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地震災害預防措施

地震災害預防措施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12-21 11:27:3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地震災害預防措施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地震災害預防措施

第1篇

關鍵詞:丹江口水庫  地震  應急管理

        1 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意義

        1.1 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fā)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fā)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 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 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qū)內誘發(fā)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fā)地震的可能性。

預案制訂、完善和落實中應注重以下方面的問題:

        3.2.1 須做到一旦地震,應快速對大壩的安全作出地震反應評價,提出應急措施,制定抗震減災方案,并通過遠程通信 網絡 將抗震減災的方案與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呈報至決策部門,使地震引起的直接與次生性災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 預防措施重點要對在強震中最易破壞的部分進行改進,或加強結構,或改變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變電站的構架、送出線路的桿塔、設備儀表的保護、閘門的啟閉系統(tǒng)、土石壩壩坡、上壩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壞主要是變電、輸電架構和送出線路的倒塌、送電中斷;機電設備、儀表、通訊、備用電源的損壞;其次是邊坡崩塌, 交通 中斷;泄洪設施如閘門、啟閉機的破壞,導致不能正常啟閉泄洪;廠房圍墻和生活設施倒塌。地震災害發(fā)生后,關鍵要密切監(jiān)測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損結構、部位及設施,及時對險情進行應急處理,使地震災害的損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 地震災害中水利工程的應急處理還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監(jiān)測預報和水利工程的優(yōu)化調度問題。除降雨、余震等引發(fā)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對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外,山區(qū)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災害,當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沖潰堵塞壩,形成潰壩災害,對下游大壩造成沖擊。因此,預案應對工程進行 科學 合理的調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既保證正常的供水、供電,又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做好準備確保大壩的泄洪設施安全,讓大壩順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慮騰空庫容,避免出現(xiàn)潰壩事故。預案中還需強調,水利部門有權對易發(fā)生次生災害的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加強監(jiān)控,還有必要提出應急性的群眾轉移、避災方案,情況緊急時,可強制組織下游群眾避災疏散,以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危害。

        3.2.4 應 發(fā)展 應急通信優(yōu)勢技術,建立起一套空中與地面相結合、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立體應急通信系統(tǒng),加強互聯(lián)互通監(jiān)管和通信相關設施保護工作。制定詳盡周密的應急通信保障預案,還應定期進行應急通信演練活動。 

        3.2.5 與地方政府積極協(xié)作,開展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 教育 及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推進搶險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

        3.3 加強水庫管理單位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協(xié)調,緊密結合內、外部應急預案

        水庫的內部應急預案是針對大壩管理單位而制訂,外部應急預案是針對政府和公眾,對大壩上下游地區(qū)實行應急處理而制訂,兩者應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應急系統(tǒng)。水庫地震災害應急預案實際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會、管理、災害、信息工程等多領域科學,它不僅要考慮水庫大壩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術問題,還要重點考慮大壩安全與社會、 經濟 發(fā)展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和協(xié)調。

        3.4 盡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升船機系統(tǒng)的改造,恢復水庫上下游的水運交通

第2篇

【關鍵字】災害,災難,監(jiān)測,防災,減災

1.概述

在人類歷史中,伴隨人類社會的,不僅僅只有人類文明、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各種各樣的災難。這些災難為人類歷史留下的是一頁頁觸目驚心的篇章。從這種意義上講,防災減災是人類成長過程付出的代價。隨著人類社會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與災害發(fā)生的概率與規(guī)模也隨之增大。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自然的或人為的災害給全球人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災害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不斷加劇,已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隱患。

各種災難一次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喚起世人對它的重視,防災減災是人類社會防災的永恒的主題。加強防災減災研究和防災減災建設是實現(xiàn)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是21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zhàn)。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嚴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fā)生,我國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1.1基本概念

災害:是指自然發(fā)生的或人為造成的,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與現(xiàn)象。

防災:是指盡量防止災害的發(fā)生以及防止區(qū)域內發(fā)生的災害對人和人類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這不僅指防御或防止災害的發(fā)生,實際上還包括對災害的監(jiān)視、預報、防護、抗御、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等。

減災:減災包括兩重意義,一是指采取措施減少災后發(fā)生的次數(shù)和頻率,二是指要減少和減輕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災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項產業(yè)活動的正常進行,保護資源環(huán)境,促進社會穩(wěn)定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1.2防災減災基本原則

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災害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如下。

盡可能預防――運用技術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控制損失――加強新技術開發(fā)應用,提高承災能力。

控制誘因――使用高技術性能材料,提高監(jiān)控調控技術水平。

消除隱患――改善技術環(huán)境,提高防災意識。

應急反應――提高裝備水平和救災能力。

2.災害的類型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要產生各種各樣的災害。聯(lián)合國公布了20世紀全球十項最具危害性的戰(zhàn)爭外災難,分別是:地震災害、風災、水災、火災、火山噴發(fā)、海洋災難、生物災難、地質災難、交通災難、環(huán)境污染。自然災害的分類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防災方法。

(1)按災害特點、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tǒng)

在我國發(fā)生的重要的自然災害,考慮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tǒng)的不同可歸納為七大類,每類又包括若干災種。

氣象災害: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干風、黑風、暴風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旱災等。

海洋災害:包括暴風潮、海嘯、潮災、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江河泛濫等。

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火山、礦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等。

地震災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fā)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防震減災就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解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guī)劃、地震監(jiān)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jiān)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諸方面。

生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yè)氣象災害、農業(yè)環(huán)境災害、流行性傳染病等。

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2)按自然災害形成原因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包括巖石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不僅受著地球自身運動和變化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受太陽和其他天體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條件下生存和發(fā)展起來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太陽隊地球輻射能的變化,地球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地球各圈層物質的運動和變異已經人類和生物的活動等因素,時常能破壞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導致自然災害的發(fā)生。

3.防災減災對策

現(xiàn)代科學觀點人為各種災害就個別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區(qū)局限性,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和規(guī)律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長期與自然災害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進技術,在滿足各類建筑物(構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時,提高其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

3.1 防災減災基本原理

災害的形成有三個重要的條件,即災害源、災害載體和承(受)災體,因此,要防止和減輕災害的損失,就必須改善這三個條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災害源或者降低災害源的強度;改變?yōu)暮d體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對受災體采取預防和保護性措施。

3.2 防災減災的總目標

建立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建設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促進現(xiàn)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xié)調災害對發(fā)展的制約。

在重大災害發(fā)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災災情的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fā)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鑒于目前的災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災減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災害監(jiān)測,包括災害前兆監(jiān)測,災害發(fā)展趨勢監(jiān)測等。隨時監(jiān)測各種災害,特別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災害發(fā)展情況。這些措施的減災效果是很顯著的。

災害預報。對潛在災害,包括發(fā)生時間、范圍、規(guī)模等進行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這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減災措施。

防災,即對自然災害采取避防性措施,這是代價最小的且成效顯著的減災措施。

抗災,指對災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災,這是災情已經開始或遭災之后最緊迫的減災措施。當重大災害發(fā)生時,快速準確提供災情信息,是緊急救援所必須掌握的資料。必須制定有效地救災預案并常備不懈,方能取得明顯的減災效果。

災后重建,準確的災情評估是災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據之一,而災區(qū)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恢復,也是主要的減災措施。

參考文獻:

[1]李風 編著《建筑安全與防災減災》 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 2012年6月

第3篇

本文探討了目前鋼結構抗震設計中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是鋼結構地震作用,由于多層和高層鋼結構房屋被列入“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9001-2001)中。沒有考慮鋼結構塑性好和彈性階段阻尼比較小的特性,使得鋼結構地震作用較大,偏高用鋼量;其二是鋼結構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對梁和焊縫的規(guī)定與母材強度低于焊縫強度的實際而不符,本文對現(xiàn)在抗震規(guī)范作用的相關要求、“抗震動態(tài)與建筑工程理論設計原則”和UBC關于美國規(guī)范的地震波動作用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按照鋼結構的承受能力將體系化分為四大類,在上述理論將體系調整系數(shù)引入,對結構的抗震作用,提出恰當意見,對梁柱剛性連接體系,從抗震設計角度分析,對設防烈度區(qū)分別建議了適合采用的連接形式,并給出了小震和大震下的設計驗算公式。

關鍵詞:

鋼結構;地震作用;梁柱剛性連接;門式剛架抗震設計

我國每年有超萬億噸之多的鋼產量,加快我國的鋼產業(yè)政策由長久采取的“節(jié)約鋼材”變?yōu)椤昂侠碛娩摗?、“鼓勵用鋼”,所以鋼結構的用量有良好的前景。我國為地震區(qū)的城市有很多,因此應該按照規(guī)范進行抗震分析和設計。

1鋼結構抗震分析

1.1鋼結構躍層加層動力分析概述古今中外,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在地震災害中,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與此同時也取得了大量而寶貴的經驗和知識。通過對震后的調查和研究表明,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筑立面與平面不規(guī)則。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是躍層加層房屋加固和改造形式的特點,從豎向看,抗側力較小,在加層標高處,剛度易形成突變,因此從建筑立面規(guī)則性方面思考,此結構根本對抗震設計無用。所以為了避免抗震造成的不利影響,應采用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鋼結構,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躍層加層技術布置的不合理。鋼材是勻質材料且各項同性,有延性好、質量輕、強度高的特點,為達到建筑抗震的要求,鋼結構是使用的材料之一。當?shù)卣鹱饔脮r,鋼結構框架由于鋼材強度高和均勻的材質,因而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較大;鋼結構房屋的自重輕,因為鋼材的強度大和質量輕,從而地震波動作用對結構的作用會減??;因為鋼結構延性性能較好,所以鋼結構具的變形能力很大,房屋在很大的變形下也不會倒塌,從而結構的抗震安全性得以保證。

1.2抗震性能的特點良好的抗震性能是鋼結構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鋼材材質均勻,受力性能各項同性,有韌性好、強度高、質量輕等優(yōu)點,在震波的受力作用下,由于鋼材的材質均勻,整體受力,質量輕,強度可靠,因而鋼結構的房屋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大;(2)由于剛架結構自重輕和整體性好,較能承受地震的波動,使地震作用變??;(3)因為采用壓型鋼板,使墻面和屋面具有很好的蒙皮作用,使地震作用減少;(4)鋼結構形式建筑的房屋,較低矮,亦使房屋能夠承受地震波動;(5)采用端板半剛性連接梁一梁和梁一柱的剛架,當?shù)卣鹱饔茫饬艽?,超過設計荷載時,彈塑性變形增大,彎矩增大,降低了受彎承載力,變形增大,具有良好的延性。

1.3結構地震反應理論分析方法從古至今,地震很難預測,預防措施是減少地震災害最主要的方法,臨時性的地震預報可減少經濟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但這是不可能的。結構抗震最好的預防措施是采取可行有效的設計方法,使結構抗震能力提高,避免結構的大裂縫和倒塌,避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抗震理念的深入,建筑的抗震設計隨著抗震理論的加深而成熟,抗震設計的科學領域已經形成且龐大。目前正在發(fā)展中的概率彈塑性理論和靜力理論、反應譜理論、直接動力分析理論是結構抗震設計理論發(fā)展經歷的4個階段。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根據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而定的,時程分析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是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的三個基本方法。

2鋼結構抗震設計

2.1梁柱剛性連接抗震設計鋼結構梁柱剛性連接脆性斷裂是造成日本阪神地震和美國北嶺地震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直接原因。此后許多專家做了大量的實驗,根據實驗結論,提出了防止斷裂的方法和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構件脆性,提高構件延性,防止節(jié)點處脆性破壞的發(fā)生,現(xiàn)行規(guī)范沒有納入這些成果。目前我國常用鋼結構連接形式是栓焊混合連接梁柱剛性連接,它具有節(jié)省鋼材、構造簡單、節(jié)約工期等優(yōu)點。但這種形式的節(jié)點不用于美國北嶺,嚴重的脆性斷裂是這次地震中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為此經專家分析發(fā)現(xiàn),有效地提高節(jié)點塑性轉動能力的方式就是在抗剪板和梁腹板之間補焊,為了避免現(xiàn)場焊接的梁柱連接缺陷也可以采用梁一梁拼接型式。

2.2門式剛架抗震設計門式剛架與傳統(tǒng)的單層房屋有差距,因為自重相對較輕,采用輕型墻面和屋面。因此《抗規(guī)》規(guī)定,普通鋼廠房的抗震規(guī)定對單層輕型的鋼廠房不適用?!堕T規(guī)》對此做了如下規(guī)定:(1)從設計方面出發(fā),單層輕型門式房屋鋼結構的質量較輕,對7度以下抗震烈度設防地區(qū),抗震驗算不用進行,當抗震設防烈度大于s度時,結構的縱向和橫向框架應該進行相關的抗震驗算和分析以便于居住。(2)當由地震控制設計由效應組合作用時,在構造上,采取相應的抗震措施來針對輕型鋼結構的特點。比如,按屈服強度的1.2倍來設計支撐連接處的承載力;宜加腋來提高斜梁下翼緣和剛架柱連接點處的承載力,應減小該處翼緣受壓區(qū)域內的寬厚比;適當?shù)挠脧姸雀叩穆菟▽嫾M行加固和連接;把抗剪鍵設置造柱腳底板,要增強高錨栓的抗剪力和抗拔力應采取必要措施;適當?shù)奶岣呖拱纬休d力和抗剪承載力和抗扭矩承載力。(3)低矮是單層輕型門式剛架鋼結構房屋的特點(一般不超過18m,高度小于40m),且質量集中在上部,主要的受力形式是剪切受力,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符合《抗規(guī)》第5.1.2條規(guī)定,進行抗震計算分析的方法可用底部剪力法;根據《抗規(guī)》第9.2.5條,結構阻尼比取0.045-0.050。應按照附錄H.2和《抗規(guī)》9.2節(jié)來進行抗震設計單層及多層鋼結構工業(yè)廠房(單層輕型鋼結構廠房除外)。

3結語

在對美國UBC規(guī)范的地震作用、“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和現(xiàn)行抗震規(guī)范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從抗震設計原則出發(fā),針對剛性連接的梁柱,對于結構,我國采用“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計理念,按大震驗算和小震設計的方法來落實到設計規(guī)范上。線彈性和塑性是結構的特點,振型耦合的疊加原理可以來反應地震波動。結構的基礎與土層之間無直接相互作用,所以全部支座處的地震波動相同,最大的地震反應是結構的最不利地震反應。

參考文獻

[1]渡邊邦夫.鋼結構設計與施工.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2]王國周,瞿履謙.鋼結構—原理與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第4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抗震;結構體系

1?現(xiàn)代建筑工程中抗震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我國作為地震多發(fā)國家,地震區(qū)域分布較廣,強震頻繁發(fā)生,有許多的城市位于地震區(qū)域,因而房屋地震防治工作也顯得尤其重要。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倒塌房屋超過500萬間,死亡人數(shù)近7萬人,其中大多數(shù)人員傷亡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見,地震災害的損害是由于地震波對建筑整體穩(wěn)定性的破壞造成的,所以房屋建筑抗震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的重要性便可想而知。

在近些年地震頻繁發(fā)生的背景下,世界地震多發(fā)國家對于建筑工程抗震技術的研究都越來越加以重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日本,在建筑工程抗震技術的研究處于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在現(xiàn)實建筑工程中,關于完善抗震工程性措施,開展隔震減震技術研發(fā),對于有效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在房屋建筑建設質量的管理上都加大了監(jiān)督力度,嚴格防范由于質量的問題導致房屋不穩(wěn)固的問題。而在建筑地基的科學規(guī)劃、房屋結構的合理選擇、抗震材料的運用、建筑隔震技術的使用等方面都已經在逐步推廣和落實。

2?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設計上面臨的問題

2.1?建筑地基的選擇與規(guī)劃

在建筑施工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建筑地基的選擇和規(guī)劃,不同的建筑對于地基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也是建筑穩(wěn)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地質的原因,在施工前必須選擇滿足要求的地址開展施工作業(yè),在現(xiàn)實中存在著許多的建筑因為沒有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地基的穩(wěn)固性,直接進行施工,在地震災害發(fā)生時沒能達到有效的抗震能力而導致房屋坍塌。建筑地基場地的選擇是造成建筑物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地基的選擇的不合理往往帶來很嚴重的后果的,在地震中的震害往往也是非常嚴重的。

2.2?建筑結構的選擇

從建筑抗震設計上來看,在我國的農村中,絕大多數(shù)的房屋在設計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結構上的選擇,甚至幾乎沒有涉及到抗震措施。大部分的農村房屋屬于磚混結構,而且沒有很復雜的框架橫梁結構,這些建筑物在較大的地震影響下會發(fā)生很大的晃動,甚至會出現(xiàn)瞬間坍塌的現(xiàn)象。在波動作用下這種結構的房屋結構會失去穩(wěn)定,在持續(xù)的傳力作用下會容易導致垮塌。對于建筑平立面的采用對房屋的穩(wěn)定影響也特別大,建筑整體布局和結構布置也是房屋結構抗震的關鍵部分。規(guī)則對稱的建筑抗震能力比較強,在地震時容易破壞;相反,如果建筑物結構不規(guī)則的話,在地震時就更容易產生震害。

2.3?建筑施工質量

在建筑地基的選擇與規(guī)劃和建筑結構的正確選擇后,建筑質量的保障就是其次最基本的要求了?,F(xiàn)實中,必然會存在一些工程施工隊伍的施工問題給質量帶來不好的影響,施工中偷工減料,設計與實際施工不符合,未按抗震設計要求施工等等,這些也是造成房屋容易倒塌的重要原因。比如:鋼筋不合格、鋼筋不合格、箍筋間距過大、配筋不足、樓房柱子過細等,這些都是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的。此外,由于施工技術和工程質量的監(jiān)督管理也會給建筑質量造成影響,對于監(jiān)督管理問題,會因為監(jiān)理部門的工作疏忽引發(fā)工人對施工質量的忽視,這些也是建筑施工中最無法承受,但也是可以通過加強監(jiān)督管理避免的。

3?施工建設中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3.1?建筑地段的有利規(guī)劃

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選擇,一般都是選擇位于開闊平坦地帶的堅硬場地土或密實均勻中硬場地土,在設計建筑物時,要避開對建筑不利的地段,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各類建筑。在這類場地上開展建筑施工是不會發(fā)生由于地基失效導致的震害,從根本上減輕了地震對建筑物基礎穩(wěn)定的影響。所謂對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指的就是條非巖質的陡坡、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頂部、狀突出的山嘴、高差較大的臺地邊緣、河岸和邊坡的邊緣等地址。從地質分析來看,指的是層破碎帶、軟弱土、斷暗埋塘浜溝谷、易液化土等的地段。

3.2?建筑結構的正確選擇

抗震結構體是抗震設計中應考慮的重要因素,按結構形式分類,目前常見的有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簡體結構等;按結構材料分類,目前主要應用的結構體系有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等。在建筑結構的選擇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qū)設防不同的結構形式選擇。選擇多層砌體房屋結構體系應優(yōu)先選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方案??v墻承重方案由于橫向支撐較少,容易產生平面外彎曲破壞,不適合采用。鋼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這種結構的建筑物變形能力好,抗震能力較強。在確定建筑結構時,應根據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進行合理選擇。

3.3?隔震技術的運用

隨著建筑施工工藝的發(fā)展與進步,建筑物的被動控制抗震技術逐步成為現(xiàn)實建筑行業(yè)研究的熱點內容。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隔震技術都有應用,被動控制抗震技術可以分為基礎隔震以及耗能減震兩個類別?;A隔震建筑物的基礎隔震技術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構建控制機構來阻隔地震時能量的向上傳送,以達到減輕建筑物的振動,降低地震破壞的效果。在較小的載合作用下,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處于彈性狀態(tài);在強烈地震發(fā)生時,阻尼器和耗能元件會進入非彈性狀態(tài),使建筑物的阻尼大大增加,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進而達到保護建筑物的效果。

總而言之,科學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確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術,改善房屋建筑的強度和整體抗震性能,對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施工建設中,必須嚴格遵守建筑抗震標準,有利的場地抗震規(guī)劃、合理的抗震結構設計、加強建筑監(jiān)管、確保建筑施工質量等。這些抗震技術的運用不僅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為人們的生活的穩(wěn)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還促進了未來建筑抗震技術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鄭小飛,論建筑工程中的結構抗震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2(02)

[2] 魏賢良,論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結構抗震技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4)

第5篇

關鍵詞:古建筑;自然災害;受災原因;災害調研;災害分析

引言

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她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她是中華民族甚至是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物質遺產,古建筑是啟發(fā)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實物,而且古建筑是新建筑的設計和新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借鑒,并且具有科學探索性的價值。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了修繕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我們有必要去研究西安古建筑的災害實例,然后進一步對災害的破壞研究分析,從而得到一系列的保護方法和修繕技術,嚴重的避免在修繕過程中對古建筑的二次破壞??梢?,古建筑災害的調研分析是一種很有必要且很有研究價值的一個課題,總結不同環(huán)境、不同自然災害下對古建筑不同的應對方法進行加固、維護、修繕等措施。

1 雷擊對古建筑的災害調研與分析

我國古代建筑大多是以木質材料組成的,這種結構也就決定我國古建筑很容易遭受到雷擊的危害。雷電災害是很典型的自然災害,現(xiàn)今中國的旅游市場蓬勃發(fā)展,在各地風景區(qū)大量興建仿古建筑,隨著國家道路交通發(fā)展,人們對環(huán)境及健康的重視,利用節(jié)假日去旅游景區(qū)度假的人越來越多,景區(qū)的雷電隱患如不及時控制,將阻礙旅游業(yè)的安全發(fā)展。怎樣對這些古建筑及仿古建筑進行防雷保護,已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1.1 雷擊對古建筑的危害實例

西安市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該處為陜西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更是重要的旅游景點。周圍地勢平川,很容易遭受雷電侵襲,防雷措施非常重要。對此,大雁塔已經成功的采取了相應的避雷措施。

1.2 古建筑遭受雷擊的因素

(1)古建筑遭受雷擊的外部因素。我國古時候進行大型土木建設之前,多進行風水考察,一般都會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則。很多古代建筑坐落名山,或依傍江湖。山區(qū)地形突出,水體周圍土壤較濕潤,導電性較好,這些區(qū)域在雷電發(fā)生之前,地表更容易聚積電荷遭受雷擊。

(2)古建筑遭受雷擊的內部因素。雖然我國古建筑主體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但建筑物上也有不少裝飾物采用金屬材質。建筑物最高處常安置一些寶盒之類的金屬物用于避邪,特別是一些古塔上有金屬熔鑄的寶頂,還有的建筑物屋面有金屬鏈條作裝飾用。這些金屬物均沒有作任何接地處理,而且通常都安置在建筑物的頂端,只能增加建筑物遭受雷擊的概率。

1.3 古建筑安裝防雷裝置的原則

(1)在古建筑上安裝的防雷裝置不能對古建筑物本身造成損害。防雷裝置不是古建筑的一部分,這些裝置在古建筑物上固定、支撐、連接和敷設時,不能對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壞。此外,古建筑年代久遠,大部分建筑經歷長年的風雨侵蝕,質地已經脆弱不堪,不能

因為施工不慎從而對古建筑物造成破壞。

(2)防雷裝置安裝后確實能對古建筑物起到防雷保護作用。

(3)安裝的防雷裝置要盡可能美觀,與古建筑的風格樣式統(tǒng)一和諧。古建筑造型優(yōu)美、形態(tài)各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此,采用的防雷裝置應盡可能做到與原古建筑融為一體,不能喧賓奪主。防雷裝置用與建筑物相近的色調,必要時還需偽裝處理,盡可能使其融入周圍環(huán)境。

1.4 雷擊的預防措施

(1)防直擊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裝接閃器(包括避雷針、避雷網、避雷帶)、引下線、接地裝置。

(2)側擊雷是指雷電擊中建筑物的屋面以下、地面以上的部分。預防措施是沿建筑物四周敷設一道避雷帶(也稱均壓環(huán))與引下線相連。

(3)感應雷則是發(fā)生云閃或地閃時,在各類金屬管線上產生的雷電脈沖。感應雷的防護設施是對這種雷電脈沖起限制作用,從而保護建筑物內各類電器設備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根據各種設備的具體情況,除要有良好的接地系統(tǒng)、布線系統(tǒng)和安全距離外,還要按供電線路,電源線、信號線、通信線、饋線的情況安裝相應避雷器以及采取屏蔽措施。

2 地震對古建筑的災害調研與分析

2.1 地震對古建筑的危害實例

(1)明朝大地震,西安文物古建筑遭到嚴重的破壞,古建筑的室內外地面出現(xiàn)裂縫,基礎部分沒有地圈梁,這樣結構不能形成一個整體,墻體損害、達木結構損害、地基和墻體變形沉降導致達木結構脫落,構件破壞,屋頂損害,油飾彩畫與壁畫損害由于墻體的倒落,導致大部分壁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鼓。

(2)汶川5.12地震,雖然地震未對西安大雁塔造成破壞性影響,但監(jiān)測結果表明,地震對塔體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塔內監(jiān)測部位存在不均勻性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a.在水平變化上,較震前相比,塔身總體傾斜量增加0.62毫米;b.經過對塔第一層和變化明顯的第五層觀測,塔身彎曲度計算結果與震前相比為0.1毫米,變化不明顯;c.在沉降部位上,也就是大雁塔高度變化部位,塔身第一層東、南、北三個監(jiān)測點明顯下沉,最大下沉量為0.97毫米;西側監(jiān)測點上升,上升量為0.66毫米;塔身第五層東、北兩個監(jiān)測點上升,最大上升量為1.25毫米。

2.2 古建筑震后損毀的原因

(1)大多數(shù)的寺院建筑,有很多碉樓都在高山之上或山腰上。

(2)古建筑多為夯土夯實,梁直接搭在墻體上,使得水平地震容易導致墻體左右崩塌。

(3)古建筑很少有地圈梁,構建之間不能發(fā)揮出協(xié)調工作的性能。

(4)塔建造材料為當?shù)夭灰?guī)則的條石,并且用黃泥找平砌筑,外皮則用黃泥進行抹面。

(5)大雁塔所處場地土質均勻,承載力較強,而從結構上來說,塔狀、中空、帶穴洞的建筑本身比較容易抗震。

(6)在歷史上也只有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對大雁塔也產生了影響。那次震后,對大雁塔只是做了簡單的維護,并沒有結構性加固,因而此次地震暴露的問題,仍有1556年地震的遺害,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7)屋脊常年未修,在地震之前一部分糟朽,地震來臨使得破壞加劇,從而脊梁折斷,這樣使得整個屋架嚴重破壞。

(8)修繕加固沒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改變了古建筑原有特性,這樣不僅對古建筑沒起到保護作用,而且還降低了結構抗震能力。

2.3 古建筑震后一些反思

(1)對于古建筑受到地震災害的應急措施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科學的程序。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出臺此技術指導規(guī)范,最大限度的保證古建筑的真實性。

(2)對于日常管理部門應該對古建筑有較深的保護意識,加強古建筑應急保護的培訓。

(3)古建筑應急保護不能錯失良機,需要在第一時間對古建筑進行文物保護,轉移財產,避免過大的破壞,確保古建筑在有效合理的時間做出正確的職責。

(4)需要重視古建筑的修繕加固,大多數(shù)木結構破壞是由于常年不修繕的原因在地震來臨時發(fā)生嚴重的破壞,希望國家文物保護局盡快對未修繕過的古建筑或修繕不牢的建筑進行修復加固。

(5)科學合理的對古建筑修繕加固,需要對古建筑震后研究與分析,科學的修繕加固,避免人為的二次修繕破壞。

(6)推廣使用隔震減震技術、多層隔震、處處減震的機理、消能的原理,運用與修繕理念中,將會大大提高結構抗震性能,尤其適合于高烈度的古建筑保護。

3 結束語

為了研究古建筑災害后的修繕和保護,需要對古建筑遭受破壞的形式,破壞的種類,破壞的嚴重程度進行細密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經分析得到下列結論:

對于雷擊這種災害需要從建筑物根本上進行保護,必須連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順應自然,把雷擊的能量轉移到地下,從而實現(xiàn)雷擊的預防。

對于地震作用引起的災害,地震作用是無法預知,只有從抗震規(guī)范以及重要建筑加強抗震等級去預防,采用減震隔震技術減少能量的方法,對災后的第一時間保護更加重要,不能錯失對古建筑保護良機,應當機立斷的做出正確的判斷,來進行古建筑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謝啟芳,趙鴻鐵,薛建陽,等.中國古建筑木結構節(jié)點加固的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8,4(1):28-34.

[2]國家文物局通報文物系統(tǒng)抗震救災情況[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3):4-6.

[3]尚杰,于暉.現(xiàn)代條件下的古建筑防雷[J].氣象科技,2007(35):57- 62.

[4]宋耀春,李占國.4?14玉樹地震古建筑損害調查及應急性保護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10(4).

[5]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匯編.青海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Z].

[6]玉樹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玉樹藏族自治州志[M].陜西:三秦出版社,2005.

[7]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41

[8]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9]苑振芳.對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思考及對砌體結構的建議[J].建筑結構,2008,38(7):28-29.

[10]張夢.5.12地震:一場文物浩劫[J].中國社會導刊,2008(4):24-26.

[11]王曉歡,費本華,趙榮軍,等,木結構建筑節(jié)能發(fā)展與研究現(xiàn)狀[J].建筑節(jié)能,2008,36(3):24-28.

[12]祁英濤.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3]陶彪.古建筑物雷擊風險評估探討[A].中國國際防雷論壇[C].2008,12.

[14]武寧,馬貴東.古建筑遭雷擊原因及其防護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2010.

[15]陶彪,張華明,楊世剛.古建筑雷擊風險評估探討[J].災害學,2009.

[16]文龍.古建筑免遭雷擊探因[J].建筑工人,2006.

[17]楊世剛,張華明,陶彪.古建筑防雷探討[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0.

[18]李寧,徐琳,郭曉冬,等.基于概率法的木構古建筑地震破壞綜合評價方法[J].2011.

第6篇

----防災減災主題班會活動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能夠了解一些基本常識,結合 “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活動,進一步強化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內容簡介

1、“防災減災日”的介紹。

2、古今地震知多少

3、常見災害及預防自救、自護常識

活動過程

Ⅰ、活動背景

①各小隊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②播放地震成因影片。

③學生出示搜集到的有關地震知識。

學生1:地震是指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fā)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xiàn)象。大部分地震的發(fā)生與地質結構有關。在地殼中有斷層,而且斷層又具有一定活動性的地帶,地震最容易發(fā)生。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柴R拉雅山地震帶。

學生2: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級來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1級,能量約增加30倍。通常,3級以下的地震,人無感覺,成為微震;5級以上地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成為破壞性地震。

學生3:地震是一種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省區(qū)都發(fā)生過6級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發(fā)生在唐山的7.8級大地震,使這個百萬人口的工業(yè)重鎮(zhèn),傾刻成為一片廢墟.這是20世紀全球破壞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

學生4: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帶,該地帶現(xiàn)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瀕發(fā),震級高。由于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fā)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節(jié)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災害突發(fā)。這次四川發(fā)生了8.0級的地震,震后到目前為止,還發(fā)生了四次6級以上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的破壞性更大。

④初步了解各種地質災害的關聯(lián)性。

各種地質災害既具有各自形成、發(fā)展、致災的規(guī)律,各災害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因素之間又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lián)的。例如,在一次災害發(fā)生過程中,往往有一種原發(fā)性的主災誘發(fā)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因毀壞生產和生活設施而成災,同時造成地裂,并引發(fā)火災,又由于人員傷亡和醫(yī)療設施的破壞,可能會引起疫病曼延等。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huán)境施加的影響,可以間接或直接誘發(fā)地質災害。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地表徑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人類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⑤地質災害的防御

當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密集發(fā)展,加之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地質災害發(fā)生的頻度和成災的強度不斷提高。這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關注。

學生5: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

學生6: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

學生7:實施一些預防措施。例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除采取工程措施外,還可進行植樹造林等綜合治理措施,如通過恢復地表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水土流失,以減少泥石流或滑坡的發(fā)生頻率和強度。

學生8: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和減災意識,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和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Ⅱ、“防災減災日”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自2009年起,國務院確定每年的5月12日為“防災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Ⅲ、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幾種自然災害

地質災害:種類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澇及其它災害:雨澇災害、洪水災害、凌汛災害、地震災害。

大風災害:風力達到足以危害人們的生產活動、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風,成為大風。危害性大風主要指臺風、寒潮大風、雷暴大風、龍卷風。

熱帶氣旋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受熱帶氣旋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

冰雹災害: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的國家之一。

海洋災害: 風暴潮、災害性海浪、 海嘯、赤潮。

Ⅳ、常見嚴重災害的防護

(一)、地震時該怎樣辦

1、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地震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fā)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3、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fā)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4、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在繁華街、樓區(qū),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在樓區(qū)時,根據情況,進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較安全。

5、地震發(fā)生后應當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chuàng)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a.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b.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c.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d.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e.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f.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g.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的有人時,再呼救。

(二)、火災逃生小常識

一般來說,在高層建筑中遭遇火災時,首先應該防止窒息和中毒,從消防通道及時逃生。如果火勢太大,可以選擇衛(wèi)生間等地方躲避,等待救援。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貿然跳樓。

1.衛(wèi)生間是個避難所,如果房間內起火,且門已被火封鎖,室內人員不能順利疏散時,可另尋其他通道。如通過陽臺或走廊轉移到相鄰未起火的房間,再利用這個房間的通道疏散。發(fā)生火災時,實在無路可逃時,可利用衛(wèi)生間進行避難。因為衛(wèi)生間濕度大,溫度低,可用水潑在門上、地上進行降溫。

2.如果房間外面起火,且火勢較大,可將門縫用毛巾、棉被等封死,不斷往上澆水進行冷卻,防止外部火焰及煙氣侵入。如果是晚上聽到報警,首先要用手背去接觸房門,如果是熱的,門不能打開,否則煙和火就會沖進臥室。如果房門不熱,火勢可能還不大,通過正常的途徑逃離房間是可能的。如在樓梯間或過道上遇到濃煙時要馬上停下來,千萬不要試圖從煙火里沖出。

3.濕毛巾捂嘴匍匐前進,在疏散過程中,應采用濕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防止吸入毒氣。由于著火時煙氣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因此在逃生時,不要直立行走,應彎腰或匍匐前進,但石油液化氣或城市煤氣火災時,不應采用匍匐前進方式。

因為火災現(xiàn)場溫度很高,可以用浸濕的棉被、毛毯等遮蓋在身上,確定逃生路線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沖出火場,到達安全地點。

4.千萬注意,不能乘普通電梯逃生。

高樓起火后容易斷電,這時候乘普通電梯就有“卡殼”的可能,使疏散失效,反而處于更危險的境地,而且人員在電梯里隨時會被濃煙毒氣熏嗆而窒息。

5.迫不得已不要跳樓

如果多層樓著火,樓梯的煙氣火勢特別猛烈時,可利用繩索、消防水帶,或者用床單撕成條連接起來,一端緊拴在牢固的門窗上,再順著繩索滑下。

如無條件采取上述自救辦法,而時間又十分緊迫,煙火即將威脅生命時,較低樓層(如二樓)可以選擇跳樓逃生。但是一定要先向地面上拋下棉被、沙發(fā)墊子等物品,以增加緩沖,然后手扶窗臺往下滑,以縮小跳樓高度,并保證雙腳首先落地。

Ⅴ、特別提示

每個家庭應當準備一個應急包并放在離門口較近的位置。

家庭應急包中的必備品包括:可供3天的不易變壞的食物和水、電池供電的收音機、手電筒、多用刀具、衛(wèi)生紙、雨具、口哨、地圖、繩子、藥品和親友通訊錄。

Ⅵ、地震防護演習。

第7篇

【關鍵詞】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理念;要點;作用

一、建筑結構工程的抗震設計理念

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態(tài)。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shù)难有阅芰Γㄗ冃文芰Γ┎话l(fā)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

二.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的要點

1、建筑形體及構件布置的規(guī)則性。平而不規(guī)則的主要類型有:扭轉不規(guī)則、凹凸不規(guī)則、樓板局部不連續(xù),具體可以體現(xiàn)到對結構分析軟件的計算結果的分析判斷,如扭轉不規(guī)則,體現(xiàn)在:位移比不宜大于1.2且不應大于1.5,周期比對于A級高度建筑不應大于0.90豎向剛度不規(guī)則的主要類型有:側向剛度不規(guī)則、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樓層承載力突變等,如側向剛度不規(guī)則就要求本層的側向剛度不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及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等。如設計結果不滿足,設計人員應對模型重新進行分析,調整梁柱布置及截而,盡量做到使結構規(guī)則。如確實滿足不了,則應對薄弱部位進行重點加強。如平而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剛度小的樓層的地震剪力,規(guī)范要求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數(shù)。

2、提高抗震設計等級。研究表明,以地震災害分析50年為一個分析周期,而小震的重現(xiàn)世間為50年,小震災害已經超過抗震設計安全烈度的概率為62%;中型地震的重現(xiàn)世間為475年,中震災害已經超過抗震設計安全烈度的概率為10%;大型地震的重現(xiàn)世間為2000年,大震災害已經超過抗震設計安全烈度的概率為2%。因此,一些建筑工程設計專家指出,我國地震多發(fā)地帶應該及時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等級,嚴格控制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確保建筑工程的抗震穩(wěn)定性。

3、控制建筑工程材料的質量。建筑工程抗震性能除了會受到建筑工程體系、抗震防線及建筑施工方案等因素的影響之外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對建筑的施工材料產生極大地影響。通常,建筑材料強度、建筑材料剛度對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來自建筑材料連續(xù)性及建筑材料均衡性的影響。所以在選取建筑工程材料過程中,一定要對建筑施工材料的延伸性和剛度進行仔細、認真考查,并且同時最大限度與建筑工程體系相符合建筑施工材料能得到確保。

4、重點部位重點設防。對于建筑中容易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人為的對其加強,如煤礦建筑井口房設計中,驅動設置在井口房樓板上的情況,該區(qū)域振動大、拉力大,并且與煤礦生產息息相關,設計中應重點加強。另外,破壞后容易引起大面積倒塌的構件,也應作加強處理。

5、軸壓比和短柱設計。在建筑工程抗震設計中,為了提高結構的抗震性,需要減小柱的軸壓比,增大柱的截面尺寸。減小柱軸壓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柱子處于大偏心受壓狀態(tài),避免縱向受力鋼筋未達到受拉屈服而混凝土卻被壓碎的情況發(fā)生。由于柱的剛性強度比較高,使得整體結構的延性就差,當發(fā)生地震災害時,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和耗散能量就少,使得結構很容易發(fā)生破壞。所以在高層結構設計時,通常采用強柱弱梁設計方法,且梁具有很好的延性,可以發(fā)生適量的變形,就會減少柱子進入屈服強度的可能性,且在設計時可以適當增大軸壓比。此外,許多高層建筑底層的柱子長細比小于4,但不能依據長細比小于4則判斷是短柱。因為短柱的確定因素是柱的剪跨比,只有柱的剪跨比小于等于2才是短柱。

三.建筑結構工程中抗震設計的作用

1、降低地震對建筑的影響?,F(xiàn)最被工程界認可的一個辦法是在建筑基礎與建筑的主體部分之間加設一個隔震層,有的設計師在建筑物的頂端部分加設一個"反擺"。此反擺的作用是能夠在地震時使建筑物的位移方向相反,降低了加速度,降低地震的作用。根據相關研究分析,如果對"反擺"設置合理,那么對降低地震作用的概率可達65%,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物內的物品受損程度。這一方式在國內外正被廣泛地研究,并應用到了實際的工程建筑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保證建筑的剛度。在建筑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合理地設計和確定建筑物的剛度非常重要。因此首先要考慮到的是采用大量的鋼筋混凝土。主要是在已有的鋼筋混凝土之上使用"鋼結構"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層加固。加固分為兩種情況:a.如果所需要進行加層的建筑結構的體系是鋼結構,而國家規(guī)定:上部是鋼結構、下部是鋼筋混凝土兩種不同的體系結構是不符合抗震規(guī)范的。b.假設屋蓋的部分是采用鋼結構,而鋼筋混凝土仍然是作為整個建筑結構的抗側力的主要體系,則必須根據相關的規(guī)定進行抗震設計。

3、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力。出于對建筑結構抗震功能的保證,在建筑結構工程中要特別注意做到以下幾點:a.在建筑結構工程中要考慮地基的穩(wěn)定性因素,挑選對抗震有益的地基,防止地基變形影響抗震功能;b.同一建筑結構單元要設計在性質一樣的地基上,要把地基最大潛力融入建筑的結構設計,有利于發(fā)揮地基的抗震功能;c.建筑結構工程盡量做到規(guī)則、對稱,以降低地震作用導致的建筑變形度以及避免地震作用力集中導致建筑扭曲的狀況發(fā)生;d.建筑的整體結構設計中要多加幾道抵抗防線,以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力,同時建筑結構受力設計要明確,防止存在建筑結構局部薄弱;e.最大程度的減少建筑結構自身重量,從而減小建筑對地基的壓力,達到緩解地震沖擊作用對建筑體的影響力。

4、設防標準。我國明確規(guī)定,建筑的使用價值被區(qū)分成4個類別:甲乙丙丁。甲類和乙類建筑:當抗震設防的烈度是6度~8度時,應該符合本地的抗震設防再高1度;丙類建筑:丙類建筑的抗震措施以及抗震作用都應該要符合本地的抗震設防要求;丁類建筑:在通常情況之下,地震措施可以相對于本地抗震設防的要求適度降低,但地震作用必須符合本地的抗震設防要求。

結束語

由于地震的不確定性和破壞性特點,因此在建筑結構工程中應用抗震設計體現(xiàn)了設計的安全概念以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隨著全球地震不斷頻發(fā),為了更好的保護群眾的財產生命安全,建筑結構工程的設計尤為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設計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對抗震設計的作用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宋海燕. 談抗震設計在建筑結構工程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3(27)

[2]吳學榮. 高層建筑結構工程方法與應注意的問題[J]. 建材與裝飾,2012(27)

窗體頂端

第8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技術;發(fā)展

1 影響土木工程抗震能力的因素

第一,地基影響因素。地基是建筑物整體質量的基礎保障,是后期各項施工順利開展的依據,如果土木工程地基選址不合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將受到嚴重削弱;第二,土木工程的結構及原材料對土木工程抗震能力有直接影響,施工過程中如果土木工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或者使用的原材料質量存在問題,土木工程的整體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其抗震強度必將受到嚴重削弱;第三,建筑項目的高度對土木工程抗震能力有直接影響。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市高層建筑數(shù)量越來越多,國家對高層建筑的安全指標、材料特性以及力學模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上因素如果不符合施工要求遇到地震危害后將產生嚴重的后果;第四,抗震預防影響因素。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各建設項目必須針對建筑物抗震性能編制合適的預防措施,為提高土木工程使用壽命提供技術保障。

2 土木工程結構中的抗震技術發(fā)展

2.1 合理選擇地基場地

合理選擇地基場地是促進我國土木工程抗震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保障。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結合實際施工狀況選擇合理的施工場地,施工人員必須深入施工現(xiàn)場,了解土木工程所在地的地質狀況,明確該地段的地震活躍狀況,結合當?shù)貙嶋H地震發(fā)生情況對可能出現(xiàn)地震區(qū)域進行分析,研究人員還應該準確地評定該區(qū)域一旦發(fā)生地震后地震的等級以及毀壞程度等。選址過程中,應該盡量少選擇不利于施工的場地,如果建設項目中必然存在施工困難的區(qū)域,施工人員應該對該區(qū)域的地質加工加固,經過篩選后的地基應該處在密度較高或者巖石較多的基土位置,從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2 P注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特性

實際施工中,為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施工人員還應該更高度關注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特性。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人員應該盡量選擇最簡單的抗側力結構,與此同時確保結構的規(guī)律特性,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在合理分布建筑物承載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和牢固性。如果土木工程的結構不規(guī)則,施工時鋼心和建筑物結構會出現(xiàn)嚴重的交錯現(xiàn)象,一旦發(fā)生地震建筑物架構將出現(xiàn)嚴重偏離,整體強度降低后土木工程的穩(wěn)定性也隨之降低。因此,設計人員應該關注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特性,減少因建筑結構不規(guī)則引發(fā)的地震災害。

2.3 合理選擇建筑結構原材料

合理選擇建筑結構原材料是提高建筑物整體質量的基礎保障。鋼筋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范圍非常廣,鋼筋材料的質量直接決定建筑物的整體抗震能力。因此,施工人員應該結合建筑施工的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材料,在考慮鋼筋韌性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鋼筋的受力方向與豎直方向。在選取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其他材料時,施工人員在考慮材料抗震性能的同時還應該注重成本控制,從根本上為土木工程的發(fā)展提供動力。

2.4 合理設計隔震及消能減震項目

地震常發(fā)帶對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要求非常高,土木工程不僅要具備基本的抗震能力還應該具有隔震和消能減震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研究人員應該在選址期間確保地基的密實性和穩(wěn)定性,從根本上降低地震對建筑物整體質量的影響。另外,研究人員還應該結合建筑物自身存在差異,明確各建筑物的隔震系數(shù),選擇合適的隔震支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后,研究人員還應該設計合適的隔震和抗震構建,明確建筑用材的延性,減小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

2.5 加固設計

第一,如果土木工程的結構設計存在問題,設計人員應該及時增加構建的數(shù)量,以增強土木工程整體強度為依據,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抗震性能。第二,設計人員應該通過增強建筑物承載性的方法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在擴大建筑物原截面的同時,增加構建提高建筑物的穩(wěn)固性。第三,如果建筑物的整體結構不符合土木工程抗震標準,設計人員應該及時調整建筑物整體結構,在分散地震力的過程中減少地震對建筑帶來的損壞。

3 結語

總之,土木工程結構中抗震技術對提高建筑物整體質量、增加建筑物使用壽命有直接作用。土木工程建設者應該在明確影響土木工程抗震能力的因素的前提下,從合理選擇地基場地、關注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特性以及合理設計隔震及消能減震項目等方面著手,全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參考文獻

[1] 謝朝陽.土木工程結構中的抗震技術發(fā)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08).

[2] 李惠,關新春,郭安薪,等.可持續(xù)土木工程結構的若干科學問題與實現(xiàn)技術途徑[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