(5) 用于稱量某些成雙、成對的東西中的一個共2題:6(襪子)、8(眼睛)
(6) 用于稱量身體器官共1題: 34(鼻子)
(7) 用于稱量某些物品共2題:23(戒指)、45(新手表)
2.考查量詞“頭”不同用法的題目設計
(1) 用于稱量某些動物共14題:3(牛)、9(大象)、15(困獸)、17(犀牛)、20(駱駝)、21(恐龍)、27(老母豬)、30(鯨魚)、32(馴鹿)、33(蠢驢)、35(牛)、36(羊)、37(豬)、39(大黑熊)
(2) 用于稱量石獅子共1題:41(石獅子)
(3) 用于稱量大蒜共1題:2(蒜)
(4) 用于稱量親事共1題:40(婚事)
(5) 用于稱量抽象的關系共1題:12(關系)
(6) 用作臨時量詞共2題:11(一頭黑發(fā))、44(一頭霧水)
三、量詞“只”與“頭”的學習困難
(一) 問卷結果統(tǒng)計
由于本文宗旨并非在于窮盡所有偏誤情況,而在于探究兩種不同教學法的即時糾偏作用,為保證教學效果,進行小班教學,因此被測試人員數(shù)目僅為七人。并且,由于題目本身設置數(shù)量有限,且不排除被測試者因選不出正確答案而在“只”與“頭”二者中隨意猜選一個的可能性,因此對于偏誤情況的統(tǒng)計很難避免誤差。此處對于偏誤情況的分析,由于數(shù)據(jù)有限及誤差干擾,僅以小見大,大致了解留學生對于量詞“只”與“頭”的使用情況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與掌握難點,聊作參考。對偏誤原因的簡述也僅為推測,不做定論。
(二) 偏誤情況簡述
在未進行任何教學輔導前,被測試留學生的試卷完成情況并不理想,七人中僅兩人的總體正確率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這說明,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要想正確辨析并運用現(xiàn)代漢語量詞“只”與“頭”,還存在著較大困難。
具體情況如下:
1. 在考查“只”與“頭”用于稱量動物類名詞的題目上,問題暴露最為集中,留學生答題正確率普遍較低,沒有全部回答正確的同學。
2. 同樣是考查量詞稱量動物類名詞的題目,使用量詞“只”的正確率普遍高于使用量詞“頭”的正確率。
3. 考查“只”用于稱量禽類名詞的題目的正確率相對最高。
4. 對于“只”與“頭”稱量其它種類名詞的用法,各人掌握情況不一,題目正確率普遍成兩極分化,表現(xiàn)為全部回答正確或全部回答錯誤。
(三) 偏誤原因分析
此次通過考查量詞“只”與“頭”的辨析而出現(xiàn)的偏誤現(xiàn)象可歸納為“誤代量詞”,“誤代量詞”即指在應該使用甲量詞的情況下卻錯誤地使用了乙量詞,留學生在面臨“只”與“頭”同樣用于稱量動物類名詞的題目時所犯下的錯誤,最能體現(xiàn)這種“誤代量詞”的偏誤情況。出現(xiàn)此類偏誤的主要原因在于被測試者對指稱范圍相近的兩個量詞掌握不足,發(fā)生混淆。漢語量詞豐富的數(shù)量和極強的個體性讓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一定的語境中,不僅要考慮是否該用量詞以及該量詞正確的句法位置,還須學會在數(shù)量眾多的量詞中選擇最合適的量詞。要真正達到這一目標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就出現(xiàn)了“誤代量詞”的偏誤。
1. 母語原因
本次被測試者的母語皆為英語,我們?nèi)魧h語與英語略作比較,就能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現(xiàn)代漢語量詞在英語中是能夠找到對應量詞的,例如:一雙與“a pair of”,一群與“a group of”,一塊與“a piece of”,一種與“a kind of”等,而唯獨個體量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屬漢語所獨有。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在處理量詞問題時,難免會積極地從母語中尋求幫助,然而,量詞“只”與“頭”皆為個體量詞,被測試者無法從母語中獲取幫信息,因此無法輔助答題,容易出現(xiàn)偏誤。
2. 目的語負遷移
第二語言學習者常常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方法套用在目的語新的語言現(xiàn)象上,從而造成偏誤,此類偏誤也可被稱為“過度概括”或“過度泛化”。此次通過檢測量詞“只”與“頭”的使用情況而出現(xiàn)的“誤代量詞”現(xiàn)象,也一定程度上是由目的語規(guī)則的干擾所導致的。此次被測試者皆為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的中級水平外國留學生,在被測試前均已學過《當代中文》第九課《我以前養(yǎng)過鳥兒》,因此他們多已習得量詞“只”用來稱量“鳥”與“狗”的用法,而量詞“頭”則是教材上并未過多介紹的“新鮮”量詞。經(jīng)過測試后詢問得知,留學生多一度以為所有動物類名詞都應用“只”來稱量,因此在答題時,面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類名詞,他們在不知如何選擇的情況下,便更傾向于選用量詞“只”來進行稱量。正因如此,同樣是考查量詞稱量動物類名詞的題目,使用量詞“只”的正確率才會普遍高于使用量詞“頭”的正確率,留學生對量詞“只”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過度泛化了。
3. 目的語知識不足
目的語知識不足是此次測試出現(xiàn)偏誤的最主要原因,漢語學習者并不完全了解量詞“只”與“頭”的相關知識,未掌握名量搭配規(guī)則,自然無法辨析二者差異,也無法正確使用量詞。首先,漢語學習者并不清楚“只”與“頭”的所有用法,例如:多數(shù)留學生只熟悉“只”稱量動物類和禽類名詞的用法,對其余用法并不了解,遇到考查非動物類名量搭配的題目時便手足無措,而對于量詞“頭”的用法,留學生更是不全了解,很容易出現(xiàn)偏誤。其次,對于“只”與“頭”皆用于稱量動物類名詞的情況,漢語學習者也并不能進行有效區(qū)分,原因在于他們并不知道這些搭配規(guī)則背后的理據(jù),究竟什么樣的動物應用“只”來稱量,而什么樣的動物又應用“頭”來稱量,對此類目的語知識的缺失,使留學生在完全無法理解量詞各自用法的情況下頻頻出現(xiàn)偏誤。
四、傳統(tǒng)教學法及其糾偏作用
(一) 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設計
本次教學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兩個量詞——“只”與“頭”進行講解,針對已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的中級漢語水平外國留學生,設計一個課時的量詞辨析課程,使用簡單的漢語作為媒介語,盡量使學生能夠聽懂和理解量詞的講解,必要時使用英語作為輔助語言,使教學能夠順利展開。課前參考《當代中文》與《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在課上主要介紹量詞“只”與“頭”的基本含義及與之搭配的名詞,并不涉及其語義原型、歷史演變及用法的深層認知分析。通過導入、量詞講解、量詞辨析三大模塊使教學循序漸進,條理清晰。盡可能安排足夠時間通過課堂游戲的方式進行當堂練習,鞏固學習。本次教學目的在于,通過課堂學習,使學生理解量詞“只”與“頭”的用法與區(qū)別,能夠正確使用這兩個量詞,以規(guī)范漢語學習用語的準確性與精確度。課堂學習后,安排當堂測驗,以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并與課前所做試卷進行比對,根據(jù)學生答題情況,了解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外國留學生正確使用量詞“只”與“頭”的糾偏作用。具體教案請參見附錄二。
(二) 傳統(tǒng)教學法的糾偏作用
經(jīng)過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后,留學生的答題狀況普遍獲得了一定改善,但改善程度并不大,七人中僅兩人正確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另有兩人正確率仍在百分之六十以下,總體來說,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量詞“只”與“頭”的使用具有一定糾偏效果,但效果并不顯著。
糾偏效果較為顯著的是量詞“只”用于稱量蟲類、船只和某些物品類名詞的情況,講過與沒講過的題目的正確率均達到了百分之百,而“只”稱量禽類名詞的用法本身偏誤情況就較少,課后正確率依然較高。而對于量詞“只”與“頭”稱量動物類名詞的用法來說,課后使用情況并未得到較大改善,沒講過的題目正確率普遍較低,講過的題目也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確??疾榱吭~“只”與“頭”其余用法的題目,回答情況各有差異,有些同學能在課后成功記憶,進行遷移,正確使用,有的同學則不能,傳統(tǒng)教學法并不能對每個同學都起到很好的糾偏效果。
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用法鮮明,容易區(qū)分,且非抽象的名量搭配多能起到較好的糾偏作用,此類搭配均為一一對應,即僅可用“只”或“頭”來稱量該類名詞,而動物類名詞則既可用“只”也可用“頭”來稱量,相比之下,此類能一一對應的名量搭配本就不易發(fā)生混淆,也比較容易記憶,掌握起來難度較低,可以順利地遷移運用到同類型的名量搭配上去。并且,相對于用“頭”稱量的抽象類名詞——婚事和關系來說,此類名量搭配也并不需要過多理解,存在較少認知障礙。所以,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最容易糾偏的一類名量搭配來說,糾偏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對于量詞“只”與“頭”稱量動物類名詞的用法,傳統(tǒng)教學法的糾偏效果則不太理想,原因在于,傳統(tǒng)教學法在課上僅介紹量詞“只”與“頭”常見的搭配用法,給出例子及語料,卻并未對為何如此搭配做過多講解,未深入涉及其語義原型、歷史演變及用法的認知分析,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不利于學生鞏固記憶,也不利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guī)律,以便日后遷移運用。傳統(tǒng)教學法無法讓學生了解到名量搭配背后的認知理據(jù),進而真正理解吸收這樣的用法,而只能死記硬背,不但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很難靈活應對更多書本以外的具體實際問題。此外,在此次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后,有幾位同學反而將課前答對的一些題目改錯了,例如:同學A、同學C、同學D和同學F都將自己原先答對的第28空——“他家有(頭)老母豬,生了許多( )小豬仔”給改錯了。原因在于,傳統(tǒng)教學法在課上僅介紹了中國人習慣性地將“頭”與“豬”進行搭配,稱為“一頭豬”,卻并未講解為何這樣搭配,也并未提及此類搭配僅是籠統(tǒng)的,而非唯一的,是并不適用于所有語境的,而是應根據(jù)語境的需要,選用不同的量詞,來突出名詞不同的屬性的。例如此處的“老母豬”與“小豬仔”,你若想突出一種動物笨重,體型大,就應選用量詞“頭”來進行稱量,而你若想要突出一種動物小巧、可愛,就更應選用量詞“只”來進行稱量,此處明顯“老母豬”是笨重而肥大的,而剛出生的小豬仔則是小巧而可愛的,因此雖同樣為豬,我們還是應選用量詞“只”來稱量小豬仔會更加恰當。傳統(tǒng)教學法僅介紹最常用的名量搭配,而不去深入細化,分語境講解不同的具體用法,從而造成了同學們的誤解。究其根源,仍在于學生不了解此類名量搭配背后的認知理據(jù),死記硬背,不懂變通,因為目的語知識的缺乏,而將僅有的目的語知識進行不恰當?shù)仡愅?,造成目的語的負遷移,出現(xiàn)了偏誤和糾偏反效果。
同樣,由于不了解名量搭配背后的認知理據(jù),學生也并不能很好地從語境當中獲取有用的輔助信息,例如:同學A、同學B、同學D、同學F和同學G在課后回答第32空——“看那( )馴鹿,頭上的角多大啊”時都未能答對。這一空,如果學生都能掌握量詞“頭”通常會用來稱量頭部較為突出的動物類名詞這點的話,應該能從“頭上的角多大啊”這一提示中,獲取有用信息,輔助答題。
綜上所述,傳統(tǒng)教學法雖能起到一定糾偏效果,但仍存在著諸多局限,由于傳統(tǒng)教學法始終只能介紹量詞“只”與“頭”的基本含義及與之搭配的名詞等基本用法,而不涉及其語義原型、歷史演變及用法的認知分析,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既不能很好地幫助同學們牢固地記憶掌握,也不能很好地幫助同學們靈活地遷移運用,終究無法起到很好的糾偏效果,并且并不適用于所有同學。
五、 認知教學法及其糾偏作用
(一) 理論背景
認知教學法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法來說,是一種嘗試性的教學方法,它雖然新,且尚未被普及,卻在教學中展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解釋功力,它能幫助留學生進入到漢語語言背后的文化認知環(huán)境里去,了解語言中深層的認知規(guī)律,而非僅僅停留在現(xiàn)象的表面,不得要領。語言不僅僅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還是人類重要的知識編碼體系,不同的語言編碼了不同民族對世界的不同經(jīng)驗與認識,量詞的使用實際上也是與漢民族對外部世界的經(jīng)驗和認識相關的,每一類量詞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認知語用動因。認知教學法植根于認知語言學,而認知語言學是從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經(jīng)驗出發(fā)的,探討語言結構的成因和用法的理據(jù),因而時常能夠在其他理論無所作為之處顯示出獨特的魅力與功效,能讓漢語學習者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二) “只”與“頭”的認知分析
對量詞“只”的講解可以從其本義出發(fā),《說文解字》釋“只”字為“鳥一枚”,牛巧紅(2007)指出,當“只”成功變?yōu)榱吭~后,它仍保留著它原先作為其他詞類時的特點,因此對“只”字的講解可以從“鳥”和“一枚”兩個系統(tǒng)來進行?!爸弧弊鳛榱吭~,最初其實就是用來稱量鳥類的,直到今天,鳥類也是“只”計量范疇里最典型的成員。鳥類大多具有:有翅膀、會飛、小巧、行動敏捷等屬性,“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詞義的引申、詞的用法的發(fā)展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家族相似性”,量詞“只”計量對象的擴展也是如此,即在后來的語義發(fā)展過程中,會要求其新的計量對象和原有的計量對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此,“只”也可以稱量與鳥類具有某些相似屬性的禽類、昆蟲及其他動物。如:一只雞,有翅膀、小巧、行動敏捷;一只蚊子,有翅膀、會飛、小巧、行動敏捷;一只兔子,小巧可愛、行動敏捷;一只烏龜,小巧可愛;一只獵豹,行動敏捷。
“只”本義中的“一枚”這個系統(tǒng)則可以與“雙”聯(lián)系起來看,“只”的繁體字寫作“隻”,“雙”的繁體字寫作“雙”,“只”即可看作是“兩個中的一個”,用來稱量成雙、成對的東西中的一個。后“只”字逐漸突破“兩個中的一個”這層限制,可以稱量“多個中的一個”。
我們認為,“鳥”與“一枚”兩個系統(tǒng)并不可截然分開,在語義發(fā)展過程中,兩個系統(tǒng)也會共同發(fā)揮影響,如“只”還可以用來稱量某些日用器物,可能是因為它們比較小巧,也可能是因為它是多個中的一個,如:一只手表、一只燈泡等。
對量詞“頭”的講解同樣也可從其本義出發(fā),牛巧紅(2007)指出,頭即腦袋,位于身體的一端,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動物來說,頭部都是具有視覺上的顯著性及功能上的重要性的部位。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和轉喻是人類認知的重要方式,對詞義演變起重要作用,因此,“頭”作為量詞,首先通過轉喻,選取了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頭部來代替事物的整體,稱量頭部較為突出的動物,如:作為祭祀三牲的牛、羊、豬,古時祭祀會砍下牛羊豬的頭部獻祭神靈,其頭部具有功能上的重要性。我們認為,通過觀察“?!?、“羊”二字的甲骨文(“ ”和“ ”),也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其頭部的凸顯。因此,基于這樣的深層認知理據(jù),牛羊豬等畜類便成為了“頭”計量范圍中的典型成員。此外,我們認為,由于頭部較為突出的動物往往都給人一種體型大、比較笨重、有一定攻擊力的感覺,所以漸漸地,“頭”也可以用來稱量具有此類特點的動物了,如:一頭黑熊、一頭老虎。
其次,牛巧紅(2007)還指出,頭部也具有“位于身體一端”這一特點,通過隱喻,“頭”就可以用來稱量同樣具有“位于一端”這個特點的事物了,如:一頭蒜。蒜是一個球體,它上面長著長長的蒜苗,我們認為,它不僅與頭部一樣,同是位于一端的,而且看上去也和頭部一樣顯著,其形狀與所處位置都與頭部的原型意象十分相似,因此,我們便可以用“頭”來稱量它。
至于用“頭”來稱量某些抽象事物如:親事、關系,則可作如下解釋。牛巧紅(2007)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可以將“關系”想象為一條連起兩人的線,兩人分別位于這關系的兩端,于是就可以用“頭”來稱量了。我們認為,根據(jù)同樣的道理,中國古語云:“千里姻緣一線牽”,親事也可看作是一條將相愛的兩人連在一起的線,于是我們用“頭”來稱量親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認知教學法教學設計
本次教學在已完成傳統(tǒng)教學法授課的基礎上,繼續(xù)針對同一組已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的中級漢語水平外國留學生,設計一個課時的量詞辨析課程,對量詞“只”與“頭”進行進一步的講解與辨析。課上使用簡單的漢語作為媒介語,盡量使學生能夠聽懂和理解量詞的講解,必要時使用英語作為輔助語言,使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本次教學課前參考《說文解字》和《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家族相似性、隱喻與轉喻等理論為基礎,在課上簡單介紹量詞“只”與“頭”的歷史系源及語義原型,并試圖加深學生對“只”與“頭”這兩個量詞的認知背景的理解。課上盡可能安排足夠時間以課堂游戲的形式進行當堂練習,鞏固學習。本次教學目的在于,通過課堂學習,使學生理解量詞“只”與“頭”的用法與區(qū)別,能夠正確使用這兩個量詞,以規(guī)范漢語學習用語的準確性與精確度。課堂學習后,安排當堂測驗,以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并與課前所做試卷及傳統(tǒng)教學法授課后所做試卷進行比對,根據(jù)學生答題情況,了解認知教學法對于留學生正確使用量詞“只”與“頭”的糾偏作用。具體教案請參見附錄三。
(四) 認知教學法的糾偏作用
經(jīng)過認知教學法教學后,留學生答題情況普遍得到了較大改觀,七人中有五人的總體正確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還有一位同學的正確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另外兩位同學的正確率也分別在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見認知教學法在量詞“只”與“頭”的辨析及應用上取得了相當顯著的糾偏效果。
七位同學在講過的題目上所取得的正確率普遍較高,幾乎能做到全部回答正確,而在沒講過的題目上所取得的正確率雖不及講過的題目,但也相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長進,之前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后出現(xiàn)的糾偏反效果在認知教學法教學后也不曾出現(xiàn)。
糾偏效果最明顯的莫過于量詞“只”與“頭”用于稱量動物類名詞的情況了,在介紹了量詞“只”與“頭”的語義原型、歷史演變及用法的認知分析后,同學們明顯找到了選擇名量搭配的“訣竅”,不僅課上知識能牢固記憶,課外的新問題也能通過自己歸納出的規(guī)律迎刃而解。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后的情況,認知教學法的確掃除了許多傳統(tǒng)教學法遺留下來的問題,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后回答錯誤的題目,在認知教學法教學后都得到了糾正,同學們也能充分根據(jù)語境,利用句子中有利的輔助信息,選擇不同的量詞,來恰當突出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名詞中的某種屬性。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糾偏效果,其原因在于這種認知教學法能夠幫助同學們?nèi)ふ颐吭~搭配背后的理據(jù),揭示名量詞搭配中蘊含的語言文化底蘊,從而真正地讓同學們理解這種用法,掌握其運用的規(guī)律。我們要知道,語言并不僅僅只是一種交流工具,語言更是一種思維,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人思維的模式,它是我們劃分世界的方式,而認知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外國留學生去嘗試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從中國人的視角出發(fā),理解量詞,選擇量詞,這樣才更能幫助他們正確使用量詞,提高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的效率。
唯一糾偏不足的是量詞“頭”用來稱量石獅子的情況,經(jīng)過課后詢問得知,多數(shù)同學認為石獅子并不是動物,應算作某種物品,因而選用了量詞“只”來進行稱量,而少數(shù)回答正確的同學認為,石獅子笨重,巨大,且形似獅子,故選用了量詞“頭”來進行稱量。我們認為,“石獅子”其實是個偏正結構,其主體應在“獅子”上,我們用量詞“頭”來稱量石獅子,也多是想要突出它大、重、有氣勢等特點,用“只”的話就未免覺得“小氣”了點,而且“頭”也并不是說只能用來稱量動物而不能用來稱量物品,況且該物品突出的仍是它動物性的特征,所以選用“頭”會更加恰當。此外,在量詞“頭”的使用中還殘存了另一個死角,第15空——“一( )困獸”,這一空的出錯多是因為同學們對“困獸”這個詞不太理解,不能理解其為“受困的兇猛野獸”這層常規(guī)意義,故影響了做題情況,此類錯誤隨著漢語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應該能獲得較好的糾正效果。
六、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的啟示
認知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傳統(tǒng)教學法只重視對漢語量詞意思和用法上的系統(tǒng)性講解,用語法翻譯法將語言以知識體系的方式教授給學生,看似有條有理,卻只能觸及知識的表面,無法深入到知識背后的認知理據(jù)。授課內(nèi)容也多局限于書本,無法歸納出實質(zhì)性的規(guī)律供學生們解決實際具體的問題,學生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無法提高學習效率,也無法靈活遷移運用,始終不得要領,無奈之下只能死記硬背,這就很容易挫敗學生學習信心與積極性。而認知教學法則以量詞背后的認知理據(jù)作為出發(fā)點和重點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建立漢語認知體系,能有效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一個量詞的由來及使用規(guī)律,無論從記憶掌握還是遷移運用的方面來看,都是極具幫和解釋力的。
認知教學法強調(diào)教學過程的引導性,一步步引導學生自覺發(fā)現(xiàn)量詞的意義和用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性的學習,強調(diào)解釋的方式不止只有一種,而是可以自己歸納總結出適合自己理解記憶的規(guī)律的,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就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更加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漢語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而傳統(tǒng)教學法則多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直接將名量詞的意思和用法平鋪直敘地講授給學生,學生聽課記筆記,卻因不知其背后理據(jù)與認知背景,難以舉一反三,自主發(fā)散思維。
通過教學實例證明,認知教學法在實際對外漢語量詞教學中的確可以發(fā)揮相當顯著的糾偏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法觸及不到的層面,它具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力量,也為今后完善對外漢語量詞教學帶來了些許啟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使用認知教學法進行量詞辨析教學時,教師不能只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名量搭配,而是要真正讓學生理解它們,究其本義,讓學生了解到量詞所映射的文化內(nèi)涵和隱喻轉喻認知模式,從而進一步感悟漢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真正舉一反三地掌握現(xiàn)代漢語量詞,還能提高學生對漢語的熟練掌握程度和自然運用能力。
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這個分析、發(fā)現(xiàn)、總結詞語異同的過程中去,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漢語量詞的意義和用法,自己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起自己在紛繁的語料中總結語言規(guī)則的能力。對較難發(fā)現(xiàn)的語言規(guī)則教師要設計有引導性的、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幫助學生一起討論。課上教師還應及時輔之以貼近真實交際情境的會話練習,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的并非只是書本文字,而是具有實際運用價值的真正的語言。
教師應在課前設計有效的課堂語料來輔助教學,在課上不能只籠統(tǒng)地講解最常用的搭配,而是應該進行細化,分語境講解量詞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用法,以便學生日后碰到實際問題時能夠自如應對。教師課上所選語料應以便于學生觀察和總結為原則,量足,安排要由易而難,不同的義項要分開處理,必要時可結合語料畫出示意圖,使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此外,使用認知教學法教學的老師也應該時常督促自己,使自己努力具備較高的語言學素養(yǎng),因為分析總結語言規(guī)則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教師需要具有比較強的對語言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尤其是當教材或詞典不能給教師提供足夠的參考時,這種分析歸納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詞義相近的量詞辨析時,比較分析一定要透徹、清晰,總結出來的規(guī)則一定要準確,有說服力,便于學生理解,并盡量避免錯誤。
參考文獻:
[1] 傅仰詩.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學生習得漢語量詞“只”、“頭”、“條”、“匹”誤用分析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 2011
[2] 緱瑞隆.認知分析與對外漢語示形量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 (3):15.
[3] 黎仲明.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名量詞偏誤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 2011
[4]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99
[5] 牛巧紅.量詞“口”、“只”、“頭”的系源研究及認知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07
[6] 吳忠偉.當代中文[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2010
[7]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2004
注:
[1] 吳忠偉.當代中文[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2010
[2]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99
[3]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2004
[4] 緱瑞隆.認知分析與對外漢語示形量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3):15.
附錄一:學生問卷
親愛的同學:
該問卷旨在了解您對“只”與“頭”這兩個量詞(measure words)的掌握情況,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請您認真作答(Please take it seriously)。問卷僅限研究使用,我們將對您的答案進行保密。非常感謝您的協(xié)助?。═hank you for your help?。?/p>
一、 請用恰當?shù)牧吭~填空
1. 一( )鵝 2. 一( )蒜 3. 一( )牛
4. 一( )甲蟲 5. 一( )麻雀 6. 一( )襪子
7. 一( )兔子 8. 一( )眼睛 9. 一( )大象
10.一( )小狗 11.一( )黑發(fā) 12.兩( )關系
13.一( )烏龜 14.一( )熊貓 15.一( )困獸
16.一( )獵豹 17.一( )犀牛 18.一( )企鵝
19.一( )猴子 20.一( )駱駝 21.一( )恐龍
22.一( )螃蟹 23.一( )戒指 24.一( )鳳凰
池塘里有幾25.( )小蝌蚪在游來游去。
奶奶家養(yǎng)了好幾26.( )花貓,整天叫個不停。
他家有27.( )老母豬,生了許多28.( )小豬仔。
這29.( )小船是爺爺留給我的。
我見過一30.( )鯨魚(whale),比你這幾31.( )金魚(goldfish)大多了。
看那32.( )馴鹿,頭上的角多大??!
這33.( )蠢驢怎么拉也拉不動。
她指著他的那34.( )大鼻子說,“說謊的人鼻子會變長”。
曹總管正在清點今年的祭品(sacrifice),牛兩35.( ),羊三36.( ),豬四37.( )。
上千萬38.( )蝗蟲(locust)把地里的莊稼吃了個精光。
森林里那39.( )大黑熊只愛吃魚,從不傷人。
這40.( )婚事想請您來做媒人(matchmaker)。
大門前少了一41.( )石獅子,不知道是被誰搬走的。
三42.( )小綿羊正在吃草。
墻上有43.( )蝸牛(snail),正在慢慢地爬。
這個問題太難,我一44.( )霧水。
他買了一45.( )新手表送給她。
附錄二:量詞辨析教學設計(傳統(tǒng)教學法)
[課題名稱]:量詞“只”與“頭”的辨析
[授課對象]:中級漢語水平外國留學生(已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
[授課課時]:1課時
[參考資料]:《當代中文》、《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教學目的]:
通過本次教學,使學生理解量詞“只”與“頭”的用法與區(qū)別,能夠正確使用這兩個量詞,規(guī)范漢語學習用語的準確性與精確度。
[教學方法]:
使用簡單的漢語作為媒介語,盡量使學生能夠聽懂和理解量詞的講解,必要時使用英語作為輔助語言,使教學順利展開。介紹量詞“只”與“頭”基本含義及與之搭配的名詞(不涉及其語義原型、歷史演變及用法的認知分析),盡可能安排足夠時間當堂練習,鞏固學習。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之前都學過課本上的第九課《我以前養(yǎng)過鳥兒》,跟老師一起來讀一讀這一句課文——“老人家,這只小狗真可愛”,大家能指出這句話中的量詞嗎?沒錯,就是這個“只”字。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只”這個量詞,并且,老師還會向你們介紹一個新的量詞,“頭”,希望這節(jié)課結束后,你們能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這兩個量詞。
二、 量詞講解
1、 只
“只”,課本《當代語文》是這樣解釋的:“只”is a measure word for birds, cats, little dogs, etc.“只”是一個量詞,通常用來稱量小鳥、小貓、小狗。接下來,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只”到底能和哪些名詞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成雙、成對的東西中的一個。
例如:一只手、一只眼睛、兩只胳膊、兩只耳朵
又例如:一只鞋、兩只手套、兩只袖子
請學生舉出更多例子。
(2) 用于某些動物。
例如:一只鳥、一只夜鶯、一只喜鵲、一只鴨子、一只鵝、一只雞
又例如:一只老虎、一只兔子、一只貓、一只老鼠
還例如:一只蜜蜂、一只甲蟲、一只蜻蜓
請學生舉出更多例子。
(3) 用于船只(帆船、汽艇)。
例如:一只小船
(4) 用于某些日用器物。
例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籃、兩只手表
請學生舉出更多例子。
2、 頭
“頭”,同學們應該都認識,之前我們學習過,“頭”是個名詞(noun),意思是“腦袋”(head)。而在漢語里,“頭”還可以作量詞(measure word)。同樣,我們也來梳理一下“頭”到底能和那些名詞搭配使用。
(1) 用于某些動物
例如:一頭牛、一頭驢、一頭騾子、一頭羊、一頭豬、好幾頭牲口
又例如: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頭黑熊
(2) 用于大蒜(garlic)
例如:一頭蒜
(3) 用于親事(marriage),數(shù)詞限于“一”。
例如:那一頭親事怎么樣了?
(4) 用于抽象的關系
例如:兩頭關系、兩頭受氣
(5) 臨時量詞
正因為“頭”有名詞意義,即“腦袋”,它也可以被借用過來作量詞,例如:一頭秀發(fā)、一頭黑發(fā)、一頭白發(fā)。
三、 量詞辨析
“只”可以用來稱量成對、成雙的東西中的一個,可以用來稱量船只和某些日用器物,而“頭”不可以。
“只”和“頭”兩個量詞都可以用于稱量某些動物。
“只”可以用來稱量鳥類、禽類、昆蟲類,它們通常都會飛,或比較輕巧、靈活,因此“只”稱量的動物也大多比較小巧、可愛,如:一只小狗、一只小兔子,又或者比較敏捷,如:一只老虎(tiger)。
“頭”則大多用來稱量牲畜(livestock)、野獸(beasts)和頭部比較突出,身形笨重,行動遲緩的動物。如:一頭牛、一頭豬、一頭大象。
而有些動物,它們同時具有“只”和“頭”可以稱量的動物的特點,如:羊,它既有突出的頭部,又比較溫順可愛,我們就可以說:一只羊、一頭羊;又如:獅子,它既有突出的頭部,行動又很迅速,我們就可以說:一只獅子、一頭獅子。
請學生舉出更多例子。
[課堂游戲]:
老師說名詞,同學搶答,說出用來稱量這個名詞的量詞。
[課堂練習]:
學生當堂完成測試問卷。
附錄三:量詞辨析教學設計(認知教學法)
[課題名稱]:量詞“只”與“頭”的辨析
[授課對象]:中級漢語水平外國留學生(已有一定漢語聽說讀寫基礎)
[授課課時]:1課時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教學目的]:
通過本次教學,使學生理解量詞“只”與“頭”的用法與區(qū)別,能夠正確使用這兩個量詞,規(guī)范漢語學習用語的準確性與精確度。
[教學方法]:
使用簡單的漢語作為媒介語,盡量使學生能夠聽懂和理解量詞的講解,必要時使用英語作為輔助語言,使教學順利展開。簡單介紹量詞“只”與“頭”的歷史系源、語義原型,以范疇、家族相似性、隱喻與轉喻等理論為基礎,試圖加深學生對“只”與“頭”這兩個量詞的認知背景的理解。盡可能安排足夠時間當堂練習,鞏固學習。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簡單地介紹了量詞“只”和“頭”的用法,它們應該搭配什么樣的名詞,那么這節(jié)課,我再給大家講一講這些用法都是怎么來的,我們應該怎樣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個量詞。(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二、 量詞講解
1、 只
中國有本古書,叫《說文解字》,它記載了漢字在古時候的意思?!爸弧痹谶@本書里是這樣被解釋的:“只,鳥一枚”。當時“只”還不是一個量詞,但當“只”成功變?yōu)橐粋€量詞之后,它還是保留了它原先作為其他詞類時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只”分成“鳥”和“一枚”這兩層意思來看,“只”現(xiàn)在作為量詞的用法其實就是從它這兩層古時候的意思發(fā)展演變出來的。
(1) 鳥
我們先來看看“鳥”這一層意思?!爸弧弊鳛榱吭~,最初其實就是用來稱量鳥類的,直到今天,鳥類也是“只”計量范疇里最典型的成員。同學們想想,無論是最典型的鳥,如:麻雀、杜鵑、夜鶯、知更鳥,還是不那么典型的鳥,如:鴕鳥、企鵝,我們都可以用“只”來稱量。我們來試試吧,從這位同學開始,一人說出一種能和“只”搭配使用的鳥類名稱,我們看看能說出多少。
好的,同學們都說得很好,老師想問一下大家,你們認為鳥類都有些什么特點呢?沒錯,鳥類大多具有:有翅膀、會飛、小巧、行動敏捷等特點。那么,既然“只”最先是用來稱量鳥類的,它的用法就是以這些特點為起點,慢慢發(fā)展的。
首先,我們發(fā)現(xiàn)“只”還能稱量禽類,如:一只雞、一只鴨、一只鵝,同學們想想,它們是不是跟鳥類很相像?。克鼈兂瞬粫w以外,是不是既有翅膀,又很小巧,同時行動還比較敏捷?。?/p>
同樣的道理,有哪位同學能跟我們講講,“只”為什么還能稱量昆蟲?請先舉出一個例子,再說明理由。如:一只蚊子,因為蚊子有翅膀、會飛、小巧、行動敏捷,又如:一只螞蟻,因為螞蟻小巧、行動敏捷。
很好,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棒,下面我們來講一講能與“只”搭配的動物。這些動物大多也逃不出這幾個特點,如:一只兔子,因為兔子小巧可愛、行動敏捷,一只小貓,因為小貓也同樣小巧可愛、行動敏捷,又如:一只烏龜,烏龜雖然行動并不敏捷,但是它卻小巧可愛,一只獵豹,獵豹雖然并不小巧可愛,但是它卻行動敏捷。好,又該同學們來舉例子了,請先說出例子,再說出理由。
(2) 一枚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一枚”這層意思。要理解“一枚”這層意思,老師先給大家寫一寫“只”這個字的繁體字(隻)。同學們知道“一雙手”的“雙”這個量詞嗎?“雙”這個量詞搭配的是兩個、成對的東西,老師來給大家寫一寫“雙”這個字的繁體字(雙)。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什么了嗎?沒錯,“雙”這個字的上半部分,是不是有兩個“隻”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啊?所以,“只”的“一枚”這層意思,就可以用來稱量兩個東西中的一個的,如:一只眼睛、一只襪子,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別的例子嗎?
很好,剛剛有同學說到了“兩只腿”,人的確只有兩只腿,但別的一些動物卻有四只腿,于是隨著“只”的用法逐漸發(fā)展,“只”慢慢突破了“兩個中的一個”的這層限制,而開始可以稱量多個中的一個了,如:老師我今天晚上想吃一只羊腿,老師要請店里的服務員幫我拿一只碗和一只盤子。
(3) 鳥、一枚
上節(jié)課我們講過,“只”還可以用來稱量某些日用器物,這可以說是受到了“鳥”和“一枚”這兩層意思的雙重影響,這些日用器物之所以可以和“只”相搭配,可能是因為比較小巧,也可能是因為它是多個中的一個,如:一只箱子、一只竹籃、一只手表、一只鬧鐘、一只燈泡等。
至于“只”為什么可以用來稱量船,同學們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嗎?
同學們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實老師之前講到的所有理由,都不是唯一的正確的說法,只是作為一種參考,同學們只要找到一種適當?shù)?,能幫助自己記憶的方法就行了?/p>
2、 頭
(1) 用頭部代替整體(轉喻)
同學們是知道的,“頭”的本義是“腦袋”,腦袋是人身體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部位,我們看人一般都是先看他的腦袋,我們區(qū)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也是根據(jù)他的腦袋,腦袋這個部位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對于別的一些動物也是一樣。于是,“頭”作為量詞,就選取了事物最有代表性的頭部來代替事物的整體。
首先,我們來看看最常用“頭”來稱量的牛和羊吧。老師來給大家寫一寫“?!焙汀把颉钡募坠俏模ā?”和“ ”)。同學們看,從這兩個甲骨文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都是用牛和羊最突出的頭部來代替整體的,頭部可以說是它們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我們才會說:一頭牛、一頭羊。
除了最典型的牛和羊,我們還會說“一頭豬”,關于“一頭豬”,老師可以跟大家講一個中國古時候的習俗。在古代,中國人會在祭祀時砍下牛、羊、豬的頭作為祭品(sacrifice),用來供奉神靈。所以作為祭品的豬,也和牛羊一樣,它的頭部有了一種特殊的重要性,也就可以說“一頭豬”了。
牛、羊、豬都屬于牲畜(livestock),而驢子、騾子也同樣屬于牲畜的范疇,因此,雖然它們的頭部不如牛、羊、豬的那么突出,我們也可以用“頭”來稱量它們。
此外,“頭”還可以用來稱量一些別的頭部顯著的動物,如: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頭犀牛等。
因為頭部比較突出的動物往往都給人一種體型大、比較笨重、有一定攻擊力的感覺,所以漸漸地,“頭”也可以用來稱量具有這種特點的動物了,如:一頭黑熊、一頭老虎。
同學們還可以自己再想一些別的例子。
(2) 頭部位于一端(隱喻)
“頭”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是位于人身體的一端的,從這個特點出發(fā),慢慢地,頭就可以用來稱量同樣具有“位于一端”這個特點的事物了,如:一頭蒜。蒜是一個球體,它上面長著長長的蒜苗,它不僅看上去和頭部一樣顯著,而且也同樣是位于一端的,因此,我們可以用“頭”來稱量它。
上節(jié)課我們還講過,“頭”也可以用來稱量某些抽象事物,如:一頭親事、兩頭關系,有同學能試著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種用法的嗎?
同學們說的都很有意思,那么老師再來給大家提供一種思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看不見的,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兩個人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把我們連起來了,會怎樣呢?我們兩個人是不是就分別位于這條線的兩端了呢?我們可以把“關系”看作是一條把兩個人連起來的線,兩個人分別位于這關系的兩端,于是我們就可以說“兩頭關系”了。同樣的道理,中國有句古話叫“千里姻緣一線牽”,親事也可以看作是一條把兩個相愛的人連在一起的一條線,所以我們用“頭”來稱量親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 量詞辨析
關于“只”和“頭”用法的區(qū)別,老師上節(jié)課已經(jīng)簡單講過了,有同學跟老師說,主要是不清楚“只”和“頭”分別能稱量什么樣的動物,老師這節(jié)課就再簡單總結一下。
能被“只”稱量的動物通常具有這些特征:有翅膀、會飛、小巧可愛、行動迅速,它可能同時具有以上全部特點,也可能只具有這些特點中的一個,它具有的特點越多,就越是“只”能稱量的典型動物。
同樣的,能被“頭”稱量的動物通常具有這些特征:頭部顯著、體型較大、比較笨重、有一定攻擊力。
老師想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有許多動物都是同時具有“只”和“頭”能稱量的動物的特征的,既可以被“只”稱量,也可以被“頭”稱量,這時候,你對量詞的選擇就應該盡量結合語境,用合適的量詞來表達你想要強調(diào)的屬性。比如:你想要強調(diào)剛出生的小豬十分可愛,你就說“多可愛的一只小豬仔啊”,而如果你想要強調(diào)的是成年的野豬長得很大,你就說“好大的一頭野豬啊”,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來使用不同的量詞能使你的語言表達更加精確。
最后,老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說“一只熊貓”更好,還是說“一頭熊貓”更好呢?老師認為,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長得十分可愛,讓人覺得它溫順弱小,完全沒有攻擊力,再加上它的頭部也并不突出,所以雖然它不是那么的典型,老師還是認為說“一只熊貓”更加恰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