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傳統建筑文化論文

傳統建筑文化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17 18:01:0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傳統建筑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傳統建筑文化論文

第1篇

1.1基地現狀條件

四川郎酒集團古藺廠區(qū)位于四川省古藺縣東南,川黔交界的二郎鎮(zhèn),與貴州茅臺酒廠隔河相望。此處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山清水秀,環(huán)境清幽,是得天獨厚的釀酒之地。廠區(qū)沿赤水河,背靠青山,位于落差近150m的山麓上。廠區(qū)建筑穿插錯落,層層疊疊,是典型的山地工業(yè)廠區(qū)。擴建區(qū)域位于原廠區(qū)西側山腰處,毗鄰原廠區(qū)生產車間,用地面積約4.6萬m2,擬建生產車間規(guī)模約1.5萬m2,窖池約200個,年產能6×103~7×103t。

1.2現有建筑狀況

廠區(qū)現有的生產車間多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大部分車間有40多年歷史,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門式鋼屋架,鋼筋混凝土屋面;少量輔助車間為磚混木桁架結構、青瓦屋面,年代超過半個世紀。因車間建造年代較早,對生產造成一定局限,如車間天窗狹小,室內通風排氣較差,酒糟需長時間晾曬;室內光線昏暗,不利于生產作業(yè)等。這些問題的日益凸顯,使車間產能已經不能滿足市場迅猛增長的需求。

2工藝特點與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

車間生產效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車間建筑風格也無法傳達郎酒歷史源流;同時,基地起伏的地貌也對新廠區(qū)規(guī)劃建設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針對上述問題,在新建車間設計時,將指導思想確定為:“創(chuàng)作吻合生產工藝、傳承歷史文脈、適應當地環(huán)境的現代化工業(yè)建筑。”

2.1工藝生產特點

醬香白酒的香醇口感源于其獨特的生產工藝,而生產車間也有特殊的工藝設計方法。醬香型郎酒的生產需歷經粉粹投料、出甑攤晾、堆集發(fā)酵、入窖發(fā)酵、母糟翻拌、分層蒸酒等多道工序,如此七八輪后得到醬香原酒。這種特殊的釀酒工藝對車間設計提出了嚴格的技術要求,因此,生產車間必須滿足功能組織得當、管線布設合理、空間尺度適宜、通風排氣順暢等要求。

2.2傳承歷史文化

生產車間除技術層面要求外,對一個近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而言,更重要的是歷史積淀的延續(xù)與企業(yè)文化的展示,這是企業(yè)在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核心價值所在。對于廠區(qū)所處的環(huán)境而言,除了獨特的醬酒文化,常年融匯其中的人文風情和歷史文化,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多種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獨特的郎酒文化。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化生產車間的互融,成為設計時著重推敲的問題。

3總平面設計

擴建廠區(qū)地勢險峻,可建用地甚為寶貴,合理的建筑布局、精簡的交通連接,能爭取更多空間,獲得更大產量,為企業(yè)獲取更高效益。結合場地自身特點與周邊環(huán)境特征,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權衡。

3.1適應基地高差,平衡場地土方

場地南高北低,落差為35~42m,平均坡度為10°~12°,東西高差在9~24m,平均坡度為4.5°~6.1°。中部有南北走向溝谷,南側為填埋場,風向多為東西走向,據場地狀況綜合考量,在坡度較緩的東部并列布置東西走向的車間,順等高線前后跌落。車間縱向單元依據高差靈活增減,以取得較強適應性;其他區(qū)域依據地形分散布置,縱向長度靈活控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單跨車間適應地形較強,但間距的退讓會大大減少土地利用率;而雙平跨車間對基地填挖較大,容易引發(f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且擋墻支護等防護措施,會投入巨額資金,造成浪費。因此,依據場地高差與坡度,并考慮間距及交通等因素,設置高低跨車間適應地形,取得車間數量與地形高差之間的平衡。

3.2加強道路聯系,保證車流暢通

場地南側是廠區(qū)的交通干道,由西至東沿山勢向下,西北側有廠區(qū)原始道路與場地鄰接。因此,需依靠這兩條道路解決地塊內部交通。由車間排列方式與地形因素,東部設計成環(huán)型車道,串接每層每跨車間,保證高低跨車間能雙面進車,也為消防提供了雙面撲救場地。為保持車流暢通與運輸便捷,車道回環(huán)處多有接口,在不同標高與東側干道直接聯系,確保車流大時道路暢通。環(huán)型車道還能有效地緩解坡度對廠區(qū)生產運輸造成的壓力,除了在車間入口處留出平坦路段便于車輛進出外,其他路段坡度均控制在7%以內,以化解場地內部落差。

3.3剖面適應環(huán)境,功能因地制宜

以總平面布局為基礎,為與基地環(huán)境相適應,依據場地坡度、車間跨度、車道寬度及放坡尺寸等參數,計算出高低跨車間室內地坪差為4.0m,最大限度平衡場地挖填量,依此高差在山墻面設置配套房間,供值班管理之用,一舉兩得。另一方面,高低跨有助于將蒸釀中產生的大量飽含乙醇的高溫蒸汽及時排出,減少金屬物件的腐蝕:低跨車間產生的蒸汽經天窗或側窗就近排放室外,高跨車間的蒸汽則經高跨天窗迅速排放,自身形成上升氣流,具有良好的疏導作用。由此能使車間保持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不必機械排汽,減少了運行費用,經濟節(jié)能。

4建筑設計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針對生產車間的功能排布、外部造型、工藝技術、材質色彩等方面內容進行了細致考慮。

4.1靈活高效的功能排布

車間內主要由窖池、泥池、甑罐、晾堂及附屬區(qū)域組成。其中,窖池區(qū)是生產車間的主體,也是影響產量的直接因素,窖池的大小與布置必須與車間內其他功能及柱網相協調,車間縱向采用6m柱網,結合發(fā)酵釀造工藝,考慮窖泥池及甑罐等空間,將窖池寬設定為2.8m。車間橫向跨度采用15m,考慮車道與晾堂寬度,窖池長度控制為5.3m。如此設置能保證同面積空間中的產能最大化。泥池尺度以容量而定。按照郎酒醬香白酒的釀造工藝需求,各時期的投糧、入窖、封窖、翻拌、堆晾、蒸餾、出酒等工藝對車間內流線有較高要求,且車輛需要進入車間進行裝卸,因此,車間內空間布置必須要精簡便捷,并滿足行車要求。設置窖池縱向一字排布,留出側向晾堂供車輛通行,晾堂靠近側窗也便于酒糟晾曬、母糟翻拌、堆集發(fā)酵等工序,這樣線性的設置可使縱向行車在晾堂與窖池之間就近作業(yè)。甑罐集中放置于車間中部,鄰接出入口,便于蒸制、灌注及原酒的運送,同時車間中部天窗最為高大,通風效果最佳,能使甑罐區(qū)的蒸汽快速排出,避免在內部空間聚集,減少墻面侵蝕,凈化工作環(huán)境。泥池區(qū)使用頻率低,一般作封窖之用,故置于車間端頭,位于車間山墻處。

4.2傳承歷史的外部造型

從19世紀20年代至今,老廠區(qū)內的建筑,一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及近期所建建筑,其建筑造型簡單,內部為混凝土桁架結構,反映了工業(yè)建筑結構的時代特征;另一部分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屋,均為磚混結構,雖年代較久,但青磚砌筑、清水墻面、檐口疊澀及窗臺線腳等特征,展現了近代建筑素雅平淡的風格,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這些建筑造型記載了企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具有代表意義。在釀酒車間設計時,車間外部造型承襲了早期建筑風格,運用設計語匯描摹歷史印記;建筑內部結構采用門式排架結構,以取得寬闊空間。為滿足生產需要,車間一般有固定的結構模式,受生產工藝及結構設備等條件限制,其內部空間的靈活性不及其他建筑,而對于外部空間而言,不受結構影響而有更大的創(chuàng)作余地。因此,對于生產車間的設計主要立足于建筑屋頂造型和建筑表皮設計。表皮作為附著在結構外表的圍護結構,是建筑性格的直觀表現。車間外表面采用縱橫方式劃分:護壁立柱為縱,水平勒線為橫。護壁立柱處垂直墻面做雙墻垛,頂部砌筑疊澀造型,與早期車間取得一致,墻垛間設置排水管道,造型時兼顧使用。水平窗與高窗嵌入水平勒線之間,并結合窗臺、窗套突出立面形體。屋頂采用傳統雙坡屋頂,為化解車間超長體量、打破平直的屋頂輪廓,采用中高側低、分層跌落的形式,以求變化。山墻及屋頂錯跌處砌筑封火山墻,取得與周邊建筑協調。

4.3自導通風與給排水設計

車間采用自導式排氣措施。釀酒中蒸釀過程產生的大量蒸汽需快速地排出車間,若采用機械通風方式,氣體量大難以滿足需求,且常年運行,易耗損不節(jié)能。車間內的蒸汽主要由甑罐蒸釀及晾堂酒渣產生。蒸釀中產生的氣體濃度大、溫度高、較為集中;晾堂酒渣產生的氣體濃度、溫度不及甑罐區(qū),但堆放量大、區(qū)域廣,產生的蒸汽量也不容忽視。因此車間采用自然排氣方式,通過平開窗、高側窗及屋頂天窗形成空氣環(huán)流,自導排氣。新車間增大高側窗及天窗數量與尺度,使排氣更便捷順暢;改變高側窗開啟方式為中懸式,使排氣通暢。車間并用重力式與壓力式排水系統。車間長度在72~120m,屋頂面積較大為2200~3600m2。車間屋頂外墻天溝處,采用重力流雨水系統,雨水散排至室外散水溝。車間屋頂內側天溝處,采用壓力流雨水系統,雨水排至室外雨水檢查井。外墻落水管結合建筑立面設計,隱藏于護壁柱墻跺內,裝點了立面。內天溝落水橫管平行中軸布置,在兩側山墻處經落水管排出。

4.4材料選擇和色彩搭配

材料的選擇除有鋼材與灰磚外,還采用青石、木材等相互搭配。車間外墻采用“十字式”與“順丁式”相結合的灰色粉煤灰磚砌筑,分別運用在墻面與墻裙兩處,磚墻用色以沉穩(wěn)的青灰為底,線腳處采用白色抹灰勾邊,以增強線條裝飾感。屋面采用深灰色壓型鋼板,取得與原有建筑色彩的協調。屋頂檐口雨水槽噴涂淺灰色防銹漆,形成通長的水平線條。封火山墻墻頭、側墻、線腳等處采用白色抹灰勾勒,強化建筑體感。門窗采用木質窗框,在木材本色上稍加防腐清漆,使其呈現出較為自然的色彩。窗戶采用傳統花格圖案,以求與當地原有建筑融合。墻基勒腳采用當地青石砌筑,形成沉穩(wěn)質感。建筑色彩使用青灰為基色,更接近當地原有磚混建筑色彩。粉煤灰磚在燒制過程中的深淺差異,能在建筑立面形成不大的反差,使墻面更富有肌理變化。白色抹灰的線腳勾線、壓頂與封邊,使建筑體量更為挺拔,層次更為豐富。木材除了可增添色彩外,也在人體尺度下營造出親和感。

5結語

第2篇

1.1青磚黛瓦馬頭墻

沙溪古鎮(zhèn)的明清建筑大多延續(xù)徽派建筑的風格,屋頂的傳統建筑材料是小青瓦,這種材料的特點:一是實用,可以防寒、防水、防火。二是材料獲得十分便利,用泥土和柴草就可以燒制而成。三是施工簡易。只需要將瓦一仰一臥鋪作即可。瓦當可以避免屋椽長期受到雨水侵蝕。瓦面上帶有花紋的擋片,有裝飾作用,還有趨吉避兇的文化功能。古鎮(zhèn)中各家民居相鄰而建,中間一般都建有馬頭墻,馬頭墻是一種疊落式山墻,高出屋脊,隨屋頂斜坡呈階梯形,成為昂揚的馬頭形象,將四水歸堂的建筑圍護起來,產生一種穩(wěn)重感。另外由于木結構的建筑一旦著火便會殃及周邊,所以馬頭墻還有防火的功能。

1.2斗拱挑檐結構

沙溪古鎮(zhèn)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商業(yè)建筑,由于歷史上沙溪商貿是十分繁榮的,沿街居住的居民大多是商人,一般都有前后三進。底層作為店鋪,還沿用著宋代建筑的風格,大多是挑梁出檐,不用柱子支撐,粱拱上還裝飾有雕刻十分精美的圖案。

1.3獨特的河棚風貌

沙溪被譽為“河棚支起的古鎮(zhèn)”,臨水的居民家家都建有河棚,依水而建。由于戚浦河直通長江,古鎮(zhèn)居民為了減輕潮水帶來的沖擊力,將自己的房屋挑河而建,大多采用石樁來支撐,這種形式類似吊腳樓,是沙溪極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從前面街上看,是二層民居,從后面河面上看就是三層。

1.4別致的民國建筑

沙溪古鎮(zhèn)不僅有許多百年以上的老宅,還有民國建筑,比較典型的建筑就是吳曉幫故居。始建于1927年,它是一座歐式建筑,外形獨特。室內功能分區(qū)十分完善,除了客廳、臥室、餐廳等常用功能分區(qū),還設有瞭望臺。這樣的建筑形式在蘇南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群中,十分罕見。

2沙溪古鎮(zhèn)傳統建筑當前的發(fā)展現狀

2.1傳統建筑破壞情況嚴重

20世紀60、70年代,古鎮(zhèn)部分傳統建筑受到一定破壞,沒有進行及時修繕。80年代以后,經濟建設的大潮來臨,古鎮(zhèn)的個別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將原來的老屋翻新重建,使傳統建筑面目全非。而現今,古鎮(zhèn)又經歷著新一輪的破壞,原本古老的沿河建筑部分被拆除,改建成新的仿古建筑。古建筑是一個城市發(fā)展脈絡的體現,是城市的根,通過建筑,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民俗、文化,一旦傳統建筑消失,城市便會失去文化的根基,無所依托。沙溪的三里古街是彌足珍貴的,如今卻破壞嚴重,面對如此狀況,迫切需要找到能夠有效保護與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的方法。

2.2傳統建筑的保護十分困難

我們之所以要致力于保護傳統建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一旦摧毀,其歷史文化價值和信息就不復存在。在古鎮(zhèn)傳統建筑的保護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首先,維修成本巨大,古建筑在維護修繕時,要考慮古建筑的價值性與文化性,必然會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這并不是保護的長久之計。其次,古建筑信息記錄的載體大多為紙質材料,不能長久保存,造成一些珍貴文獻的失傳,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再次,古鎮(zhèn)保護與開發(fā)的不合理,沒有使傳統建筑得到實質性的保護。2009年,政府投資2個億用于沙溪古鎮(zhèn)的保護與開發(fā),主要用于核心區(qū)的修復,以及建造一些場館用于向外來旅游者展示,但是卻忽視了對傳統民居建筑的修復與保護,古鎮(zhèn)中仍然存在大量年久失修的民居建筑。

3沙溪古鎮(zhèn)傳統建筑數字化保護的意義與價值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傳統建筑也在發(fā)展的大潮中搖搖欲墜,這些如此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也許在若干年之后,會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嶄新、更適合現代人居住的舒適住宅,繁華的現代商業(yè)街。因此,對傳統建筑的保護迫在眉睫,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為傳統建筑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手段。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重要手段。數字化保護的核心就是將文化遺產通過技術手段轉換成數字化形態(tài),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數字勘探、挖掘,使其重現和再生,并通過多媒體數據庫技術得以永久保存,利用互聯網向世界傳播。沙溪古鎮(zhèn)的建筑歷史悠久,特色鮮明,運用數字技術將它的建筑特征,構造手法,材質工藝記錄并再現出來,不僅有利于沙溪古鎮(zhèn)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傳承,也是一種永久保存?zhèn)鹘y建筑的有效途徑,為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依據。

4總結

第3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建筑;設計;兼具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133-02

隨著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fā)展,中西文化越來越融合、越來越滲透。現代建筑受土地面積、外來文化影響等因素,也越來越遠離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的建筑文化也急需我們去實踐。中國的建筑設計師也都習慣了從西方美學角度去安排與解釋中國傳統的建筑美學問題,更有很多的建筑開發(fā)商及設計者以西方理念為驕傲,很多“設計師”也已經被訓練成西方現代建筑觀念的代言人,這不可謂不是一種悲哀和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失語”現象。 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現代化的,居住高效、舒適的建筑同時帶上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做到傳統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設計文化的平衡呢?筆者以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一、現代建筑設計中直接局部移植傳統建筑文化

這一要求就是我們在做建筑設計時可以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直接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例如我們在建筑設計時,可以在設計時考慮采用大屋頂式的封頂樣式。我國古代的建筑大都有大屋頂之美。大屋頂建筑的設計,采用眾多曲線組合的方式,它“沒有一處不是曲線的” ,輕巧活潑而又“如斯飛”,它更把對斗的運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是靠木柱、木梁來承托房屋上部的一切荷載,盡管它有龐大的屋頂等,但因這一設計結構,故形成了“墻倒屋不塌”的中國傳統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一束束的斗在大屋頂式的建筑中不但起著非常顯著的富有裝飾的圖案效果,而且起著非常重要的承托作用。在大屋頂建筑結構中,比例勻稱的外檐斗使人感到龐大的屋頂在橫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穩(wěn)定、持重、安逸、歡快的建筑形象之中,給人以美的深刻印象。

根據中國傳統建筑這一文化特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底部按照現念設計,頂部采用大屋頂式的設計,既可以保證建筑的科學性和舒適性,更能體現傳統文化之美,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

二、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直接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具有符號性意思,比如,貨幣的形狀、龍的形象以及中國的書院、《易經》的陰陽、中國的風水學說等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完全可以把這些傳統文化中具有符號意義的形象運用融合進去,使現代建筑保證功用的前提下又不失文化意義。

貨幣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貝殼、石器、銅、金銀等充當過貨幣。我國歷史上貨幣的形狀更是豐富多彩,刀型、鏟型,元寶、到后來的圓形方孔的銅錢。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完全可以把這些要素考慮進去。我國很多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很多建筑都采用了這一設計理念。例如,比較有名的沈陽方圓大廈、銅錢驛站都是現代建筑類群巧妙利用古代錢幣的典型建筑代表。方圓大廈設計功用是融合了商務辦公、金融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級寫字樓。其外觀采用中國古代的方圓錢幣的形狀,故得其名,這也成為沈陽的標志性建筑。此外,銅錢驛站的設計風格同樣把“銅錢”這個圓形方孔的基本造型元素靈活地運用在了其中。錢幣的造型同樣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剛柔并進、靜動結合,達到了均衡之類的最高境界。這樣,整個建筑給人一種功能上不失時尚,文化上又能傳承的可以留念的懷舊之感,突出了整個建筑古韻性的特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中得以延續(xù)。

又如龍形象。龍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很久之前,中國人就自稱是龍的傳人,由此可見,龍的形象在中國人的地位。雖然龍的具體形象我們很難描述出來,但在精神的層面,它代表著吉祥和幸福,威嚴與神圣,更是最高權力的象征。中國歷代帝王,都坐龍椅、穿龍袍、睡龍床,可見其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完全可以考慮把龍的形象和精神融入進去,當然,很多的建筑已經有了這樣的成功的例子。專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計的鳥巢和水立方曾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但在其身邊屹立著的北京大觀,同樣值得我們向往。大觀是一個集商貿、辦公、居住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建筑采用了抽象的龍的造型,既有線條流暢簡約的現代美,更兼有氣韻古雅的古典美,它用最簡單的線條、顏色和材質,將現代審美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成功地彰顯出東方文化悠遠雋永的質感。

當然,吳良鏞先生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既是中國書院式的設計理念,更兼具了中國風水學說,是多種傳統文化符號兼具一身的現代建筑設計典范。

三、現代建筑設計直接借鑒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文化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考慮使用“拿來主義”,把已經成熟的設計思路和技術基本可以不做其他任何修改直接應用。比如,我們中國的古代園林是非常成熟的造型藝術,在現代建筑設計時就可以把園林造型設計的藝術和理念直接拿來使用。

園林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借助假山、怪石、幽徑、流水等材料,運用“曲水流觴”等典故,運用移步換景等手法,配合建筑物組成富有韻律美的園景,營造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境界。它在設計理念和具體營造上體現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表現出人與建筑、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這樣的就地取材、優(yōu)美恬靜的園林美景,也正與現代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中的都市人們追求親近自然、生態(tài)健康的生活理念相吻合。因此,我們在工作環(huán)境的設計中完全可以考慮直接采用園林式的設計理念。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園林式的建筑環(huán)境中進行,人的身心可以隨時得以放松,可以提高工作的愉悅心情,進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設計就采用了園林設計的理念,在整體布局上應用了多層次的空間滲透和借景、對景的傳統園林設計手法,同時還運用了鋼鐵、玻璃等現代化的建筑材料,然后進行巧妙的組合,營造出了具有中國傳統園林水墨畫般的神韻的現代建筑。從整個的建筑形體到空間的布局,從庭院的建筑到陳設的擺放,都有效的發(fā)揚了傳統園林建筑的文化因素,使中國人所特有的精神、美學追求在這一建筑上得以充分展現。

當然,現代的居住環(huán)境的設計尤其是居民小區(qū),很多都采用了園林式的建筑理念,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喜歡。所以近些年,出現了許多園林化的建筑,不僅形式、手法園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圍也是園林化的。這樣的園林式的小區(qū)設計,空間上除了首先要考慮如何滿足人的居住生活需要外,同時也考慮了古人講的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即人、建筑與環(huán)境應當十分和諧統一在一起。使現代小區(qū)建筑既滿足居住的需求,更滿足基本生活、精神放松、享受自然的需要。

總之,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除了要使建筑具有科技含量,充分滿足現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之外,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傳統的建筑文化。而應把傳統的建筑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建筑設計中去,使現代建筑既具有居住功能又能滿足人們的審美、愉悅的特征。我們一定要追求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的完美的平衡。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建筑,塔,教堂,意味,形式,風格

 

正文:縱觀中外之建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唯有建筑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與民族和歷史的靈魂共生的。建筑是人類生活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藝術創(chuàng)造。反映著無數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經濟制度。建筑涵蓋了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美術。它以物質材料、科學技術、營造法式,精神性的生命形態(tài),空間意象綜合融匯,以獨特的意味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幽情與遐想。滿足人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對審美與精神的追求與宣泄。

建筑文化主要是由建筑物、建筑與建筑空間意象三者構成的。建筑空間意象就是由建筑實體,建筑空間與在建筑環(huán)境中的人及其精神文化所共同構筑的。于是建筑文化具有和人類一樣的雙重性格,即理性的構建和感性的意味。

一、有意味的建筑歷史文化淵源

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大熔爐中,我在傳統宗教建筑文化的縱橫探究和異同對比中,發(fā)現佛塔與教堂均具代表性地在中西傳統宗教建筑文化中體現出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一共同特色。立普斯在《空間美學與幾何學、視覺的錯覺》中提到:建筑作為一種大地上的空間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建筑“審美的空間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濡染的空間。它并非先是充滿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濡染的。形式的構成同時也就是力量、生命的形成”。[1]

中國古人未像西方一樣把建筑當成藝術之母,所以中國的建筑是在中國文明萌生并發(fā)展中得以擴散的,我們祖先的戀木情結來源于土生土長的中華大地,西方傳統建筑系統是采用壘石制度,木料構架法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理性特點。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儒家、道家與佛家的哲學、論理學、美學與宗教學思想對中國建筑的影響造就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感性特點。結合了感性與理性特點,孕育出我國傳統建筑特質與外來文化的相互滲透的結晶代表——塔;而在西方,與塔同樣作為 “有意味的形式”出現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本文針對二者異同之比較與研究正是對中西傳統宗教建筑文化的“知己知彼,溫故知新”。

在中國,佛塔的出現,是蕓蕓眾生對精神的需要,是人類對佛教禪宗思想與儒道兩家文化融會貫通與運用的物質表現形式,可以說即是《周易》“言以成象,象以盡意”的進一步發(fā)揮?!吨芤住分^象即是表達主觀精神認識,又是源于客觀事物。而“意”同樣也是主客觀復合的產物。[2]據史書記載,在兩漢之際之前,中國建筑主要是受儒道兩家學派思想的影響,自佛教于西漢末傳入中土,中國建筑便逐漸受到佛學精神的濡染,從而使中國建筑空間意象的靈魂更深邃。論文大全,風格。

儒家宗師孔子雖以入世的教義教化世人,但其中提倡理想人生,社會道德等宗旨又與功德圓滿是如出一轍的。因而在經歷了從佛學傳入與中國儒道傳統文化三足鼎立到董仲舒對神學的宣揚,三者才被后世逐漸融會調和成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己的學說。論文大全,風格。這是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提煉而成的成功典范。而佛塔作為供奉佛祖舍利,代表涅槃圓果境界的宗教建筑典范,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后吸收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的韻味獨特,有意味的形式的產物。它凝聚著“人”的情調,有很濃烈的人情味[3]。

二、有意味的佛塔建筑造型與結構

塔是由地宮、塔基、塔身與塔剎四部分組成的。塔身是中國的傳統建筑樓閣的演變,而塔剎則保留了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的外族建筑樣式。根據《后漢書陶謙傳》所述的“浮圖”(佛塔)是“下為重樓,上疊金盤”。重樓是中國原有的多層建筑,是塔的本身,金盤只是上面的塔剎,就是印度的“窣堵坡” [4]

塔剎就是塔的頂,在梵文中稱“田土”即相輪,象征佛國,中國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樣式,同樣以蓮華,覆缽,華蓋,露盤,火焰,華瓶之類作以裝飾,蓮華同蓮花,在我國民族文化中,蓮花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在佛學中,是佛降生的坐床,佛土潔凈之物,意味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成為塔的建筑文化中畫龍點睛之筆。 塔剎通常的造型為尖頂,但與西方中世紀的教堂有別。教堂尖頂往往是以十字架型,有的一座教堂上有眾多尖頂,而佛塔的塔剎則象征佛的空幻與崇高。

塔身以中國閣樓的樣式建造,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中的重樓多有斗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筑平面大多為正方形。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征與魏晉之后木塔的建筑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系。就塔本身的平面造型而言,由正方形向八角形,多邊形演變,方形是以儒學為傳統文化思想之皇權崇拜結合的產物,四邊、八邊形體現佛法中“四相八相”的底蘊;正六邊形象征著“六根清凈”的佛性意味;正十二邊形象征佛說中的“十二因緣”,如嵩岳寺塔。盡管塔的平面造型多為方形,但隨多邊形的演變,也出現了近乎圓形的塔,如唐代泛舟禪師塔則為圓形,具有圓果的象征意義,以“圓”象征事物完美無缺,喚起人人心中佛教情感,具有濃厚的佛性意味。

閣樓式塔以二層或多層為基本造型,樓閣的坡頂屋檐出挑,造型優(yōu)美壯觀。其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塔檐出挑與檐角反翹。論文大全,風格。正所謂“如鳥斯革”,像翼舒展的屋頂與出檐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其飄逸的裝飾手法意味著羽化登仙,向往極樂世界。后來塔身逐漸變?yōu)槎鄬釉煨?,于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后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多層結構。我們發(fā)現,層數均為奇數,源于《易經》中奇為陽,陽為天的思想??梢?,處處反映出“有意味的形式”。

塔基本是用于負重、穩(wěn)固塔身之建筑功能,卻從佛性意味中發(fā)展為金剛不壞的佛國世界的佛教象征意義,故又稱“須彌座”。這一神秘寓意的詞匯來源于佛教經典所言的“世界中央”——須彌山中心的最高佛座,是傳說中居于世界之“中”的妙高山,高聳巨大,從而象征了佛塔整體形象的雄偉壯美。塔基的位置在地宮之上,突現于地面,自遼代始,塔基文化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即不僅把塔基看成是一個技術,結構必須存在物質基座,而且發(fā)展其精神象征的不凡意義。論文大全,風格。

地宮又被稱為龍宮。龍乃中國民族的圖騰?!兑捉洝分幸札堌詾榈谝回裕辞?,對龍十分崇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因此,將地宮稱為“龍宮”可見對佛塔的崇敬。與印度佛塔不同的是,窣堵坡是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神圣場所,中國將其建筑樣式保留作為塔剎,卻將寶貴的舍利埋葬于塔的地下,也就是地宮中,而對佛的信仰與崇敬就不僅僅是用以埋葬高僧遺骸的普通意義的墳了。也有的佛塔內安放著經書、佛像與其他法器。地宮一般以磚石砌成,其平面形制與整座佛塔的平面一致。

綜上所述,塔的設計并非印度傳入,它結合了中國印度兩種文化,塔身完全是中國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剎部分可以看到。按照佛塔的平面布局與立面造型結構,根據和諧形式規(guī)律組織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種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它不同于佛教文學和壁畫作品那樣,向人們描述佛的本生故事,宣言佛法,卻能用特定的建筑文化語言,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內容,文化意緒。

三、有意味的教堂建筑風格

西方國家對圣人遺物的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熱潮,代表宗教意味的教堂應運而生。教堂與中國佛塔同樣反映著人們的感受與領悟,暗示著宗教內容,文化意緒,體現著“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占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與藝術形態(tài)。教堂的建筑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

在公元1世紀,人們還只能在私人宅邸內舉行宗教儀式,場地被成為“民古教堂”。后來為了逃避官方搜查,這種儀式被轉移到公共地下的墓窟(用以合葬基督徒),成為早期基督藝術的寶庫,流行于羅馬城區(qū)。合法化后,轉移到地上成為羅馬現成建筑模式的長方形公共建筑——巴西里卡。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5]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以象征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如中國佛塔的平面造型同樣有意味。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與特征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并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筑發(fā)展是一大貢獻。拜占庭式教堂象征宗教皇權,是政教合一的產物。光線與圓頂的相結合,突出了圓頂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后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此建筑風格與我國傳統建筑中的構架法極為相似,柱與穹頂代表著西方建筑風格典型。

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華麗的哥特式教堂取代了羅馬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哥特式教堂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其建筑特征是直線上升的風格。哥特式教堂是用人類的智慧恭維上帝的智慧。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yōu)榱藪昝摼裆系氖`,肯定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提倡人權反對神權。論文大全,風格。在教堂的雕塑與繪畫中體現出更多的人情世俗之美感。巴洛克為17世紀最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在巴洛克建筑中重視雕塑與繪畫藝術的綜合。

教堂建筑文化在宣傳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同時也在表現藝術家虛幻莫測,不平靜的心靈。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對不同性別的人體分析性;中國人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領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藝術地體現或表現出這種領悟或感受,二者均強調其意味性。論文大全,風格。

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別在于兩個地方的文化不同。中國文化重融合,講究并存與一體性,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特色的中國佛塔與西方教堂,這兩種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建筑物不僅在建筑造型上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有意味的形式”。并且都寄托了人的精神與思想,讓人們雅俗共賞。正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我們的建筑應該是大眾化的,為人服務的建筑。

美的建筑,就是生命及其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建筑空間意象具有生命的體現。不論建筑風格與材質,倘若沒有了靈魂與意味,我認為它就只是一個死物,冷冰冰的土木磚石之物而已。所以,我們要找到中西建筑文化的魂魄,民族和歷史文化的精髓。如何將其延續(xù),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在技術與藝術上不斷雄厚才是我們研究中外建筑文化的最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宮室之魂、儒道釋與中國建筑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王振復著。

[2]《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3]《藝術學:問題域和焦點的掃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編著。

[4]《大拙至美》中國青年出版社,梁思成著。

[5]《外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

第5篇

【關鍵詞】 指導思想;構造方法;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fā)展史

中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形成。仰韶、龍山、河姆渡等文化創(chuàng)造的木骨泥墻、木結構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欄式建筑等建筑技術和樣式,為中國的建筑體系播下了種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于夯土臺上的大殿,產生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對稱嚴謹,此后歷代宮殿、壇廟、住宅、方格網城市等建筑群體的布局原則基本遵從周制。這一時期的建筑還追求高大、華麗和宏偉。

中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過程。秦朝和漢代,建筑體制宏偉,博大雄渾。不論阿房宮、始皇陵、萬里長城、漢長安城、建章宮等實體,其影響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底。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過渡,隋唐兩代開始對外來文化進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晚唐、五代和宋遼金元時代的建筑,則上承盛唐之余脈,下開不同之風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時期之后,中國漸趨保守,建筑與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趨向保守。盡管如此,明代的長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天壇等都是中國建筑的瑰寶。

中國建筑文化的今天。現代建筑飛速發(fā)展,高樓大廈林立。“鳥巢”的設計,激發(fā)人們的自然天性。長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頂建筑――擁有世界一流舞臺和音響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她將成為中國的最高藝術殿堂,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象征。東海大橋的貫通,改寫了上海不“上?!钡臍v史。中國建筑文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代。

日本建筑文化歷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比如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是在中國南方建筑流派的影響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盛產木材。日本的木構架采用了中國式的梁柱結構,甚至還有斗拱??偟恼f來,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國古代建筑體系有很深的淵源,它們具有中國建筑的大部分特點。但日本在汲取中國建筑的成就的同時,更加注意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結合。日本現代建筑文化經歷了一個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組并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丹下健三、磯崎新和安藤忠雄為代表的三個發(fā)展階段。

丹下健三將西方的理性主義與東方特有的空間想象力有機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與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磯崎新另辟蹊徑走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他把人類歷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來參與他的設計,從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風格。安藤忠雄則從豐富的民間生活汲取素材,表現純樸的自然美,形成簡約、精練的風格。這是日本建筑文脈發(fā)展的必然,材料的運用上也很單純,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鋼材,總之什么材料都充分顯露其天然質感。

二、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發(fā)展的聯系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領域很早就有來往。中日兩國的建筑文化可以說相互影響,但中國建筑文化對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而日本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影響主要在現代建筑文化,特別是設計建設理念上。

中國古建的三大外在特點就是如同鳥翼一樣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臺基。日本采取中國建筑體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結構體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響比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產和組織形式。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構件,通過組合像積木一樣拼接而成,造法和現代極為相似。因其特點是各個部件可以直接互換使用。整修天安門時,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經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樓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國方法營建。日本建筑之精華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宮殿,都采取中國傳統的造法和形式與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國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建筑美學特征集中體現在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同時,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長于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草、木、竹、石、麻布、紙張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日本古建筑的特色還體現在它的夸張表現上,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斗拱、過于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差異

中日兩國建筑指導思想的差異。中國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個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國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古有“南人習床,北人尚坑”的說法。中國北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的建筑文化不一樣,原因是二者所處的環(huán)境差別。日本的建筑文化與本身地理環(huán)境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除了臺風和地震之外,還經常遭受暴風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災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經受住自然災害的襲擊,無論遠古還是現在都是設計者面前的課題。日本是地震多發(fā)的國家,建筑防震與抗震是頭等大事。為此日本農村的房屋以平房和兩層樓房為主,城市中則以低層建筑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還要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紅色三角標記。發(fā)生地震時,專業(yè)救護人員即可從該窗戶中進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通過圖畫、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達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建筑創(chuàng)作中,充分照顧到傳統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發(fā)展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當地人群生活習慣的、并具有多種文化特征的建筑風格與建筑環(huán)境。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強調“實用理性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儉的民族。這種價值觀表現在建筑藝術上,則是一種很現實的實用觀點,即“適形”與“便生”。日本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濃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廣泛接受禪宗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觀點。日本建筑文化體現禪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空寂與枯淡”(見葉渭渠《日本文明》)?!翱占拧比照Z語義為幽閉,孤寂,貧困。日本的園林設計中的“空道”體現了“空寂”的文化內涵。

中日兩國建筑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差異。中國人的居住理念總結來說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閑、安逸、低調、親情、鄰里、親土性。這些實際是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涵。中國人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間跟外國人不一樣。四合院就是個例子,體現了一個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國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紙板材搭建,現代的日式住宅設計則充滿了沉穩(wěn)、富有個性。不管是鋼筋水泥還是古木梁柱、傳統優(yōu)雅純粹的日式空間,透過內部設計的裝潢,愈來愈多的日本人盡情享受和風家居的生活樂趣?;貧w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無論是在色彩、功能還是在造型的設計上都推崇貼近自然,讓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個例子,它強調室內與室外的互相映襯,通過景石擺放、植物定位、構景布局來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時,日本人講究禪意,索要淡泊寧靜,清新脫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裝飾和點綴較少,造型簡潔直線條,幾乎沒有豪華、奢侈的風格。

中日兩國建筑形象的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筑形象強調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有建筑圖傳世。京邑臺榭宮室內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裝飾,墻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筑日趨成熟,建筑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yōu)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筑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fā)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筑興盛,商業(yè)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輕巧簡潔。日本的鳥居設于神社的入口用來標志神域的大門,很有空間感。它的形態(tài)和空間意向和中國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處,但它卻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中國牌坊一般為磚或木結構,在左右的兩柱上架梁、板。后來牌坊日趨復雜,出現了斗拱、屋檐、吻獸等莊嚴華貴的形式。鳥居則簡化了牌坊的構件,留下兩根立柱,柱上架橫木,省去了一切裝飾,簡樸之至。伊勢神宮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結構草葺屋頂,無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日本皇宮建筑,它不如中國皇家建筑的奢華高大莊嚴,更多的是簡素、輕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內的御幸門,不過是一道竹籬笆。但園內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結構、草葺或樹皮葺人字型屋頂,白墻白格子門,擯棄了人工裝飾、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現出皇家的尊貴清雅以及日本傳統建筑簡素的特質。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為開展茶道活動的場所,實際是借茶道來內省自我,外觀自然的精神家園。它以簡樸為特色,采用樹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遺留建筑而聞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輕型屋頂、顯出木頭的自然性質的圓木和樹皮、露出麻刀的土墻所構成。

中日兩國建筑布局、格局的差異。中國傳統建筑在儒家等級思想的影響下,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如唐長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頤和園,中國皇家園林中處理政務的宮殿依舊講究軸線對稱,園林與宮殿分離,建筑紅墻綠瓦、色彩艷麗、厚重的宮門、顯示出皇家的威嚴、莊重和豪華。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設計早期也有中軸線對稱的格局。在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所建的飛鳥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中門、塔、殿堂和講堂,四周以回廊加以連接,并且左右對稱布置。日本藤原時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參照大唐定城內道路棋盤式格局,強調中軸線兩邊設置東西市。直到公元13世紀,大多數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結構非對稱性布局,放棄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側集中的不對稱格局。同樣日本皇家建筑桂離宮也采用了不對稱布局。院內古書院、中書院、御幸殿、月波樓、松琴亭、賞花亭、園林堂、笑意軒等多棟建筑多集中在西側,整個建筑群布局簡練。該建筑與地形有機結合,使人工性與自然性巧妙融為一體,恰似中國的皇家園林。日本建筑由對稱向不對稱的發(fā)展,一方面適應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棄人工的審美取向。

四、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共性與保護

二千年來,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國建筑模式的影響,建筑文化交流頻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頭,仍然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中國古建筑中的各種元素。但簡單認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當的。日本在學習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終形成了比較特別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體現的簡約、抽象、具體的藝術特點加上本國建筑文化精神風格,值得我們學習,并在老建筑的保護、新建筑的設計、自然生態(tài)觀方面都給予我們比較好的啟示。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世界變得更加色彩繽紛。人類居住的理念,建筑構想、建筑方式、建筑樣式不斷深化。中日兩國的建筑業(yè)突飛猛進,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充滿“西方氣質”的現代化辦公樓、商業(yè)中心以及住宅小區(qū)。雖然不乏建筑的成功優(yōu)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兩國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風格。原來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建造的東方建筑,近年來幾乎被石構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護問題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建筑遺產保護是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重要部分。中日兩國在建筑遺產的保護上有其相同之處,都通過立法來保護建筑遺產,法制化是建筑遺產保護的趨勢。

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通過比較中日建筑文化,我們能了解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史。通過中日建筑文化比較,學習不同國家建筑設計的優(yōu)點,揚長避短,才能使本國建筑文化發(fā)揚光大。

(大學生科研項目課題論文,排名并列第一)

參考文獻

第6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advance of the modernized process,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s faced with the huge challenge. Through the field study on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Hezhou,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 in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buildings, and putted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 in strengthen protecting.

關鍵詞:建筑文化資源 保護 問題與對策

Key Words:cultural resources on buildings protect problem and strategy

作者簡介:劉紅艷(1979―),女,廣西岑溪市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法學學士,講師,賀州學院人文與管理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問題研究等。

[基金項目]論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立項課題“桂東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8BZS002)

中國歷史文化村落和鄉(xiāng)土建筑遺產之多、地域分布之廣,世界罕見。各個時期的文化遺產就像一部部史書,記錄著滄桑歲月。保留文化遺產才能使歷史連綿不絕,才能使各村落散發(fā)出歷史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才能使人類的發(fā)展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進步。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如此精心保護文物建筑、歷史村落。但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推進,一批批“市鎮(zhèn)”涌現而大批“市村”卻消失了。據研究,從1985-2001年,中國的村落從940617個銳減到709257個。僅2001年就減少了25458個,平均每天減少約70個,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中國現僅有“古村落”5000個左右,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對古村落建筑進行合理保護與開發(fā),既保護和發(fā)展古村落文化資源,又尊重村民意愿,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fā)展,是我們急需探討的問題。

一、賀州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

古村落建筑不僅包括建筑本身,還包括建筑所處環(huán)境的集合,也就是傳統建筑環(huán)境的各個層面。建筑在擁有物質屬性的同時,還包含了生成這種物質所依據的社會文化屬性,把各種社會關系、規(guī)范納入到建筑空間組織之中,因而古村落傳統建筑呈現出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發(fā)展脈絡,是對歷史文化、社會關系的延續(xù),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等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

賀州市位于廣西最東部,是湘、粵、桂三省區(qū)的交界地,轄八步區(qū)、平桂管理區(qū)、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昭平縣,境內文化古跡琳瑯滿目,自然風景秀麗多姿,人文景觀獨特迷人。賀州有黃姚古鎮(zhèn)、臨賀故城、富川古明城、客家圍屋、桂嶺四方營等古鎮(zhèn)古村落。各村落里古建筑文化資源豐富,存有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廟、祠堂、會館、古井、古塔、古民居、石板街道等。比如,臨賀故城內有寺、廟、祠、館、觀30多座,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楚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富川縣秀水村秀峰山下有石牌坊和狀元樓;富川縣福溪村鼎盛時期曾經有過24座古戲臺、24座廟宇、24座石花廣場和一座風雨橋,現在保存完好的還有風雨橋和古戲臺、古廟宇各3座。

二、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的保護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歷史悠久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就會隱退人世,永遠消失。

(一)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究竟保護什么,由誰保護,怎樣保護

中國古村落保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來了,但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專家、學者的奔走呼號上,相關政府部門并沒有出臺具體的保護、規(guī)劃措施。而且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究竟保護什么,由誰保護,怎樣保護,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二)認識不清,重視不夠,發(fā)展思路狹窄

一些基層干部思想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村落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往往“說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時不要”,沒有把古村落建筑看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對歷史文化的延續(xù),認為建筑就是建筑,和文化無密切關系,甚至還認為陳舊的建筑對于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起不到任何的推動作用。有的古建筑被用于任意堆放柴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有的古建筑只能立在現代新建筑夾縫中……

(三)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投入太少、基礎薄弱、任務實施艱難

在我們所進行調查研究的古村落中,大多數只剩下年老的村民留守,青壯年村民幾乎都長年外出打工。比如在賀州市沙田鎮(zhèn)龍井村,我們看到的多數都是老人,為我們介紹龍井村文化資源的是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該村的支書和主任也差不多50歲了。少數留守村落的年輕人要么就是種植自己的幾分土地,要么是靠養(yǎng)殖謀出路,對于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他們了解不多關心也不多。再加上各鄉(xiāng)鎮(zhèn)各村委迫于捉襟見肘的財力和抓經濟的壓力,對村落文化建設發(fā)展的投入十分有限,更別說用于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的專項資金了,因此,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任務實施艱難。

(四)有的建筑被破壞或翻新、保護不足,未發(fā)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相互促進作用

在我們考察的一些古村落當中,很多都沒有把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相互融合的意識,而且很多古建筑、古民宅遭到破壞或者翻修一新,有的古村落在維修時缺乏保護意識,破壞了原來的歷史風貌;大多數古建筑民宅的雕刻和壁畫缺乏維護,有的已經脫落,有的已經模糊不清,有的顏色暗淡,有的常年被雨水浸濕,已經嚴重發(fā)霉,如賀州市賀街鎮(zhèn)李氏大宗祠。出現這些情況的古建筑還是非常多的。

三、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對策研究

中華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陽和北京等都是從村落發(fā)展起來的。近年來,無序開發(fā)和保護不力導致中國古村落有破壞加劇之勢。因此,中國古村落的保護迫在眉睫。

賀州的古村落大多地域偏遠、交通不便,唯有利用傳統文化內涵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優(yōu)勢,努力尋求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與當地經濟發(fā)展良性循環(huán)的路徑,使得古村落建筑保護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保護古村落文化資源中,將古村落建筑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相結合,與傳統文化繼承相并舉,與和諧文化發(fā)展相一致,與生態(tài)保護相協調,努力探索古村落建筑保護與開發(fā)新模式,探索古村落建筑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不僅能有效地保護古村落建筑,而且還提升了新農村的文化品位。

(一)強化保護意識,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建設

古村落的保護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古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古建筑群,而且是保護古村落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因而保護古村落也不僅僅是古建筑學家、文物學家的研究范疇,也是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教育專家研究的范疇。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古建筑遺產保護,加強宣傳,形成“保護古村落”、“保護古遺產”的共識,促進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二)加強旅游業(yè)的管理,創(chuàng)新建筑文化旅游發(fā)展思路

加強賀州鄉(xiāng)村旅游,特別是加強對鄉(xiāng)土性、鄉(xiāng)村文化的開發(fā)利用,較好地體現當地民居風格和鄉(xiāng)土文化氣息,不破壞古村落原有的風貌。抓住各種機遇,爭取項目和政策支持,促進賀州道路交通建設和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在目前鄉(xiāng)村道路尚未完全拓寬的條件下,搞一些徒步旅游、自行車旅游和休閑生態(tài)旅游,根據古村落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建筑風格,依山傍水建設休閑公園,或者搞一些有意義的廟會、集會、宗祠祭拜等活動,或者積極開發(fā)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和高品位、高檔次的旅游景點,同時積極保護和開發(fā)古建筑文化資源,把賀州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古民居、古門樓、古城樓、古戲臺、古宗祠、古廟、古井、古橋等古建筑資源開發(fā)成旅游景點,既可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發(fā)揚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時代文化,又可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發(fā)展非物質文化,與建筑文化相融合,促進和諧文化建設

富川縣福溪村總共有13 座古門樓,門樓面向福溪,建筑呈敞開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門樓都掛有進士、文魁、武官等功績牌匾,門樓成了光宗耀祖的地方。據統計,福溪村歷史上出了五位進士和35位有品秩官員,一塊塊官宦恩賜的牌匾仍熠熠生輝。而富川秀水村歷代科舉進士就占了33名,有3個在宋代被御封的“神童”,后來還出了一位狀元,故以“狀元村”名之。秀水村保存著中國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保留著上至皇帝下到知縣賜封、賀贈的花式各異的匾額,是一個天然的中國文史教博物館,散發(fā)著濃郁的人文氣息。

因此,在搞好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要把非物質文化建設擺到重要位置,把建筑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融合,以各種非物質文化促進建筑文化的發(fā)展。比如,唱大戲促進戲臺的建設,表演促進舞臺的建設,祭祀促進宗祠的建設,以科教文體促進村落古建筑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狠抓科教文體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以及一些民間民俗活動的開展,尤其是民間舞獅、舞龍、舞大刀、鬧花燈等特色民俗活動;要經常性地開展活動,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由群眾唱主角,廣泛開展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除此之外,對于一些特定節(jié)日和特殊意義的活動要格外重視,比如具有賀州地方特色的“炸龍”、“臍橙節(jié)”、“盤王節(jié)”、“茶會”、“二月二”等,以此來進一步發(fā)展民族文化,發(fā)展非物質文化,與古村落建筑文化相融合,共同推動和諧文化建設。

(四)處理好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當前“撤老村建新村”的新農村建設口號、現代快餐式文化對古村落文化資源和遺產形成全面圍攻的趨勢。在傳統農耕文明下形成的古村落文化,經不起現代市場經濟文明的沖擊而很快土崩瓦解。要保護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必須處理好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把古村落文化資源的保護列入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不破壞原有的古村落風貌。古村落建筑文化資源給后人的啟示遠遠超出了建筑領域本身,我們在欣賞它的同時,還需要去保護它、延續(xù)它,這對于我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切實保護好千百年來形成的物質、非物質遺產和文化傳統,走出一條保護古村落、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曹國新.文化古村落:一類重要而特殊的旅游資源[J].江西社會科學,2003,09.

第7篇

關鍵詞地域性自然環(huán)境文化延續(xù)適宜技術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orm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becomes complex. We try to search after some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e and buildings in this article and conclude that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an be used for mitig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ature and buildings. In addition it is a solution of drive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to a fontal way.

Keywords: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ontinuitynature;Appropriate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從古到今,人類的活動從未離開過建筑。遠古的人類就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原始而實用的建造技術營造棲身之所.它們大多針對各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狀況,慢慢地發(fā)展到現在形式各異的建筑。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中合理的部分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被傳承下來,從而使建筑帶有濃厚的地域性。

建筑的特點總是與“地”緊密相連,它建于一個固定的場所屬于一定的地域,這個地域的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文化、經濟背景等因素都對建筑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說,建筑的地域性來源于自然,源于歷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性體現在建筑能夠具有本土精神。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建筑的獨特之處往往和地方因素緊密相關。建筑師在設計時客觀真實地積極與自然呼應,傳承文化,體現當地風貌。這正體現了“一切建筑都是地域建筑”。

地域性與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

任何一建筑都建于一個固定的場所,始終與周圍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環(huán)境,就建筑特點來講,地域主義的建筑仍然立足于當地技術發(fā)展水平,在建筑空間組織及其形式上都與當地氣候環(huán)境,地理狀況和資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關。建筑的形態(tài)特征,空間組合和構造方法也普遍地反映出當地建造技術的發(fā)展水平。例如,傳統建筑中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來源于自然材料如:石、木、土、竹等等。無論是原始的地域建筑還是當代地域主義建筑,均能在技術水平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材料、地域資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傳統技術進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幾乎完全由當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狀況、地域風俗等決定。

就我國而言:北方建筑比較厚重,南方建筑比較輕巧。在民居中,有皖南民居的馬頭墻,因為大量的徽居是密集建造的,相鄰建筑之間用防火山墻分隔,這些墻的角部造型類似馬頭而稱為馬頭墻,它主要起隔絕火焰、避免火災蔓延的作用。還有湘西吊腳樓,福建土樓和傣族竹樓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另外,我國的傳統民居從南到北都有合院形態(tài),但因地域氣候差異,南方與北方院落形態(tài)還是有差異的。在南方地區(qū),天井較狹窄,四面的房屋很緊湊,因為南方夏季炎熱、潮濕,日照時間長,天井狹窄,有利于形成陰涼環(huán)境,而且在冬季也不致受到風沙雨雪影響。北方則表現為建筑南北向較長,院落空間開闊,以便得到充分日照。

二、地域性與文化延續(xù)的關系

地域性除在建筑中體現出地域氣候特征之外,更多的是對城市文脈的回應。一個民族或地區(qū)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的表達方式、宗教文化、社會思想以及自然條件等影響因素都使建筑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成為建筑文化中豐富的內涵。西方天主教從哥特建筑上表現出神秘聳上的升騰之感,東正教堂從群穹頂式建筑中表現出教意的輝煌,而伊斯蘭教拱券和高塔則表現出對真主的虔誠……這些都透出了宗教文化的特征。比如說形式各異的建筑,其建筑是各有特點,各自反映了不同的歷史方化,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性。中國的傳統建筑較之西方古典建筑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們可以從地域文化中找到答案。比如,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思想基礎是“人文主義”,它提倡尊重人和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文藝復興就是在此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建筑風格講究理性、極富條理性,如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它所顯現的是以對稱、規(guī)整、具有條理的美。而在中國,不少傳統建筑體現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級制度,比如北京的故宮,嚴格遵守中軸對稱,它深刻地表達了君權至上的思想。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建筑受到地域性文化的強烈影響。

建筑師在創(chuàng)造某地的建筑時,通常需要充分考慮該地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特征,并結合建筑的功能要求對這種傳統和特性加以體現。如印度的建筑師柯里亞在其設計中包含了大量的印度建筑語法,如傘形、百頁、露臺、水池等,都是從寺廟、宮殿涼廊住宅原型中提取的表現炎熱氣候特征的元素的組合。中國福建的民居土樓,這種建筑形式的出現,是跟該地域的環(huán)境、氣候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村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全體現了一種聚居功能,它把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和中國傳統的文化揉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聚居的村落形式。這跟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和環(huán)境是完全分不開的。所以說各個地區(qū)的建筑文化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建筑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延續(xù)。

地域性與適宜技術的應用

現代設計中,綠色建筑、生態(tài)建筑都為很多設計師所運用。其實,生態(tài)建筑根本離不開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它們都是扎根于所在的地域土壤,融合于地域環(huán)境之中的。

生態(tài)建筑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筑,它不僅應從設計方案上考慮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結合,而且應在建筑材料、施工、節(jié)能等方面處處體現生態(tài)化。建筑設計要通過使用現在地方資源來滿足地方需要,減少對外來物質的選用。應該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等天然節(jié)能型材料。我們都知道建筑技術總是從十分具體的地方條件發(fā)展而來的,一定的建筑技術首先滿足產生這個技術的地方的需求;而技術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和方化等方面的條件才能合理地加以利用。有些技術雖適用于一些地方,但并不一定適合于其他地方。又如,在設計中,要選用有地方特色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技術措施。根據當地自然條件來做出安排。如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運用這些能源來減少照明和空調的負荷。運用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技術,可以體現地方傳統。而這些地方性的適用技術也是我們今天解決環(huán)境問題、能源問題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設計中提倡使用當技術,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能源的浪費,更可以體現地方特色。

總之,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質環(huán)境和空間形態(tài)上的體現。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不斷前進,將思想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作為地域建筑追求的目標,對傳統建筑形態(tài)和特征進行研究,結合具體的地域條件,形成具有現代材料、現代技術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域建筑。

提倡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性并不是說要排斥外來的文化。我們可以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結合自己的需要,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使其最終適合本地的建筑。因此,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建筑師應該自覺地繼承地方建筑文化傳統,吸收精華,棄其糟粕,這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地區(qū)文化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

參考文獻:

[1]馬玉潔,多元文化下建筑創(chuàng)作的全球化與地域性[J],山西建筑,2007年25期

[2]趙鋼,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建筑特色再創(chuàng)造[J],華中建筑,2001年04期

[3]王青,地域建筑文化與全球化語境[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4]趙琳、張朝暉,新地域建筑的思考[J],新建筑,2000年05期

第8篇

論文摘要:傳統符號是文化歷史的濃縮精華,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建筑與符號的內在聯系出發(fā),本文分類解析傳統建筑符號的特征及其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應用,指出傳統建筑符號的多義性、復合性,及其反映形式與內容間的特定關系。希望通過在建筑設計中對傳統符號的運用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一、符號概述

早在中國古代就已有了關于“符號”思想的記述,在《易傳·系辭》中提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救謂之象。象也者,像也?!痹诠帕_馬時期,哲學家圣奧古斯丁對符號下了這樣的定義:“符號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使我們想到在這個事物加諸感覺的印象之外的某種事物”。創(chuàng)造與運用符號能充分體現設計師的藝術功底與素養(yǎng)。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獨特建筑,其建筑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考察,我國的建筑遺產是一份豐厚的,獨特的建筑符號遺產。當今如何發(fā)掘和保護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并且使傳統建筑符號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fā)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建筑與符號的內在聯系

符號學作為形式語言的—種表現形式,在中西建筑中卻早已存在。

從對符號理論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符號是傳遞信息的媒介,建筑的視覺信息正是以符號為載體傳達的。建筑符號是一種藝術符號,也是一種表現性符號,它們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必須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符號如同人類的語言,沒有語言人們無法表達感情、交流思想。沒有符號,建筑也難以顯現其隱喻與象征。因此,應在現代科技不斷發(fā)展的支持下,結合未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趨勢,重視吸收地域環(huán)境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不斷地探索傳統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方式的形式語言,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

三、傳統符號的分類及其應用

根據符號本身的抽象性及其涵義的復雜性,美國哲學家皮爾斯把符號劃分為圖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三類,運用他界定符號的原則傳統符號也可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三大類。

1.圖像符號

圖像,即用線條、顏色顯示出來事物的形象。

在傳統建筑中一些具象的彩畫、紋飾石雕、木雕、琉璃飾件及門式、窗式等,都屬于圖像符號或它的復合體。傳統建筑的圖像符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對自然現象的描繪和概括(如來自水波形象的水紋,來自云彩形象的云紋);其二是對動植物的描繪與概括(例如山魚或飛鳥的形象簡化而形成的幾何紋樣、植物、動物紋樣、傳統吉祥圖案以及歷史題材典故等。傳統的圖像符號最主要特點就是它的直觀性。

2.指示符號

指示符號是指表現形式與內容涵義之間存在著內在因果關系的符號。指示符號在建筑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傳統建筑符號的主干。傳統建筑的構件形象和空間形象,大多數都是指示性符號及其復合體。 轉貼于  指示符號在建筑中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指示符號所表達的內容就是它自身,是—種“本體形態(tài)”的符號,實質上反映著作為符號載體的構建自身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關系,如窗戶的形象表達采光、通風、眺望的功能意義,門的形象表達著出入交通開啟閉合的功能意義;另一類指示性符號是與它所表達的內容相分離的“標志形態(tài)”的符號。在一些建筑細部上也時??梢砸姷街甘拘苑柕膶嵗绫硎痉较虻臉酥?、箭頭;表示工作狀態(tài)的燈光。

3.象征符號

象征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象征符號是指表現形式與內容涵義之間存在約定俗成聯系的符號。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培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個地區(qū)、民族在他們的建筑中都應用了獨具特色的象征符號,它們的研究對于建筑設計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北京香山飯店是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經典之作,飯店的外墻上有規(guī)律地排列著中國傳統的如意等圖案,象征事事如意,傳達著濃濃的中國文化。

四、三種符號在建筑設計中內在聯系性

在中國傳統符號之中,圖像、指示與象征之間并非有著嚴格的界限,傳統建筑符號呈現著多種多樣的復合形態(tài)和變叉方式,有時一種符號既具有圖像性,同時又具有指示性、象征性。

建筑符號內容層面的復雜性和內涵層次的多意性,以及認識主體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都會帶來對符號認識的不確定性。建筑符號的意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它是以當地文化作為基礎,與建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經歷以及人們的觀念有密切聯系的。三種建筑符號的組合運用,是對于符號和符號之間的制約關系的處理,要在實踐中逐漸了解符號同的相同、相似、相反關系,通過恰當組合達到不同的效果。

五、結 語

傳統符號是歷史文化的濃縮精華,在一定時期和地域內產生,是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但傳統符號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地點、社會背景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傳統符號具有豐富的多義性,我們可以根據表達需求靈活地運用圖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手法,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充分挖掘我國傳統符號文化的豐富內涵,以使其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英]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藝術哲學新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8

[2]張書鴻:《室內設計概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9

[3][英]G·勃羅德彭特:符號、象征與建筑,北京: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4]羅楠著:《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手法解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