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综合另类男同-中文字幕一区亚洲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巨-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少妇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世界民族音樂論文

世界民族音樂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10-21 19:51:3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世界民族音樂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世界民族音樂論文

第1篇

一、美籍華人對中國音樂的傳播

19世紀中葉,以廣東佛山為主的大量華人勞工因淘金熱(gold rush)涌入美國,他們聚居至一起,形成中國城(chinatown);“廣東音樂社”“粵劇社”從此登上美國舞臺,節(jié)日鑼鼓開始成為中國城內之靚麗風景線。但當時正值中國國勢衰弱之際(前后),西人對中國有嚴重偏見,華人音樂活動多為自娛,故而導致中國音樂在美國的報導如鳳毛麟角。半個世紀后,美國新移民法《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實施生效,來自中國各地的大批專業(yè)技術人員涌進美國,“粵劇”“廣東音樂”也失去了其在中國城的霸主地位,“京劇團”“中國樂團”“古琴社”等各種中國音樂社團在中國城內遍地開花。趙如蘭、榮鴻曾、韓國等華裔音樂學者也開始在美國各校開設中國音樂課程,組建中國樂團,如趙如蘭在哈佛大學開設戲曲課,韓國在北伊利諾伊大學組建中國樂團等等。這些形式各異的中國音樂活動對華人及美國白人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若論中國音樂在美國的發(fā)展過程,那時十分艱辛的。首先,在美的中國樂團多為業(yè)余性質,團員都有其非音樂的謀生工作,極具不穩(wěn)定性,排練無法滿員是常事、演出需要拉角更是自然現(xiàn)象;其次,樂團之指揮需精通各種樂器,此種人才在當時的美國可謂寥若晨星;再次,在美國組織樂團所遇財力物力之困難亦是比比皆然,經費須自籌不說,樂器行頭更得從國內進口。韓國先生在文中所介紹的9個中國民間樂團,其中8個為經費自籌,只有“紐約中國民族樂團”由紐約州政府、市政府及曼哈灘儲蓄銀行共同輔助一部分,但其主要來源還是自籌。此外,在美開設中國音樂課程也是困難重重,研究學者不多,學生所功專業(yè)不同,從而導致學生在一所大學注冊,可能得去另一大學上課,再加上中國樂器種類繁多,讓其如西洋傳統(tǒng)音樂般從純粹研究邁入實際參與實難進行。幸運的是,即使在如此困難的背景中,又是在西方音樂文化主宰的環(huán)境下,這批教師、研究者、團員依然堅守著、傳播著自己的音樂文化,塑造著一個又一個演出奇跡。然而,我們對中國音樂傳統(tǒng)文化之繼承、保存是怎樣的呢?有多少人在傳統(tǒng)節(jié)慶中表演中國音樂?有多少人了解中國戲曲、說唱等傳統(tǒng)音樂?有多少學生喜歡《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這類課程?筆者并未對此展開詳細調查,在此提出,只因我們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之態(tài)度直接決定外國人對我們音樂的態(tài)度,我們自己對中國音樂之研究、傳播直接影響著外國學者對此課題的研究概率。

二、非華裔美國人對中國音樂的態(tài)度

相信每一位民族音樂學研究者都聽過“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這句話,可這句話指的音樂范疇、世界范疇是什么呢?韓國B先生在文中提及自己的觀點“世界各地人民的音樂都是美的”,筆者亦贊成“凡是人類有組織的聲音都是音樂”這一觀點①。但韓國B先生在文中還呈示了許多美國學者對這句話的另一種理解,即西方之音樂,大家之世界。其實,民族音樂學界對音樂的概念問題一直是各持己見,分多種流派,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筆者在此談論這句話,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引用這句話時要注意將它的含義界定清楚;另一方面,筆者欲討論這句話所引申出的另一問題――非華裔美國人對中國音樂的態(tài)度問題。

不由分說,持“西方之音樂,大家之世界”這一觀點的美國人認為中國音樂不是音樂。在當時的美國學術界,持此觀點的學者不在少數(shù),還有一些學者雖不如其如此絕對,但也對中國音樂持抵制態(tài)度。如有人認為“中國音樂是未開化之音樂”;有人認為“中國音樂是地域之樂”;有人認為“中國唐朝以前的音樂才是音樂,那些受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術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音樂不是音樂”②等等,眾說紛紜,各持己見。當然,一部分學者對中國音樂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如俄裔美國鋼琴家、作曲家Alexander Tcherepnin對中國音樂尤感興趣,其妻子Lee Hsien Ming,兒子Ivan Tcherepnin,以及其The Tcherepnin society均為中國音樂之發(fā)展傳播作出巨大貢獻。此外Fritz Kuttner、Walter Kaufmann、Fred Lieberman、Lindy Li Mark等大量美國學者也在中國音樂之領域默默耕耘奉獻著。

三、美國學術界對中國音樂的研究

在當時,美國學術界對中國音樂之研究出發(fā)點是理智而非感情的,主要以文獻為基礎進行純學術研究,研究課題以古琴、律學、樂論p歷史、京劇、昆曲、祭祀典禮等中國正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課題為主,且多為文史哲研究,少“樂”之研究。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呂振原對古琴的研究,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Fred Lieberman對古琴、音樂理論的研究,德裔美國音樂學家Fritz Kuttner對中國古代律學、中國音樂考古的研究,印第安那大學Walter Kaufmann對音樂歷史p樂譜的研究,匹茲堡大學Bell yung對古琴、廣東戲的研究等。其次,一些人類學家、語言學家也涉足此方面的音樂研究,如哈佛大學語言學家趙如蘭對京劇p宋代音樂史料的研究,匹茲堡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楊富森對京劇的研究,加州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Lindy Li Mark對昆曲的研究;阿里桑那大學人文系副教授劉邦瑞對昆曲的研究等等。此外,一些漢學家雖不以音樂研究為主,但因其研究內容與音樂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故其也展開對音樂的研究,如達慕斯大學宗教學教授Robert G.Henricks在其哲學博士學位論文《嵇康的生平、思想與詩歌》一文中對嵇康及其“聲無哀樂論”的研究,以及其著作《三世紀中國之哲學與辯論:嵇康的論文》是僅有的一本嵇康13篇論文英文譯注本等等。此類研究多為紙上論樂,具有精密專研之特點,而少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之實踐;此外,其語言研究、社會研究、歷史研究之成分遠多于“樂”之成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原因之一當然與美國各大學、各研究機構所擁有的中國文獻資料有關。在當時厄美國學術界,漢學研究活躍,中文書籍館藏豐富,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館藏中文書籍均達二十萬冊以上,館藏的中國音樂書籍、戲曲書籍與其館藏中文書籍成正比,且以文史哲等理論研究居多。其次,與當時的研究學者文化背景有關。據調查統(tǒng)計,韓國先生在文中列出的在美國大學任教又從事中國音樂或戲曲研究的18位學者中,11位學者在音樂系任教(這11人中,有些擁有文學、歷史、語言等非音樂學士或碩士背景),其余則任教于語言系、人文系、戲劇系等;此外,呂振原、唐健垣、Fred Lieberman等還是古琴名家。因此,這些學者的研究領域以古琴、京劇、歷史、理論占多數(shù)也不足為奇。此外,若從現(xiàn)在的時空看,筆者認為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中國尚未實行改革開放,與國外的文化交流甚少,美國學者若想進行田野調查實屬不易,因此文獻成為其主要研究方式。二是當時美國對中國文化(特別是音樂、戲劇等)極度不重視。當時美國正處冷戰(zhàn)時期,研究課題多為政治、經濟等戰(zhàn)爭性課題,少文化研究,深知在研究中國音樂時,也將音樂置于政治中研究,如西北大學Arnold Perris的《音樂的宣傳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條藝術》( Music as Propaganda: Art at the Command of Doctr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加利福尼亞大學Nancy Guy的《臺灣的京劇和政治》(Peking Opera and Politics in Taiwan)等。

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后,民族音樂學科在中國逐步興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運用民族音樂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民間音樂,美國學者對中國音樂研究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對“樂”的研究也與日俱增。如美國國家民俗中心亞洲項目負責人、加州大學博士Nora Yeh對南音的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教授Helen Rees對云南納西古樂的研究,匹茲堡大學博士J.Lawrence Witzleben對江南絲竹的研究,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教授Frederick Lau對笛子音樂的研究,匹茲堡大學博士Li Pinghui對臺灣北管樂團的研究,布朗大學博士Chen Yanzhi 對中國樂器和器樂的研究,馬里蘭巴爾的摩大學博士John E.Myers對琵琶曲的研究,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民俗學博士葛融對陜北民歌的研究等等。此類研究均以大量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對音樂形態(tài)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涉及曲式、音樂發(fā)展手法、音樂風格、地方特色等。

那么這些研究對于美國人對中國音樂的態(tài)度之轉變會作出怎樣的貢獻呢?至少,當中國音樂在海外不斷被推廣后,不會有人因為不習慣而發(fā)出“中國音樂是地獄之樂”的誤評,不會因為不熟悉而發(fā)出“‘梁祝協(xié)奏曲’與‘青年鋼琴協(xié)奏曲’是中國垃圾”的謬論,不會因為不了解而出現(xiàn)“圖蘭朵”中皇帝穿白袍的滑稽場景。

注釋:

①引自[日]德丸吉彥著,王耀華、陳新鳳譯:《民族音樂

學》,P1

②轉引自韓國《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臺灣)

時報文化出版社,初版,1981,西方人的中國音樂觀,

P124―P154

參考文獻:

[1]韓國.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M].(臺灣)時報文化

出版社,初版, 1981

第2篇

1.視唱練耳的傳入及初步發(fā)展(20世紀初)1902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新式學堂紛紛建立。在音樂教育方面,“西學中用”理念的提出及國人對國外文化知識的渴求使得國內掀起留學熱潮。回國之后,他們致力于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產生了對中國近代音樂理論及音樂創(chuàng)作有重要影響的學堂樂歌?!皩W堂樂歌大部分采用日本和歐美的通俗歌曲的曲調加以填詞而成,少數(shù)由中國作曲家填詞作曲,但也有極少數(shù)用中國民間曲調填詞?!币魳方處熗ㄟ^“教唱”的方式把這些填詞或作曲填詞的樂曲傳授給學生,傳授的內容及方法則被認為是中國視唱的雛形。隨后出現(xiàn)了中國近代最早的視唱教材──《新學制唱歌教科書》(蕭友梅、易韋齋合輯),為以后專業(yè)視唱練耳教材的編寫打下了基礎。1927年,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學院。在音樂課程設置上,視唱被制定為一門音樂基礎必修課程,為中國視唱練耳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2.視唱練耳學科體系的初步形成(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20世紀30、40年代,中外交流頻繁,一方面國人出國留學熱情高漲,從國外帶回了大量音樂教材以及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引入法國視唱教學體系和蘇聯(lián)視唱練耳教學體系。另一方面,國內也積極聘請國外教師講學,了解國外音樂發(fā)展狀況吸取教學經驗。20世紀50年代末,在“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倡導下,開始注重國內民族音樂發(fā)展,并在視唱曲中加入民族民間元素。如馬思聰?shù)摹兑暢毩暻肪褪悄壳白钤缫灾袊耖g音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視唱教材。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受“”影響,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舉步維艱。3.視唱練耳學科體系的發(fā)展完善(20世紀80年代至今)改革開放后(1978),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教育領域呈現(xiàn)勃勃生機。視唱練耳學科在以西方音樂大小調體系為主導的基礎上也開始注重民族音感的培養(yǎng),國內的音樂學者在翻譯國外視唱練耳教材的同時也致力于中國視唱練耳教材的編寫,填補了中國沒有專業(yè)視唱練耳教材的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時展、社會進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視唱練耳學科內容得到不斷完善。

二、從多元文化角度審視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

20世紀以來關于多元文化主義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得到高度重視。由于多元文化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界定分明、一致公認的概念,本文故此引用百度百科名片上對多元文化的界定:“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越發(fā)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fā)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我們在現(xiàn)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彪S著多元文化浪潮的涌起,各國開始致力于多元文化方面的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我國,為中國的音樂發(fā)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2004年舉辦的“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國音樂學家與國外音樂學家積極商討,共同為多元文化下音樂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出謀劃策。江蘇省副省長王湛在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尊重和學習顯得越來越重要。不同文化音樂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既有利于促進各國文化音樂的繁榮與發(fā)展,也有利于促進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故此,視唱練耳學科的發(fā)展應該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給予重新考量。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傳承文化,作為音樂基礎學科的視唱練耳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和民族文化思維,課程設置也應該體現(xiàn)傳承文化的內涵。但是,當前中國視唱練耳學科以傳統(tǒng)西方大小調體系為中心,重視技能忽視理論知識學習和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要求。因此,視唱練耳學科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從過去單一技能研究轉向對音樂多元文化內涵的整合。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視唱練耳學科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策略

(一)培養(yǎng)多元文化聽覺,訓練民族特有音感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說過:“各種文化需要交流、碰撞、融合,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傳播,并得以壯大?!币虼耍谛率兰o視唱練耳課程建構時,一方面通過對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體驗與了解,熟悉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音樂、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的課程設置使學生重新審視、了解本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歷史底蘊,增加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視唱練耳通常包括聽辨、聽記、視唱三大部分。由于音樂聲音的非自然性、非語義性及流動性屬性,學生通過聽、辨、唱的練習了解它的旋律、音調及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的特點,對不同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因此,訓練多元文化聽覺成為學習多元文化的主要手段。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要求對國內外音樂有所認知了解,要通過聽辨音樂基本要素(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等)的差異性來了解各個國家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拓寬音樂視野,積累豐富的音樂語言,培養(yǎng)多元文化音樂的審美取向。各國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而風格的體現(xiàn)往往取決于某些特有音樂元素,視唱練耳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反復聽辨、聽記,領會總結其特有風格。同樣,各國音樂風格的形成都與其滋生的社會背景有關,視唱練耳通過對相關曲調、節(jié)奏的聽辨,總結風格特征,從而深入了解風格形成的社會背景,繼而了解相應的社會文化。具體可按照“兩步走”策略:一是按照時間軌跡聽辨不同音樂作品分析音樂風格的變化,透視音樂文化的演變。二是根據地域的不同劃分音樂風格,熟知各個地域的特有音樂文化風格??傊嘣幕砟钜笠暢毝虒W以各國音樂為對象,學習各國音樂文化,培養(yǎng)多元文化的音樂聽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流變與傳承問題一直是音樂界學者關注的問題。民族的多元性決定了文化存在的多元性,而文化的多元性又使人們重視各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多元文化。只有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夠在世界文化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霸谖覀兊慕逃?,就整體而言仍然是以歐洲音樂體系為重,中國音樂為輔,對中國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則更是缺乏研究,更少納入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而缺失中國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對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而言,不僅僅是極其不完善的,而且可能對中國音樂帶來負面影響”。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對于任何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風格迥異,積淀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價值不可估量。近年來音樂界“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教育觀念屢屢被提起,大家都為發(fā)展本國民族音樂努力,樊祖蔭《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杜亞雄《中國民族音樂學文集》、王耀華《民族音樂論集》等學術前輩的論著都對民族文化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重視和發(fā)展民族音樂的理念,鋪就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之路。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編寫的《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提出:“民族民間音樂的數(shù)百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它涉及了更為深遠的文化建構問題。如何使民族民間音樂教育適應市場經濟,如何保存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統(tǒng),如何以現(xiàn)代化的需要來發(fā)展民族民間音樂,如何以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民族獨特性進入世界藝術之林,是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認真思考和付諸行動的嚴峻課題。新形勢下要找到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來實現(xiàn)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币暢毝鳛橐魳方逃幕A學科,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任重道遠。依據視唱練耳的學科性質和教學特點,應把加強對民族特征節(jié)奏、旋律及調式、調性音感的訓練,形成民族基本音感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爸袊魳坊疽舾杏柧毎▽σ缘貐^(qū)風格為基礎的音色語音、強弱法、句逗、句法、腔調、襯腔、演奏的形態(tài)及方法的學習以及對不同地區(qū)打擊樂鑼鼓經的聽、讀、寫……”。五聲調式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主要調式,通過五聲調式的視唱練習可以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民族調式調性音感,這與中國傳統(tǒng)語言音調也是相適應的。進行訓練時,要涉獵各民族音樂作品的特殊節(jié)奏型、音程、音調和特殊樂器色彩,采用多聽到精聽,感性到理性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民族音感的敏銳性和感知民族音樂文化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精髓,重塑審美觀、價值觀。

(二)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發(fā)揮教師教學職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是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師是導致課堂產生差異的重要因素,沒有專業(yè)的音樂教師,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就無法施行。因此,培養(yǎng)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視唱練耳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尤為重要。由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涉及大量不同文化的音樂教學,視唱練耳教師應首先意識到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學科對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發(fā)展道路的積極作用,擺正視唱練耳的學科位置,依據多元文化教學理念的要求,制定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明確視唱練耳教學的目的、價值與意義。多元文化的視唱練耳教學一方面要有意識的講授各國家民族音樂,分析各國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國家音樂文化,除文本講授形式之外可通過視頻教學讓學生感官體驗歐洲、非洲等民族音樂特點;也可以通過課堂實物(非洲手鼓、愛爾蘭風笛等)親身體驗。另一方面提升學生民族音樂文化涵養(yǎng),“將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發(fā)揚與提高社會音樂素養(yǎng)為己任;立足于傳統(tǒng),樹立民族音樂的本位意識,力圖在對音樂作品的認知操作中培養(yǎng)高尚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教師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傳授者,認知、思維技能的訓練者,而且是非智力、學習方法、樂感的開發(fā)者,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者,高尚情操的陶冶者。21世紀的視唱練耳教學應是四化的教育,即教學目標科學化、教學過程心理化、教學方法藝術化、教師素質學者化?!?1世紀的視唱練耳教師應該遵循當代先進教學理念,順應多元音樂文化發(fā)展趨勢,在這“四化”的基礎上應該再增添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豐富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

(三)促進科研發(fā)展、加強學術交流

進入21世紀,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的研究也漸顯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多元文化知識的推廣,進行學科的科學研究和廣泛的學科知識交流成為目前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視唱練耳學科應以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修養(yǎng)為己任,加強對多元文化知識的研究和探索:編寫適于發(fā)展多元音感的視唱練耳教材,撰寫專業(yè)論文,發(fā)表專業(yè)評論等。為了提高視唱練耳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要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皩W術交流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培育良好的科研素養(yǎng)和氛圍,促進新思想的萌發(fā)、新領域的開拓?!币暢毝鷮W科要得到全面發(fā)展必須加強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共商視唱練耳多元文化教學策略。組織全國性,規(guī)范性的視唱練耳學術會議;加強各音樂院校(師范類、非師范類)視唱練耳教學內容與教學經驗的交流;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邀請各國知名專家、學者講學,及時了解國外視唱練耳學科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和多元文化教學新方法;派遣留學生收集、整理國外優(yōu)秀的視唱練耳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逐漸形成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為指導的視唱練耳教學環(huán)境。

(四)應用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益

第3篇

一、二胡教習的發(fā)展態(tài)勢

二胡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樂器,它音色豐富,可塑性強,風格馥郁。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它從北方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奚琴”發(fā)展至清朝的“胡琴”,穿越千年,生生不息,貫通南北。從表面上來看,在這一時期二胡教習只是通過口頭性的經驗交流,并且始終只是處于伴奏樂器的地位,但也正是這千年的積淀,將華夏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符號深深地烙在了二胡藝術音樂語言之中。然而近代以來,這一情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在西方音樂的傳人與中國新音樂興起的影響下,二胡成長為獨立的器樂藝術,出現(xiàn)了專業(yè)二胡演奏家,二胡教習也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特別是以劉天華樂派為代表的音樂家群體,通過借鑒西方小提琴等教學體系與演奏技法,編寫西式練習曲、改革樂器形制和記譜法、創(chuàng)作二胡獨奏曲等工作,使得二胡教習日益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國際化等特點。

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二胡教習處于一種良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中呢?實際上,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二胡教習在發(fā)展中也逐漸顯露出一些無法回避的弊端,造成了二胡專業(yè)師生的種種困惑,并引發(fā)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在2013年10月舉辦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紀念阿炳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指出“后,特別是近幾十年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變遷和傳統(tǒng)音樂展演場域的轉換,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以二胡為代表)的傳承和發(fā)展游離于西方音樂體系和‘中西合璧’之間,其文化身份、‘母源’特質逐漸淡化和模糊的現(xiàn)象日趨凸顯?!笔聦嵉拇_如此,當代二胡教習在漸行漸遠中似乎忘卻了“我是誰”,而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消解與文化殖民性的凸顯也使得二胡的未來更加迷茫,問題是復雜的,也許在與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代表――古琴傳承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當代二胡教習發(fā)展的本質。

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地位最崇高、影響力巨大的樂器之一,其三千余年的傳承歷史始終沿襲古法。古琴教學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所用的樂譜是減字譜,并用打譜這一傳統(tǒng)方式體現(xiàn),古琴的形制、律制(純律)、曲目、技法與千百年前并沒有太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古琴在精神內涵方面并沒有產生異化,更沒有西化或現(xiàn)代化的傾向,琴聲依然深吟低唱、清微淡遠,琴人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追求依然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古琴藝術從外表到內涵一直保持著民族性、文化性、本土性、東方性的特色。這些當然也都體現(xiàn)在當代古琴的傳承中,這就為音樂精神之綿延,音樂傳統(tǒng)、文化身份、主體話語的存留提供了保障。正因如此,古琴藝術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舞臺上引起越來越多人的興趣與關注。

反觀當前的二胡教習,其樂譜文本、教學方法、演奏技術、美學觀念、價值標準等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嬗變。首先是基本放棄了工尺譜,全盤使用五線譜及簡譜,這樣的結果是音樂被量化成一種固定的樣式,原先傳統(tǒng)樂譜及其呈現(xiàn)音樂中的各種可能性與演奏者對韻味的能動創(chuàng)造就被抹殺了,并且從根本層面改變了二胡教習的音樂思維模式;而傳統(tǒng)教學中的精華――口傳心授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二胡教學與練習與小提琴在總體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此外,練習方法的單一機械,單純追求演奏技巧難度等,這一切都導致了傳統(tǒng)審美觀念消解。民族樂感、律感淡化,傳統(tǒng)韻味、音樂內涵的匱乏,聽覺十二平均律化,并在表演價值取向上過分追求炫技。特別是二胡學院派所謂的專業(yè)性形成了一種新的強勢意識形態(tài),在消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神圣性、文化性的同時建立起他者的“神圣性”,他們掌控著民樂界的話語權并陷入自己肯定自己的怪圈。事實上,許多聽眾已經開始反映如今的二胡曲越來越聽不懂或可聽性降低,就像在“磨石頭”。這個比喻非常的形象。因此,與古琴傳承相比,當代二胡教習的確是背棄了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傳統(tǒng)與精神,蘊含著交出主體話語權、喪失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性的危險,而所謂與國際接軌其實就是與歐美接軌,所謂現(xiàn)代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國際化其實就是被殖民話語偽裝的去文化化、唯技術化、統(tǒng)一標準化、西化。

二、二胡教習的改良可能性

面對文化全球化過程所帶來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身份認同與體系建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二胡教習進行復歸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改良理應被提上日程。也只有“魂兮歸來”,立足于傳統(tǒng)進而有所創(chuàng)新,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在國際舞臺上被他人尊重、發(fā)揚國光。通過與古琴傳承的比較,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把握二胡教習的改良可能性,本文擬從教學模式、具體實踐、理論建構、文化主體性四個方面論述。

1、教學模式

與西方教學、演奏中的主客二分不同,以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模式注重主體間的交往,包括師生的主體間性、人與樂的互文性、演奏者與聽者交互主體性三個方面。在傳統(tǒng)二胡教習中也是如此。當代二胡教習的首要問題即是將教師與學生、人與音樂、演奏者與聽者主客分化,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二胡逐漸成了一種外中內西的音樂。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音樂教育是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即孔子所謂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而古琴文化中修身養(yǎng)性的功能也確乎大于音樂審美本身。二胡在此方面雖不如古琴那么典型,但至少也有言志緣情的因素。而現(xiàn)實是大家對技術之外的音樂文化抱有懷疑和輕蔑的態(tài)度,這就使得當代二胡音樂日益成了空洞無物的技術堆砌。因此,改良二胡需先從教學模式這一宏觀層面著手,重新嘗試主體間性的教與學,并從單純追求技術復歸于一種整體意義上的教育觀念。

2、具體實踐

古琴傳承重視口傳心授,當代古琴仍然如此。,作為民族音樂的另一代表,二胡的教習曾經也是這樣。但自西學東漸,人們開始熱衷科學、先進的西方教學方法,而口傳心授甚至一度被認為是落后的表現(xiàn),也即消解了后者的合法性。由于種種原因,這種錯誤觀念對古琴的影響有限,但對二胡的作用卻是較為徹底的。雖然今天,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當初觀點的片面性、口傳心授在音樂教育中的優(yōu)點及其背后的文化性,但對于二胡教習來說,顯然已經積重難返。因此,如何消除教育文化殖民的不良影響,重新找到口傳心授的“感覺”,將是二胡獲得新生的關鍵之一。

曲譜文本重建也非常重要。上文已經提到曲譜全盤西化的弊端,因此就需要像古琴傳承使用減字譜一樣,在二胡教習中堅持適用工尺譜。而在練習曲、獨奏曲等的編寫、創(chuàng)作中,也不可照辦西方。雖然二胡獨立為一門專業(yè)藝術的時間較短,作品較少,但實際上在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中存在著數(shù)以萬計的曲牌、板腔。顯然,后者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搜集、整理、改編傳統(tǒng)曲目,將為二胡藝術提供大量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樂曲,這必將在資料層面構成開展二胡教習的雄厚基礎。

此外,就是要向古琴傳承學習,處理好傳統(tǒng)韻味與技術追求的關系,處理好民族樂感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突破重器輕道、重技輕藝的匠人觀念。而上文所述內容正是做到這一點的先決條件。

3、理論建構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劉承華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學理重建》1中指出中國非常好的一個傳統(tǒng)是實踐性和理論性的結合,例如古琴藝術中的樂論和實踐就結合得非常緊密,《溪山琴況》等琴論對古琴實踐產生了非常深遠、有益的影響。相比之下,雖然近年來二胡藝術在實踐層面發(fā)展迅速,但在理論研究方面卻相差很遠,特別是幾乎鮮見對二胡教習的歷史傳統(tǒng)、技術技法、美學觀念與千年來形成的民族語匯的系統(tǒng)梳理、總結。僅有的一些理論文本,也基本上是對近一百年技術發(fā)展的描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小提琴技術理論的影響。這就導致了當代二胡教習中實踐與理論、西方與傳統(tǒng)的極不平衡,也就形成了今天較為異化的局面。因此,當代二胡教習迫切需要加強理論建構,特別是要深入探討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論、有效性等問題。而在教學、演奏、作曲等實踐中,也應具備一種歷史視界的素養(yǎng)。

第4篇

1.《中學音樂教材》(上、中、下冊),1947年上海音樂教育協(xié)進會出版。

2.《風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樂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選釋》,1957年音樂出版社出版。

4.《音樂常識講話》(上冊),1958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國國歌匯編》,198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6.《音樂欣賞講話》(上、下冊),1982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7.《外國名曲軼話》,198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8.《肖邦的敘事曲》,198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9.《歐洲音樂史話》,1989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10.《外國國歌史話》,198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1.《中外國歌縱橫談》,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歐洲音樂簡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外國音樂欣賞》,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4.《錢仁康歌曲集》,1995年內部出版。

15.《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下冊),199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16.《黃自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1997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17.《世界國歌博覽》,1998年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18.《漢譯德語傳統(tǒng)歌曲薈萃》,2000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19.《音樂作品分析教程》(與錢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20.《學堂樂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21.《錢仁康音樂文選續(xù)編》,2004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二、主編、編注、校訂和參加撰稿的圖書42種

1.《辭海藝術分冊》,撰寫音樂條目的釋文,1980年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一版。

2.《辭?!罚珜懸魳窏l目的釋文,1980年8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一版。

3.《音樂欣賞手冊》,撰寫條目44條及“怎樣欣賞音樂”,1981年10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

4.《外國音樂曲名辭典》,鄭顯全編,錢仁康擔任校訂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初版。

5.《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撰寫“第三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論文,1983年5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6.《美學與藝術》,上海市美學研究會編,錢仁康撰寫“論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7.《現(xiàn)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寫介紹現(xiàn)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編,1985年2月出版。

8.《外國音樂詞典》,擔任全書校訂工作,翻譯H―J部分的條目,1988年8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初版。

9.《世界各國國旗、國徽、國歌》,編寫國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識出版社第一版。

10.《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擔任音樂學科編輯委員、音樂體裁分支主編,撰寫釋文56條。1989年4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一版。

11.《中國民族音樂大系?古代音樂卷》,撰寫“詞樂”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樂出版社第一版。

12.《音樂欣賞手冊》續(xù)集,撰寫條目73條及“世界各國國歌選介”。1989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第一版。

13.《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筆名企釋,撰寫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初版。

14.《弘一大師歌曲集》,主編。1993年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15.《文化鑒賞大成》,撰寫音樂條目45條。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

16.《中國百科大辭典》,撰寫“世界各國國歌”長條。1999年9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一版。

17.《簡明牛津音樂史》,G?亞伯拉罕著,顧囊耄與楊燕迪合作校訂。1999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三、報刊文章300余篇

1.《釋印象主義音樂》,國立音專??读昼姟罚?939年6月出版)。

2.《清末的愛國歌曲》,約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號。

3.《舊國歌史料拾存》,筆名錢萬選,約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號。

4.《音樂教育的心理建設》,筆名錢萬選,約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號。

5.《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譜今譯及考證)》,筆名錢萬選,1943年《同聲月刊》第一卷創(chuàng)刊號。

6.《宮調辯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譜今譯及考證)》,筆名梁溪錢萬選,1943年《同聲月刊》第二卷第九號。

7.《宮調辯岐續(xù)(白石道人歌曲旁譜今譯及考證)》,筆名梁溪錢萬選,1943年《同聲月刊》第二卷第十號。

8.《憶黃師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樂雜志》第2期。

9.《論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樂評論》第36期。

10.《解放區(qū)音樂一瞥》,筆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樂評論》第43期。

11.《音樂的內容和形式》,約1955年《華東師大學報》。

12.《黃自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1958年第4期《音樂研究》。

13.《談〈〉交響樂的音樂思維》,1961年7月22日《文匯報》。

14.《德彪西評價初探》,筆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匯報》。

15.《反對沙俄奴役的愛國音樂家肖邦》,1978年第1輯《音樂論叢》。

16.《試論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樂藝術》。

17.《模擬體歌曲――歐美工人歌曲的一個組成部分》,1979年第2輯《音樂論叢》。

18.《貝多芬的交響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樂》。

19.《試論威爾地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1981年第2期《音樂藝術》。

20.《苜蓿生涯說海頓》,1982年第2期《廣州音樂學院學報》。

21.《〈清平調〉古譜的來歷》,1983年第2期《音樂愛好者》。

22.《論頂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規(guī)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樂藝術》。

23.《黃自先生八十誕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樂》。

24.《一曲回腸十二音――貝爾格〈小提琴協(xié)奏曲〉賞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樂藝術》。

25.《音樂語言中的對稱結構――中外曲式共同規(guī)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樂藝術》。

26.《音樂語言中的對稱結構――中外曲式共同規(guī)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樂藝術》。

27.《音樂語言中的對稱結構――中外曲式共同規(guī)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樂藝術》。

28.《音樂語言中的對稱結構――中外曲式共同規(guī)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樂藝術》。

29.《趙元任的歌曲創(chuàng)作》,1988年第1期《中國音樂學》。

30.《〈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樂藝術》。

31.《弘一大師臨終遺墨考》,1991年第1期《音樂藝術》。

32.《器樂中的聲樂和聲樂中的器樂》,1996年第1―6期《音樂愛好者》。

33.《句句雙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樂藝術》。

34.《“雙拽頭”和“雙拽尾”》, 1998年第1期《音樂藝術》。

35.《大地之歌唐詩謎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報?文化周報》。

36.《“似倒而順”的回文詩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樂藝術》。

四、為圖書、曲譜作序32篇

(略)

五、譯著、譯文24種

1.金仕唐(錢仁康的筆名)譯P. W. Orem的《樂理與作曲》,前有“譯者序”,后有“漢英譯名對照表”,1936年12月中華書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

2.錢萬選(錢仁康的筆名)譯紐曼原著《歌劇小言》,見約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號。

3.錢仁康編譯《當代大演奏家逸話》,1949年4月音樂教育協(xié)進會出版。

4.錢仁康譯愛?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納的美學傳統(tǒng)》,見1981年第6期《音樂譯文》。

5.錢仁康譯盧梭《音樂詞典》中的“音樂”,見1993年第4期《音樂藝術》。

6.錢仁康編譯《莫扎特書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7.錢仁康編譯《請君試唱前朝曲――〈碎金詞譜〉選譯》,2006年1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六、譯詞配曲

錢仁康教授從1946年編寫《中學音樂教材》開始就致力于外國歌曲歌詞的翻譯,60多年來共翻譯了800多首歌曲,如:

1.錢仁康編《中學音樂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樂教育協(xié)進會出版。其中由編者翻譯歌詞的外國歌曲有32首(上冊10首,中冊7首,下冊15首)。

2.20世紀60年代翻譯蘇聯(lián)歌曲100余首,在“”中被抄家遺失,只有碩果僅存的幾首,如《有誰知道他》、《神圣的戰(zhàn)爭》、《等著我》等散見于后來出版的《蘇聯(lián)歌曲佳作選》(薛范編,198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愛的羅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蘇聯(lián)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

3.錢仁康編《各國國歌匯編》(1981年5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內部發(fā)行),包含154個國家的國歌,各有歌譜和歌注,除我國國歌和少數(shù)國家的器樂曲國歌外,歌詞均由編者譯為漢文,可以配譜演唱。

4.錢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編的《歐美革命歷史歌曲選釋》(1989年9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包含錢仁康譯詞的外國革命歌曲61首。

5.錢仁康編《世界國歌博覽》(1998年1月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包含190個獨立國家的國歌,各有歌譜和“國歌志”或“國歌簡介”,敘述產生國歌的歷史背景和新舊國歌的沿革。凡有歌詞的外國現(xiàn)行國歌和舊國歌,都由編譯者譯為漢文,可以配譜演唱,共計譯了164首現(xiàn)行國歌和71首舊國歌的歌詞。

6.錢仁康譯注《漢譯德語傳統(tǒng)歌曲薈萃》,(2000年9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語傳統(tǒng)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詞譯為漢文,并有說明詞、曲來源的歌注。

7.錢仁康注《學堂樂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書中引證錢仁康譯詞的外國歌曲84首。

8.錢仁康譯注《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2003年3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全書包含36首舒伯特藝術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詞和漢譯歌詞,并有說明歌曲創(chuàng)作年代、歌詞來源、音樂形式和詞曲關系的歌注。

9.錢仁康譯注《舒曼藝術歌曲精選》,包含25首藝術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10.錢仁康譯注《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精選》,包含35首藝術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11.錢仁康譯注《李斯特藝術歌曲精選》,包含30首藝術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12.錢仁康譯注《貝多芬藝術歌曲精選》,包含25首藝術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七、譯注或解說外國音樂

教材和外國音樂作品19種

(略)

八、音樂創(chuàng)作

㈠作曲:

1.歌劇

(1)歌劇《江村三拍》(蔡冰白編?。缎蚰弧?、《樵歌》、《漁歌》、《犁歌》和《尾聲》。1940年4月8日由許幸之領導的大鐘劇社組織演出于上??柕菓蛟海ń顸S河劇場),黃永熙指揮。

(2)歌劇《大地之歌》(蔡冰白編劇),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樂藝社組織演出于上海蘭心大戲院(今藝術劇場),竇立勛導演,黃永熙指揮。

2.戲劇及電影插曲

3.鋼琴曲6首

4.合唱歌曲9首

5.獨唱(齊唱)歌曲72首

㈡編曲170余首

㈢譜寫校歌、班級歌、紀念歌40首

九、翻譯古譜170余首

1.1941年,譯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詞的旁譜為五線譜。

第5篇

2009年10月19日,第二節(jié)國際電子音樂周在上海音樂學院拉開了帷幕,筆者有幸參加了本次國際電子音樂論壇。此次論壇集中了當今世界上頂尖級的中外電子音樂作曲家,如作曲家法國蒙貝利亞爾學院prisma機構創(chuàng)辦人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教授、作曲家葡萄牙藝術科學技術研究中心(citar)卡洛斯•凱雷斯、美國哈佛大學作曲家讓—弗朗索瓦•查爾斯和漢斯•圖斯科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作曲家約翰尼斯•克雷茲、芬蘭赫爾辛基西貝柳斯學院作曲家米卡•庫斯科漢凱爾和邁克爾•勞森、加拿大溫尼伯湖市大學作曲家奧爾揚•桑德來以及中國著名學者和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張小夫教授、武漢音樂學院計算機音樂實驗室中心主任劉健教授、上海錢仁平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陳強斌主任等專家。

此次音樂周共五天,包括6場音樂會、10個系列普瑞馬斯工作坊、6場相關講座以及3天的國際論壇,其中有以上作曲家的作品音樂會、新生代的作品音樂會及非學院派作品音樂會等?!半娮右魳?electronic 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電子手段產生、修飾的聲音制作而成的音樂,與由共鳴體自然發(fā)音的音樂相區(qū)別?!盵1]電子音樂產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但電子音樂的教學產生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電子音樂也有人稱之為噪音音樂。電子音樂的音響沖破了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及音響概念,嚴格地說,電子音樂不是傳統(tǒng)樂器演奏的,也不是傳統(tǒng)音高、旋律、調性、和聲、節(jié)奏等技法的運用,更不是當代電聲樂器的概念,而是在實驗室里運用電子設備,采樣、錄音、制作,利用各種音響進行作曲。

一、電子音樂暨計算機音樂綜述

電子音樂的發(fā)展從1948年法國作曲家謝菲爾(schaeffer)的第一首電子音樂作品《火車練習曲》開始[2],經歷了錄音帶音樂和合成器音樂二個發(fā)展階段。而在電子音樂相當普及的今天,計算機音樂(computer music)已經是電子音樂的主流?!坝嬎銠C音樂是指那些不僅利用計算機作曲而且其音響材料也出自計算機的電子音樂作品?!盵3]確實如此,當今,電子音樂從構思、設計、創(chuàng)作、制作、播放及演奏無一不在計算機平臺上,來自荷蘭海牙的吉斯•塔澤拉教授重點地闡述了這一點。他在《個人創(chuàng)作策略與作品展示》的論壇中詳細的解釋了電子音樂與傳統(tǒng)音樂的異同,傳統(tǒng)音樂無論如何都是有著音高、旋律以及和聲等因素,而電子音樂則不是,而是非音高有的是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有的甚至是噪音的組合。他的實驗室從1996年開始做計算機的創(chuàng)作、研究工作,以前的電子音樂音響的制作都是物理的模擬音樂制作設備,當今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早已淘汰與代替了原來的模擬音樂實驗室。計算機有著產生各種聲音的巨大的可能性;有著利用各種軟件制作復雜節(jié)奏與豐富音響的能力,并且可以簡化電子音響的制作過程和提高效率,有時只需簡單改變一些菜單“指令”,就能變化出多種同首作品不同的音響演示版本,甚至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特殊音響效果。計算機平臺上的電子音樂制作所展示的廣闊前景,人們還難以預料,還有待致力于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們不斷去挖掘。

二、電子音樂有感

這次上海音樂學院電子音樂國際音樂周同時也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論壇與專家講座。其中2009.10.22日上午由武漢音樂學院劉健教授題為《電子音樂中音響主體的東方特制》的論文為與會的國內專家教師留下了較深刻印象和啟示。這其中劉健教授一是主要談到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是否需要“主題”,他談到為了鮮明地表達音樂作品表現(xiàn)的目的,并且為創(chuàng)作音樂發(fā)展所提供的素材和材料,是需要設立一個創(chuàng)造主題的;二是變換創(chuàng)作技法,如運用一個較長的過程來逐漸發(fā)展并揭示出音樂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目的而發(fā)展成的電子音樂作品,這樣的創(chuàng)作是不需要主題的。這些技法的作品在“非學院派電子原生”音樂會上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其中一首作品是一種節(jié)奏×× ×× ∣0××× ×× 的電子“噪音”重復,若干小節(jié)后加入了不協(xié)和的音高,又進行了若干小節(jié)后,它的節(jié)奏和音高開始逐漸地加厚、加濃、速度加快、音響同時逐漸產生變化形成無主題的電子音樂作品;另外一首是作品一開始,只有一只小蟲子微弱地在鳴叫,然后逐步地將鳴叫加多,意味著聲部的加厚,最后到有眾多蟲子的鳴叫。還有一首作品純屬是電流噪聲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聲部由薄到厚的音響作品。

劉健教授還談到,電子音樂和東方元素特制相互契合的問題。當使用音響材料并想構成具有主體內涵的樂隊時,西方作曲家開始用音響的方式,而不是用音高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時,這種狀態(tài)就已經接近了東方音樂的思維模式,并且使構成的某些主體元素具有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音腔”式特征。“音腔”的概念是沈洽在他的《音腔論》中提出的。中國民族音樂的旋律可在每一個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細微量變,形成曲線音感。而西方音樂如鋼琴它是運用音高來組合音樂的,沒有音高、音色的細微量變。那么如何構成“音腔”特征呢?前提是作曲家希望有音味的主題;用不同的音響材料來區(qū)別主題的不同階段,在技法上主要運用拼貼的手法等;用長音逐漸加強音高的方式來替代重音點,并使得音階段落有所變化,在技法上主要運用電子設備進行調制變相的技術等。這個課題也是專業(y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研究。

在普通高等院校針對電子音樂的教學,有部分的院校開設了西方現(xiàn)代音樂課程;有的還只是選修課,這類課程將電子音樂的教學還停留在課堂上的一般性講解和提及的充滿,這也許是普通高校音樂院系的培養(yǎng)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等教學層面的要求,因此,在普通高校這個層面對電子音樂和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教學及普及就受到了局限。但就現(xiàn)代音樂和電子音樂的介紹與了解也應在一些有關的選修課程中加大教學的課時比重。另外,高校中雙排鍵電子琴的教學是否可以涉獵電子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也是我們所思考與嘗試的課題。

電子音樂屬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一個分支,是音樂發(fā)展中時代的產物。它不是“音樂發(fā)展的唯一方向,它是一個品種,有了它,音樂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展示又多了一種形式”[5]。正如上海音樂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孟東教授在開幕式的隨感,審視20世紀音樂發(fā)展的歷程大約有三,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加速而蓬勃興起的大眾流行音樂廣泛傳播;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的衰敗而產生并艱難探索的小眾先鋒音樂(即狹義的現(xiàn)代音樂)不斷創(chuàng)新;隨科學技術特別是傳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形成的電子音樂日益豐富并滲透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當代著名音樂史學家彼得•斯•漢森在其著作中所言,電子音樂“開辟了音樂史的新時代”,“它打開了新的音響之門[6]”,21世紀將不會出現(xiàn)某種單一風格的音樂占統(tǒng)治地位的情況,“多樣化很可能仍然是正常的狀態(tài)?!绻覀兂姓J所有一切風格體裁都有其實際的效用,這雖不意味著我們同等程度地喜愛所有的風格體裁,但卻大大增加了我們從各種藝術中得到欣賞之樂趣的可能性[7]?!彪娮右魳贰笆挂魳肥澜绨l(fā)生了巨大變化,正如同星際空間探索改變了我們關于地球的概念一樣[8]”。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薩頂頂;超功利;天人合一;自語;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薩頂頂是一個無法用常規(guī)來定義的歌手。她的音樂交織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民族唱法與電子聲完美融合的多種音樂元素?!度f物生》和《天地合》兩張唱片在全球的發(fā)行,不僅給她帶來了世界性聲譽,同時也使得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整體上得到了改觀,將中國的流行音樂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薩頂頂對于當前的中國流行音樂具有著“里程碑”的作用,誠如作曲家劉曉耕所說:“中國的樂壇上我們看到的是千人一面,都是一個模樣,一種聲音。這個其實會令人討厭。而她(薩頂頂)的聲音突然讓我發(fā)現(xiàn),怎么還有這樣唱歌,怎么還有這種語言。我雖然聽不懂她唱什么,但是她表達的音樂的信息,讓我的神經觸動。”(CCTV-10人物專訪)薩頂頂以其極富顛覆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音樂特質,給我們展現(xiàn)出流行音樂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一、超功利的創(chuàng)作理念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表現(xiàn)為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如《荀子·樂論》中就明確指出音樂的特殊社會作用:“樂合同”,音樂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同時它也有著“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風易俗”的功用。這種觀念直接給后世的音樂創(chuàng)作帶來深刻影響,一直到近現(xiàn)代。在19世紀末,中國處于戰(zhàn)爭和社會大變革時期,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努力讓音樂發(fā)揮啟蒙作用、為時代服務,幾乎是當時音樂創(chuàng)作的風尚。建國后,國內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又使得音樂成為“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的武器”。時期,音樂僅僅是一種“政治聲音”。

改革開放后,逐漸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經濟的繁榮,使得傳統(tǒng)“嚴肅音樂”開始面臨著依托文化工業(yè)而飛速發(fā)展起來的“流行音樂”的極大沖擊。正如梁銘越先生所說,“由于人們已厭倦過去多年的說教音樂,取而代之的是通俗音樂的興起”[1]。20世紀80年代,一個全新的重感性價值、日常生活審美化、世俗化的社會環(huán)境逐漸形成,流行音樂也越來越成為迎合大眾文化心理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叭藗冃枰哂袏蕵肺幕再|的音樂來使自己獲得愉快。這種現(xiàn)象也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流行音樂的作者大多是為迎合大眾的文化心理而進行創(chuàng)作,內容多以日常生活、愛情的題材為主……”[2]

傳統(tǒng)音樂過于強調音樂的功利性,顯然不符合音樂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當前流行音樂又過于強調其商業(yè)性與娛樂性色彩,這使得中國的音樂陷入一種發(fā)展困境。

薩頂頂音樂創(chuàng)作的突圍成功,無疑給當今的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借鑒和參考。首先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薩頂頂?shù)膭?chuàng)作理念不僅是對于傳統(tǒng)功利主義創(chuàng)作美學的反叛,同時也是對于30余年來中國流行音樂的超越。薩頂頂不止一次地在訪談中說到:“當去做藝術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有目的性地去做?!保ā禡OGO音樂專訪》傳奇女伶薩頂頂專訪)在她看來,最健康的創(chuàng)造藝術的方式,是使自己沉浸在藝術的世界里。薩頂頂認為,音樂應該不為任何目的服務,它只是一種不涉利害的自由的愉快,創(chuàng)作音樂就應該避免那種帶著目的的不健康的方式?!拔矣X得藝術一旦帶有了目的性,可能就會變得不是你最終想要的那個東西,也不會是你希望它達到的那個高度?!彼_頂頂如是說。

音樂創(chuàng)作的“無目的性”,恰恰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某種“合目的性”。拋開功利主義的創(chuàng)作理念,薩頂頂十分強調音樂與人的精神世界的溝通。她曾多次說明,《萬物生》是要給人帶來寧靜感,《天地合》則試圖傳達出一種喜悅感。薩頂頂認為,音樂與人的精神世界是冥冥之中沒有任何目的地結合在一起的。薩頂頂將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感覺”擺在十分顯明的位置,她說:“藝術是某種感覺。”(雅燃獨家專訪薩頂頂)在創(chuàng)作一首歌時,她首先從感覺上進行定義,待感覺找到后,再把具體的內容填加進去。換句話說,“感覺”是首要的,而內容其次。從這個意義上看,音樂的內容首先就在于那種不依附于“具體歌詞”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也即體現(xiàn)為一種“合目的性”。實際上,我們可以將這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看作是康德“審美不涉利害”觀念在21世紀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回響。

著名奧地利音樂學家愛德華·漢斯里克(Eduard Hanslick)在《論音樂的美》中指出:“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yōu)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xié)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盵3]49薩頂頂?shù)膭?chuàng)作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與漢斯里克的表述十分接近。她在拒斥功利主義音樂觀念的同時,十分注重捕捉樂音的感覺,并試圖將這種感覺延伸開來,使人聽了之后能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抽離出去,或者內心產生一種微妙的變化。“音樂作品是有思想情感的人的精神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作品本身也有充滿精神和情感的高度能力?!盵3]53薩頂頂?shù)囊魳匪o我們帶來的美的愉快,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正如漢斯里克所說的,是“與精神內涵有著最密切的關系”[3]52。

二、深刻的精神內涵

薩頂頂?shù)膬蓮埑诰駜群嫌兄灰载炛某欣^性。她以孫子《天倫》中的一段文作為其依據,“天地合乃萬物生”,并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她說:“我覺得這一句話帶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思考,所以就用了《萬物生》為名。”她說,萬物生是宇宙間萬物的開始,是不可阻擋、生生不息的一種生命力。第二張“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愿意和身邊的事物相合,也能時刻提醒自己做人不要太驕傲,這是心態(tài)與理念的改變?!薄度f物生》中,薩頂頂選取作為背景,運用一些人和自然、和宗教的關系來表達對于信仰的思考。而在制作《天地合》時,薩頂頂已在全球巡演了22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接觸過多樣的文化之后,她突然覺得:“與其讓人去思考,還不如讓人喜悅起來。”在她看來,喜悅很重要,它可以使人忘記很多的煩惱,可以解決一切矛盾和糾紛。這張唱片中,薩頂頂選擇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元素和內容,唱的是人和自然之間微妙的、美好的、喜悅的感情。

薩頂頂?shù)囊魳烦錆M了想象。沉浸于她的富于靈動的歌聲當中,我們似乎可以從所處的環(huán)境中抽離出去,眼前浮現(xiàn)起一系列美好而安寧的意象:萬物初開的蒙昧早晨、圣潔的唐拉雅秀、月光下的村莊、傣家的米酒、藍色的駿馬、裊裊的炊煙等等。她用音符構筑了一個自由、仁愛、和諧的世界。我們只要閉上眼睛就仿佛能看見青山綠水、世外桃源。在那里,人們快樂簡單,唱歌跳舞,敲著銅鑼,辛勤勞作。我們感受著這無限永恒的世界,與它相溶。

音樂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意味”在薩頂頂這里實際上就可以歸結為人與自然、與萬物之間的和諧。而這恰恰也正契合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基調,張世英先生認為它“給中國人帶來了人與物、人與自然交融和諧的高遠境界”[4]。這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儒道兩家的哲學當中。道家偏重“自然”,強調人要順應自然,以天合天,不做違背自然本性之事。儒家偏重“人文”,強調“性天相通”、“天人合德”。它們都反映了人對于“天”,即大自然的一種依賴感與親和感。中國哲學從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關聯(lián)的角度來考察二者之關系,認為人應當以自然界為精神家園,熱愛大自然,與萬物和諧共處。在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惡化到自然要威脅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地步,這是目前人類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對于由“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所引發(fā)的生態(tài)危機,有著重要的補偏救弊作用。也許就如季羨林先生所言:“在今天,只有東方的‘天人合一’思想方能拯救人類?!盵5]

然而,薩頂頂?shù)囊魳凡⒉粌H僅是對于傳統(tǒng)“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簡單重復,它同時也標示出一種新的時代色彩。從薩氏的歌聲中,我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新型的生態(tài)美學觀念,人類應該以一種普遍共生的審美態(tài)度對待自然,同自然形成中和協(xié)調、共同促進的關系。薩頂頂對于自然的尊重和贊美,恰恰也體現(xiàn)出一種“主體間性”的美學思想。

薩頂頂通過音樂來構筑人與自然之間的美好和喜悅情感。她認為語言(包括梵文)是人與自然的溝通和交流方式;音樂和靈感都是很自然的東西;而且她試圖尋找最切合自然本性的抒唱方式(包括自語);她對原始性的文化十分感興趣,深深地被少數(shù)民族的和自然一起生活的狀態(tài)所感染;她甚至明確表示自己向往原始社會的愛情,率性而天然。

薩頂頂在專輯《天地合》的扉頁這樣寫到:“暫且放下我們作為人類驕傲強勢的一面,慢慢地隨著呼吸去尋找天地初始時人與自然的那份和諧統(tǒng)一?!痹谒母杪曋校覀兯坪蹩梢愿惺艿角f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可以感受到她對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拋棄。

三、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薩頂頂?shù)囊魳繁憩F(xiàn)形式可以說是極為獨特的。她是“中國第一個用梵文演唱歌曲的人”,她會用梵語、漢語、藏語和“自語”四種方式進行演唱,而其獨創(chuàng)的“自語”又是她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表現(xiàn)形式。薩頂頂善于從自然界的各種聲響中尋求一種音樂旋律的可能性,并主張從各種不同的語言中尋求無限可能的聲音張力,以此表達自己。對此,作曲家何訓田做過如是評價:“這個歌手最可貴的地方,在于她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人是用別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用別人的方式表達別人的思想?!?/p>

關于從自然界中尋求音樂旋律。在薩頂頂看來,聲音是沒有極限的,而我們學習連聲的各種方法,“都是為了讓你找到你聲音的多種可能性”(快樂大本營09年5月23日專訪薩頂頂)。這樣的話,其實就完全可以把自己回歸自然,去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這個時候,你“可以是樂器,可以是動物、一汪泉水、一朵小花,可以是各種東西……”(雅燃獨家專訪薩頂頂)。薩頂頂?shù)囊魳泛挽`感來源于自然,她甚至認為,走在路上聽到的汽車聲音,包括生活中任何的聲音,都可能變成音樂的靈感,它們都是一種自然的積累。如此一來,聲音的塑造性將打開到一個極為寬廣的層面,自然界的所有聲音都可以成為音樂里的可能性,并運用到音樂里。如《錫林河邊的老人》中就有模仿羊叫的音響效果,這種聲音是經過歌者精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被有意識地編配在音樂作品的整體中,體現(xiàn)出一種創(chuàng)造性因素。

關于運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達。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著自身的發(fā)音系統(tǒng)和結構,就如薩頂頂所言,每一種語言的內部節(jié)奏及音序都不同。當要借助語言進行演唱時,就必然要尊重語言內部的機制。如果要盡可能地擴容音樂中的聲響效果,采用多種語言進行演唱無疑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作為一個可以用梵語和藏語演唱歌曲的歌者,薩頂頂坦言,用梵語和藏語演唱,并不意味著自己就精通它們,“……最重要的是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文字中都蘊含著旋律,我敢于把這些旋律用原本的語言表達出來”,“選擇不同的語言演繹主要是因為當中有不同的情感”。正是觸摸到了不同語言內部的旋律,同時又“希望還給音樂它最本質的功能”,薩頂頂于是選擇了一種別人聽不懂的語言來演唱,如梵語的《萬物生》,藏語的《媽媽天那》。事實證明,這種實驗性的操作具有著它的可行性。聽者雖然聽不懂薩頂頂所唱的歌詞內容,但是她的音律一樣能打動人。薩頂頂?shù)倪@一探索正是要告訴聽者,音樂是沒有語言界限的,我們在不懂得語言的前提下,照樣可以實現(xiàn)精神上的溝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薩頂頂所運用的多種語言都屬東方語系。她認為,“東方很多文字中,傳達出一種神秘、遙遠的東西,一些不同于現(xiàn)實層面、物質層面的東西”。而這也正是薩頂頂音樂中所追求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對此,法國音樂家艾瑞克評價說:“我雖然不是很理解(她的歌詞),但是中國那種感覺和歌曲的聲音,對我來說像魔法一樣,仿佛她的聲音來自另外一個星球!”

關于自語。薩頂頂將其視作為是一種“藝術觀點”。她說:“自語演唱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的演唱形式,是我獨有的音樂,我在自己獨有的音樂中創(chuàng)造著自己,主宰著自己,表達著自己,我的音樂里面只有我自己的影子?!贝_實,自語是薩頂頂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表現(xiàn)形式,她在訪談中都特別會談到這一點。在她看來,自語無需用任何現(xiàn)成的語言作為歌詞,而是隨著自己的心意,咿咿呀呀地吟唱。這種獨特的“自語”式演唱,以無意義的隨興哼唱表達自己情緒,來期待心與心的純粹交流和感動。薩頂頂說,自語并不是胡言亂語,“這是我的一個想法,就是人們往往說話,語言到了一個層面之后,感情濃烈到一個程度,語言就有限了”(CCTV-10人物專訪)。自語是超越任何語言的音樂情感的自然流淌,這也被薩頂頂認作是最初的、最樸質的情感表達方法。她認為,每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復雜語言的孩童時期,都會經歷一個最原生態(tài)的階段。那個時候的情感是不受任何理性的、復雜的語言體系的束縛,因而也更加純真和直接。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突破了歌詞所陷入的局限,它完全是一種即興發(fā)揮的偶然性音樂,“它本身的產生,就是很即興、很意外的”。聽者根本無法聽懂薩頂頂自語中所演唱的內容,然而,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歌詞呢?相反,沒有歌詞,人的想象力完全得到釋放,這也使得薩氏音樂充滿了無窮的意義張力。在談到《錫林河邊的老人》時,她說,當唱道“我的外婆,白云捎去我的歌聲”時,竟感到歌詞是如此蒼白,“太有束縛感了,它束縛了我的想象和回憶”。于是,薩頂頂決定放棄歌詞,用自語抒發(fā)感情。與之類似的如《希然寧泊》、《拉古拉古》、《云云南南》等歌曲,都是運用了一些非語義性的音符進行演唱。薩頂頂通過這些努力告訴我們:“語言和交流溝通,其實根本不需要符號,更多的需要心與心的對應。”人們完全可以忽略掉歌詞,讓自己的內心融入音樂。這種富于探索性的演唱方式,更是被環(huán)球唱片亞太地區(qū)總裁Max Hole稱為“與神交流的語言”。

薩頂頂是一位真正自由的歌者,她把自己對于音樂的體會通過一種最為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演繹了出來,她的音樂超越了概念的框定和語言的界限,她用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帶給了聽者以精神上的享受。薩頂頂說:“……藝術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的,而真正的藝術家就是要在藝術上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時代,引領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并且把這種藝術形式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讓大眾都從這種藝術形式中得到享受?!彼龅搅?。

四、多元化的音樂元素

薩頂頂?shù)囊魳分薪豢椫鴤鹘y(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民族唱法與電子聲完美融合的多種音樂元素。對此《觀察家報》做出評價說,薩頂頂?shù)摹耙魳妨钊梭@艷,她融合了細致優(yōu)雅的東方民族旋律與西方的節(jié)奏和電子音樂”。就傳統(tǒng)意義而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世界之間是一種對立性存在,而薩頂頂致力于消除這種對立,實現(xiàn)融合,并借此展示出音樂元素的多元化并存。

首先看傳統(tǒng)東方元素。薩頂頂?shù)囊魳飞钌畹卦谥袊奈幕寥?,她曾表示希望把融合各個民族音樂的大中華文化背景介紹給聽眾,要將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通過音樂的方式帶到全世界?!拔腋枨撵`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正是在這樣一種清醒自覺的民族性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薩頂頂“蟄伏四年,游歷各國采風”,以此來為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汲取充足的養(yǎng)分。在她看來,亞洲的音樂在西方音樂面前很不自信,在這種情況下,薩頂頂毅然決定開發(fā)出自己獨特的音樂。她揮起民族古老文化的大旗,給世界音樂帶去東方神秘的色彩?!拔乙蛉胨麄儯W美)市場,秘訣還是得用自己本土的音樂?!薄拔乙恢眻孕牛挥袕淖约好褡搴蛡鹘y(tǒng)文化中發(fā)掘出來的音樂,才能真正的影響世界?!睅е@種自主意識,薩頂頂積極地從民族文化的原始宗教、民間音樂、鄉(xiāng)土音階中吸取養(yǎng)分,巧妙地將藏族、蒙古族、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風格融匯一起,將質樸的歌謠、獨特的民族樂器以及原生態(tài)的人生呈現(xiàn)了出來。在演唱風格和舞臺妝扮上,薩頂頂也給我們呈現(xiàn)出瑰麗的民族特色和異域風情,帶給聽者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她將民俗風情元素推廣至廣闊的世界舞臺,充分展示了東方的神韻之美。

再看現(xiàn)代西方元素。研究電子音樂元素一直以來都是薩頂頂?shù)呐d趣之一。薩頂頂首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是在2000年的CCTV歌手大獎賽,隨后她發(fā)行的專輯《自己美》,使她成為“中國第一電子女聲”。事實上,薩頂頂?shù)囊魳啡趨R了很多的現(xiàn)代西方元素,她把東方的音樂融進西方的電子音樂,充分展現(xiàn)出民族的東西和產業(yè)化的制作結合所潛藏的無限生命力。在西方電子音樂元素的烘托之下,其音樂骨髓里的東方特質得到進一步強化,顯得更加出彩和現(xiàn)代。就像音樂制作人Tom Nichols所說:“……當把她的嗓音和這樣的現(xiàn)代音樂形式,充滿了鼓點,貝司、吉他和其他制作技術結合起來的時候,實在是非???,聽起來非常非????!?/p>

不僅如此,薩頂頂?shù)膫€人樂隊也同樣充滿了多元的特質,不僅有歐美的電音器材,還有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古箏、琵琶、馬頭琴、葫蘆絲、竹笛、蘆笙、鍵盤、電吉他、貝司、架子鼓等在薩頂頂?shù)囊魳分械玫搅送昝廊诤?,形成一股異常強大的聽覺震撼,彰顯出薩頂頂不同尋常的多元化音樂風格。對此,薩頂頂說:“我不拘束于任何一個音樂元素,不捆綁任何的單一文化,也許我的音樂蘊涵著太多的文化信息,并且這些信息之中沒有唯一性和重復性,但我用這些已有的文化信息重新組建了自己的音樂體系,使得這些文化信息得到了重生的機會,讓古老和現(xiàn)代糅合在一起,讓各個民族元素融合在一起,讓世界和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音樂,這就是我獨特的處理音樂方式……”

五、結語

薩頂頂?shù)囊魳芬砸环N超功利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刻的精神內涵、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多元化的音樂元素,給當代中國的流行音樂帶來了沖擊。這也使得“薩頂頂音樂”成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最富于反叛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具有開先河意義的新的音樂形式。其音樂所發(fā)生的影響,薩頂頂自己曾做過恰切的估價:“我覺得是新東西對人心態(tài)的鍛煉,由于我的給予,觀眾的接受度會發(fā)生變化,不再以固有心態(tài)判斷和欣賞新東西;而很快也會有別人做不一樣的東西,然后形成一股風潮,最終,中國流行音樂的整體得到改觀。”“如果沒有我,中國流行音樂應該挺不多樣性的。”薩頂頂音樂創(chuàng)作的探索和實踐,不僅給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參考,甚至給整個亞洲音樂的發(fā)展帶來啟迪。

需要指出的是,薩頂頂富于先鋒性意義的音樂極大地擴容了人們的音樂聽閾范圍,一旦這種特質性的東西演變成為一種普遍性,如她所言“形成一股風潮”了的話,那么人們是否還會帶著如此欣喜和驚奇的心情去期待和追捧?薩頂頂曾表示說,自己的第三張唱片“絕對不會再有地域元素了,我會再想出新的內容”。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她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另外,關于“自語”,薩頂頂表示這是一種很即興、很意外的偶然性音樂,而當這種偶然性音樂反復被巡回演唱時,它是否已經僅僅成為了一種表演,而失卻了其本真的意義?然而不管怎么說,薩頂頂?shù)囊魳肥沟弥袊牧餍幸魳纷兊酶鼮樨S富和多元化,在整體上得到改觀,將中國的流行音樂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梁銘越.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音樂風格的相關性[G]//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2]莊元.論流行音樂的三大基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3).

[3]愛德華·漢斯里克.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4]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7篇

關鍵詞:學生音樂欣賞人格塑造

《樂記》的《樂象篇》中說:“樂者,德之華也?!惫畔ED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教育,對于心靈用音樂?!蓖瑫r還說:“節(jié)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這些都說明了音樂可以引人向善,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xiàn)與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lián)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使德育教育滲透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這一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有體會,音樂欣賞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塑造良好的人格有著很好的作用。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

受到好的藝術作品的熏陶,對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fā)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正如貝多芬的《命運》,其宏偉的結構、彭湃的氣勢、熱情樂觀的精神使人胸懷壯闊、堅毅剛強,有助于學生奮發(fā)向上的性格形成,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

陰柔性的作品—寧靜柔和的音樂能令人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yōu)美的音樂則可以使人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fā);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

可見,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fā)展,消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

二、音樂欣賞對形成學生良好品質的作用

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通過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了。

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外國歌劇《圖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杜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每當聽到《思鄉(xiāng)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xiāng)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三、音樂欣賞對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良好培養(yǎng)想象力的影響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tài),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wěn)定性。因為對音樂作品的賞析,分辨音樂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备袷剿尚睦韺W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接合點和中心,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梢?,欣賞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yǎng)想象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良好發(fā)展。我覺得在實際工作中以下幾種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此與大家探討。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我認為在音樂欣賞的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入物我兩忘的欣賞情境、培養(yǎng)學生形成欣賞習慣的良好開端。一首音樂作品能否激起學生欣賞的熱情主要取決于學生對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約著學生注意的興趣,似熟非熟對人有一種驅使力,適應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為了獲得這種效果,我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逼真”的情境,它包括:(1)提供積極、貼切的教學態(tài)度。(2)提供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3)提供融科學、藝術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掛圖等,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得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感受,促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適度集中性和穩(wěn)定性,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保持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期待和探索的狀態(tài)。

上述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也是音樂欣賞文化功能的逐步強化外顯的過程。同時,又是音樂欣賞心理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與內化的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使負荷整體文化的音樂欣賞逐步逼近并進入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2.多方引導,互動欣賞

音樂審美的這種非語言性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學生學習的主教導者,而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文字欣賞法、圖畫圖形欣賞法和舞蹈欣賞法的結合,達到學生、欣賞材料和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象力得到發(fā)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個性更好實現(xiàn)自我完善。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教化功能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交相輝映、溶為一體,起到綜合的促進作用。

四、對學生由美而求真、向善的個性品質的形成的影響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币魳纺苁谷瞬粩喃@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蹦敲?,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了。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在不斷發(fā)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fā)育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其身心發(fā)展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特征處在變化發(fā)展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如何運用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音樂欣賞的這四種功能也是相輔相成的,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8篇

黃淮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綜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zhàn)略研究試點院校,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lián)盟副理事長單位。

學校位于駐馬店市經濟開發(fā)區(qū),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占地2460畝,校舍面積55.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區(qū)、體育活動區(qū)、師生生活區(qū)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經形成了集數(shù)字化、信息化、園林化、生態(tài)化于一體的現(xiàn)代大學園區(qū),是河南省高校數(shù)字化校園示范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53億元,圖書館藏書256萬冊。設有15個教學院系,5個公共教學部,51個本科專業(yè)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萬多人。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碩士687余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優(yōu)秀專家、省級骨干教師等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67人,從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聘請68名兼職教授,從行業(yè)企業(yè)聘請兼職教師180名。依托學科專業(yè),建有26項、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18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钡霓k學定位和“就業(yè)能稱職、創(chuàng)業(yè)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fā)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定位,強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專業(yè)集群、項目帶動、開放合作”五大發(fā)展戰(zhàn)略,以“合作、發(fā)展、共贏”為宗旨,組建“黃淮學院合作發(fā)展聯(lián)盟”,與國內181家大中型行業(yè)、企業(yè)、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開放式辦學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 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與英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所知名大學和臺灣地區(qū)4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近3年,學生在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設計大賽、數(shù)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省級以上獎勵475項,其中獎項85項,5個學生社團被命名為優(yōu)秀團隊,學校連續(xù)多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行風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原經濟區(qū)建設服務高?!?、“河南發(fā)展(成長)最快的院?!?、“河南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院校”、“河南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示范?!?、“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等榮譽稱號 。

2015年藝術類本科招生專業(yè)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學與文化素養(yǎng),敬業(yè)愛崗,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素質高、能力強,有一定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現(xiàn)代藝術設計觀念,能夠從事專業(yè)藝術設計與管理工作,具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數(shù)碼影像、圖形設計、版式設計(一)、招貼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二)、廣告策劃、包裝設計、企業(yè)形象設計、現(xiàn)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yè)方向:為專業(yè)設計機構、企業(y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yè)形象設計、書籍裝禎設計、印刷品設計、網頁設計等各類高級人才。

環(huán)境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藝術與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熟悉設計程序和相關法律,了解中外藝術設計的發(fā)展動態(tài),實踐能力強,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與透視、技法表現(xiàn)、室內設計原理、人機工程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設計與工程管理、現(xiàn)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yè)方向:為新聞出版、各大建筑設計院、環(huán)境規(guī)劃局、室內外裝飾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fā)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建筑設計、房產策劃、城市環(huán)境規(guī)劃、展覽會場設計、室內設計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各類高級人才。

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掌握美術學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觀念和較高審美情趣,具備美術教育、研究、應用能力的,能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基礎、裝飾雕塑、材料工藝等。

就業(yè)方向:在中、小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業(yè)單位、報刊、宣傳媒體等從事美編、美術設計工作。

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熟悉動畫設計、制作與傳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yè)為特色專業(yè),外籍教師和動畫企業(yè)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guī)律、原畫設計、角色造型、場景設計、動畫視聽語言、動畫分鏡頭設計、數(shù)字合成、數(shù)字特效、二維動畫創(chuàng)作、三維動畫創(chuàng)作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動畫公司、影視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等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動畫設計、動畫制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xiàn)、動畫應用、動畫推廣等工作。

動畫(游戲美術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具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扎實美術基礎、熟悉游戲開發(fā)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練掌握游戲動畫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tǒng)掌握電腦游戲、手機游戲和次時代游戲風格的動畫設計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戲設計、制作和開發(fā)管理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yè)為特色專業(yè),外籍教師和游戲企業(yè)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游戲概論、原畫設計、游戲道具與場景設計、角色設計、三維動畫、特效制作、游戲美術創(chuàng)作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各類游戲公司、網絡公司、數(shù)字娛樂提供商等企業(yè)從事游戲策劃、游戲開發(fā)、游戲設計、游戲美工和游戲制作等工作。

動畫(動漫文學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系統(tǒng)地掌握動漫文學、影視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創(chuàng)作技能,具有較好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文學藝術修養(yǎng)和較強的視覺思維想象能力,具備一定的動漫創(chuàng)意能力、劇本創(chuàng)作能力、動漫制作能力和動畫導演能力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

本專業(yè)為特色專業(yè),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發(fā)展人才(動漫文學方向)培養(yǎng)基地。外籍教師和行業(yè)專家參與專業(yè)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畫劇本創(chuàng)作能力和導演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中外文學史、視聽語言、動漫文學概論、動漫文學鑒賞、動漫文學創(chuàng)作、動畫劇本創(chuàng)作、二維動畫創(chuàng)作、三維動畫創(chuàng)作、影視編導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動漫公司、游戲公司、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動漫雜志編輯部等從事動畫創(chuàng)意與策劃、劇本創(chuàng)作與導演、動漫設計與制作等工作。

動畫(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面向現(xiàn)代動畫設計及相關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旨在培養(yǎng)了解國際動畫行業(yè)的業(yè)務流程和發(fā)展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具備較強動畫項目設計與制作能力的應用型動畫人才。

本專業(yè)為特色專業(yè),由我校和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同培養(yǎng),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考文垂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考文垂大學學習1-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guī)律、原畫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分鏡頭設計、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動畫創(chuàng)作、開發(fā)插畫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畫實踐(Illustration Practice)、動畫和基于時間基礎的插畫(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設計創(chuàng)新計劃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國內外動畫公司、影視制作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等從事動畫創(chuàng)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xiàn)、游戲美術制作等工作。

美術學(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面向現(xiàn)代美術學及相關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備扎實的美術學專業(yè)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了解當代美術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和市場管理,具備美術研究、美術評論、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yè)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yǎng),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素描、中國畫基礎、造型設計基礎、油畫基礎、傳統(tǒng)繪畫技巧,美學原理(Aesthetics)、攝影(Photography)、西方藝術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術學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藝術欣賞(Art Appreciation)、美術學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視覺基礎(Basic Visual)、版畫復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新聞出版、美術館、畫廊、博物館、網絡媒體等從事美術評論、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工作。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方向 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本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開放的設計思維意識,掌握相關設計軟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識,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藝,具備較強產品造型能力和設計實現(xiàn)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yè)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yǎng),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 現(xiàn)代設計史、工業(yè)設計概論、造型基礎、視覺心理學、制圖與規(guī)范、產品設計表現(xiàn)技法、產品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設計、材料工藝、專業(yè)項目實踐、用戶研究方法、人機工程學、陳設品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設計戰(zhàn)略等。

就業(yè)方向:本專業(yè)畢業(yè)生能在企事業(yè)單位,專門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chuàng)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huán)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yǎng),掌握廣播電視編導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和新聞采編、影視創(chuàng)作、廣告創(chuàng)作、信息傳播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yè)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yǎng),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jié)目編導、廣播電視節(jié)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紀錄片創(chuàng)作、媒體研究(Studying Media)、電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體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電視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體粉絲學(Media Fandom)、短劇形象設計(Imagining The Short)、兒童與媒體(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業(yè)方向:本專業(yè)畢業(yè)生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傳媒公司、文化宣傳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策劃、節(jié)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后期制作、剪輯等工作。

音樂表演(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備扎實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了解當代藝術市場管理,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音樂評論、音樂創(chuàng)作、藝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yè)是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項目學生由黃淮學院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yǎng),核心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學生可以赴英國合作大學對接連讀。

核心課程:聲樂表演,鋼琴表演,舞蹈編導,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基本樂理,和聲與多聲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獨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戲劇管理,經營與市場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樂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樂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寫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主要在專業(yè)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環(huán)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園林行業(yè)發(fā)展及市場需求,掌握生態(tài)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的園林規(guī)劃設計和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設、園林、林業(yè)和花卉等企事業(yè)相關領域從事風景區(qū)、公園、城鎮(zhèn)各類園林綠地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藝術設計、園林設計、觀賞植物學、園林設計基礎(包括形態(tài)構成與表現(xiàn)技法)、園林規(guī)劃設計、園林工程、植物種植設計、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園林建筑設計。

就業(yè)方向:畢業(yè)生可在城建、園林、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城市綠地系統(tǒng)、各類公園、風景區(qū)、庭院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園林綠化、景觀了設計企業(yè)、房產開發(fā)公司、建筑行業(yè)類企業(yè)、園林監(jiān)理類、市政工程類、旅游規(guī)劃等部門工作。園林綠化、規(guī)劃設計工作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這也為該專業(yè)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環(huán)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fā)展需求,掌握環(huán)境設計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獲得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訓練,具備環(huán)境設計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yè)人才。

核心課程:建筑及環(huán)境設計基礎、造型基礎、構成、制圖、建筑設計、建筑構造、力學與結構、人機工程學、中外建筑史、環(huán)境設計、現(xiàn)代景觀設計學、軟件基礎、中外工藝美術史、建筑裝飾材料、場地設計、現(xiàn)代建筑設計理論與分析。

就業(yè)方向:能在設計院所、環(huán)境設計機構、房地產公司從事公共建筑空間環(huán)境設計、居住空間環(huán)境設計、城市景觀環(huán)境設計與社區(qū)環(huán)境設計,在高等院校從事環(huán)境設計或教學、研究工作。

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音樂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初步對音樂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館站、中小學、社會音樂團體、科研單位和出版、廣播影視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等工作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和聲、音樂教學法、聲樂基礎、鋼琴基礎、中外樂器、歌曲編配與彈唱、音樂論文寫作、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語言基礎等。

就業(yè)方向:本專業(yè)畢業(yè)生適應到大、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適合在政府職能部門、公共事業(yè)單位從事文藝宣傳、群眾文化等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專業(yè)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文藝晚會編導及教學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并為本專業(yè)的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聲樂表演、鋼琴演奏、舞蹈、舞蹈編導、中外樂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小樂隊編配、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應用和聲、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表演藝術等。

就業(yè)方向:本專業(yè)畢業(yè)生適應到專業(yè)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專業(yè)素質,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yǎng),系統(tǒng)的廣播電視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實踐技能,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學校和媒體合作培養(yǎng)的模式。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jié)目編導、廣播電視節(jié)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紀錄片創(chuàng)作等。

就業(yè)方向:在地方廣播電視系統(tǒng)、宣傳和文化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及新聞采編、影視創(chuàng)作、廣告創(chuàng)作、信息傳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以培養(yǎng)具備新聞播音、節(jié)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yè)人才為目標。本專業(yè)的特色是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yǎng),不僅重視對學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養(yǎng),還培養(yǎng)學生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多種能力。

核心課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fā)聲、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節(jié)目播音主持、電視節(jié)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

就業(yè)方向: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jié)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新聞網等新興媒體行業(yè)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jié)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傳媒公司從事商業(yè)策劃、禮儀主持、拍攝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策劃等工作。

招生計劃

我校2015年本科藝術類擬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術類、音樂類、編導類、播音主持類等共17個專業(yè)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東、河北、山西、甘肅、江蘇、湖南等省市招生計劃如下表:

專業(yè)名稱

學制

招生計劃

招生省份

美術學

4

150

河南、山東、山西、甘肅、江蘇、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視覺傳達設計

4

150

環(huán)境設計

4

150

動畫(游戲美術、動畫設計與制作、動漫文學)

4

240

環(huán)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

4

100

環(huán)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

4

150

動畫(合作辦學)

4

120

美術學(合作辦學)

4

100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 合作辦學)

4

100

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

4

120

音樂表演(合作辦學)

4

80

廣播電視編導

4

200

河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與主持藝術

4

120

音樂表演

4

100

河南、山東、河北、甘肅、湖南招生180人

音樂學

4

80

注:我校將在校考后根據各省、市自冶區(qū)的生源情況做分省分專業(yè)招生計劃,詳情屆時請參閱本省、市招生辦公布的我校藝術類招生計劃。

考試內容和錄取原則

美術類專業(yè):(滿分200分)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美術學、環(huán)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huán)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動漫文學)、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專業(yè)。

一、考試科目為:素描(人物默寫)、色彩(靜物默寫),共計2 門。

二、考試時間分別為180 分鐘。 畫具考生自備。

音樂類專業(yè)(滿分12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3-5分鐘,滿分120分。

二、考試的內容及分數(shù)分配

1、聲樂、舞蹈、器樂(三項任選一項),滿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項)或才藝展示,滿分20分。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滿分200分。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1、自備文學作品朗讀,滿分50分,2分鐘。

2、指定新聞稿件播報,滿分50分,2分鐘。

3、模擬主持,滿分50分,2分鐘。

4、即興評述;滿分50分,現(xiàn)場抽取材料或話題,根據要求,進行完整口語表達,3分鐘以內。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筆試,滿分2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二、考試內容與分值

1、文藝常識:50分。

2、命題編寫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視頻作品):100分。

結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簽發(fā)《黃淮學院藝術專業(yè)考試成績單》,同時,將應試考生專業(yè)成績報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門,并在黃淮學院網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試成績及各省合格線。

填報志愿

專業(yè)成績合格,獲得我?!端囆g專業(yè)考試成績通知單》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試報名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的招生辦公室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參加美術類??嫉目忌筛鶕I(yè)分與高考文化成績參照錄取原則綜合考慮同時兼報美術學專業(y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動畫(游戲美術)專業(yè)、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專業(yè)、動畫(動漫文學)專業(yè)、環(huán)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huán)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專業(yè)。由于我校多年來藝術類專業(yè)優(yōu)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熱忱歡迎藝術類考生填報我校第一志愿。

學費標準

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學、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美術學、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漫文學):5700元/生·年;

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音樂表演(合作辦學):13000元/生·年。

錄取原則

文化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qū))本科最低控制分數(shù)線,并獲得我校專業(yè)合格證的考生,高考后根據文化分和專業(yè)分參照以下錄取原則報考專業(yè)志愿:

(1)、環(huán)境設計、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表演(合作辦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按專業(yè)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yōu)錄取。